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巍
(中國科學院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作為以觀察為主要方法獲取和整理知識途徑的實踐,博物學被視為現(xiàn)代科學的源頭之一。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批判其先輩的同時,將自然探知作為構建哲學教育的重要部分,此后古希臘和古羅馬學者在此基礎上添磚加瓦,從時空分布、分類、外在和內(nèi)在性質(zhì)、諸因解釋、民俗傳說等各方面形成對自然界諸事物蔚為大觀的知識積累。盡管思想語境經(jīng)歷了從逍遙學派自然哲學向強調(diào)物質(zhì)一元論的斯多噶主義的轉變,但古典時代的博物學在將近一千年間,保持著追求客觀中立、以“目的因”為導向的歷時性敘述、對經(jīng)驗性的觀察重視度甚于精密計算,以及兼具旁征博引和慎思明辨來體現(xiàn)和滿足對陌生事物濃厚興趣等鮮明特點。[1]這在文藝復興之后的科學發(fā)展中大放異彩。
然而,從古典時代到文藝復興之間數(shù)百年里,博物學是如何在沉寂表象之下保存生命力的,這一問題迄今仍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數(shù)百年間,伊斯蘭文化區(qū)作為中轉站[2],對包括博物學在內(nèi)的古典時代知識遺產(chǎn)進行了吸收、綜合和創(chuàng)新。博物學抵觸從神話、成見、臆想等非理性源頭中為自然現(xiàn)象尋找原因,這讓它可以滲透進伊斯蘭文化許多需要運用理性辨別和收集各類知識的領域和相關著作。
與博物學知識積極互動的一個對象就是貿(mào)易文獻。作為物質(zhì)與知識跨空間、文化、族群、階層交流的重要途徑,貿(mào)易行為在伊斯蘭世界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陸海交通各節(jié)點常匯集“各處番船并旱番客商”“趕集買賣”[3]。來自遠方的知識借此通過絲綢之路等交流網(wǎng)絡構建的歐亞非世界體系中流動。在商業(yè)行為里,所獲關于計量、貨幣、物產(chǎn)、運輸路徑、風俗習慣的信息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參與者能否獲利。而掌握相關知識的商人們能否合乎社會規(guī)范地運用這些知識,則關系到市場的正常運行乃至國家財政收入,這就要求監(jiān)管者等參與貿(mào)易的其他角色也需掌握相應知識。這使當?shù)刂R體系中存在的博物學因素能夠滲入到記載貿(mào)易細節(jié)的著作之中。
另一方面,關于貿(mào)易這一人類交往的重要方面,伊斯蘭世界和中世紀晚期的歐洲都留下了許多專門文獻[4]。此前學者對于這類文獻多關注其中少部分與中外交流相關的片段,對文獻所含知識的總體特性,以及它們與所屬文化知識語境的關系,都缺乏整體性的探討。因此對貿(mào)易文獻所載博物學知識展開討論,有益于更全面地獲得對古代絲路沿線文化分布與交流的認識。
伊斯蘭教興起后,影響很快波及西至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東至中亞的廣大地方。伊斯蘭教義對信徒們追逐知識的鼓勵,以及阿拉伯帝國創(chuàng)建初期較寬松的統(tǒng)治政策,把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統(tǒng)治核心區(qū)域——兩河流域,以及稍外圍的埃及、敘利亞和波斯等地此前長期存續(xù)的各類知識聚攏融匯,形成新的阿拉伯知識傳統(tǒng),帶來了中世紀前期伊斯蘭科學的繁榮。
埃及和敘利亞處于羅馬帝國疆域內(nèi),而波斯樂于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招降納叛,故古典時代博物學在這些地方均有傳承。例如,年代最早的帶有博物學色彩的報告,就來自服務于波斯宮廷的卡里安達的西拉克斯(Scylax of Caryanda,公元前6世紀末至前5世紀初)和尼多斯的克忒西阿斯(Ctesias of Cnidus,公元前5世紀)等人。他們記錄了印度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島沿海一帶的見聞。[7]這些記載顯然具有面向古希臘和古波斯兩種背景讀者的主旨。公元5世紀以后,基督教東方亞述教會(即景教)把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傳承的希臘化科技著作翻譯為敘利亞語。[8]不過總的來說,敘利亞語文獻中的博物學著作不多。除醫(yī)學外,目前僅知他們翻譯了一部生理學專著,并在其中增補了關于地理學和諸如樹木、巖石等自然物的內(nèi)容。[9]
博物學并非伊斯蘭科學最早關注的領域,統(tǒng)治者起初更功利性地偏好醫(yī)學、煉金術和占星術。直到8世紀,仍只有扎比爾(Jabir ibn Hayyan,約721—約815)從自然哲學角度對植物學進行過論述。[10]這意味著亞里士多德知識體系在伊斯蘭博物學開創(chuàng)階段就帶來了影響。到9世紀,這套體系已經(jīng)為伊斯蘭世界廣泛接受,為人們提供了獲得教養(yǎng)的基礎框架。[11]在其學習序列中,包括對生物基本概念的《動物學》和更深入闡發(fā)自然性質(zhì)的《自然諸短篇》被放置于對天體運行規(guī)則的熟悉之后,是僅次于被視為探索終極科學的形而上學的重要內(nèi)容。
在亞里士多德知識體系跨文化移植的同時,伊斯蘭學者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整理他們長期積累的動植物知識。在8世紀后期興起的詞典編纂活動中,一些學者對動植物按不同屬性進行了非亞里士多德式命名、分類和描述。[12]例如基拉比(al-Kilbī,逝于約820年)和阿斯瑪依(al-Amaī,約740—828)、安沙里(al-Anrī,逝于約829年)都把植物劃分成可生吃的、微苦的、可用作藥材的等類別([13],814頁)。其中阿斯瑪依不僅列舉了276種植物的名稱,還記述了馬匹解剖后各部位的名稱,以及一些野生動物的情況。從后世對其生前逸事的記載來看,包括動植物在內(nèi)的博物學知識已經(jīng)成為宮廷知識競賽的一項內(nèi)容。[14]
伊斯蘭教鼓勵廣大地域內(nèi)信徒到圣地朝覲,以此為基礎開創(chuàng)的游學傳統(tǒng)凸顯了賈希茲缺乏實地考察的局限性。年輕一代學者注重親身體驗甚于書本知識,他們熱衷于借助旅行充實要繪制的地圖。由中亞人巴爾黑(Abū Zayd al-Balkhī,850—934)創(chuàng)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地理學派,它不同于托勒密以測定經(jīng)緯度為主的數(shù)理地理學傳統(tǒng),而與斯特拉波的人文地理學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后者和老普林尼一樣在伊斯蘭世界少為人征引。[19]巴爾黑學派的研究方法具有一些人類學的特征,如10世紀的穆卡迪西(al-Muqdisī,約946—991)為搜集足夠資料不惜任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在考察期間他曾借用教師、抄寫員、商人、奴隸主、牧羊人等身份與各行各業(yè)人員交流,在每個地區(qū)他可停留達數(shù)月甚至一年。[20]穆卡迪西把各地信息按地理歷史概況、氣候、學校寺院、商業(yè)、風俗、特產(chǎn)等分類,動植物知識往往出現(xiàn)在風俗、特產(chǎn)等類別下。[21]
巴爾黑學派在注重實地考察的同時,仍把宗教經(jīng)文作為無法逾越的真理,這種時代局限性我們也可以從僅限于為荷馬史詩做注的斯特拉波那里看到。宗教因素甚至把巴爾黑學派視野限制在伊斯蘭文化區(qū)以內(nèi)。生活在10、11世紀之交的大學者比魯尼(al-Bīrūnī,973—1050),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這一束縛。在跟隨君主出征印度期間,比魯尼深入調(diào)查了印度西部地區(qū)的文化,以窮根溯源的方式探討了這里的科學、宗教、地理、語言文字和社會習俗等各方面知識。[22]比魯尼在著作中申明了他對其信仰的忠誠,同時他在研究中盡可能保持克制,不強求他人接受自己觀點或標準,他的記述是“歷史的”而非“論戰(zhàn)性的”。[23]在另一部著作《寶石學》中,比魯尼除同樣廣征博引、巨細無遺地總結了包括紅寶石、鉆石、珍珠等29種寶石,以及數(shù)種礦物的價格、外觀、傳說、分類、鑒別知識之外,還在前言中探討了寶石反射光芒的原理([24],xxiii-xxix)。這與他的同時代人海什木(Ibn al-Haytham,約965—1040)對光學的研究遙相呼應,顯示在一流學者中博物學與專精的特定學科之間的結合。在下面一節(jié),我們將多次引用比魯尼這部書中的論述。
對于賈希茲,前文已略述他的《動物學》在伊斯蘭博物學史上的重要意義。這并非他龐大文集里唯一顯示出博物學特征的作品,在他另一部反映伊斯蘭商業(yè)早期發(fā)展的論著《論商業(yè)之洞察》中,我們也可以窺到博物學因素。因此書簡略,國際學界對它所載知識評述不多,國內(nèi)學者也只有張廣達曾注意到書中與中外絲路貿(mào)易有關的部分內(nèi)容[34]。
賈希茲被認為是首個對社會階層、城鎮(zhèn)活動等經(jīng)濟問題產(chǎn)生深刻認識的伊斯蘭學者?!墩撋虡I(yè)之洞察》雖然以他署名,但沒有列于他身后的著作目錄之中。在目錄中另有兩部沒有流傳下來的著作,一部涉及植物、手工藝和紡織產(chǎn)品,另一部討論交易、信貸和詐術?!墩撋虡I(yè)之洞察》恰好綜合了這兩部書的內(nèi)容范圍。[35]根據(jù)傳統(tǒng)觀點,本文仍以賈希茲作為該書作者。
《論商業(yè)之洞察》篇幅不大,除序言外全書共7部分。其中前6部分分別與金銀特性與鑒別、寶石鑒定、芳香物品鑒定、紡織品的產(chǎn)地與質(zhì)量、各地名貴商品和特產(chǎn)、獵鷹與猛禽等方面的知識有關,長短不一。最后部分則分類概括了在評判各類事物時應當遵循的標準。本文選取該書序言、與金銀和寶石有關的第1、2部分,以及最后的尾篇,來對其中所含礦物學知識展開分析(7)書中所提及的各類獵鷹亦是伊斯蘭世界對動物認識與人類文化互動極為密切的方面,作者擬結合賈希茲《動物學》等文獻另文詳述。。
在序言中,賈希茲提到他寫這部書是為了提供能夠在各國獲得的關于貴重貨物、奢華飾品和珍奇寶石的詳細描述,以便有識者借此汲取經(jīng)驗?!叭魏文軌颢@得的事物都因為可以獲得而價格便宜,而昂貴者正因為其在面對實際需求時難得和稀缺而昂貴”。為此,賈希茲引用來自多種文化的諺語,強調(diào)如果在一片土地上找不到所需事物、利潤、財富,就應到另一片土地上尋找。這緊密地契合了《古蘭經(jīng)》中提出的鼓勵到遠方求知的訓誡,賈希茲首先強調(diào)的把教義解釋作為商業(yè)驅動因素,對后世伊斯蘭經(jīng)濟學具有深遠影響[39]。不僅如此,賈希茲強烈的世界性傾向在序言末段再次得到確證,他在文中高呼波斯人警句:“眾人們!在你和你所居住的地域之間并沒有與生俱來的聯(lián)系,因此最好的地方也就是那些對你最有益的地方?!?[5],4- 5頁) 這些傾向的語境顯然和當時伊斯蘭文化鼓勵人們在廣大疆域內(nèi)遷移流動的風氣有關。結合賈希茲所處時代,現(xiàn)代讀者很容易想到他生前已初步匯集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游記[40]。后者的記述總體上以途經(jīng)各地時間為序,亦不乏對重要商品的專題講述,其內(nèi)容多有從實地見聞角度可與《論商業(yè)之洞察》相參照之處。賈希茲嘗試把著作的取材范圍設置為當時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并把關于同類事物可獲取的所有種類納入評判范圍之內(nèi)。如前節(jié)所說,這也對后世學者為求知而遠離故鄉(xiāng)形成了一定激勵作用。在序言最后,賈希茲不無詼諧地特別提到:最好的工藝是使用絲綢來織作,最好的生意是紡織品貿(mào)易,這構成了他在書中布局相隔較遠,但所論詳細的第4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該部分主要內(nèi)容包括純金的色澤、不易被其他物質(zhì)敗壞的性質(zhì)(相當于現(xiàn)代意義上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的部分內(nèi)容);黃金的價值主要來自其性質(zhì)的穩(wěn)定性,以及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最好的金幣和銀幣的識別依據(jù);純銀和摻有雜質(zhì)的銀的不同氣味和相互碰撞所發(fā)聲音([5],6- 7頁)。
通過與其他在伊斯蘭文化圈內(nèi)較有影響的論著比較,我們有望更加明確賈希茲對內(nèi)容設置的目的。首先是一部托名亞里士多德的《石志》,該書原為敘利亞語,可能于9世紀由胡奈因·伊本·依沙克(Hunayn ibn Ishq,809—873)譯為阿拉伯語?!妒尽穼疸y的論述分割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為金銀礦,后一部分為金銀性質(zhì)。其中后一部分提到金、銀、銅合金顏色按不同比例而變化,以及金銀的醫(yī)學特性([41],155- 156,177- 178頁),可能由于這些性質(zhì)與商業(yè)有一定距離,賈希茲舍棄了這些內(nèi)容。另一部可用于比較的是比賈希茲晚約1個世紀的也門學者哈姆達尼(al-Hamdni,約893—945)所著的《論金銀冶煉》(Kitābal-Jawharataynal-atīqatayn)。此書堪稱中世紀數(shù)百年間該專業(yè)領域中最杰出的著作,融合了大量古希臘和南阿拉伯半島礦物學的理念和實踐知識,其中在第41章(全書共57章)對通過顏色、硬度、與鐵撞擊的聲音、重量的細微差別等辨別金銀幣純度和優(yōu)劣的方法進行了簡要的描述。如哈姆達尼認為純金顏色發(fā)紅,通過試金石,劣質(zhì)金會變?yōu)辄S色、白色、綠色、暗灰等色,純金很軟,嚙咬可留下痕跡,純金金幣撞擊鐵石可發(fā)出最清脆優(yōu)美的聲音等。[42]對比之前賈希茲的描述,顯然哈姆達尼所述具有更高的精確性。比魯尼在《寶石學》中對金銀的論述也頗多征引([24],199- 210頁)。他不但闡述了金銀的由來、什么物質(zhì)可以歸屬為金銀、金銀礦藏的位置、伴生礦物和金銀冶煉、金銀的比重等內(nèi)容,還記載了許多遠到中亞的關于金銀和金銀礦的逸事傳說。我們無法判斷賈希茲是否了解這些知識,他有可能只是根據(jù)所設定的目標讀者群體有針對性地擇取了幾個他認為關系密切的要點。
關于珍珠的定價,中世紀相關著作中常有記載。(9)參見文獻[44],注意此文所總結中世紀阿拉伯寶石價格表的注釋(第384頁注釋59和61)中,錯誤地把9世紀價格來源(應為賈希茲)與13—14世紀價格來源之一(提法施)相顛倒。賈希茲僅僅提到其標準在于珍珠種類和尺寸。在比魯尼等后人著作里,則詳細列出不同重量珍珠的官方定價。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的價格表的制定有可能逐漸被以某個浮動價格為基礎,輔以按尺寸和質(zhì)量比例換算的定價方法。如20世紀初在紅海一帶活動的冒險家亨利·曼弗雷德(H. de Monfreid,1879—1974)記載,為獲得一批珍珠的價格,先確定一顆谷粒的重量,這個重量的珍珠基礎價為1金法郎(當時珍珠貿(mào)易常用的貨幣)。然后稱量珍珠重量,除以谷粒重量后求其平方。如一顆珍珠重3谷粒,則其價格為3的平方,即9金法郎。下一步再鑒定珍珠的質(zhì)量,不同質(zhì)量對應在此基礎上再乘以多少倍數(shù)。行家只會說某顆珍珠的價格是多少倍,而不會說它價值多少法郎[45]。這體現(xiàn)了文人心目中的珍珠價格表與實際交易所用技巧和規(guī)則之間存在的差異。
在珍珠之后,賈希茲討論了剛玉(al-yāqūt)(10)Adi Setia英譯本將此詞譯為sapphire,即透明的藍寶石,并不確切。Sapphire一詞源于古希臘語sapphirus,泰奧弗拉斯托斯指出它是一種深藍色寶石,而普林尼則說東方sapphirus是一種帶有金色斑點的寶石,即青金石([43],136頁)。這與硬度僅次于鉆石的al-yāqūt顯然不同,故本文將其譯為剛玉。關于絲綢之路上的紅寶石,王一丹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46],所用史料與本文可相互補充。。他提出這類寶石按照顏色從優(yōu)到劣依次是清澈透明的紅色(bahrumānī)、玫瑰紅色、黃色、天青色和無色。這表明當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把這幾種剛玉(主要成分均為氧化鋁)統(tǒng)轄于同一大類之下,而較只能按產(chǎn)地將紅寶石和藍寶石分別敘述的普林尼,以及4世紀偽托俄爾浦斯所作的《論礦物》(OrphicLithica)[47]都要有所進步。不過賈希茲所述知識也非其首創(chuàng)?!妒尽防锾岬絼傆穹譃槿N:紅色、黃色和深藍色,其中紅色寶石最為珍貴,它耐火且擁有很高的硬度,同時擁有最高的藥用價值,黃色剛玉的耐火程度甚至高于紅寶石,但藍寶石卻不耐火([43],135- 136頁)。這則記載與賈希茲的論述或具有同源關系,但賈希茲略去了耐火以及物性方面的內(nèi)容。不同顏色剛玉之間的等級差別在比魯尼的著作中也有相同記載,不過比魯尼還引用了肯迪(al-Kindī, 約801—873)的實驗,指出紅色是剛玉原有的顏色,而其他顏色均可以通過加熱方式去掉([24],62頁)。
賈希茲提出天然和偽造剛玉之間有三個方面的區(qū)別:比重、放在口中吮吸的涼感,以及可否用銼加工。真正的剛玉比重較大,放入口中有涼感,只能緩慢地銼其表面,而假剛玉則正好相反。這三條標準在普林尼《自然史》中均可看到詳細說明,普林尼還提到可在假寶石內(nèi)部看到氣泡等辨別依據(jù)([48],Book XXXVII,Chapter 76)。從現(xiàn)代角度來看,對于第一個方面,剛玉的比重約為4,在所有寶石中幾乎僅次于鋯石,與當時常見的假紅寶石比重差異明顯。如在形成于羅馬時代埃及的《斯德哥爾摩紙草書》中,有兩個通過給水晶染色冒充紅寶石的配方[49],而比魯尼則說與紅寶石最接近的是紅玉髓([24],43- 44頁),這兩種礦物的比重分別為2.22—2.65和約2.6,明顯低于紅寶石,由此可見古人用比重法來鑒別紅寶石具備一定科學依據(jù)。古人容易進行比較的主要還有在硬度方面,剛玉要更勝一籌。因此在比魯尼的著作里,認為將紅寶石和其他形形色色的類似寶石進行分辨的最好方法,還是用真正的剛玉去與鑒定目標相互研磨,剛玉在研磨后不會發(fā)生變化,而其他硬度低于它的寶石則會出現(xiàn)磨痕([24],45頁)。
在剛玉之后,賈希茲述及的是祖母綠(al-zabarjad)(11)Adi Setia英譯本將此詞譯為chrysolite(綠黃色橄欖石),al-zabarjad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所指并不嚴格,可涵蓋祖母綠(阿拉伯語為zumurrud,托名亞里士多德的《石志》和比魯尼《寶石學》中均稱zumurrud和al-zabarjad是同一物質(zhì)的兩個不同名稱)和橄欖石等眾多綠色寶石。根據(jù)比魯尼轉述,拉齊和肯迪等阿拉伯學者也曾把兩種寶石搞混,因為他們記述的重2密斯卡爾的綠寶石價值僅為10第納爾等等。從賈希茲對這種寶石價格的描述來看,此處所指應是祖母綠而非橄欖石。。對于這種寶石,賈希茲所言不多,其辨?zhèn)畏绞脚c剛玉基本一致,亦為比重、涼味和硬度。其價格為0.5密斯卡爾重的祖母綠可售2000密斯卡爾黃金。在古典時期文獻,如普林尼《自然史》、泰奧弗拉斯托斯《論石》、托名亞里士多德《石志》等著作里,祖母綠通常比紅寶石等剛玉占據(jù)更大篇幅,且排序更靠前。但在中世紀伊斯蘭著作里,二者的地位則被顛倒過來,塔米米(al-Tamimi,逝世于990年)(12)塔米米是10世紀活躍在法蒂瑪王朝統(tǒng)治下的埃及醫(yī)學家,其寶石學著作主要關注的是寶石物性帶來的生理功能。[50]、比魯尼、提法施等學者的著作中,祖母綠均被放在紅寶石之后,篇幅也不大。與賈希茲僅模糊提及祖母綠的比重不同的是,比魯尼給出如把同樣體積的紅寶石重量作為100的話,祖母綠的重量為69.5([24],141頁),這與其實際比重2.7—2.78相當。
對于石榴石(al-bījādhī),賈希茲認為顏色如火焰般深紅鮮艷為最好。石榴石越堅硬、尺寸越大,其價值越高。辨別石榴石優(yōu)劣的方法是將它靠近羽毛,羽毛豎起程度越高,其品質(zhì)越優(yōu)異。重量為半密斯卡爾的優(yōu)質(zhì)石榴石價格為30第納爾,但真正珍貴的具有極致色澤、即便在夜間也可看到光澤的石榴石是無價的。
石榴石在銅器時代已經(jīng)非常普遍,在古埃及到古希臘文化中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并成為從印度和斯里蘭卡到地中海世界貿(mào)易路線上的重要商品之一。到古羅馬時期,由于紅寶石的競爭,石榴石在人們對寶石珍貴性認知方面略有下降。[52- 54]如前所述,在便于古人檢驗的各類特征中,石榴石和紅寶石幾乎僅在硬度上存在些許差別,因此很多文獻并沒有明確把它們區(qū)分開。例如普林尼提到的carbunculus泛指所有紅色寶石,他還錯誤地把石榴石的產(chǎn)地從印度記為小亞細亞的Alabanda([48],Book XXXVII,Chapter 25)。
至于辨?zhèn)畏椒ㄖ刑岬降奈鹈Q起的能力,顯然賈希茲錯誤搬用了電氣石(又稱碧璽)的性質(zhì)。紅色電氣石與紅色石榴石在外觀和硬度上均較為接近,區(qū)別就在于電氣石具有壓電性和熱電性,故在受熱或摩擦后可以產(chǎn)生靜電磁場而吸附周圍較輕的物體。在迪奧斯科里德斯和普林尼的著作里曾提到一種稱為lyncurium的由猞猁的尿液凝結成的類似石頭的物質(zhì)([55];[48],Book XXXVII,Chapter 57),泰奧弗拉斯托斯提到它具有如琥珀般的吸引力,不僅能吸附稻草和小木片,甚至能吸附薄的銅或鐵片([43],51,109- 113頁)。有學者以此推測lyncurium即為電氣石,并稱泰奧弗拉斯托斯最早記載了它的熱電性。[47]問題在于作者們?yōu)檫@種類似石頭的物質(zhì)賦予產(chǎn)自動物排泄物的來源,這與古典時期地中海世界罕見的電氣石的性質(zhì)明顯不同。因此lyncurium究竟為何物,目前還無法得到確切答案。此外,《石志》中提到石榴石可以吸引頭發(fā)、稻草等([41],143- 144頁)。比魯尼在論述紅剛玉的最后附帶記載了石榴石([24],72- 75頁),但沒有提到它能吸附輕小物體的性質(zhì)。中世紀學者對電氣石的詳細記載,或最早見于提法施。他記述產(chǎn)于斯里蘭卡山中的電氣石“與頭發(fā)或胡須摩擦后,放在地上可以抬起稻草或其他物體”([56],115頁)。這種寶石性質(zhì)與產(chǎn)地、名稱準確對應的過程,或許也反映了中世紀絲路貿(mào)易漸趨緊密所導致的知識傳播。
關于本卷最后兩種寶石——水晶(al-ballūr)和鉆石(al-mās),賈希茲的描述也非常簡略,僅列出其價格評判標準為顏色、純凈度和尺寸。其中賈希茲指出,最好的水晶除了清澈、無色、純凈外,還有被制成“法老的玻璃”的那些。玻璃在近東和古埃及均很早出現(xiàn),甚至煉金術最早的目的即為制作用來冒充寶石的玻璃,出于此原因,水晶和玻璃成為《斯德哥爾摩紙草書》等早期煉金術文獻中討論最頻繁的對象。在賈希茲其他著作如《動物學》中,也提到將水晶用于玻璃制作,8世紀學者扎比爾的著作則給出了詳細的工藝和配方[57]。
在商業(yè)手冊這一文體內(nèi),賈希茲于《論商業(yè)之洞察》中簡寫或忽略的一些寶石,如鉆石、珊瑚、瑪瑙、縞瑪瑙等,在迪馬士基的著作中得到了篇幅不亞于前述寶石的介紹([38],33- 38頁)。這顯示在絲路沿線貿(mào)易技巧得到發(fā)展的同時,商業(yè)手冊也成為寶石知識在貿(mào)易活動中不斷被擇取和沉淀的場所。
在“尾篇”里,賈希茲呼應了序言中實用的世界主義,排比式地列舉了便于求知者評判事物的標準,以及在求知后普遍適用的行為訓誡,進而總結補充了正文部分里對各項事物的陳述。這些標準再次驗證了在正文里,賈希茲對知識的聚集絕非追求“無用之學”,而是具有高度目的性,哪怕他的目標讀者可能只是文雅的知識階層而非有志于遠涉重洋經(jīng)商求財之人。
首先,賈希茲極為簡練地區(qū)別了8類事物或人物最珍貴的品質(zhì)。如更有價值的服飾是“更柔軟、更奢華和更讓人容光煥發(fā)的”,更昂貴的珠寶是“更純凈、更耀眼的”,更高貴的人在于是否“更睿智和更隨和”,更令人憎恨的敵人在于他是否針對“我們更親近的人”等等([5],29- 30頁)。在此賈希茲把正文中所論述的對象,即自然和人造物擴展到對人和人際關系的評價,作為隨后規(guī)訓人們行為的過渡。
在一段告誡讀者撇開命運給人帶來的浮名,要善待窮人、施舍弱小等格言后,賈希茲論述了認知事物質(zhì)量優(yōu)劣的五種途徑:觀看它是否富有吸引力和純凈;嗅它是否芳香怡人;品嘗其味道是否甘甜爽口;聽其音調(diào)是否純粹和諧;觸摸它是否柔軟精細。前卷所述正文內(nèi)容,固然是這些認知途徑的注腳,而這些方法更重要的運用領域,或許還是賈希茲接下來所論的人事。他提到善人容易相處、充滿喜悅、謙遜有禮,而惡人貪得無厭、小肚雞腸、面色陰沉、性情多變、缺乏幽默、言辭粗俗。對于被鼓勵外出尋求知識或財富的人而言,這些描述都需要他們運用前述五感去予以認知。最后,賈希茲借3世紀薩珊波斯君主沙普爾一世之口,說智者不宜對醉鬼、掮客、小丑、病人、占卜師、誹謗者和健忘者說任何重要的事情。這既是另一條對讀者的提示,同時也將這些人排除到所設讀者群之外。([5],30- 31頁) 這些內(nèi)容顯示《論商業(yè)之洞察》各卷搜羅的知識帶有工具性。如果說普林尼《自然史》的目的在于以百科全書的形式歌頌世界性的羅馬帝國,那么賈希茲著作的目的則在于以簡明手冊的形式,啟發(fā)讀者從對物的認知出發(fā),提煉對世界的普遍認知的方法。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概括本文嘗試論述兩個層面的問題。
在具體層面,本文聚焦于賈希茲《論商業(yè)之洞察》這一絲路文化交流意義甚于博物學意義的文獻,通過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相關文本進行比較,探查它在伊斯蘭博物學發(fā)展脈絡中的定位,討論中世紀前期伊斯蘭博物學向商業(yè)領域滲透的情況。
從《論商業(yè)之洞察》寫作目的、資料來源、敘述方式等方面來看,該書具有以商業(yè)手冊為主、博物成分為輔,重于充實見聞、輕于指導實踐,知識來源廣泛但疏于考辨等特點。就所載知識而言,貿(mào)易中常用的貴金屬和寶石識別優(yōu)劣、了解價格、辨明真假等是該書最關注的方面。盡管未必讀到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賈希茲仍能夠接觸到足夠資料來完成他的概述,我們通過知識的比對,可發(fā)現(xiàn)賈希茲的著作沿襲了古典時代到中世紀早期的泰奧弗拉斯托斯、托名亞里士多德、托名俄爾浦斯等人專著里的相關知識乃至錯誤闡釋,同時他在綠松石等原產(chǎn)自波斯地區(qū)、同時古希臘人缺乏重視的門類又較前人有所發(fā)展。另外他還引用了一些早期煉金工藝,這意味著賈希茲或許融匯了來自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和來自東部的波斯知識,而這也正是當時剛剛形成的阿拉伯語科學語料庫的主要來源。
在總體層面,即把《論商業(yè)之洞察》置于中世紀伊斯蘭博物學的發(fā)展脈絡中觀察,可看到該書舍棄與貿(mào)易關聯(lián)不緊密的礦藏分布、開采、加工、民間傳說等博物學文獻原本堪稱豐富的記載,序言和終章里盡管顯露出應廣泛吸收知識的世界主義傾向,但這些文字更重要的目的仍在于從倫理方面為讀者提供訓誡,從實際操作層面為教義加注。一面割除博物學兼收并蓄、言無不盡的特點,一面增強教義倫理對知識的統(tǒng)轄,從橫向上它與賈希茲其他著作如《動物學》等呈現(xiàn)出近似特點,在縱向上它顯現(xiàn)的缺乏獨立性、內(nèi)容單薄淺顯、方法規(guī)范嚴謹性不足等特征,也契合于從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向與宗教神秘主義和倫理道德緊密結合的新傾向游移的古典時代晚期博物學體現(xiàn)的知識趨向。中世紀伊斯蘭科學接受吸收古典時代晚期地中海沿岸知識時,最初以煉金術、占星術、醫(yī)學等具有近似性質(zhì)領域為重點,《論商業(yè)之洞察》可視為此種傾向在博物學領域的體現(xiàn)。
即便在發(fā)展初期,博物學就已向商業(yè)等領域滲透,《論商業(yè)之洞察》具有使后世兩方面著作彼此交叉影響的作用。賈希茲作為一代文壇巨子,在該領域創(chuàng)立初期貢獻了重要著作,他的局限性又引發(fā)后世學者的思考和批判,他也就成為了伊斯蘭博物學發(fā)展的關鍵人物之一。賈希茲以后的比魯尼在寶石學著作中多有商業(yè)信息,迪馬士基的商業(yè)手冊則充實發(fā)揚了賈希茲所載博物學內(nèi)容。隨著中世紀伊斯蘭科學傳統(tǒng)的樹立,知識內(nèi)容里以道德訓誡為重心逐漸轉移為親身觀察和理性思辨,伊斯蘭世界商業(yè)的繁榮則為博物學者提供更加廣闊的信息來源和進行驗證的機會,這都為知識生產(chǎn)提供了有利條件。
目前以絲路跨文化比較視角重新整理解讀古代科技文獻的研究遠未充分展開,特別是仍有豐富史料未得到絲綢之路史和科技史研究者足夠的重視。《論商業(yè)之洞察》盡管篇幅不大,但作為博物學和滲透于商業(yè)貿(mào)易的文本,它展示了絲路沿線知識匯聚、擇取、表述的情況。本文的分析討論或有助于豐富深化我們對絲綢之路跨文化知識交流與傳播的認識,亦期待可為學界把更多文化傳統(tǒng)、知識領域和文本類型納入關注提供參考。
致 謝本文階段性成果曾于2019年11月在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與博物學”工作坊作報告,得到袁劍、李鴻賓、劉華杰等老師的評述和指正。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碩士生楊婉瑩協(xié)助譯釋了相關阿拉伯語文獻。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