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思軍 張棟 宋立強 韓煒
摘 要:競技體育社會功能與國家政治、文化、教育、經濟、公共服務領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我國競技體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能為富國強民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勁動力。以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時間節(jié)點為邏輯起點,系統(tǒng)梳理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深化改革與全面建設時期我國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流變樣態(tài),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了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并對未來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進一步發(fā)揮和釋放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歷史流變;歷史啟示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21)05-0040-08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social fun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RONG Sijun1,ZHANG Dong2, SONG Liqiang1, HAN Wei3
1.Dept. of P.E.,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Shandong, China; 2. Dept. of Basic Studies, Shandong Xiandai University, Jinan 250104, Shandong, China;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70 years ago, competitive sports has grown from weak to strong, providing impetu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evolution of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socialism, the period of tortuou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eriod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ase of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 social function; historical changes;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競技體育具有政治、文化、教育、經濟、公共服務的社會功能,對提升國家影響力,促進社會文化、教育事業(yè)繁榮,推動經濟發(fā)展,服務大眾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受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競技體育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又呈現(xiàn)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社會功能。我國競技體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xiàn)什么樣態(tài),這些樣態(tài)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流變特征,推動形成這種流變特征的原因是什么,從中又能獲得怎樣的啟示,弄清這些問題,有助于在新時代深刻把握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流變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競技體育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
結構功能理論認為[1]:社會結構決定社會功能,社會結構的變化也會引起社會歷史的變遷,而社會結構的主要矛盾正是推動這種變化的原動力。因此,研究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歷史流變,首先需要明確決定其所處社會結構變遷的原動力是什么。無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演化過程是研究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流變樣態(tài)的前提。新中國成立至今,以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主義矛盾論斷的歷史時間節(jié)點為依據(jù),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可分為4個階段[2],即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曲折探索時期(1957—1978)、改革開放時期(1979—2011)、社會主義深化改革與全面建設時期(2012至今)。本研究以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時間節(jié)點為邏輯起點,在系統(tǒng)梳理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流變樣態(tài)的基礎上,探尋推動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流變的內在邏輯,以闡釋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演變規(guī)律,為新時代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功能與價值提供啟示。
1 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歷史流變的樣態(tài)
1.1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競技體育的社會功能
建國伊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矛盾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3]。在此背景下,競技體育先被作為資產階級思想遭到批判,而后出于對外政治斗爭的需要方受到重視,經歷了先批判后被確認利用的過程,其政治功能的重要地位得到初步確認,而文化功能從屬于政治功能,其他功能處于缺失狀態(tài)。
1949年第一屆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提出體育事業(yè)“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這一時期黨和國家發(fā)展體育的政策主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此時期“選手體育”被當成資產階級體育思想受到批判,培養(yǎng)優(yōu)秀選手參加競技體育并不是新中國初期的首要選擇??梢姡偧俭w育在建國伊始的體育事業(yè)中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樣態(tài),競技體育社會功能也無從談起。1952年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中國最終參加了第15屆赫爾辛基奧運會,此時,參加奧運會“不僅能夠提高新中國的地位與形象,增加與各國人民的交流與友誼,也有利于在國際體育舞臺上粉碎分裂中國的陰謀[4]”,還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激勵國內民眾的愛國熱情。參加奧運會的寶貴經歷,讓新中國直觀領略了競技體育國際競賽的政治外交功能,開始重視競技體育的發(fā)展。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體育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導成立了“中央體訓班”(國家隊前身)。新中國競技體育發(fā)展機制逐漸由業(yè)余轉向專業(yè),競技體育成為獨立的組織形式服務于國家政治和體育文化交流需要。這一時期,競技體育政治功能處于主導地位,而文化功能處于被動從屬地位。成立體訓隊完全服務于國家參與國際競賽任務,沒有經濟、教育、公共服務組織制度方面的安排,所以這一時期競技體育的經濟、教育、公共服務功能處于缺失狀態(tài)。
1.2 曲折探索時期競技體育的社會功能
1957年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判斷[5],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曲折探索時期。在此背景下,競技體育經歷了“大躍進”和十年文革浩劫,但出于國際斗爭的需要,競技體育政治功能主導地位得到鞏固,而文化功能仍從屬于政治功能,其他社會功能缺失。
20世紀50年代末,為糾正競技體育領域內的“大躍進”,國家體委重新檢視了1958年通過的《體育運動十年規(guī)劃》,認為競技體育應圍繞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國爭光、為國家外交服務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這一時期,諸如《關于試行運動隊伍工作條例(草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競技體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被逐漸確立,基本形成了舉國體制機構和組織管理框架。舉國體制的創(chuàng)立使我國短時間內在國際大賽中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成為了可能,在組織制度上保證了競技體育政治功能的發(fā)揮。1960年面對美蘇的封鎖,中國另辟蹊徑分別參加了1963年和1966年在雅加達和金邊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通過積極參與這類賽事增強了與亞非拉國家的體育文化交流,瓦解了美蘇等國對我國的排擠和打壓,可見,此時期的體育文化交流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文化功能仍然為政治外交服務。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十年“文革”使體育事業(yè)遭到空前浩劫,令人欣慰的是乒乓球項目雖然也遭受重創(chuàng),但國際乒聯(lián)始終同中國保持著正常聯(lián)系,為中國乒乓球隊保持較高競技水平以及后來的“乒乓外交”奠定了基礎。在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期間,中美兩國運動員的親密接觸拉開了中美兩國積極接觸的大幕,通過“乒乓外交”最終使中斷了20多年的中美外交關系得以恢復。“乒乓外交”的獨特價值再一次證明競技體育作為政治外交工具,能起到其他任何外交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競技體育經濟、教育、公共服務功能仍然處于缺失狀態(tài)。
1.3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競技體育的社會功能
1979年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議上,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6]”,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此時期的中心任務。在此背景下,競技體育圍繞發(fā)展市場經濟的中心任務,開始實施市場化和社會化改革,其經濟和公共服務功能得以初步釋放,同時,政治功能被逐步鞏固,文化功能逐漸走向多元自屬,教育功能漸漸顯現(xiàn)。
(1)政治功能。1986年,國家體委制訂了《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草案》[7]。該草案完善了提升競技體育發(fā)展水平的各項制度,為充分發(fā)揮其“為國爭光”的政治功能奠定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礎。1995年7月,國家體委發(fā)布《奧運爭光計劃(1994年—2000年)》,突出了競技體育在國家政治層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8]。此時期,鑒于競技體育強大的影響力,我國仍然堅持了為國爭光的競技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競技體育政治功能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得到確認。
(2)文化功能。中國女排姑娘在1981—1986年間連續(xù)取得了 5次世界冠軍[9],在國內掀起了各行各業(yè)學習“女排精神”的高潮。同時,我國也積極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交流活動,1987年第一個武術國際組織——亞洲武術聯(lián)合會的成立,標志著武術國際化發(fā)展走向正規(guī)化[10]。競技體育文化功能從建國初期的從屬狀態(tài)逐漸有了自屬發(fā)展的態(tài)勢。1999年中國女足在世界杯上頑強拼搏的精神再一次感動國民,“女足精神”為各行各業(yè)樹立了社會榜樣。90年代競技體育的職業(yè)化和商業(yè)化運作,產生了高水平的競技比賽文化產品,滿足了人們對競技體育文化娛樂、審美的需求,這個過程也激發(fā)了競技體育的文化娛樂和審美功能,競技體育文化功能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
(3)教育功能。1983—1987 年間,為保證競技體育人才的全面發(fā)展,解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不足、文化教育缺乏、退役安置等問題,原國家教委和原國家體委聯(lián)合出臺了在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以及體工大隊“院?;闭遊11],“體教結合”模式初步形成。雖然這種模式建立之初的目的是解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梯隊薄弱以及其文化素養(yǎng)不足等問題,但從組織制度安排上標志著競技體育正式進入校園,為其以后發(fā)揮教育功能提供了組織形式的保障。1995年原國家教委下發(fā)《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12],進一步擴大了招生范圍,增加了招生院校和競技體育項目數(shù)量。此階段,“體教結合”模式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極具代表性的“清華模式”嶄露頭角,競技體育教育功能得到初步釋放。
(4)經濟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由于經濟和公共服務功能是競技體育“走出”體制內的產物,因此,對它們改革的要求往往出于同一個文件,因而把二者放至一起梳理。1986年國家體委制訂了《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草案》,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項目社會化改革,《方案》雖然沒有提出社會化改革的具體實施策略,但這是邁向社會化和市場化的思想萌芽,為競技體育發(fā)揮經濟功能及公共服務功能提供了思想保障。1994年足球職業(yè)化改革啟動。雖然改革之初,足球職業(yè)化成效不甚理想,但這標志著我國競技體育社會化、市場化改革邁出了第一步。自此,競技體育經濟和公共服務功能走向歷史舞臺。1995年7月,國家體委發(fā)布《奧運爭光計劃(1994年—2000年)》,提出繼續(xù)開展項目協(xié)會實體化改革,競技體育項目管理進入“中心+協(xié)會”模式階段。這種模式初步達到了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目標,釋放了競技體育一部分的經濟和公共服務功能。2000年后,隨著競技體育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競技體育項目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初見成效,各競技項目協(xié)會相繼成立,有了足球聯(lián)賽、籃球聯(lián)賽、乒乓球聯(lián)賽、羽毛球聯(lián)賽等職業(yè)化運作的聯(lián)賽市場和多種商業(yè)比賽形態(tài),由各項目體協(xié)牽頭的群眾性賽事更是比比皆是,競技體育的經濟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釋放。
1.4 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期競技體育的社會功能
經過2012年十八大的醞釀,2017年十九大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3]。在此背景下,競技體育明確了深化改革方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試圖解決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協(xié)調問題,解決競技體育文化建設滯后于社會文化發(fā)展問題等。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發(fā)揮步入了新階段。
(1)政治功能。為進一步鞏固競技體育為國爭光的政治功能地位,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fā)《2011—2020年奧運爭光計劃綱要》[14],提出到2020年中國特色競技體育發(fā)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建立更加開放、充滿活力的現(xiàn)代競技體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梢?,這一時期競技體育“為國爭光”仍舊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任務,體現(xiàn)了新時代競技體育政治功能的重要性和長期性。
(2)文化功能。一段時間以來,競技體育文化建設停滯不前,未能跟上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設的步伐。競技體育文化建設意識不足,缺乏系統(tǒng)治理觀念,影響了對競技體育領域內優(yōu)秀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制約著文化功能的功效。為解決這些問題,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做好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通知》[15],提出以促進運動項目文化為核心的體育文化建設,提升中國體育文化軟實力,發(fā)揮體育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這標志著競技體育文化建設步入組織制度的治理形式階段,為其文化功能的發(fā)揮提供了制度保障。
(3)教育功能?!绑w教結合”模式雖然緩解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和運動員退役安置等問題,但也出現(xiàn)了“學訓矛盾”,覆蓋面小,未能真正關切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的問題,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協(xié)調的矛盾,制約了競技體育教育功能的發(fā)揮。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16],《意見》全面規(guī)劃了未來青少年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明確了推進競技體育全面深入走進學校的舉措?!绑w教融合”的全面實施將有利于競技體育真正發(fā)揮其教育功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及競技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
(4)經濟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啟動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深陷路徑依賴,政府主管、主辦競技體育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導致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與職業(yè)體育、群眾體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協(xié)調矛盾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競技體育經濟功能、公共服務功能的發(fā)揮。新時代以來,運動項目社會化、協(xié)會實體化改革取得較大突破。首先,在機構、人事、經費等方面,體育總局和項目管理中心實現(xiàn)實質性脫鉤。其次,體育總局、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簡政放權,賽事審批等諸多管理事項交由協(xié)會負責。2014—2015年,國家先后制定通過了《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17]和《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18],提出抓好潛力產業(yè),加快發(fā)展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集體項目,推動產業(yè)向縱深發(fā)展,這標志著中國競技體育項目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邁出最重要的一步。這些政策的出臺為競技體育項目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釋放競技體育經濟、公共服務功能奠定了基礎。2019年8月,國務院制定出臺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了五大戰(zhàn)略任務[19],全面規(guī)劃了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格局與方向,隨著各項改革政策的落實,競技體育的社會功能將進一步得到釋放。
2 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歷史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
2.1 政治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國際競爭需要競技平臺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戰(zhàn)爭、分裂斗爭、競爭無處無時不在。中國百年屈辱史是人類斗爭的縮影,它讓中華民族深刻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國際社會生存法則。不畏艱險,奮發(fā)圖強,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法寶。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至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時期,國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脅時,我國運用積極靈活的方式參與競技體育競賽,達到了“外樹形象,內聚民心”的政治功效,通過“乒乓外交”促成了中美大國的建交,有效地緩解了國際不利環(huán)境對我國的壓力。改革開放時期,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旋律,各個社會領域的合作與競爭代替了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國家各個行業(yè)領域的發(fā)展利益成為主要任務。通過《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我國迅速躍升至奧運獎牌榜第一陣營,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實現(xiàn)了競技體育的跨越式發(fā)展。深化改革與全面建設時期,國際社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國面臨著大國和平崛起的歷史重任,在大國崛起的進程中,必然面臨著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競技體育也必然擔負起“興體強國”的歷史責任。另一方面,競技,“競”就是角逐,相互爭勝,“技”即為技藝。通過比試技藝,爭取獲得勝利??梢?,無論是從詞源解釋上,還是從競技體育起源的游戲論、決斗論來分析,競爭性是其最鮮明的特點[20]。競技體育運動是人類共同的文化形態(tài),它可以把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凝聚在一起同場競技[21],其廣泛的國際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遠超人類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顯然,競技體育是人類最為理想的理性斗爭工具??梢姡偧俭w育的競爭性特點和無國界平臺特性,順應了我國在各個歷史發(fā)展時期的國家利益訴求,這決定了競技體育政治功能處于重要位置的必然性。
2.2 文化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文化多元需要競技文化獨立
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時期,我國競技運動項目發(fā)展的社會文化土壤帶有政治文化的工具屬性[22],而忽視了競技體育自身的文化屬性和發(fā)展需求,使得競技體育文化功能淪為政治功能的附屬,成為政治功能工具。競技體育的文化交流、文化激勵、文化認同、文化凝聚等功能圍繞培育“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發(fā)揮功效,而輕視競技體育“人本主義”思想內涵,使得運動項目文化自身的明星效應、榜樣作用、運動家風范等精神特質未得到充分彰顯,這就不免造成競技體育文化功能效用單一等問題。改革開放至深化改革與全面建設時期,隨著社會各領域的深化改革與攻堅,我國社會文化生活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該時期,人們關注奧運會等大型體育比賽,不僅僅是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更多地是源于自身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精神需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了人本主義思想的回歸,關照自身個性發(fā)展,追求自身感受和價值滿足,催生了社會文化生活的多元需求趨勢。另一方面,文化學講“文化自覺是指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人們對于文化發(fā)展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情況下對文化現(xiàn)狀的一種反思[23]?!备偧俭w育文化作為文化學的子文化,同樣具有文化自覺性和多元性,文化自覺的指向客觀上要求中國競技體育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意義應該是為了人們能夠生活得更好,應該關照人自身發(fā)展的價值方位,回歸人本主義價值體系。那么,競技體育文化功能也應挖掘自身文化多元功能屬性,回歸其文化多元性狀態(tài)??梢?,競技體育文化功能呈現(xiàn)出從屬單一到獨立多元的流變特征,而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需要競技體育回歸其文化獨立性是競技體育文化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
2.3 教育功能的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學校教育需要競技育人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至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時期,是國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脅的特殊時期,“弱國家”“弱社會”的歷史現(xiàn)實,要求社會一切組織系統(tǒng)必須服從國家安全利益。競技體育必須“全心全意”為國爭光,學校體育必須“增強體質,保家衛(wèi)國”,這不可避免地造成體育與教育兩個組織部門分割搞體育,這種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計,導致此時的競技體育教育功能處于缺失狀態(tài)。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發(fā)展利益上升為首要任務,社會各組織部門逐步回歸本職功能。一方面,從教育系統(tǒng)內的現(xiàn)實問題看,多年的應試教育導向,使學生體質逐年下降,高近視率、高肥胖率、意志品質差等問題突出,亟需有效手段解決以上問題。另一方面,競技運動可以增強體質,培養(yǎng)人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社會規(guī)范意識、不畏艱險和勇于拼搏精神等,這恰好成為解決上述學校教育問題的最優(yōu)選擇。但改革之初推行的“體教結合”模式偏重于解決競技體育退役運動員安置及文化教育等問題,其競訓體系未能覆蓋廣大青少年人群,導致其教育功能未能充分釋放。新時期推行“體教融合”模式,試圖打破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體制藩籬,旨在建立更為廣泛的青少年競訓體系,這必將進一步釋放競技體育教育功能,發(fā)揮競技體育全面促進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功效??梢姡瑢W校教育需要競技體育發(fā)揮其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育人功效,這是競技體育教育功能從缺失到半釋放再到充分釋放的內在邏輯。
2.4 經濟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市場經濟需要競技產品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至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時期,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代,競技體育作為社會事業(yè)部門,未被列入社會物質生產部門,所以不擔負相應的經濟功能。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利用市場杠桿調節(jié)社會各部門內部各類資源,使其達到優(yōu)化配置,旨在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fā)展,成為社會各領域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另一方面,現(xiàn)代競技體育極具觀賞性特點,賽場上運動員超出常人嫻熟的技藝,默契的配合給人以美的享受,這賦予了它資源稀缺的商品屬性,具備典型的市場開發(fā)潛力。這是我國競技體育實施市場化改革,發(fā)揮競技體育經濟功能的基本邏輯。由于受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制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歷史上傳統(tǒng)的差序格局的綜合影響[24],這一時期的改革,政府仍處于壟斷地位,政治經濟一體化和單位科層的組織管理體制,限制了競技體育市場化的制度選擇和制度創(chuàng)新,這是造成“中心+協(xié)會”式的競技體育組織管理結構不能完全發(fā)揮經濟功能的原因所在。而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設時期,以足球為突破口的改革,正試圖打破這種管理組織結構頑疾,進一步激發(fā)競技體育經濟功能??梢?,競技體育的經濟功能整體上呈現(xiàn)從缺失到半激發(fā)再到充分激發(fā)的流變特征,而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和競技體育商品屬性特點是競技體育經濟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
2.5 公共服務功能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群眾體育需要競技引領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至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時期,我國處于“弱國家,弱社會”的狀態(tài),征集一切社會資源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成為當時的中心任務。競技體育為國爭光的政治任務處于絕對主導地位,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計,造成公共服務功能缺失。改革開放后,一方面,“人本主義”思想的回歸以及全民健身綱要的實施,使人民群眾對健身、健康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長時間不平衡不協(xié)調發(fā)展,使群眾體育較競技體育嚴重缺乏場地、競訓指導、賽事環(huán)境,導致人民群眾日趨增長的健身需求與硬件設施短缺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經過多年發(fā)展積累,已經具備相當數(shù)量的場地器材,擁有實力雄厚的高水平競訓人才隊伍和成熟的賽事體系,具備對群眾體育的反哺和引導能力。同時,由于我國競技體育受國家財政支持,其本身又具有社會公共事業(yè)屬性,因而理應擔負起社會公共體育服務責任。但是由于受競技體育“為國爭光”中心任務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競技體育社會化改革不夠深入,其對群眾體育的引領作用不明顯,這是造成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原因所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設時期,政府通過各種改革舉措,進一步協(xié)調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fā)展格局,必將進一步解放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梢?,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呈現(xiàn)出從缺失到半解放再到解放的流變特征,而群眾體育發(fā)展的需求與競技體育的公共屬性是推動其流變特征的內在邏輯。
3 我國競技體育社會功能歷史流變的啟示
3.1 必須繼續(xù)保證政治功能的特殊地位
從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競技體育充分發(fā)揮政治功能,出色地完成了各個歷史時期黨和國家賦予的任務。這充分證明了競技體育“外樹形象,內聚民心”和“外交先行官”的政治功能有利于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新時代,我國正處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的國際環(huán)境下,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加劇這種演變趨勢,大國博弈愈加激烈,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領域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因此,應繼續(xù)鞏固競技體育政治功能的特殊地位,發(fā)揮其政治外交功效,為我國和平崛起戰(zhàn)略大局貢獻力量。
具體包括:(1)繼續(xù)堅持推行奧運爭光計劃,保持在國際大賽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首先,面對國際賽場上愈加激烈的競爭格局,競技體育各部門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做好各項國際賽事特別是東京夏奧會和北京冬奧會的備戰(zhàn)競訓工作。要加強組織協(xié)調,完善保障,重視科技攻關,引入大數(shù)據(jù)分析、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服務各類世界大賽的備戰(zhàn)任務。其次,繼續(xù)鞏固奧運優(yōu)勢項目,并穩(wěn)步擴大競爭優(yōu)勢,爭取在潛優(yōu)勢項目上實現(xiàn)突破,一般項目和弱勢項目水平顯著提高,不斷提高我國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2)繼續(xù)服務好大國外交戰(zhàn)略。首先,競技體育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全方位外交,擔負我國與其他國家外交對話與交流的“先行官”,協(xié)調與各國關系,增強政治互信。積極主動地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磚四國、上合組織等各國的體育文化交流,搭建體育競賽與文化交流平臺。其次,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的聯(lián)系和交流,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擔負維護國際體育公平與正義的責任。最后,鼓勵并支持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走出去”,普及和推廣我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好形象。
3.2 進一步挖掘文化功能
改革開放之前,競技體育單一“為國爭光”的精神信仰,在特殊的歷史年代彰顯了其強大的精神動力,形成了強大的民族號召力和凝聚力,為當時的國家建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充分顯示了競技體育文化功能的效用。進入新時代,要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競技體育文化,繼續(xù)發(fā)揮競技體育強大的文化功能,鼓舞和激勵人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xù)發(fā)揮競技體育文化功效。在國際體育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體育強國、文化強國、民族復興大任貢獻競技體育力量。
具體包括:(1)深入挖掘競技體育文化符號,做好文化實物化工作。文化符號是所有文化精神內質的凝聚和外顯,便于傳播,易于接受。因此,競技運動項目運動隊應高度重視文化符號挖掘工作,加強對隊服、隊標、隊徽的設計制作,規(guī)范知名球星的獲勝慶祝動作等,并對這些文化符號進行宣傳和推廣,提升運動項目文化的輻射力。(2)注重優(yōu)秀運動項目組織文化的總結、提煉和推廣工作。優(yōu)秀項目運動隊具有極強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對他們的項目特色和組織行為文化進行加工提煉,凝結為特有的文化精神并進行媒體推廣,進一步提升競技體育文化精神的社會感染力。(3)建設競技體育文化博物館,做好文化宣傳陣地工作。建立專門的博物館對重大賽事的照片、人物、實物、音像和文字材料等歷史資料進行整理、留存、挖掘、展示,向公眾開放,講述好運動項目文化故事。(4)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文化特質,繼承和發(fā)揚其文化內涵。通過舉辦比賽和體育文化交流活動,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項目走出去,擴大對外交流。(5)繼續(xù)增加競技體育競賽表演業(yè)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們對體育文化娛樂和審美的需求。(6)加強競技體育項目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將競技體育運動隊突出的項目故事、人物傳記等進行文化加工,形成影視、文學、動漫、攝影等文化作品,增強競技體育文化滲透力。
3.3 進一步增強教育功能
競技體育教育功能的充分釋放不僅可以解決后備人才培養(yǎng)、運動員退役安置和文化教育等問題,還可以解決教育領域內青少年體質下降、意志品質差等問題。推行并落實“體教融合”模式,進一步增強競技體育教育功能,扭轉重競技、輕教育的狹隘執(zhí)行觀念,使體育回歸教育,發(fā)揮“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功效的最好舉措。
具體包括:(1)教育主管部門應牽頭制定學校引入社會體育俱樂部的工作實施辦法。競技體育主管部門牽頭,教育部門積極配合,聯(lián)合制定體校與學校聯(lián)辦高水平運動隊實施方案。破除社會體育俱樂部、體育專業(yè)院校與學校聯(lián)辦、共組高水平運動隊的部門壁壘,建立競技體育部門、學校、社會體育組織等多元化組織體系,共建共享,互通共融,共同打造青少年體育發(fā)展聯(lián)盟。(2)競技體育主管部門及體育協(xié)會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聯(lián)合教育部門共同制定不同年齡階段適宜運動項目的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公共評價標準體系,為青少年體育活動建立科學的行動指南。(3)競技體育部門、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等應堅持“普及與提高、大綜合與小精品”的原則,在上好體育課的基礎上,為青少年學生開足、開齊運動項目課程,并積極引入新興運動項目,滿足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的興趣傾向和需求。在此基礎上,積極培育學校自身優(yōu)勢項目,形成“一校一品”或者“一校多品”的傳統(tǒng)體育特色學校。(4)競技體育部門、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應聯(lián)合打造多元化的賽事體系,逐漸形成以培育各年齡階段體育精英為目標的精英賽和以吸引廣大普通學生積極參與的大眾賽事,并在有條件的地區(qū)推進小—中—大學無縫銜接的塔層競賽體系。(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立專門的青少年競訓師資培訓機構,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師運動項目的執(zhí)教、課外活動組織、體育健康知識的儲備水平,以滿足青少年對體育活動、健康保健的需求;出臺激勵政策吸引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轉型做教練,提升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競訓水平。
3.4 進一步激發(fā)經濟功能
競技體育經濟功能的發(fā)揮,對競技體育而言,可以增加創(chuàng)收,擴大經費來源,增強競技體育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對政府而言,可以減輕財政負擔,增加稅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就業(yè),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而言,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體育文化娛樂消費產品,滿足大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看來,進一步激發(fā)競技體育經濟功能,對我國社會民生各領域都有著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競技體育領域仍然大都采取“中心+協(xié)會”的組織管理框架。深化改革,繞不開的是解決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這是決定競技體育經濟功能能否進一步得到激發(fā)的根本問題。
我國特色市場經濟和西方職業(yè)體育市場化運作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市場在資源配置領域的經濟性和高效性。未來,要充分激發(fā)競技體育的經濟功能,必須確保市場在競技體育領域內的主導作用。為此,政府部門應做好以下工作:(1)轉變政府角色,增加宏觀制度供給。首先,政府要改變當前以行政手段、財政獎罰手段直接干預調配競技體育領域內所有資源的“硬辦法”,轉變?yōu)槔煤暧^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制約“市場失靈”產生的弊端。給予市場充分的運行空間,使其利用市場手段和價格機制發(fā)揮好“調配員”的角色,以產生良性競爭循環(huán)機制和市場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以期進一步提升競技體育內部人、財、物、知識、技能等資源的配置效率。其次,政府增加制度和法律供給,調節(jié)和處置競技體育市場上出現(xiàn)的各類糾紛,調控競技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保證社會大眾對競技體育公共產品的需求,以及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2)政府要繼續(xù)做好放管服工作。首先,競技體育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繼續(xù)在各類項目管理中心(協(xié)會)推行“放管服”改革,進一步下放權力到各地方行政部門,向各單項協(xié)會放權。調整監(jiān)管程序,使其更好地發(fā)揮自主決策能力和手段。其次,進一步做好各中心(協(xié)會)權利和義務清單,厘清中心與協(xié)會的責任邊界,為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良好的運轉環(huán)境。以期建立一個由廉潔高效政府宏觀監(jiān)管,以市場為主導配置競技體育內部各類資源,社會積極參與的競技體育市場運行體系,為其更好地激發(fā)經濟功能提供保障。
3.5 進一步解放公共服務功能
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的發(fā)揮,可以滿足社會大眾對健身、運動休閑、體育旅游等日趨增長的需要,對于提升國民體質和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水平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了進一步解放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必須在制度供給、宣傳與引導、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等方面做文章。
具體包括:(1)加強制度供給。目前,從國家層面上沒有專門針對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政策法規(guī),這是造成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較少被提及的重要原因。可借鑒2000年英國政府出臺的《大眾的體育未來》,將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與大眾體育的發(fā)展更為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突出兩者間的相互促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關系[25]。其次,競技體育主管部門應該繼續(xù)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體制機制,制定競技體育在提供人才培養(yǎng)、賽事組織與指導、場地器材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實施細則,打通大眾參與運動項目健身指導、參與專業(yè)競技賽事、使用專業(yè)運動場地器械的制度藩籬。(2)加強宣傳與引導。競技體育主管部門應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其能為社區(qū)大眾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項目。如在官方網(wǎng)站設立公共服務專欄,開通專門的移動平臺公眾號介紹并推廣社會公共服務內容,依托單項運動協(xié)會、體育社團及其他社會體育組織開展社區(qū)公益大講堂,普及相關運動項目知識等,擴大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功能的受眾面和了解度。(3)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競技體育主管部門應設立專門的公共服務經費,并通過市場杠桿作用,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不斷增加競技體育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增強競技體育公共服務能力。
4 結束語
建國以來,競技體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步入新時代,競技體育要繼續(xù)發(fā)揮橋頭堡的帶頭作用,要在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宏圖中繼續(xù)作出新貢獻。競技體育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社會功能內涵,通過回顧競技體育社會功能的流變樣態(tài),探尋推動其歷史流變的內部邏輯,有利于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功能找出對策思路。未來,我國競技體育應進一步發(fā)揮政治、文化、教育、經濟、公共服務功能,在助力大國外交,增強文化軟實力、融合學校體育、攜領群眾體育、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發(fā)揮重要功效,為富民強國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潤忠.試析結構功能主義及其社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5):52-56.
[2]
徐艷玲,王盛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認知的歷史流變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86-93.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
郝勤.選擇來自憤怒——1952年的兩岸對峙與中國的奧運之路[J].體育文化導刊,2002(3):23.
[5]
王也揚.“以階級斗爭為綱”理論考[J].近代史研究,2011,(1):120-136.
[6]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朱傳耿,王凱,丁永亮,等.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體育政策對發(fā)展理念演變的響應及展望[J].體育學研究,2018,1(6):1-11.
[8]
張慧峰. 中國競技體育制度變遷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1.
[9]
王軍偉,張嵐,余丁友.中國女排精神的內涵、價值及文化效力構建[J].體育學刊,2017,24(3):35-39.
[10]
馬敏躍, 鄒國建, 胡望洋,等. 推進武術國際化發(fā)展的思考[J]. 體育科學, 2004(8):74-75.
[11]
邸慧君. 我國體工大隊"院?;?改革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11.
[12]
法律網(wǎng).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EB/OL].(1995-05-29).http://laws.66law.cn/law-16147.aspx.
[13]
包月強, 趙王青.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J]. 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11(5):93-98.
[14]
熊曉正,鄭國華.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模式的形成、演變與重構[J].體育科學,2007(10):3-17.
[15]
國家體育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通知》[EB/OL].(2015-11-17).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227/7301355.html.
[16]
中國政府網(wǎng).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近日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EB/OL].(2020-09-21).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17]
中國政府網(wǎng).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2019-05-24).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524/c426998-31102161.html.
[18]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03-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6/content_9537.htm.
[19]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EB/OL].(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0]
李傳兵. 競技體育本質的多重解讀與概念重塑[J]. 體育科學研究, 2013,17(2):22-26.
[21]
馬冠楠, 劉桂海. 競技體育政治功能新探[J]. 體育文化導刊, 2011(7):140-142.
[22]
楊國慶.從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覺:中國競技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突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10):5-11.
[23]許明.文化發(fā)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311-318.
[24]劉顯. 中國競技體育市場化的制度變遷——基于演化經濟學的問題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25]劉宏亮, 劉紅建, 沈曉蓮,等. 英國“體育的未來”新戰(zhàn)略:內容、評價及鏡鑒[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9,38(6):33-41.
收稿日期:2021-06-3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BTY021)。
作者簡介:榮思軍(1982- ),男,山東單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基礎理論、體育管理。
通訊作者:韓 煒(1978- ),男,山東菏澤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運動訓練、競技體育管理。
作者單位:1.山東建筑大學體育教學部,山東 濟南 250101;2.山東現(xiàn)代學院基礎部體育教研室,山東 濟南 250104;3.山東體育學院體育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