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古人為師,以質(zhì)厚為本

      2021-02-24 08:01趙寶靖
      古典文學知識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義理文集金石

      趙寶靖

      一、 翁方綱的生平和仕履

      翁方綱,字正三,號忠敘、覃溪、彝齋,后得宋犖舊藏《施顧注蘇詩》宋槧本,因自號蘇齋,清代順天大興人。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十六日生。

      乾隆十七年(1752),皇太后六旬萬壽,加試恩科,三月鄉(xiāng)試,八月會試,九月殿試,十月一日太和殿傳臚,第一甲一名為秦大士,翁方綱列第二甲二十三名,此時翁方綱年甫弱冠,可謂少年得志。同年中關(guān)系較密者有錢載、博明、盧文弨。而一時名流如紀昀、姚鼐、桂馥、錢大昕、黃易、法式善、程晉芳、阮元、陸費墀、伊秉綬、蔣士銓、孫星衍等皆與之游,又與朱筠為兒女親家。翁方綱中進士后,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分肄國書教習。翌年十月,娶婦韓氏。

      二十四年(1759),翁方綱充江西鄉(xiāng)試副考官,正考官為錢維城,二人相處關(guān)系融洽。是科初用五言試帖,命題之日,兩人各寫一紙握于掌中,出以相示,則二人所命題皆為“秋水長天一色”,可見其心眼相協(xié)默契之深。翌年三月,充會試同考官,八月署日講起居注官,十二月充日講起居注官,充修《續(xù)文獻通考》纂修官,充磨勘鄉(xiāng)試試卷官,旋即總辦起居注事。

      二十七年(1762),充湖北鄉(xiāng)試正考官。二十九年(1764),奉命提督廣東學政。三十二年(1767)四月,轉(zhuǎn)補左春坊左庶子,十一月,補授翰林院侍讀學士。三十七年(1772),廣東學政任滿抵京。翌年補《四庫全書》纂修官。四十一年(1776),充文淵閣校理。四十四年(1779),充江南鄉(xiāng)試副考官。四十六年(1781)三月,補國子監(jiān)司業(yè),四月傳臚,錢棨一甲一名進士,為三元之瑞,乃翁方綱江南鄉(xiāng)試所得士也。閏五月,補司經(jīng)局洗馬。十一月,復充文淵閣校理。四十八年(1783),充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五十一年(1786),奉命提督江西學政,三年后滿任還京,補授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又奉命稽察右翼覺羅學,又奉命稽察中書科事務(wù)。五十六年(1791),奉命提督山東學政,五十八年(1793)四月,夫人韓氏卒,六月奉旨還京供職。

      嘉慶六年(1801),因年已衰老,奉旨以原品前往裕陵守護,三年后以原品休致回籍。翁方綱六旬以后,每逢元旦,以胡麻十粒黏于紅紙?zhí)?,每粒作“天下太平”四字,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元旦,書至第七粒,目倦不能成書,嘆曰“吾其衰矣”,于是年正月二十七日歸道山,享年八十六歲。

      二、 翁方綱的學術(shù)主張與經(jīng)學著作

      翁方綱的學術(shù)主張散見于他的《復初齋文集》(以下簡稱《文集》)。

      首先,翁方綱尊奉多聞、闕疑、慎言為讀書治學的座右銘,在文集中屢有申述,《濠上邇言序》就稱“嘗謂學者立言,宜以圣人三言為法,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而已”(《文集》卷四),所以當其得意弟子吳嵩梁把孟子之言“良知”與陽明之言“良知”同日而語時,翁方綱便毫不客氣地批評道“此則不學之弊,若鄙人不言,更何人直言之?凡事當以圣言多聞、闕疑、慎言三語銘之坐右也”(《與吳蘭雪書二通》,《文集》卷十一)。也正因有這樣的治學信條,翁方綱對嗜博嗜瑣嗜奇嗜異的學風和學者大為反感,具體到學者,他著力批評的便是惠棟,在翁方綱看來,惠棟治《易》已經(jīng)開啟了嗜異的苗頭,而讓翁方綱更難忍受的是惠棟“毅然改經(jīng)字,以就其所據(jù)一家之說,以新奇為復古,此則欲窮經(jīng)而反害于經(jīng)”(《詩考異字箋馀序》,《文集》卷一)。

      其次,翁方綱認為治《禮》當纂言而不當纂禮,在翁方綱看來,古人的禮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難以遽下定論的,如果“居今日而斷定古之典制名物,非妄則鑿也,妄則啟僭以誣世也,鑿則嗜異以自欺也”(《考訂論下之三》,《文集》卷七),所以翁方綱在給朝鮮學者金正喜的信中說“所以愚意在纂言者,經(jīng)語之詁訓則宜精核也”(《答金秋史》,《文集》卷十一)。也就是說翁方綱主張治《禮》當從語言訓詁入手,通曉義理,進而剖析諸家說法之原委,而不是斷定當時禮制、方位如何如何,因為年代已久,代有嬗變,這是不可能考訂清楚的事情。因此翁方綱對張惠言的《儀禮圖》深致不滿:“若張惠言之《圖》,不載經(jīng)文,全以己意為圖,竟若條條得之目睹者,有是理乎?”(《答金秋史》,《文集》卷十一)“徐星伯庶常持以見示,予讀之,謂其斷制過于自信,不能闕疑?!薄氨赜亩ǎ幪幃嬕?,以申為一己之說,儼若造古人堂階,目擊其儀者,此必不能之事也。”(《跋張惠言儀禮圖二首》,《文集》卷十六)

      第三,翁方綱還主張考訂衷于義理,義理勿畔程朱,有《考訂論上》三篇、《考訂論中》二篇、《考訂論下》三篇等八篇文字集中論述這一主張。翁方綱所言之考訂衷于義理,不僅局限于經(jīng)學,更擴展至子史諸集甚至法帖的考訂,“既有其所據(jù)之書,則其記載之先后,互校之虛實,此其中即有義理之所征者,即有文勢之所區(qū)別者,故凡考子史諸集者,皆與治經(jīng)之功一也,天下古今未有文字不衷于義理者也”(《考訂論上之二》,《文集》卷七)?!爸寥糇冸`、隸變楷以來,歷朝諸家之原委,亦必講求之,以定學術(shù)之淳漓,趨向之邪正,此非衷于義理者乎”(《考訂論上之三》,《文集》卷七)??傊?,翁氏認為考訂當衷于義理,但又反對脫離考訂而空談義理,主張由考訂通于義理,而他所言之義理仍不出程朱之規(guī)范?!杜c曹中堂論儒林傳目書》就說“顧其間師友所問難,名義所剖析,漸多漸衍,緒言日出,則考證之途又慮其旁涉,必以衷于義理者為準則,博綜馬鄭而勿畔程朱,乃今日士林之大間也”(《文集》卷十一),在贈其門人李彥章的序文中亦云“竊有二言,曰博綜訓故,曰勿畔程朱,兼斯二義也,庶可以贈子之南歸歟”(《贈李蘭卿歸福建序》,《文集》卷十五)。博綜馬鄭、博綜訓故即就考訂而言,勿畔程朱即就義理而言,兼斯二義即謂由考訂而通義理,義理則不可畔于程朱之說。

      翁方綱以上述學術(shù)主張治經(jīng)的成果便是群經(jīng)附記。嘉慶六年(1801),翁方綱被派往馬蘭峪守護裕陵,“在馬蘭峪三年,惟每月朔望暨恭逢忌辰節(jié)候上陵行禮外,其馀月日無應(yīng)酬,并無唱酬題詠之件,專心將數(shù)十年來溫肄諸經(jīng)所記,條件分卷寫稿,共得《易附記》十六卷、《書附記》十四卷、《詩附記》十卷、《春秋附記》十五卷、《禮記附記》十卷、《大戴禮附記》一卷、《儀禮附記》一卷、《周官禮附記》一卷、《論語附記》二卷、《孟子附記》二卷、《孝經(jīng)附記》一卷、《爾雅附記》一卷”(《翁氏家事略記》),此群經(jīng)附記有些可能已不復存于天壤之間,有些散藏于國內(nèi)各地圖書館(參邱燕美《翁方綱〈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有些則流布海外,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即收藏翁方綱手稿多種,經(jīng)該館編輯,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6年影印出版,即《翁方綱經(jīng)學手稿五種》,收《易附記》十六卷(存卷一至卷十一)、《書附記》十四卷、《詩附記》十卷(存卷一至卷七)、《禮記附記》十卷(存卷四至卷六)、《春秋附記》十五卷(存卷一至卷六、卷八、卷十至卷十五)。這些手稿經(jīng)影印回流中國之后,在大陸尚未能引起重視,而臺灣學者賴貴三先生之高足已有多篇相關(guān)研究論文,而賴先生對此手稿五種的整理校釋也即將由廣陵書社出版。

      三、 翁方綱的四庫提要稿與年譜著作

      乾隆三十八年(1773),翁方綱補《四庫全書》纂修官,入館修書,校閱各省采進圖書,并撰寫提要與札記,留下卷帙浩繁的提要手稿。潘繼安先生曾撰《記翁方綱四庫全書提要(未刊)稿》(《圖書館雜志》1982年第4期)、《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輯)二文,對翁氏的提要稿及其重要學術(shù)價值進行了介紹,然二文皆稱“翁氏《提要稿》原本已下落不明”,其所據(jù)乃是現(xiàn)存復旦大學圖書館的抄本。

      1988年,鄧愛貞女士任職澳門何東圖書館館員,發(fā)現(xiàn)翁氏的提要稿手稿,并攜復印件呈與顧廷龍、周子美諸先生過目,最終定為真本無疑。至此,翁氏所撰四庫提要稿藏于澳門何東圖書館大白于世。2000年,澳門何東圖書館交由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影印出版翁氏所撰四庫提要稿,鄧愛貞女士為之作序,序中除介紹其發(fā)現(xiàn)、鑒定翁氏提要手稿的過程,還交代了該提要稿的輾轉(zhuǎn)流布:翁氏歿后,手稿流出,該提要稿在民國時歸吳興嘉業(yè)堂主劉承干所有,1950年歸一葡萄牙人José?Maria?Braga所有,1958年由José?Maria?Braga轉(zhuǎn)售何東圖書館。

      鑒于影印本流傳不廣,識讀較難,復旦大學吳格先生乃以影印本為據(jù),歷時五載,對翁氏提要稿進行了整理校點,2005年由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出版,即《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翁氏四庫提要稿的影印和整理校點,為學界研究“四庫學”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此后涌現(xiàn)出了多篇相關(guān)研究論著。

      除了四庫提要稿之外,翁方綱的史部著作還有他編撰的幾種年譜,有《王雅宜年譜》《虞文靖公年譜》《元遺山先生年譜》《米海岳年譜》《蓮洋吳征君年譜》,譜主分別為王寵、虞集、元好問、米芾、吳雯,皆是翁氏推崇敬仰之人,與翁氏自身的學術(shù)興趣大有關(guān)聯(lián),在年譜的體例方面,翁氏或有創(chuàng)制,繼承前人而又影響后來(參寇曉丹《試述乾嘉學者翁方綱的年譜編撰實踐》,《中國典籍與文化》2019年第2期)。另外翁方綱還撰有《翁氏家事略記》,將“翁氏由莆田入籍順天以來家事,按年粗記大略,用年譜之式,分年提行,但不名年譜耳”(《翁氏家事略記》),翁氏平生行跡仕履亦于此《略記》盡之矣。

      四、 翁方綱的書學思想與金石學著作

      翁方綱以正脈、通變論書,“書法篆為正,隸楷則通矣,然其通也,何非法乎?楷法獨以晉言之,何也?曰隸之變,楷也,當在漢魏間,而晉則楷之始也”(《唐楷晉法表序》,《復初齋集外文》卷一),在篆隸楷的演變脈絡(luò)中,其關(guān)鍵又是王羲之,“古今書惟一王右軍”(《尖圓肥瘦說》,《文集》卷十),故主張以晉為宗,以唐溯晉,認為“唐人固無不學右軍者”(《跋董文敏臨實際寺碑墨跡》,《文集》卷二十四),將唐人楷書追溯至右軍一脈,并對唐代幾位書家做了譜系式的劃分:“顏書上通右軍,下開蘇米矣,其于唐人則上通虞褚,旁通徐柳,而獨不可通于歐。歐書亦上通右軍,下開蘇米,其于唐人也,旁通虞褚薛諸家,而獨不可通于顏。且夫右軍之脈一也,其在唐賢,虞所得者正脈也,歐所得亦正脈也,顏所得亦正脈也,通徹前后言之,則顏得于褚,褚得于虞也,歐則與虞并得于右軍,尚不若褚之為虞所掩也,況于顏乎?然至于褚而其脈猶近,至顏則遠矣,此亦別子為祖、繼別為宗之義也?!保ā稓W顏柳論》,《文集》卷九)

      具體到書法實踐,翁方綱眾體皆擅,名列清代書法“四家”之中,其篆隸名重一時,“時都中作篆分者,皆宗內(nèi)閣學士翁方綱”(包世臣《藝舟雙楫》卷六)。又據(jù)翁氏手稿,其早期行書具有明顯的趙孟風格,大概也是受當時流行趙董書風的影響,乾隆三十三年(1768)冬,翁方綱得蘇軾《天際烏云帖》,喜愛有加,有多首詩文題詠,而行書也開始學蘇,具有明顯的左低右聳、用墨較濃的特點。而翁氏楷書,則自幼學歐陽詢。

      至于翁氏之金石學,其人作為一代金石大家,嗜好金石碑版,且考訂精審,言之有據(jù),原委遞藏,如數(shù)家珍,藏家以得其題識為榮,故翁氏金石題跋之巨,罕有匹敵,沈津先生曾裒輯為《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而他較為重要的金石學著作,一是督學粵東時搜羅金石匯集而成的《粵東金石略》,其中專辟兩卷考證學署中的九曜石題刻,阮元纂修《廣東通志》即據(jù)此書以成金石一門。二是《兩漢金石記》,著錄兩漢金石,“茲所編錄,或以地,或以事類,惟以目所親見為據(jù),不復能依年次矣”(《兩漢金石記》卷首),王昶編《金石萃編》漢代部分多采自該書。

      五、 翁方綱的詩學與詩文創(chuàng)作

      翁方綱以“肌理”詩說聞名后世,并撰有《石洲詩話》(通行本八卷,卷九不存,新見卷十為手稿,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郭紹虞先生的《肌理說》(《國文月刊》1946年第43、44期合刊)一文最早對“肌理”詩說進行了論述。郭先生認為“清代詩論以神韻、格調(diào)、性靈、肌理四說最為流行”,并將“肌理”分為“義理”與“文理條理”二義,前者對應(yīng)“以質(zhì)厚為本”,乃是“正本探原”之法,后者對應(yīng)“以古人為師”,乃是“窮形盡變”之法。此后眾多論述皆不出郭先生此文之框架,有的只是細化和深入。唐蕓蕓把這些研究稱為“二元論時代”。

      隨著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這種二元化的論述越來越顯得過于粗疏。唐蕓蕓已經(jīng)注意到上海圖書館所藏《蘇齋存稿》中的“《石洲詩話》卷第十”在翁方綱“肌理”詩說建構(gòu)完成中的重要意義,即翁氏所謂“肌理”并非“義理”與“文理條理”的簡單剖分,而是詩歌中的“虛實銜接、乘承伸縮之所以然”,這種“乘承轉(zhuǎn)換、開合正變”的細密肌理在杜詩中達到了極致。因此唐蕓蕓將“肌理”說總結(jié)為“以杜詩為典范,著眼于詩歌的‘氣骨筋節(jié)的‘乘承伸縮的整體觀”(參唐蕓蕓《翁方綱詩學研究》第一章,中華書局2018年版),而傾注了大量心血的《杜詩附記》則是翁方綱以“肌理”詩說進行點評實踐的具體體現(xiàn)。

      翁方綱的《石洲詩話》不僅是構(gòu)建“肌理”詩說的關(guān)鍵,也是他傳播詩風的見證和結(jié)晶。該書通行之八卷本,成于翁方綱視學粵東之時,“與學侶論詩所條記也”(張維屏《石洲詩話跋》),其中“祧唐禰宋”“尊杜崇蘇”的傾向非常明顯,而翁方綱當時的身份是學政,具有很高的詩學話語權(quán),按試賦詩自是應(yīng)有之義,唱和也是常有之事,且多是當?shù)貙W官和學生次和翁氏詩作,如《示嘉應(yīng)學官弟子用前秋和韓詩韻》(《復初齋集外詩》卷八),和者竟達兩千人,翁方綱在其詩歌手稿中逐個記錄了這兩千人的姓名。正是通過這樣主持風雅、推行文教,翁方綱“掀起了嶺南詩壇自清初以來的第二個高潮,嶺南詩風也由宗唐轉(zhuǎn)向宗宋”(參潘務(wù)正《翁方綱督學廣東與嶺南詩風的演變》,《文學遺產(chǎn)》2013年第2期)。

      至于翁方綱的詩文創(chuàng)作,其手稿現(xiàn)藏臺灣,《清代稿本百種匯刊》影印收錄,編為八千余頁。

      先說翁詩,袁枚《隨園詩話》譏其為“誤把抄書當作詩”,洪亮吉《北江詩話》也說“最喜客談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詩”,蓋二人關(guān)注的乃是翁方綱金石考據(jù)詩作,但實際上翁方綱有許多“得詩人之正”的作品,如“竹港灣才遠,沙洲尾忽橫。水煙冉冉上,幾點鷺鷥明”,“微涼千澗合,返照一江紋。近浦初吹浪,前山欲起云”,“浦浦杉榕蔭,船船竹葦叢。牛歸斷霞外,笛起綠云中”(《江行晚景三首》,《復初齋詩集》卷五)。這幾首詩所寫皆是翁氏按試廣東途中之山水風物和宦游情思,讀來風味雋永,情思綿長,而又清新自然,深得風人之致。又如贈夫人韓氏的作品“檢點歸裝近廿春,依然四壁長卿貧。鬢添皓雪心相質(zhì),膝有條冰味更真。豈好搬姜同黠鼠,不辭補屋用勞薪。東偏為我安書榻,實要三馀敝簏親”,“曉翠名樓緒不禁,八分題扁當?shù)桥R。三千里外挑燈話,四十年前聽雨心。嘉樹孫枝同祝愿,拈花迦葉共追尋。破鐺煮飯須何物,鄰寺鐘來響梵音”(《寄內(nèi)二首》,《復初齋詩集》卷三十六),這兩首寄內(nèi)詩不僅詩律工穩(wěn)、用典妥帖,而且感情真摯,寫盡夫妻間的悲歡離合,讀來極有感染力。

      由此可以證明翁方綱是一個合格的詩人,能夠?qū)懙贸鲲L情搖曳、感情真摯的詩作,既如此,則翁氏大量的金石考據(jù)詩作就是刻意而為之的創(chuàng)作,他借此要實現(xiàn)的又是“詩可以群”的交際功能。首先是聯(lián)句,如《漢半兩泉范拓本聯(lián)句》(《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五),詩中聯(lián)句者為翁方綱、桂馥、羅聘等六人,此六人在錢幣考據(jù)方面具有趨同的志趣和相當?shù)膶W識,能夠通過聯(lián)句題詠這種高難度的形式來加深同道同好之誼。其次是較為常見的方式,即以金石考據(jù)入詩寄贈友朋,如《程易疇得漢印文曰程壽求賦詩》(《復初齋詩集》卷三十六)。再次即翁方綱與朋友們雅集一處,共同研讀金石、同賦其詩,如《汪秀峰工部招同笥河編修,魚門吏部,瘦銅、星橋兩舍人,香涇進士,集蝸寄軒分韻所藏古印,方綱分得宋李易安玉印》(《復初齋集外詩》卷九)。翁方綱以金石考據(jù)入詩,發(fā)揮“詩可以群”的交際功能,可以說是他在題材開拓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至于翁文,學殖深厚,經(jīng)史子集皆有涉獵,體裁多樣,尤多金石考訂之作,是典型的學者之文,學術(shù)價值遠大于文學價值,由翁文便頗可窺一代學術(shù)之盛。其中的學術(shù)主張前文已經(jīng)論及,而翁氏著文考訂金石多以地下金石文字與紙上傳世文獻相印證,這已是晚出之“二重證據(jù)法”的內(nèi)在理路,而翁氏能以紙上文獻證金石文字之誤,如《跋朱岱林墓志》云“惟是年例則陳、齊、周皆二月己卯朔,此石刻乃訛為乙卯朔”(《文集》卷二十一)。今人質(zhì)疑“二重證據(jù)法”邏輯縝密性,認為此法“沒有設(shè)想出土文獻的記載有‘偽”(參西山尚志《我們應(yīng)該如何運用出土文獻?——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不可證偽性》,《文史哲》2016年第4期),翁方綱的做法早已很好地回應(yīng)了這一問題。

      此外翁文還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如《書蘇文忠年譜后》(《文集》卷十七)考證“東坡居士”之稱當自元豐五年(1082)春始,其依據(jù)便是《東坡八首》序云“余至黃州二年”,而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抵達黃州,且蘇軾署“東坡居士”皆在元豐五、六年以后,未有署于元豐四年(1081)者。今之整理蘇詩者,多系之于元豐四年,恐誤,當改。又如《跋秦篆三首》(《文集》卷二十)其三考證泰山刻石與《史記》之異文,云“《史》云‘親巡遠方黎民,而碑作‘親遠黎;《史》云‘大義休明,碑作‘著明;《史》云‘垂于后世,碑作‘陲于后嗣;《史》云‘皇帝躬圣,碑作‘躬聽;《史》云‘男女禮順,碑作‘體順;《史》云‘施于后嗣,碑作‘昆嗣……皆足以證史氏之誤”。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2013年版),其異文一如翁文所記,翁文乃據(jù)所見刻石拓本撰成,當為可信,故于《史記》仍有??敝?,學者或愿一顧焉。

      總之,翁方綱是乾嘉時期重要的學者之一,在當時他以書法家和金石學家的身份為人熟知和推崇,而現(xiàn)在卻是他的詩學最受關(guān)注。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翁方綱是一個涉獵非常全面的學者,無論在文學史上還是學術(shù)史上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翁方綱詩集輯?!?,批準號19BWTJ41]

      (作者單位:麗水學院中文系)

      猜你喜歡
      義理文集金石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金石有聲
      冷熱
      “對話”事件
      迎“春”冰心
      抱樸子
      以象數(shù)掃落象數(shù)
      淺談義理和人情
      《三字經(jīng)》在蒙教中的地位與文化蘊含管窺
      尋愛之旅
      聊城市| 清原| 渭源县| 石林| 台东县| 绍兴县| 霍邱县| 丰台区| 大连市| 渭源县| 乐安县| 府谷县| 高唐县| 北海市| 老河口市| 襄垣县| 洪泽县| 堆龙德庆县| 灵寿县| 乳山市| 金山区| 安塞县| 佳木斯市| 二连浩特市| 通榆县| 当涂县| 孙吴县| 东兰县| 台中县| 高邮市| 中阳县| 德令哈市| 磐安县| 佛教| 舞钢市| 武川县| 潜江市| 探索| 和龙市| 江达县|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