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軍 盧梓平 賴茂 黃小盼 萬晶晶 劉蔡偉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兒童常見的氣道炎癥性疾患。哮喘可降低兒童生活和學習,嚴重者可影響兒童生長發(fā)育。研究顯示氣道炎癥及氣道高反應性是哮喘本質(zhì),Th1、Th2 免疫細胞失衡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4、IL-6、IL-8、IL-13、IL-17 等炎癥因子均參與哮喘發(fā)病機制[1]?;诖硕M行的糖皮質(zhì)激素抗炎治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哮喘發(fā)病仍未有效控制,激素治療帶來兒童生長發(fā)育的潛在影響也一直困擾醫(yī)生和家長。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是重要的抗原呈遞細胞,亦是重要的免疫調(diào)節(jié)應答細胞,能刺激初始型T 淋巴細胞增殖,體內(nèi)最重要的抗原呈遞和它在指導Th0 分化為Th1 和Th2 效應細胞,以及Treg 調(diào)節(jié)細胞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2,3]。研究其與過敏反應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哮喘的發(fā)病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取東莞市兒童醫(yī)院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在兒童呼吸科就診的38 例支氣管哮喘患兒作為哮喘組,所有患兒全部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 版[4]及《中國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 年版)》[5]關于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及治療標準。將哮喘組患兒隨機分為控制組(21 例)及新診斷組(17 例),控制組男8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11.6±2.9)歲;新診斷組男6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11.9±2.3)歲。選取17 例同期本院保健科體檢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男9 例,女8 例,平均年齡(11.1±3.6)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均無自身免疫性疾病,近3 個月內(nèi)無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刂平M經(jīng)正規(guī)抗哮喘治療(吸入布地柰德霧化溶液0.5 mg,b.i.d.)3 個月及以上,控制肺功能及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至正常范圍[5]。
1.2 方法 從外周血先獲得外周血單核細胞,通過誘導分化得到成熟DC 細胞,再進行流式分選。利用流式細胞技術[流式細胞儀(美國BD 公司(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分選cDC 和pDC 細胞,比較不同亞型的DC 數(shù)量和百分含量;采用q-PCR 技術檢測細胞因子IL-12 的表達水平,分析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并測定外周血EOS%、IgE。
1.3 觀察指標 分析比較三組外周血cDC 數(shù)量、DC功能指標(IL-12、EOS%、IgE)。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外周血DC 數(shù)量比較 新診斷組pDC 數(shù)量(14.19±6.89)×106/L 高于控制組的(9.70±4.90)×106/L和對照組的(8.52±4.18)×106/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控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新診斷組cDC 數(shù)量(3.85±1.32)×106/L與控制組的(4.16±1.51)×106/L 和對照組的(3.67±1.85)×106/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2。
圖1 三組外周血pDC 數(shù)量
圖2 三組外周血cDC 數(shù)量
2.2 三組DC 功能指標比較 新診斷組的IL-12(28.65±10.20)pg/ml 低于控制組的(31.23±7.93)pg/ml 和對照組的(41.68±11.53)pg/ml,EOS%(12.3±4.6)%、IgE(863±56)IU/ml 高于控制組的(8.5±3.2)%、(231±38)IU/ml 和對照組的(2.3±1.2)%、(32±16)IU/ml,且控制組的IL-12 水平低于對照租,EOS%、IgE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DC 功能指標比較()
表1 三組DC 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控制組比較,bP<0.05
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近幾十年來我國兒童支氣管哮喘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兒童支氣管哮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990 年全國城市14 歲以下兒童支氣管哮喘的累積患病率為1.09%,2000 年為1.97%,2010 年為3.02%[6-8]?,F(xiàn)有資料顯示,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EOS、肥大細胞、T 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雖然基于此而進行的糖皮質(zhì)激素抗炎治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支氣管哮喘的控制情況仍不理想[9],而且激素治療帶來兒童生長發(fā)育的潛在影響也一直困擾醫(yī)生和家長[10,11]。因此,深入探索支氣管哮喘發(fā)病機制、尋找診斷和治療方法一直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
T淋巴細胞系統(tǒng)激活引起特異性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反應,通過分泌細胞因子產(chǎn)生炎癥反應,促進氣道慢性炎癥的產(chǎn)生及進展[12,13]。抗原的遞呈是T淋巴細胞激活最重要的起始因素,DC 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遞細胞。它在指導Th0 分化為Th1 和Th2 效應細胞,以及Treg 調(diào)節(jié)細胞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研究其與過敏反應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哮喘的發(fā)病機制[14]。研究表明,人體內(nèi)粒細胞,單核細胞進行分化和增殖并能產(chǎn)生集落,該細胞因子尤其促進DC 前體細胞的分化,由此只產(chǎn)生三種主要的DCs,包括CD1c+DCs、CD141+DCs以及pDCs。cDCs 誘導Th1 細胞,在受到刺激時分泌IL-12、TNF-α、IL-8 和IL-10。而pDCs 誘導Th2 細胞的發(fā)育,是免疫應答的主要效應細胞。
在本研究中,對哮喘患兒外周血中DCs 及兩種亞型cDCs、pDCs 的數(shù)量及炎癥因子等進行了檢測,與哮喘控制組和對照組比較,新診斷組pDC 數(shù)量高于控制組和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控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診斷組cDC 數(shù)量與控制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診斷組的IL-12 均低于控制組和對照組,EOS%、IgE 高于控制組和對照組,且控制組的IL-12水平低于對照租,EOS%、IgE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新診斷組哮喘患兒中,外周血循環(huán)中的pDCs 分泌IL-12 功能是降低的,代償性引起pDCs 數(shù)量增加,而cDCs 則變化不明顯,從而導致pDCs/cDCs 比值發(fā)生改變,導致免疫漂移。cDCs 和pDCs 的相對平衡在Th1/Th2 免疫應答中是決定性關鍵因素。有研究顯示,cDCs 分泌的IL-12能特異性地誘導Th0 向Th1 分化,而且最關鍵的是細胞因子,還可降低IL-5 水平,減少EOS 在支氣管的浸潤,抑制氣道肥大細胞釋放炎癥介質(zhì),抑制誘發(fā)的氣道高反應性等作用[15]。故哮喘患兒DC 細胞亞型漂移,IL-12 的降低使Th0 向Th1 分化減少,向Th2 分化增加,Th1/Th2 免疫功能比例失衡,EOS%、IgE 顯著升高,而進一步造成氣道慢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最后導致哮喘發(fā)作[16,17]。
綜上所述,pDC/cDC 亞型漂移引起Th1/Th2 免疫功能失調(diào),pDC 特性和功能異常啟動免疫炎癥反應可能在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