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烽火連天的1942年末,大后方陪都重慶成立了一個名為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的組織。該會會長由蔣介石親自擔任,實際負責的總干事是教育部長陳立夫,經濟部長翁文灝、中央研究院代院長朱家驊、軍政部兵工署長俞大維、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及陳立夫五人為常務理事。僅從其領導成員的“豪華陣容”,即可見該會之檔次與規(guī)格,但是有關該會歷史的研究性著述,僅見徐凡《抗戰(zhàn)時期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一篇。①徐凡:《抗戰(zhàn)時期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中國科技史雜志》2017年第1期。相關史料整理公布極少,目前僅見公布有國民政府教育部檔案12件,出自文獻[1]。徐文對該機構成立經過、組織情況和主要活動進行初步梳理,并對該組織的作用及消失原因做了簡要分析。本文在進一步搜集海內外相關歷史檔案的基礎上,力圖從陳立夫的視角,就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成立及其活動做進一步的補證和解讀,以期對復雜的歷史面相有更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以“手令治國”著稱的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于1942年2月1日手令教育部長陳立夫,命其擬具“國防科學運動實施方案”呈核。([1],41頁) 據《蔣介石日記》所載,蔣介石在該年初預定1942年“各部中心工作與政策”時,就已提出本年度工作重點之一,即是“各業(yè)人才登記與管制之增強(技術人才之管制與分配特別注重)”,其中教育部擔任“國防科學運動具體方案之確立和工業(yè)教育與工業(yè)人才造就之整個計劃之實施與完成期限”。在1月31日的日記中,蔣進一步提出“要制訂國防科學運動實施方案”,[2]因而有了2月1日的手令。
陳立夫“遵照總裁‘無科學即無國防,無國防即無國家’之指示”,于3月7日起草呈送了一份《國防科學運動實施方案》。該方案的內容包括“國防科學之認識”、“國防科學之推廣”、“國防科學之提倡”、“國防科學之動員”等等。這個最初方案,前面大部分內容主要都是談如何對民眾進行國防科學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如舉辦科學展覽、演講座談,對兒童及學生講授科學常識,并施以手工訓練,開展有關體育活動,如跳傘、滑翔機表演等等。關于國防科學之提倡,只是原則性地提出擴充軍政部、航空委員會、經濟部、交通部及教育部等所屬之國防科學研究機關,注重戰(zhàn)時急需研究等。但是,在方案的最后“國防動員”部分,陳立夫又提及美國設有“國防研究委員會”,上一年又成立了直轄于總統(tǒng),“其職權為發(fā)動及輔助各種研究計劃”的科學研究發(fā)展部;日本內閣中也設有科學技術審議會,協議關于科學技術最高國策的重要事項,并且也已決定創(chuàng)設直屬于內閣的“技術院”。因此,他提議中國也應成立一個直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并草擬了該會的11項主要任務:
1.凡國防上重要專門科學技術問題,先予以檢討;
2.集合專家共同研究實驗,其已有職務者可臨時調派;
3.凡研究實驗所需之圖書儀器設備,先就國內所有者集中應用,不足者設法向友邦洽購;
4.研究結果商請各主管機關轉飭有關工廠機關實驗改進;
5.與國防有關各研究制造機關改進科學技術所需之人才設備經費,予以協助;
6.促進各工廠各研究機關之合作;
7.促進工業(yè)制造之合理化及標準化;
8.與友邦研究制造機關合作,必要時可商請友邦派專家協助,或派人赴友邦考察研究;
9.征求介紹科學技術人才;
10.獎勵有關國防科學之發(fā)明者;
11.統(tǒng)籌推廣國防科學運動。([1],43頁)
事實上,在政府內設立專門的國防科學技術機構的創(chuàng)意,最初來自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顧毓琇。陳立夫方案呈送的第二天——1942年3月8日,顧毓琇直接呈文蔣介石,“建議創(chuàng)設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文中列舉美、英、日等國前案,明確建議參照他國成規(guī),創(chuàng)設直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顧毓琇介紹:
美國于太平洋發(fā)生戰(zhàn)事前二年已成立“國防科學研究委員會”,由科學工程名家白煦博士主持(白煦博士為職受業(yè)師,對中國甚同情,抗戰(zhàn)前職曾函邀來華講學,惜未成行)。在該會指導下,杜榜化學工廠即致全力于軍用化學品之研究與制造,福特汽車工廠改制飛機,預計每月可造三千架,鋼鐵工業(yè)之出產量增加一倍以上,造船工業(yè)之出產量于二年之中增加三倍。去年美國政府于戰(zhàn)時機構中正式成立“科學研究發(fā)展部”,以白煦氏任部長,與“陸軍部”、“海軍部”、“生產管理部”、“民眾防護部”為并行合作機關,直屬于羅斯福大總統(tǒng)原為有之“國防科學研究委員會”改由哈佛大學校長康納脫氏主持,除動員本國科學家、技術家外,并與英國研究機關合作。英國自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即實行科學技術動員,并派達爾文氏率領名科學家多人赴美交換國防科學研究之秘密,美國亦派康納脫等答訪。
顧氏還說,日本也設立了直屬于內閣的“技術院”,以“實現集中動員技術之能力”;同時還在內閣設置“科學技術審議會”,負責有關科學技術最高國策重要事項審議。反觀中國,由于國際交通日益困難,后方國防工業(yè)制造武器所需鋼鐵、彈藥,“土鐵有余而鋼料不足”,且面臨“硝酸缺乏則彈藥有匱”的危險。因此他建議,參照他國成規(guī),創(chuàng)設直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除正副主任委員外,由11—15名科學家或技術家組成,“俾對內可以動員科學技術,對外可以接受盟邦合作,不特促進戰(zhàn)爭勝利,且得奠定國防基礎”。[3]
從蔣介石日記和他最初給陳立夫的手令中可以看出,蔣介石是將國防科學運動實施方案與“新文化(中華民族魂)實施方案”一并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應當是與當時國民政府方面正在討論中的《國家總動員法》,以及籌備成立國家總動員會議等活動相關聯的。其基本思路和工作目的,是要通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國民科學知識和素養(yǎng),核心還是民眾精神動員的范疇,即使更進一步,也就是“工業(yè)教育與工業(yè)人才造就”。陳立夫或者說教育部草擬的方案,大部分內容也比較空泛,然而正是成立“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這一建議,讓事情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顧毓琇在給蔣介石上條陳之前,是否與部長陳立夫有過商議不得而知,但是陳立夫在報告的最后部分提出設立“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無疑是來自顧毓琇的創(chuàng)意。陳、顧二人一前一后,一唱一和,打動了蔣介石的心思。對于陳立夫的方案,蔣介石于3月15日的回電中表示大體同意,但對于陳立夫所擬成立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一節(jié),則指示改為“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直屬于國家總動員會內,由國家總動員會主席與教育部長任正副會長,“其余各項可準照辦”。[4]如此看來,“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這一名稱則是來自蔣介石。
在蔣介石原則同意成立組織機構、其余各項也“可準照辦”之后,陳立夫開始積極推動落實,并試圖使之成為自己獲取新的權力與資源的有力抓手。
4月4日,陳立夫向蔣介石呈送了《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草案》(第一版),“敬請鑒核,并請?zhí)峤粐雷罡呶瘑T會核定施行”。他還以總動員機構尚未成立為借口,堅持建議將該會“暫直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1],43頁) 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的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于1939年,是國民政府為了適應抗戰(zhàn)需要而設立的集黨政軍大權于一體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機關。其地位不僅遠高于行政院所屬的國家總動員會議(1)國家總動員會議于1942年5月1日成立,直隸于行政院,負責依據《國家總動員法》策動國家總動員有關人才財力的統(tǒng)制、運用并推動其業(yè)務;審議行政院所屬各主管機關國家總動員有關的方案、計劃與法案、命令;協調行政院所屬各主管機關國家總動員工作的執(zhí)行,并考核其成績;聯系非行政院所屬各機關總動員有關的工作。,也在行政院甚至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上。陳立夫不僅提出要讓蔣介石本人擔任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會長,而且極力想要把策進會歸由國防最高委員會直屬,以提高該機構的政治地位。對此,蔣介石在5月13日的回復中并沒有同意,而是依然堅持:由于國家總動員會議業(yè)已成立,“此項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仍當按照前令隸屬于總動員會議”。([1],44頁)雖然直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的設計甫一提出即告失敗,但是鎩羽而歸的陳立夫并沒有死心。
陳立夫遵照蔣介石的指示,又將6月9日的《修正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草案》(第二版)中涉及隸屬關系的第一、二條及第八條重加修改后,于6月17日再次呈送了新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草案》(第三版)。然而令陳立夫沒想到的是,蔣介石在7月5日回復中(12999號代電)又表示了新的不滿:“查所擬《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規(guī)章》職掌與我理想不符?!蹦敲词Y介石的理想是什么呢?“我的理想:專重與國防最有關之學術,例如機械、發(fā)電機、電氣、化學、重兵器等,以及飛機、戰(zhàn)車、潛艇等制造人才與學術之獎進培植、調查登記、收羅、分配任用,并與設計局工作聯系,能使國防工業(yè)如計實施也?!庇谑鞘Y介石又把陳立夫所擬草案發(fā)還,命其與國家總動員會議會商,“重擬呈核為要”。([1],44頁)
陳立夫受命后不敢怠慢,于7月14日召集教育部、經濟部、兵工署、資源委員會和航空委員會代表會商,提出修改意見,又經與國家總動員會議會商后,重新草擬了該會規(guī)程,并經7月24日國家總動員會議常務委員會議決通過,于8月8日再度呈報蔣介石。在第四版的《修正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草案》中,我們看到,陳立夫又借機塞進了不少“私貨”。
首先,陳立夫的《草案》將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會長由國家總動員會議主席兼任,改為“由行政院院長兼任”。雖然事實上不論“國家總動員會議主席”還是“行政院長”,實際人選都是蔣介石本人,但是國家總動員會議畢竟隸屬于行政院之下,如果策進會再由總動員會議主席兼會長,“級別”難免再等而下之了,而由行政院院長兼任,至少可以保證策進會是個部級機關的層次。
其次,《草案》所擬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的職掌為八大任務:
一、國防科學技術之獎勵推進;
二、國防工業(yè)技術人才之調查、培植、羅致及分配;
三、國防工業(yè)生產技術改進之研究;
四、國防工業(yè)實施方案之計劃及促成;
五、統(tǒng)籌研究資助經費之保管支配及用途之審核;
六、統(tǒng)籌國防工業(yè)及有關學術機關之研究及實驗制造設備,使達最有效之使用,并設法充實之;
七、聯絡國外科學技術研究機關,加強同盟國家之國防科學技術合作;
八、促進全國工業(yè)制造之合理化及標準化,以利國防科學技術之推廣。([1],45頁)
蔣介石的理想是,讓該會擔負各項國防科技“人才與學術之獎進培植、調查登記、收羅、分配任用”,而陳立夫確立的這八大任務,不僅有蔣介石要求的“國防科學技術之獎勵推進;國防工業(yè)技術人才之調查、培植、羅致及分配”,更進一步提出要“統(tǒng)籌研究資助經費之保管支配及用途之審核;統(tǒng)籌國防工業(yè)及有關學術機關之研究及實驗制造設備”([1],45頁),無疑讓蔣介石的“理想”更為寬廣而豐滿。
其三,在組織規(guī)模上,《草案》將原來只設辦公廳,視業(yè)務需要而聘請專門人員及增設研究機關的規(guī)定,改為策進會設辦公廳,廳下分學術研究、生產促進、人才供應、總務4個處,還可根據需要聘任專門委員、研究員,設置研究實驗機構。要擔負起陳立夫提出的這八大任務,特別是要“統(tǒng)籌研究資助經費之保管支配及用途之審核;統(tǒng)籌國防工業(yè)及有關學術機關之研究及實驗制造設備”,相應的組織機構自然不可或缺。
但是,陳立夫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蔣介石的首肯。蔣介石8月16日(未銑侍秘13597號代電)批復陳立夫,指斥其并沒有真正領會他本人設立該會的真實意圖:“此草案仍無實在策進之精神與決心,仍是應酬文章。須知每辦一事,必有重點與目的,而此草案仍未能了解我設立該會之精神所在,仍希將前批加以檢討,積極推動,以期完成科學之建設為要?!?[4],613頁)
對蔣介石真實意圖揣摸不透的陳立夫,在9月19日的呈復中,干脆提出了包括甲、乙兩套方案的新建議。甲案:將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并入國防建設研究院;乙案:聘任23—31名專家,優(yōu)厚待遇,專任于研究實際制造。同時,也重新提出了第五版《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草案》。
在新的規(guī)程草案中,策進會的職掌被壓縮為6條:
研究國防利器之制造;
促成國防科學技術之進步;
調查培植羅致及分配國防工業(yè)技術人才;
研討及促成國防工業(yè)實施方案;
動員國防工業(yè)及有關之研究及實驗設備,使達到最有效之使用;
聯絡國外科學技術研究機關,加強同盟國家之國防科學技術合作。
此外,又提出策進會下設機械、發(fā)動機、電氣、化學、礦冶、土木、重兵器、飛機、戰(zhàn)車、潛艇等10組,為工作需要“得聘任專門委員、研究員及設置研究實驗機構”。策進會辦事機構也壓縮為辦公廳下分業(yè)務、人事、總務三處。([1],46頁)
10月14日,蔣介石(酉寒侍秘快郵代電)對陳立夫的新方案做出批復,其主要內容為:(1)按乙案辦理,不與國防建設研究院合并,是否與中央研究院合并辦理,應再加研究;(2)對規(guī)程草案提出修改意見,其中包括“應改為本會設會長一人,由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兼任,總干事由教育部長專任”,常務委員中加入中央研究院院長或總干事及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等。([1],47頁)
值得注意的是,蔣介石的這個批復意見又有了新的重大變化:一是由行政院改隸國防最高委員會直屬,會長由行政院長兼任改由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如前所述,國防最高委員會是個集黨政軍大權于一體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機關,其地位不僅遠高于國家總動員會議,也在行政院甚至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上。這也是陳立夫最初的設想,中間曾遭蔣介石反對,但蔣介石此刻卻突然反轉,或許是其此時已有意將不再擔任行政院長之職。二是將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和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翁文灝)二人列為常委。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是接受或者說是確認了陳立夫的建議,策進會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研究實驗機構,聘任專家,從事研究實際制造。
這樣的安排設置,實際是相當于同意在官方現有中央研究院,以及教育部、軍政部、經濟部、交通部等部會已有科研機構之外,另外再組織一個新的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實驗機構。問題是,在當時中國科學技術專業(yè)人員數量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這種另起爐灶的安排,能否真正起到推動促進國防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而且這種做法還有可能造成與現存機構爭奪科技人才,稀釋現有科研經費的結果,然而卻無疑將大大增加教育部特別是陳立夫本人對科技人才、科研經費的控制力度與權力資源。
陳立夫據此立即于10月16日又呈報了新一版的《修正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從3月7日至此,已經是第七版方案,組織規(guī)程也已是第六版),主要是把蔣介石的批復指令體現在組織規(guī)程條文之中。[5]蔣介石除24日電復陳立夫確認“尚屬可行”外,還正式電告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世杰,“即希提會通過施行”。[6]
就在陳立夫奉蔣介石之命積極運作成立新的國防科學研究機構之際,蔣介石又出人意料地及時展現了超常的政治手腕。在指派陳立夫以教育部為核心籌設國防科技策進會的同時,蔣介石9月28日還親筆手令(申儉侍秘字代電)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翁文灝、教育部長陳立夫、兵工署長俞大維:“關于將來建設國防工業(yè)之方針為:(一)發(fā)展國防科學運動;(二)儲備工業(yè)與科學人才,可分為下列二項:1.調查登記國防工業(yè)各部門現有之專才,并擇其最有成績經濟之專家,使先負責主持籌備;2.訓練新人才。希照此方針,請兄等共同研討,擬訂具體方案,限一個月內呈報為要?!睘榇?,翁文灝于10月2日致函陳立夫,約請其于5日“在資源委員會面洽”。([4],614頁)
10月15日,蔣介石(酉刪侍秘字代電)再發(fā)給手令給翁、陳、俞三人(手令原件送翁文灝),更具體要求:“對于化學與電氣等研究所及教育機關應設法予以充實,并收容此項人才,加以訓練深造,儲備戰(zhàn)后建設之用。希會商具體計劃,以及十年內產生應用之人數及其程度呈報。中正手啟?!?[1],47頁) 10月26日,翁、陳、俞三人聯名將所擬《發(fā)展國防科學運動及儲務工業(yè)科學人才初步方案》呈報蔣介石。報告首先強調,方案是遵照蔣介石兩次手令的指示精神綜合擬訂。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發(fā)展國防科學運動;推廣國防工業(yè)及科學技術研究;儲備工業(yè)及科學人才。其中發(fā)展國防科學運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即速成立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使其為國防科學運動之推動機關和國防工業(yè)建設及科學技術之設計機關。該方案中對于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的定位沒有明顯的變化,所規(guī)定的六項任務,則完全照搬自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第四版草案。(2)《蔣介石致翁文灝、陳立夫、俞大維手令(1942年11月11日)》,中國臺北: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 042100- 00001- 001- 117a。蔣手令要求將培養(yǎng)人才上體數目再詳擬呈報,翁、陳二人為此于1943年1月8日又呈復《十年內可造就之電機機械化學人才估計人數》。
然而,蔣介石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11月10日(侍秘字14589號戌灰代電)批復翁、陳、俞三人10月26日簽呈及附件時,卻又把矛頭指向了國防科技策進會:“(一)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可不必另設獨立機構,所擬發(fā)展國防科學運動各項業(yè)務可即由教育、經濟、軍政三部及航空委員會各主管擬定具體辦法,經常切實連系,由教育部主持。并于每年六月與十二月兩次定期開策進會,研究指導進行。(二)征求與保障民間之發(fā)明,尤應照所擬乙項第九條規(guī)定切實辦理,凡個人發(fā)明有關系國防科學者應由教育部主持之策進會竭力護持與介紹,如有機關官廳不予登記或延擱不復者,可由策進會代為申訴。此為重要工作,應特定有效辦法。(三)原方案乙項第一條各部會所設國防科學研究機關擴充各項研究設備之款項,由策進會酌予分配,其‘酌予’二字應改為負責二字。(四)所擬訓練新人才及訓練技工各項計劃必須切實進行,由教育部負責主持。是否實行,仍須詳擬?!?[4],614頁) 這無疑又使策進會的發(fā)展方向有了一個新的重要調整:免去了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另設獨立國防科技研究機構的權力,而將“所擬發(fā)展國防科學運動各項業(yè)務”仍由教育、經濟、軍政三部及航空委員會各主管具體辦理,策進會成為一個由教育部主持的聯系機構。蔣介石的批復于11月13日送達教育部陳立夫。
由于機構臃腫效率低下而備受批評,國民政府此時正在醞釀緊縮裁減機構,因此蔣介石再次突然反轉。面對如此出人意料的安排,陳立夫心中想必是五味雜陳,但是他在12月8日(渝秘字第113號)報告策進會業(yè)務辦理情形的簽呈中所談四項意見,還是接受了這一現實:(1)國防科學運動各項業(yè)務,教育部將與各主管部會切實聯系進行;(2)定于23日舉行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第一次會議;(3)私人的科學發(fā)明,教育部會根據已定辦法征集獎助;(4)各部會國防科學研究機關應增撥款項,奉諭由策進會負責分配。[7]陳立夫這份報告的核心意思就是:接受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不另設獨立科研機構的指令,同時確認:策進會仍由教育部負責主持,各部分研究機構增撥款項由策進會負責分配。不管怎樣,如果能夠保住對國防科研機構的撥款權,實際上就是掌握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資源,陳立夫及策進會將由此而獲得的現實利益還是顯而易見的。對此,蔣介石的親筆批示僅有幾個字:“在曾家?guī)r官舍開會可也?!盵8]
陳立夫這樣的表現不能不令人感到蹊蹺:(1)在11月13日收到蔣介石電報后,12月8日才做出四點回復,這與蔣介石10月14日批復,他10月16日即呈報新一版《修正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組織規(guī)程》的表現相比不啻天壤。(2)直到給蔣介石的呈復發(fā)出前一日12月7日,他才給經濟部長翁文灝發(fā)了一份公函,轉告了11月13日收到的蔣介石10日的戌灰代電,而且公函未尾只有“除呈復外,相應錄電轉達,即希查照為荷”而沒有任何是否共同協商呈復的意思在其中。他不及時轉告,更不共同協商,僅在本人呈復前一日方“錄電轉達”的處理方式極為反常。就公文一般處理程序而言,無論9月28日還是10月15日的蔣介石手令,都是給予翁、陳、俞三人,手令原件送翁文灝,10月26日回復蔣介石的簽呈也是經濟部、教育部、兵工署三家聯合呈報,而且經濟部主稿、署名在先,蔣介石有何核示的意見,即使交到教育部,教育部也應立即轉告經濟部與兵工署,而且如有回復也應三機構共同協議之后,或共同回復或分別回復。以當時的公文傳遞速度,蔣介石11月10日的手令13日令方送達教育部,教育部7日發(fā)出的公函,經濟部8日肯定無法收到,而他給蔣介石的回復則已經發(fā)出,即使經濟部翁文灝有任何意見表示也已來不及共同表示了。
陳立夫這些異乎尋常的公文處理程序,給人的感覺就是:因為無法設置可由其直接指揮的獨立科研機構使他備受打擊,對策進會大有意興闌珊之感,也再沒有了與翁文灝共同呈復的興致;另一方面,他又急于將此事獨攬于教育部之下,而惟恐再生變故使他人再有插手之機。而從拖延近一個月之久的反應時間上看,這樣的處理應該是經過了認真的思考與利益權衡。
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是由陳立夫一手籌劃組織起來的,在人事安排上,始終反映了陳的目的和利益。例如,不論組織規(guī)程幾番修訂變更,組織人事的領導核心是蔣介石任會長,陳本人任副會長(總干事)實際負責。會長人選不論方案是國家總動員會主席、行政院院長,還是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實際上都是蔣介石本人。這一機構的定位和社會角色,主要體現了蔣介石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目的。蔣介石以9月28日申儉電和10月15日酉刪電發(fā)出的兩份手令(代電),雖然也有要求經濟部與兵工署共同參與會商的現實目的,但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在搞平衡,以避免經濟部、兵工署對教育部爭奪科技研究資源的抵觸情緒,也是用以平衡陳立夫。而陳立夫在公文處理程序上的小手段,則反映了他惟恐失去即將到手的權力與資源的官僚心態(tài)。
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于1942年12月23日在重慶正式成立,但是從其成立之日起實際上就扮演著邊緣化的角色,而且隨著陳立夫被調離教育部長職位,該會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而“壯志難酬”。
遵照蔣介石的意思,該會成立儀式與國防工業(yè)設計會會議合并舉行,于23日上午在位于重慶兩浮支路的中央圖書館開幕。陳立夫雖然又是主持又做報告,但興致似乎已經不高,只說了一堆言之無物的空話。([9],870頁)下午,蔣介石在曾家?guī)r官舍親自主持“召集國防工業(yè)與國防科學兩委員會會議”。[10]據翁文灝所記,實際只是召見“何敬之、陳立夫、朱家驊、李書華、莊前鼎、周至柔、俞大維、徐庭瑤、顧一瑔、錢昌照、錢昌祚及余等訓話”,批評“航空各廠不好,大定飛機廠、中央機器廠不充分使用,可惜,應糾正;較有成績者為資委會,兵工署、航委會、中研院應合作”([9],870頁),也沒有對國防科技策進會工作發(fā)表實質性的指導意見。第二天會議午餐時,意猶未盡的蔣介石又來“對國防科學運動會訓話”,其核心意思是“指示統(tǒng)一組織之要旨”。(3)參見文獻[10],第110頁。蔣介石在日記中將“策進會”寫成“運動會”,可見在其內心中還是將該會視為一個民眾運動的組織、鼓動機構。會議在選舉產生了21名理事之后,于26日晚8時宣布閉幕。28日,策進會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資源委員會舉行,會議選出翁文灝、陳立夫、朱家驊、周至柔、俞大維為常務理事,陳立夫為總干事。([9],872頁;[4],619頁) 該會1943年3月15日開始在歌樂山辦公,后設會址于巴縣中學之內。據陳立夫報告,策進會編制名額41人,其中秘書1人,5組正副主任共10人,研究員8人,技術員8人,干事9人,助理干事2人,雇員3人。至1943年6月,實有23人。[11]
由于策進會最后“定位為社會團體”,與此前的設計發(fā)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因此最后討論通過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章程》,在領導體制與內部組織設置方面,與前幾版相比也有巨大的變化。章程規(guī)定:該會“以策進國防科學技術研究,促成國防工業(yè)建設及推進國防科學運動為宗旨”。以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為會長;策進會不設副會長,而改為設5名常務理事,承會長之命主持會務,等于是委員長領導下的集體負責制;總干事1人,由常務理事會推選,只是負責“處理日常會務”。 原定每年舉行兩次全體會議也改為每年一次,理事會四個月一次,常務理事會每月一次。內部也取消了辦公廳等機構設置,陳立夫原來計劃的下設機械、發(fā)動機、電氣、化學、礦冶、土木、重兵器、飛機、戰(zhàn)車、潛艇等10組,也壓縮為5組,各組正副主任分別為:莊前鼎、張述祖,趙曾玨、徐誦明,顧毓琇、黃龍先,葉秀峰、朱其清,馬文車。([4],619頁)
第一組,策進國防利器(注重重兵器、飛機、戰(zhàn)車及潛艇)之設計與試驗,及國防工業(yè)(注重礦冶、機械、輪船、電信)之實施;第二組,策進交通器材(注重鐵路、汽車、輪船、電信)之供應及軍需醫(yī)藥之自給;第三組,策劃國防科學技術人才培養(yǎng)、調查、登記與分配,及促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之聯系與研究設備之充實,使其有計劃的分擔研究與國防有關之各項問題,以期達到最有效之使用;第四組,獎助國防科學研究工作,推進國防科學運動及聯絡國際科學研究機關,加強與友邦之科學技術合作;第五組,辦理本會總務及其他不屬于上列各組之事項。([4],616頁)
據大會通過的文件,如《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工作綱領》、《充實各研究機關及國防科學各部門工作之分擔研究案》、《科學技術人才之訓練今后應如何確定其方針案》等,我們可以看到,策進會的原則目標有六項,相比于陳立夫當初提出的八大任務已大為收縮:
一、策進國防科學技術之研究及其工作之聯系;
二、促進國防工業(yè)之設計建立及改進;
三、策劃國防科學技術人才之動員與培養(yǎng);
四、獎助國防科學技術發(fā)明及著作;
五、推進國防科學運動;
六、聯絡國際科學技術研究機關加強與友邦之科學技術合作。[12]
如上所述,因為策進會的定位為官辦的社會團體而非政府所屬科研機構,故在職掌以及工作內容和方式等方面,與陳立夫當初的設想相比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雖然陳立夫在12月31日的報告中,仍然以附件的形式向蔣介石呈送了一份《國防科學技術促進機構組織原則草案》,堅持設立一個“定名為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或國防科學技術參議廳或于委員長侍從室設置第五處)”、“隸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或軍事委員會)”的機構[13],但未見到蔣介石對此有任何回應。
由于未能獲得單獨成立國防科技研究機構的權利,策進會在陳立夫心目中似乎一下子變得興味索然,成了幾句空話打發(fā)了事的“邊緣話題”。策進會的幾位常務理事翁文灝(經濟部長,所屬有中央工業(yè)試驗所、礦冶研究所、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朱家驊(中央研究院代院長,所屬有各研究所)、俞大維(兵工署長,所屬有各兵工研究及生產機構)、周至柔(航委會系統(tǒng)航空研究制造及飛機制造機構)則都各自統(tǒng)領著本部門的科學機構,對于可能成為資源爭奪對手的策進會,并無積極培植、利用之心。因此策進會從其成立之日起就扮演著被邊緣化的角色,主要成為科學界與國防工業(yè)界溝通聯絡的平臺。
當然,在相關科學家們的努力之下,國防科技策進會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但也不可否認,由于戰(zhàn)時環(huán)境艱難,以及受通貨膨脹、經費支絀等原因所限,策進會的工作成效受到極大限制。
(1)經費問題。按照章程,策進會的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政府補助金和各種捐款。1942年12月31日陳立夫(渝秘字137號)向蔣介石呈報了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開會經過及重要決議,并請核撥經費,其中1943年度經常補助費40萬元,補助獎勵國防科學發(fā)明及研究機關專題研究費120萬元,補助推進國防科學運動經費24萬元,擬定40人分兩年赴英美實地研究考察與聯絡經費美金40萬元(第一年20萬元)。[15]陳立夫最初提交理事會討論的草案中,策進會每年經費為:經常補助費50萬元,研究實驗調查及其他事業(yè)費50萬元,推進國防科學運動用費50萬元,補助各研究機關專題研究經費200萬元,共350萬元。[16]不知因何原因,在正式向蔣介石的呈文中則大為縮減。即使這一數額大大縮水了的經費申請,于1943年1月14日“列表呈核”后,也遲遲“未奉批下”,為此陳布雷不得不于2月25日“再將該會經費部分摘呈”。[17]蔣介石3月3日(寅微侍秘字代電)批復:“(一)所請核撥國防科學策進會經常補助費及補助獎勵國防科學發(fā)明及研究機關專題研究費與推進國防科學運動經費,全年共計國幣一百九十二萬元一節(jié),已令軍需署自本月份起,按月照數撥發(fā)一十六萬元;(二)所擬選派專科以上學校及研究機關理工教師及研究人員赴英美兩國實地考察與聯絡一切,應與資源委員會派遣赴美人員之計劃并辦,并與兵工署、航委會共同作有計劃之派遣,不必專由該會派遣?!盵18]除美元外匯指標沒有批準外,蔣介石指令軍需署長“按月發(fā)給經費一十六萬元”。[19]有研究者因此認為該會“得到了相對充裕的經費支持”([14],61頁),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首先,這樣數目的款項,要在通貨膨脹日異嚴重的大后方從事國防科技研究和創(chuàng)新,豈止杯水車薪可以形容。例如,蔣介石似乎很在意對科學的宣傳工作,在批復陳立夫1943年5月11日呈報的年度計劃及工作進度時,他強調“此項運動應特別注重宣傳與獎勵科學之發(fā)明為第一要事,即令關于民間學者各種細微發(fā)明亦應注重,故急應編輯月刊專載關于科學研究與發(fā)明及懸獎等事”,并且對策進會每年48萬元的經常補助費“為何要如此之大”表示不解,要求查報。[20]在陳立夫為回應蔣介石對經費問題的不滿,就該會每月經費開支情形于1943年6月5日向蔣提交的專門報告中,我們看到,該會規(guī)程雖然有41人的編制,然而此時實際僅有23人。為什么?因為該會以每月經常費4萬元的3/5(即24 000元)用于專任人員薪俸(其余為辦公及各種策進活動之用),而且所有專任人員比照黨政機關支薪,“無平價米或代金可領”,況且專門技術人員“薪給自須相當提高”,所以如按每人平均1 400元水平發(fā)放,實際僅可聘用17人,還不包括支付工役人員的工資[21],可見實際還達不到1 400元的水平。
其次,由于大后方經濟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各部門均經費支絀,對策進會的支持也日漸縮水。據1944年7月13日第8次常務理事會記錄載,因下半年經費不足,常務理事會議決:由常務理事聯名簽請蔣介石核撥年度征題獎勵金150萬元。[22]最后這筆獎金是否獲得蔣介石的核撥,未見到檔案史料記載。教育部由朱家驊代替陳立夫之后,對策進會的支持也大不如前。例如,1944年12月22日策進會第10次常務理事會會議時,該年度策進會經常費仍有30萬元缺口,會議決定提請教育部、經濟部、航空委員會各補助10萬元。經濟部、航委會如何回復不得而知,但教育部在1945年1月4日的復電中一口回絕:“本部本年度各項補助費已分配無余,承囑撥補國幣一十萬元一節(jié),歉難照辦?!盵23]對策進會《科學與技術》月刊1萬元的請求,教育部更直接以“本部經費支絀,本年緊縮,支配益難,擬仍照原案補助3千元”給予回絕。[24]另外,關于由策進會派員赴前線調查與國防有關的實際問題的工作,也因經費問題沒有把握,常委會不得不決定“俟下年度預算呈奉核定再議”。[25]
(2)聯絡功能?;蛟S由于經費捉襟見肘,或許因為陳立夫對于單獨成立國防科學研究院一直念茲在茲而對策進會興味索然,導致策進會工作消極,以致其聯絡協調的角色似乎也不能讓蔣介石滿意。1945年初蔣介石先以“侍秘字第25908號子緝代電”,對策進會仍擬籌設國防科學研究院一事批示“似可從緩”,認為“現有各研究機構缺乏經常聯系更無統(tǒng)一指導,難免有各自為謀重復分歧之弊”,要求策進會會同各主管機關規(guī)劃進行。不久又再以“丑冬代電”,要求策進會遵照前電指示原則,對于各機關國防科學研究工作經常加以統(tǒng)一指導與聯系,務使原有人力物力得以充分利用從事最急需及最易見效之研究:“(一)召集各研究機關團體暨軍政部技術司主管詳加會商統(tǒng)一指導聯系實施方案;(二)并搜集調查各國營及民營工廠各研究機關一切急待解決之問題,召開會議,統(tǒng)籌分配,然后由擔任研究之機關按期將進度在大會中報告商討?!盵26]
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于2月26日第11次常務理事會討論決定,分別召集各同業(yè)公會代表轉告各工廠分別提出有關問題以資研究,召集各研究機關商討分配研究題目,并擬定了8條《國防科學研究統(tǒng)一指導聯系實施辦法》。實施辦法的主要內容有:
本會先就每月科學技術會報邀請重慶附近研究機關團體暨軍政部、兵工署、航空委員會、戰(zhàn)時生產局等,參加經常檢討研究工作之進度,并互相交換報告經驗。
對于各研究機關之研究工作,根據檢討及報告,盡可能予以調整,竭力避免重復及輕重緩急之倒置。
對于各研究機關之研究設備及人員,應詳實調查,盡可能設法互相借用,有無相通,務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對于各研究機關缺乏之材料或經費,必要時得由本會設法籌集補助之。
本會應調查搜集各有關國防之業(yè)務機關急待解決各種技術問題,分配各研究機關研究。
凡研究機關對于各種技術問題不能單獨研究時,本會得召集專門小組會商討,必要時得約請國外專家參加。
國外科學技術進展消息隨時傳布于各研究機關,如有新到圖書雜志,盡先供給各研究機關參考。[27]
這些都是些比較原則性的規(guī)定,也比較空洞,對于實際科技進步及在國防工業(yè)生產所能發(fā)揮的效用未見有明顯成果。
總之,抗戰(zhàn)時期于大后方成立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最初由顧毓琇動議,在蔣介石的推動下,由陳立夫實際操作于1942年末成立。在籌備成立的過程中,陳立夫極力想使之成為實體科研機構,并掌握全國科研機構增撥款項的分配權,以及國防科研機構款項的撥款權。但幾經周折,最后卻定位為社會團體而非政府官辦科研機構,其職掌以及工作內容和方式也較最初設想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際上成為一個官辦的社會團體,更多地扮演了組織聯絡以及對民眾普及科學知識鼓動宣傳的角色??箲?zhàn)期間策進會在推動后方國防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特別是各層級人才培養(yǎng)、訓練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戰(zhàn)時環(huán)境艱難以及經費不足等原因,策進會的工作受到各種制約而“壯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