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紅
[摘 要]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教學應從單元語文要素出發(fā),指向為學生習作而教。在習作單元精讀課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讓學生感受到精讀課文的特點,把準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并能夠從教學范式與激發(fā)學生情感等方面進行教學,以發(fā)揮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習作單元;習作例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7-0083-02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一個習作單元,習作單元主要是以“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這五個板塊構成,集中對學生進行習作教學實踐訓練。習作單元的單獨設置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排體例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在習作單元中,編者緊扣單元語文要素,精心選擇課文,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出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習作效能”呢?下面主要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中《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文章為例進行探討。
一、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編排特點
習作單元教學指向都是學生寫作方法的習得,習作能力的提升,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能夠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展開教學。其次是要善于利用課文。這些課文都是學生進行本單元習作實踐的有效參考,并且在這每一篇課文中都有語文要素的影子,這些課文不僅有助于教師“根據(jù)語文要素教”,還有助于學生“根據(jù)語文要素寫”。另外。習作單元中的習作話題都是編者精心選編的,不僅具有趣味,而且還特別易于學生動筆寫。
為了便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習作單元中的課文都是精心選編的,是歷年來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之作,它們不光能夠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而且能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借助精讀課文讓學生真正“走進去,走出來” 直至融為一體,互為補充,這才是習作例文教學的應有之態(tài)。
二、研讀課文,把準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目標定位
寫作目標的實現(xiàn)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落實的,而是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不斷熏陶的過程。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為學生寫作目標的落實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更加鮮活的資源,教師要善用教材,明確習作單元的價值定位,以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精神儲備。
以本單元的《海上日出》這篇課文為例,作為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名家名篇,當它被選入習作單元作為精讀課文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它不僅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還是學生今后學習寫此類文章的重要參照。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上,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從兩方面來學習,一是通過閱讀欣賞日出時的美景,感受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二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特點寫清楚的。有了這樣明確的學習目標定位之后,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才能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再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前就要從本單元語文要素出發(fā)并根據(jù)游記的特點對課文進行教學目標定位,在這閱讀目標的引領下,根據(jù)課文特點以及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例子作用,教師就可以把教學目標定位為:一是欣賞金華雙龍洞的美麗景色。二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按照游覽順序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特點寫清楚的。三是學習作者詳略得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有了這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定位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些方面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今后在寫游記的時候明白要按照游覽順序進行描寫,而且還要注意在描寫景物特點的時候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而要能夠根據(jù)景物的特點或者一筆帶過,或者重點描寫等等,這樣有詳有略的描寫,才能夠使學生的描寫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對于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來說,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的話就很容易造成教師教學隨意,不能真正為學生的習作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等現(xiàn)象。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本單元目標要求和具體課文的特點,合理進行教學目標定位,這樣才能上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
三、因文而教,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選擇適切的教學樣式
習作單元的課文可以為學生的習作起到示范作用,因此,選入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在表達上大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能夠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這些課文的獨特之處,然后據(jù)此選擇適切的教學模式,以為學生今后的學以致用提供條件。
如在精讀課文《海上日出》這篇文章中,作為習作單元的精選范例,作者選擇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學生們通過閱讀又需要學到什么呢?經過對課文研讀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編者想讓學生從課文中學習的就是按照一定時間順序進行描寫的方法。基于此,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畫出文章中能夠表示時間變化的順序,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細讀課文,找出作者是如何按照時間順序把日出前、日出時以及日出后的天空的變化寫清楚的。還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到的日出情景說說自己閱讀課文之后的感受與體會,這樣學生今后在學習寫雷雨、下雪了等諸如此類文章的時候就很容易遷移運用,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再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作為一篇游記,作者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明確,既是需要學生了解的“游蹤”,更是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需要掌握的“了解課文按照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學習方法的落腳點。教學時教師要能夠緊扣語文要素,找到課文的言語樣式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需要學生注意的是“按照一定順序”不僅僅是指文章的寫作順序,還包括一些作者沒有明確標識但通過閱讀讀者可以自主感受到的一些表示變化或者順序方面的描寫,在文中像這樣沒有說的順序的地方還有許多,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作者在“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這里直接交代自己的蹤跡以后,在從“羅甸”到“雙龍洞口”的描寫中并沒有明確地寫自己的游覽順序,而是以“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這樣的語言進行描述,看似隨意而不著痕跡,但隨著我們閱讀的深入進行,作者在路上何時停留,何時欣賞等等已經自然浮現(xiàn)在我們的頭腦中,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時教師要能夠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從而使學生明白“一定的順序”隱含的真正含義有哪些。這樣教學,靈活而又不死板,有助于學生在習作中借鑒與運用。
因此,在指向寫作的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以寫作視角去審視文本,并讓學生帶著“作家是怎么寫的”思維去親近文本中的語言,找到課文中隱藏的語文要素的影子,讓語文要素在文本語言和情境之中得到生長。
四、激發(fā)情感,發(fā)現(xiàn)作者“文章應以情而發(fā)”的表達秘妙
在學生習作的時候,許多學生怕寫習作的原因都是因為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和沒有從寫作中品嘗到寫作的快樂。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在習作單元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放大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趣味與溫度,以避免習作指導枯燥現(xiàn)象的發(fā)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寫作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另外,對于習作單元中的課文來說,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明白這些課文之所以成為典范,不僅與它的布局謀篇,文章特色有關,還與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是有著密切關系的。
如在《海上日出》一文中,“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xiàn)了太陽的小半邊臉……”“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fā)出了奪目的亮光……”一個“小半邊臉”,一個“圓東西”……在作者的筆下,太陽像個孩子一樣,是一個活潑的生命體,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些語言的準確性,更要讓學生感受到其鮮活性。這樣以“寫作的角度”引領學生感受作者寫作的秘妙,發(fā)現(xiàn)作者的言語智慧,可以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為感性,具有溫度。再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葉圣陶寫道:“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作者在寫景的時候不僅是在寫景,更像是帶著讀者一起去感受,使讀者也仿佛覺得正有一塊山石在向自己擠壓過來,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以使學生今后在寫文章的時候能夠寫出更加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這樣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學生學會了寫景,也就學會了抒情,當學生在寫景的時候把寫景與表達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學生的習作能力也就有了質的提升。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閱讀文本中具有情感溫度的語言往往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而在統(tǒng)編語文教學背景下,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閱讀這些“景語”,就是為了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學生明白情感在寫景類文章中的獨特價值,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出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而且還可以真正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助上一臂之力。
總之,對于一篇好的習作來說,不僅僅需要寫作知識的支撐,更需要人們寫作情感的參與,因此在統(tǒng)編語文習作單元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發(fā)揮這些課文的典范作用,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什么”“怎么寫”,用這些經典課文中的情感溫度和充滿寫作智慧的語言,為學生的習作過程增色,增趣,逐步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