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潔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山東 青島 266100)
海草房作為一種傳統(tǒng)民居,其歷史自然是其所內(nèi)蘊的關(guān)鍵性問題之一。以往關(guān)于海草房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保護與開發(fā),偶有關(guān)于其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闡釋,但可惜失之粗疏。關(guān)于海草房起源的問題,似乎今日已達成共識,未見有異見。然而海草房歷史起源問題,關(guān)乎對于海草房價值的準確判斷及其文化的精確定位,不可不察。
威海市博物館李文夫在《威海民居海草房歷史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出,“海草房的形成應追溯到人類從空中巢居到地面和從地下穴居到地面之居住方式的發(fā)展演變之初”,此后,這種海草房起源的“新石器時代說”成為一種“經(jīng)典觀點”,為后來的研究所沿襲,成為海草房歷史悠長的一種說明[1]。雖然李文夫的說法影響最大,但他并非是最早提出海草房起源“新石器時代說”的研究者。煙臺大學建筑學院的陳喆在2002年刊發(fā)的文章《原生態(tài)建筑——膠東海草房調(diào)研》中便已根據(jù)《長島縣志》的記載,將海草房的歷史追溯到5000年前的北莊遺址,并認為當時房屋建筑的頂部構(gòu)造已與海草房相差無幾[2]。
海草房起源的“新石器時代說”不能成立,作為理論證據(jù)的長島地區(qū)北莊遺址的半地穴式圓角長方形房屋,其屋頂不可能是海草材料,可能在博物館復原過程中,為了使當?shù)鼐用衲軌蚋玫亟邮?,所以采取了當?shù)貍鹘y(tǒng)民居海草房的海草屋頂展示,但這只是一種展示策略[3]。并且,民族志的資料顯示,處于原始社會的人們,往往采取覆蓋茅草的方式建筑房屋。[4]此外,海草房屋頂?shù)募庸な且环N更為復雜的工藝,需要對海草進行處理[5],因此也不可能在史前社會出現(xiàn)海草房。持海草房起源“新石器時代說”的學者應該未仔細檢閱原始材料以及忽視了技術(shù)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才導致了這樣漏洞百出的觀點。
關(guān)于“起源”。詹鄞鑫教授在評議巫術(shù)起源諸說時,將“起源”這一概念分解為“開端”(beginning)與“起因”(cause)兩個維度,前者指在線性時間上的先后關(guān)系,后者則指示事物發(fā)生的原因及條件。這其實即是哲學史研究中歷史與邏輯的分別。歷史與邏輯之間存在著不同,這是因為單一事物的發(fā)展并不一定是線性的,時間在前者并不一定就落后于時間在后者,因此需要從歷史的與邏輯的兩種角度來言說起源與發(fā)展的問題。
當我們面對“海草房起源”這一問題時,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歷史問題,所以需要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到最早出現(xiàn)的“海草房”的蹤跡。以往對海草房起源的研究,除去誤讀材料的“新石器時代說”,劉志剛從建有海草房的村落的形成時間來推定海草房的起源,也值得注意。他將埠柳鎮(zhèn)的不夜村的建村追溯到春秋時期,另一些村子則追溯到南宋時期。而“海草房起源”研究的材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guān)鍵。通過反思前人研究的不足之處,可知“海草房起源”研究需要直接且可靠的材料。通過這些材料,我們可以將海草房的起源定為元明之際。
直接的證據(jù)來自于榮成市寧津鎮(zhèn)嶗灘村,一座海草房的房梁上保留著“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的字樣,或可以說明這座海草房最早的修建時間至晚為元代末年。
威海榮成地區(qū)現(xiàn)存海草房,古老者一般是有一二百年的歷史,考慮到房屋的使用周期,太過久遠的民居不容易保存,海草房的歷史可以向更早追溯。而道光年間修訂的《榮成縣志》記載:
邑中罕見瓦屋,砌以石,覆以茅,苫以海帶,進蔽風雨,而內(nèi)外之辨較然。海草房可能只是榮成地區(qū)民居的一種,與其他樣式的民居如瓦房、茅草屋等并存。只有到了清代中后期以后,海草房才迎來其在榮成地區(qū)的繁盛。
“苫作”的工藝有著其淵源,它來自于茅草房建筑的茅茨工藝。海草房屋面的制作方法被稱為“苫作”,榮成當?shù)氐氖止そ橙朔Q之為“苫房子”。這種手工技藝被稱為“苫”,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道光年間編纂的《榮成縣志》,前文已引。文段中的“海帶”即是“海草”,《山東通志》記載,“海帶,覆屋可以御火”,可知當時所謂“海帶”即是海草?!吧弧弊鳛橐环N手工藝,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墩f文解字》中“苫”與“蓋”互釋,指覆蓋這一動作或行為?!秲x禮·既夕禮》中 有“寢苫枕塊”的記載,此處“苫”指名物,是動詞作名詞使用,后世注疏解釋“苫” 為“編藁”,即用植物莖稈編制的席子。
而“苫”作為房屋建筑技術(shù),最早是應用于茅屋(或稱之為“草堂”)的建造中的。元稹作有“短檐苫稻草”與“茅苫竹梁棟”詩句,即是“苫”作為茅屋建筑技術(shù)的證據(jù)?!队裆矫麆偌芬灿涊d“其草苫以為室,當必在乎陶瓦之先”。一些圖像資料保留了當時的茅屋的形象,如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何筌繪《草堂客話圖》冊頁(見圖1)。古代的茅屋建筑技術(shù),又名為“茨”?!夺屆罚骸拔菀圆萆w曰‘茨’。茨,次也。次比草為之也?!庇纱丝芍?,將茅草梳理整齊是茅屋建造的關(guān)鍵一步。
圖1 (傳)何筌《草堂客話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海草房建筑工藝的核心“苫作”,是對茅屋建筑茅茨工藝的移植與改造,這意味著在茅屋建筑工藝成熟之前,海草房的建筑幾乎無存在的可能,這說明了海草房的歷史不會太久,即使早期存在過覆以海草的民居,但其與今日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海草房也并非同一物,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通過此與元明之際膠東移民等問題聯(lián)系,重新描畫那個時代發(fā)生于此地的文化史與社會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