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劇唱腔音樂,主要是由田歌、號子以及民間說唱發(fā)展而來,后來也吸收了徽劇、京劇的一些行腔因素,充實和豐富了情感表現力。三種主要曲調:淮調,拉調,自由調。唱腔演變代表性表演藝術家周茂貴先生,淮劇一代宗師筱文,馬麟,劉田一、筱美秋、王志豪等。
關鍵詞:淮劇;唱腔音樂;沿革
淮劇唱腔音樂,主要是由田歌、號子以及民間說唱發(fā)展而來,后來也吸收了徽劇、京劇的一些行腔因素,充實和豐富了情感表現力,逐步形成了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主要曲調,以[下河調]、[靠把調]、[悲調]、[十字調]等為輔助曲調,并結合運用[種大麥]、[八段錦]、[磨豆腐]、[花鼓調]等民歌小調為一體的聲腔系統。下面?zhèn)戎亟榻B三種主要曲調:
(一)[淮調],是在淮安、淮陰一帶的田歌、號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曲調,它的特點是高亢、奔放、渾厚、有力,演唱起來,“打耒耒”的味道特濃,有著特定地域的鄉(xiāng)土風情,最具有“西路”淮劇的特色。它也是淮劇聲腔構成中最基本的曲調?!怯捎谟辛薣淮調]的興起,才奠定了淮劇這一劇種唱腔音樂的基礎,也才有了這一劇種形成的基礎。
[淮調]的音調主體旋律走向,多以上行二度與下行小三度的交替進行為主,尤其是上行二度的行進,極具動力感,是旋律展開推動的重要特征,表現出蘇北地區(qū)民眾的堅韌頑強的性格,聲調開闊有力中亦飽含著渾厚與深沉。其旋律的大體走向為:
55 ?6 ?66i ?#45 │ 5 ?6 i 656542 │ 4 ?2 ?1· ?0 ?| ……
西路淮劇的突出代表、著名藝術家周茂貴先生,在《雙上朝》中的一段演唱,即帶有很明顯的[耒耒腔]的韻味:
東路的“香火戲”之中,原本沒有[淮調],是下河阜寧藝術家楊金花于1930年隨父楊如瑾到兩淮演出,先因不諳[淮調],營業(yè)蕭條,故決心學習演唱[淮調]。而在她的演唱中,又糅進了下河地區(qū)柔和、婉轉的唱腔音調,抒情意味增強了。她還曾和周茂貴、郝壽山、吳壽琴等人同班,演出在西口運河一線,兩淮觀眾稱她演唱的[淮調]叫做[軟淮調]。再到后來,這一[軟淮調]就形成了東路淮劇的代表性曲調。
(楊金花的一段唱)
(二)[拉調],是自幼做過香火戲“僮子”,后學徽劇、京劇,再后來又改唱江淮戲的謝長鈺首創(chuàng)。1926年,已改唱江淮戲的謝長鈺認為,江淮戲的[淮調]只以鼓板伴唱,在演唱抒情段落時就顯得很單調,而京劇中以胡琴伴奏托腔,其音樂色彩豐富,又有助于演唱的情感表現,于是就和琴師戴雨寶共同研究,在保持[淮調]的旋法以級進為主的動力特征的基礎上,融進了京劇的一字多腔的歌唱韻味,形成了新的唱腔[拉調]。[拉調]的出現,改變了[淮調]多在廣場演出,粗聲大嗓的格調,更增加了一些劇場演出時,那文雅細膩的特色。
[拉調]形成以后,又有諸多藝人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和所演行當的要求,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和發(fā)揮,如李玉花、裴小芬所唱的委婉、敘事的“六字垛”,王亞仙所唱的圓潤、甜糯的“回龍腔”,孫東升所唱的蒼勁、挺拔的“孫八句”等。這些變化,使[拉調]的行腔和板式變化更加豐富多彩。
(三)[自由調],為淮安籍淮劇一代宗師筱文艷首唱。1939年秋,筱文艷在演出《梁祝哀史》中,她感到在演唱祝英臺抗婚時,覺得用[淮調]來唱顯得太硬,而要用[軟淮調]或[拉調]來唱,也還不能夠盡情地抒發(fā)此時的感情,于是就與琴師高小毛,鼓師王士廣商量,進一步拓展了[淮調]、[拉調]的旋律展開空間,樂句結音可宮、可徵,色彩對比鮮明,且出現宮、羽,徵、羽的大、小調的對比,唱詞結構也進一步突破齊言句式,根據情感抒發(fā)的需要而長短句相結合,與[淮調]、[拉調]相比較,旋律、樂句、詞句等都更為自由了,所以,后來被稱為[自由調]。[自由調]的出現,使淮劇音樂的表現手法更為多樣化了。
[自由調]產生以后,也又有諸多藝術家為它的再發(fā)展做出了努力,進一步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如馬麟童的[自由調]句逗分明、頓挫有力、蒼老遒勁,適于表現憤慨的情緒,何叫天的[自由調]的唱段最后定型為“連環(huán)句”,適于表現敘述后將激動的情緒推向高潮。
抗戰(zhàn)時期的1942年1月,淮安的新安旅行團由桂林回到了蘇北,開展組織和指導農村的文藝宣傳工作。1942年秋,建立了蘇北文工團,并特由凡一、方徨、常虹、雪飛四人,專門組成了“淮戲研究小組”。在他們編演的新劇目《漁濱河畔》中,由雪飛主演的鄭廷珍,唱出了[新淮調]、[新拉調]、[新悲調],被當時的專業(yè)和業(yè)余劇團以及廣大民眾廣為學唱。后來,雪飛在主演《劉桂英是朵大紅花》時,又創(chuàng)唱了[大紅花調]。
建國后,淮劇的唱腔音樂更有了較大發(fā)展,為適應某一劇目、某一人物情感表達的需要,在保持劇種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又豐富和發(fā)展了唱腔曲調,如[新蘭橋調]、[新種田調]、[新大補缸調]、[新磨房調]、[新下河調]、[慶團圓調]等。在演出《秦雪梅》時,劉田一、筱美秋、王志豪等大膽改造利用[滿江紅]等古曲,為淮劇音樂增加了新的曲調。在新編《新旅戰(zhàn)歌》時,魏廷修、王志豪又以[十字調]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了“新腔”。
在新音樂工作者的參與和努力下,還在樂隊配器方面有了豐富和加強,在演唱的形式方面,也較成功地運用了合唱、重唱與幫唱,豐富了戲劇色彩,進一步強化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還值得一提的是,淮劇音樂中的鑼鼓場面也有著自己的特點,這是因為淮劇中的鑼鼓,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演唱時的伴奏,著重于對演唱的起、興、轉、接、收等的配合,不同于民間鑼鼓的自身表現性,也不同于其他劇種鑼鼓主要為動作和舞蹈伴奏。
參考文獻:
[1]陸連侖.淮劇藝術叢書[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2]中國淮劇[J].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姓名:何艷,姓別:女,工作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歷:音樂教育學士,體育教育碩士,主要教研方向:聲樂、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