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工作者始終要做到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幼兒會選擇與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游戲,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以功利為目的,是自由的,也是快樂的。案例中的教師期待所謂的“強者”能與“弱者”一起游戲,從而帶動“弱者”共同進步,卻沒有考慮到強行組合后幼兒是否感到快樂。既然幼兒自主選擇了游戲伙伴,我們就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從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強者”與“弱者”搭配后并沒有出現(xiàn)教師所期待的和諧景象。教師不能單純地將同伴交往視作發(fā)展幼兒能力的工具,更應關注幼兒交往時的情感體驗。
很明顯,這個班的幼兒在合作和制訂游戲計劃方面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有的幼兒可以自主制訂游戲計劃并和同伴一起執(zhí)行,而有的幼兒甚至不知道自己作為組員需要做些什么。案例中,教師給了每個幼兒當組長的機會,但是松松和博博最后非但沒有體驗到成就感,反而無所適從。幼兒真的想要這樣的游戲嗎?教師是否在無意中限制了游戲的形式、主導了幼兒的游戲?
教師“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幼兒都必須先組隊、做計劃,再游戲,導致交往、做計劃等方面能力較弱的幼兒沒辦法完成任務。教師是否考慮過這些幼兒的前期經(jīng)驗,比如如何做計劃、如何分配任務等。不考慮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用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幼兒,必然會使一部分幼兒產(chǎn)生挫敗感,影響他們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
對于松松和博博這樣“被拒絕”的幼兒,教師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深入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也要幫助他們擺脫自我中心、加強自我控制、學會合理表達等,以提高交往能力,改變同伴對他們的看法。有的幼兒不太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此,教師更要用心觀察,解讀幼兒不同的需求。教師應充分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差異不能僅用“能力強”或“能力弱”來概括,教師需多維度地評價幼兒,這樣才能根據(jù)幼兒的特點來給予他們適宜的支持,使得每一位幼兒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東城幼兒園 龔 好)
353350190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