宋夢夢?韓繼祥
摘要:目的:從學生需求視角出發(fā),識別并分析當下高校學生對健身氣功課程的需求所在,旨在提升健身氣功課程的教學質量。基于AQT理論及 Kano 模型,從定性定量層面,對6所開展健身氣功課程的高校514名學生的課程需求進行調查。針對當前高校健身氣功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能力、教學設施四個維度提出了健身氣功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為健身氣功在高校更好地傳播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健身氣功;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1.前言
健身氣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它對于改善人體身心健康、預防疾病具有其他項目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yǎng)基地,是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場所,在高校普及健身氣功無論是從文化傳承還是從育人角度都勢在必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審視近年來有關健身氣功高校推廣的研究成果我們會發(fā)現(xiàn),健身氣功在高校的實際狀況并不理想。針對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術界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都收效甚微,并沒有解決深層次問題。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的“產(chǎn)品”與學生實際需求對接不上所導致的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仍然是目前高校健身氣功課程面臨的普遍問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前學界大量研究中指出健身氣功教學設計應該與學生多元化需求高度匹配,但真正從學生視角出發(fā),分析學生課程需求及影響學生課程滿意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致使當前我們對學生理想中的健身氣功課程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文從新的視角出發(fā),運用 AQT理論及 Kano模型對高校學生健身氣功課程需求進行分析,探索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厘清相關因素對教學質量影響的先后順序,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為健身氣功在高校更好地傳播提供參考依據(jù)。
2. ?提升健身氣功課程教學質量的對策建議:
2.1教學內容的改革應以滿足期望屬性為抓手,突出項目核心價值。
縱觀我國高校健身氣功課程,長期以來教師通常只針對技術進行教學,忽略了對功法及健身醫(yī)療功效的傳授,學生普遍對基礎技術及理論知識掌握不足,這種片面化的傳承不僅忽視了項目本身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同時極大程度上破壞了健身氣功傳承的完整性。當我們提供的教學產(chǎn)品與學生的切實需求背道而馳之后,“學生不喜歡上健身氣功課”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就不足為奇了。既然學生興趣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不一致,顯然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第一、健身氣功教學內容的改革應該強調功法,突出應用,突出項目醫(yī)療保健功效的核心價值。第二、將健身氣功文化理論貫穿教學全過程;健身氣功是身體和文化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高校應將文化傳承與技術推廣緊密結合,增添健身氣功理論課時比例。第三、加強學生健身氣功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掌握教什么,怎樣教的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也為今后我國健身氣功的傳承做出了推動。
2.2教學方法的探索應以提升教學效果為驅動,激發(fā)學生習練興趣。
目前高校健身氣功課程大多采用的是教師“灌輸式”的單向教學方法,學生在課上只能根據(jù)教師肢體動作進行“照貓畫虎”式學習,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很難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首先應該融入情境教學法,借助學生超強的模仿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以形象思維引導教學,通過主張認識與情感變化來設計教學過程。其次,針對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健身氣功功法原理復雜難懂的現(xiàn)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合理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通過圖像、視頻等素材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樹立動作表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再次,教學過程中應該融入比賽教學法。競賽是學生人格塑造和規(guī)則意識建立的重要途徑,健身氣功的比賽法可根據(jù)學生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個人、分組、集體等形式的比賽,通過學生評分與教師評分相結合的方式評定成績,能夠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演練水平。最后,教師可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為學生錄制線上視頻,將易犯錯誤提前預判進行講解,學生課下可反復觀看,能夠有效解決以往學生“課上學不會,課下難復習”的現(xiàn)象。
2.3教學設施的完善應以滿足教學需要為重點,提供課程教學保障。
教學資源是健身氣功教學的硬性條件,是實施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內容以及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對6所高校實地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高校目前仍沒有使用教材,并且很多學校依然是借助學校室外操場或其他體育場館進行教學。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學校提供室內訓練場館和提供健身氣功教材屬于學生期望型和魅力型需求,是大幅度提升教學滿意度的關鍵要素。因此,學校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健身氣功教學環(huán)境進行相關規(guī)劃,盡可能地保證訓練場地專業(yè)化、教學器材標準化、訓練環(huán)境個性化,從而消除當下健身氣功教學過程中的現(xiàn)實困境,為提升學生課程滿意度,保證健身氣功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物質基礎。
2.4教師知能的改變應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滿足學生課程需求。
教學改革實踐早已證明了“教學改革過程中最大的動力來自于教師,最大的阻礙也來自于教師”[2]。如果教師自身知識技能儲備不足,即使教學計劃、內容、方法等制定的再好,也沒有辦法有效實施。15項課程需求中,“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情況開具氣功運動處方”是學生最期待的課程屬性,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知能結構。本研究實證結果還顯示,當前高校學生對于教師能力的態(tài)度趨于理性和成熟,與較高的職稱和學歷相比,學生更加關注的是教師知能水平、教學經(jīng)驗與教師素質。根據(jù)KANO模型需求指標優(yōu)先級排序,即 M> R > O > A > I,學校在師資引入方面應該提高準入門檻,注重考察教師知能水平,這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必備要素,也是學校亟待需要滿足的要素。
參考文獻:
[1]Berger C, Blauth R ,Boger D,et al.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J].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1993(4).
[2]張磊,孫有平,季瀏,董翠香.范式及其反思:我國高校體教專業(yè)術科教學改革研究20年[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07):78-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