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
彈唱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審美需求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而人們對美的追求、對音樂的鑒賞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正如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所說:“時代在變,筆墨也要變了”,音樂當然也是這樣。當前,我國聲樂演唱形式已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這三大唱法雖然誕生時間不同、特征不同、聽覺效果不同,但三大唱法之間彼此也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融合,從而產生更佳的聽覺效果。美聲唱法起源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歐洲,與我國大眾的音樂審美有一定的差異,但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與國內音樂演唱形式相互借鑒融合。①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更符合我國的音樂審美,因而彼此間的融合更為常見,并且對我國的音樂表演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演唱
中華民族聲樂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已經演變出了四種不同的唱法,即說唱唱法、戲曲唱法、民歌唱法及民族新唱法等。②民族唱法是由我國各族人民依照自己的風俗習慣以及喜好愛好,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歌唱藝術表演的形式。其基礎是各民族語言,其演唱技巧多呈現(xiàn)出民族性特色,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民歌戲曲的精華,也融合了西方美聲唱法的優(yōu)點,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演唱藝術。
民族唱法在中國歷史悠久,是一種從人民中產生并繼承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歌唱表現(xiàn)形式。自其產生之日起就一直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新中國成立后,更是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如呂文科、胡松華、余淑珍、馬玉濤等。改革開放后,民族唱法漸漸走向成熟,以女高音歌唱家彭麗媛、宋祖英,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為主要代表人物,使民族唱法得到了跨越式發(fā)展。民族唱法流傳至今出現(xiàn)了大量的歌唱家及其代表作,其中郭蘭英演唱的《小二黑結婚》、馬玉濤演唱的《劉胡蘭》、李雙江演唱的《拉著駱駝送軍糧》、朱逢博演唱的《滿山紅葉似彩霞》、宋祖英演唱的《大地飛歌》、李丹陽演唱的《紅月亮》等,深受大眾歡迎。
通俗唱法也叫做流行唱法,興起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歌唱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在唱法上自由度較高,因而演唱者甚多。通俗唱法可以分為歐美唱法、港臺唱法、民謠唱法、低吟唱法及黑人歌曲五種。其表演風格也極其豐富,可高亢激昂,也可輕柔舒緩,可搖滾,亦可民謠,最具世界性,以及強烈的感染力。它不斷地與其他各種歌唱表演藝術形式相互借鑒交融,成為當今世界上廣為流行的一種表演方式。
我國通俗唱法真正得以發(fā)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文化禁錮解除,大量的流行音樂尤其是港臺音樂流入大陸,受到大眾的喜愛,自此開啟了一個音樂新時代。通俗唱法發(fā)展至今,出現(xiàn)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及歌唱家,三四十年代有王人美演唱的《漁光曲》、周旋演唱的《天涯歌女》與《夜上?!返?,七八十年代有潘秀瓊演唱的《情人的眼淚》,鄧麗君演唱的《甜蜜蜜》、鳳飛飛演唱的《掌聲響起》等。
1.民族唱法的特點
民族唱法既融合了傳統(tǒng)的戲曲民歌等唱腔特點,又融合了西方美聲唱法的優(yōu)點,同時還結合了民族語言特點及大眾審美特點。研究民族唱法不能離開民族語言,民族傳統(tǒng)唱法通常被稱為是“字是骨頭,韻是肉”,也就是所謂的“千斤白,四兩唱”,語言因素在民族唱法中舉足輕重。民族唱法十分注重唱腔語調、咬字吐字清晰度、科學發(fā)聲方法、舞臺表演藝術特色等,以此體現(xiàn)民族唱法特色,要求字頭清晰、字腹圓潤、字尾準確,即字正腔圓;民族唱法采用的是局部共鳴,其所激發(fā)的泛音量比較少;其整體上比較清脆且凝聚力強,追求高音,因而民族唱法歌唱家其嗓音條件較好;在情感表達上,要求演唱者了解所唱曲目的深刻含義,從而在演唱中呈現(xiàn)出曲目的民族特色。③
2.通俗唱法的特點
相較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更像是在自然說話的基礎之上增加一些演唱技巧,通過歌聲傳達歌唱者情感的一種唱法。通俗唱法的特點在于歌詞大眾化、語言大眾化、所表達的情感大眾化,因而通俗唱法朗朗上口且易于傳唱,因而通俗唱法又稱為流行唱法。通俗唱法在音色上比較自由,多樣化,沒有標準的規(guī)范,只要聲音好聽就行;通俗唱法演唱技巧更注重氣息的運用,強調的是口腔共鳴,在中低音區(qū)用真聲進行演唱,在高音區(qū)則需要通過假聲來達到虛無縹緲的聽覺效果;通俗唱法在咬字上也沒有特別要求,只需要咬字、吐字符合生活習慣,所傳達的聲音足夠親切足夠悅耳,能引起觀眾內心的共鳴即可。
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雖然在音色、共鳴、咬字、情感表達等方面有著諸多的不同,但就其本質來講其實是一樣的,都是通過演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變化,記錄時代的發(fā)生。④此外,就具體的演唱技巧來講,二者也存在許多相通、相似之處。比如都要求在演唱歌曲時保持氣息暢通,要求根據(jù)作品風格決定喉位的打開程度,要求演唱時以肢體語言、伴奏伴舞、舞臺表演、舞美藝術等共同提升歌曲的感染力,引發(fā)聽眾的共鳴。
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各有特點,也有諸多相同、相近之處,二者相互融合可以提升聲樂表演效果。
民族舞表演
第五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jié)
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指的就是二者在演唱技巧、方式方法上的相互吸收、借鑒從而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歌唱表演藝術形式,有人稱之為民通唱法。⑤這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歌唱表演方式,它介于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之間,既保留了民族唱法獨有的民族風味,又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通俗唱法的親切自然的風格,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受到了人民大眾的廣泛喜愛。
目前已出現(xiàn)了諸多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融合的歌曲,如譚晶演唱的《天空》《妻子》等,可謂民族唱法融入通俗唱法的典范,其歌曲聲音委婉動聽,又不失民族色彩。常思思演唱的《漢服青史》,也是民族唱法融入通俗唱法的例子,其前半段音色、共鳴、咬字等都具有通俗色彩,節(jié)奏性強;而后半段又具有民族唱法的特點,聲音高亢明亮,從而將歌曲推向了高潮。祖海演唱的《在那東山頂上》也是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融合的成功范例。
由于民族唱法對歌唱者整體素質要求較高,因而相較于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其傳唱并不廣泛,群眾基礎相對較為薄弱,但民族唱法依然是三大唱法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們的內在素養(yǎng)。⑥為了順應大眾審美的要求,一些民族歌曲演唱也加入了通俗唱法元素,比如民族音樂歌唱家李谷一,其《妹妹找哥淚花流》則是融合了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精髓,整首歌曲繼承了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圓、發(fā)聲方法及演唱技巧等,同時運用具有通俗唱法特點的氣息控制及音調控制,將曲子所蘊含的“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曲子的副歌部分,則運用民族唱法的特點將曲子演唱出來,從而使聽眾感受到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各自的魅力,將歌曲的思想感情近似完美地表達出來。
民族樂器表演
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是一種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新,這兩種不同唱法之間的相互融合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融合了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民通唱法”,其音樂表現(xiàn)手段更為豐富,音樂旋律及音樂力度更具表現(xiàn)力,所彰顯的音樂情感色彩更為震撼人心,因而其試聽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不同唱法之間的相互融合既是出于對現(xiàn)代社會需求的滿足,也是為了聲樂文化自身進一步的發(fā)展。當今的文化發(fā)展趨勢引導不同類型的音樂相互借鑒和吸收,某些在音樂上極具才華和造詣的歌手之所以曇花一現(xiàn),就是因為沒有看到時代的需求,演唱缺乏創(chuàng)新。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聲樂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未來音樂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都必須了解、掌握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之間的異同,在實踐中相互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與精神文化需要,才能夠促進聲樂文化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