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澤宇
內容摘要:中國風Chinoiserie一詞來源于法語Chinois(中國人),它是歐洲人對以中國為代表的遠東地區(qū)傳統(tǒng)藝術模仿和理解的藝術風格。中國風在文藝復興之后即在歐洲藝術領域出現(xiàn),18世紀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園林設計,裝飾藝術,建筑,戲劇和音樂以及文學等方面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ΑH欢?,歐洲傳統(tǒng)藝術史的總結與普及中很難見到對它的表述,教科書中關于古代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的描繪也基本停留在經貿、思想哲學等領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歐洲所產生的影響、其發(fā)展成果如何、中國文化怎樣被歐洲人認知,我們知之甚少。為此,本文扼要討論歐洲中國風藝術本土化發(fā)展的領域以及其鼎盛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
關鍵詞:中國風、本土化發(fā)展、歷史背景、社會背景
一、歷史背景
在古老的中世紀,歐洲人稱中國為“Cathay”,對中國的全部了解幾乎來源于通過絲綢之路進入歐洲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在他們眼中中國始終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直到13世紀,以馬可波羅為首的歐洲商人們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往來于歐亞之間,越來越多的中國工藝品、藝術品開始進入歐洲大眾的視野。馬可波羅回到歐洲后,由于威尼斯海戰(zhàn)的失敗而入獄,在獄中他的獄友——作家達比薩記錄了馬可東方之行的語錄,出獄后發(fā)表的《馬可波羅游記》震撼了歐洲社會,使歐洲人對遙遠神秘的東方充滿了好奇,這甚至激發(fā)了哥倫布向西線出發(fā)探索亞洲的航行。
直到十六世紀,耶穌會的傳教士們來到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傳教士馬代奧·里奇還有個響亮的中文名“利瑪竇”。耶穌會傳教士是中西文化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推動者,在他們的著作中贊揚了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偉大美德,這些著作又啟發(fā)了以康德為首的第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們,中國深厚的文化思想直接影響了歐洲啟蒙運動的大部分地區(qū)。伏爾泰曾說:“事實就是在四千年前,當我們還無法閱讀的時候,他們(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一切今天被我們夸夸其談的基本而有用的東西?!?/p>
在東方哲學和宗教的影響下,17世紀歐洲首次出現(xiàn)了東方主義(Orientalism),其從哲學和宗教、語言學、人類學以及歷史等角度對東方文化進行研究。隨著與中國貿易的增加,這一趨勢在18世紀得到普及,并形成了一種全方面的東方主義潮流。
隨著東方主義潮流的盛行,中國風的發(fā)展在18世紀也進入頂峰。
二、本土化發(fā)展
從中世紀至18世紀,盡管大量的茶葉、瓷器、絲綢等中國商品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歐洲,但實際上,在運輸能力低下的時代,只有極少數(shù)的歐洲人真正到達過遙遠的中國大陸。對于大部分歐洲大眾來說,對中國真正的了解基本僅來源于稀少的商品和道聽途說,這種誤傳造成的一知半解反而助長了中國的神秘感和對東方的好奇。而這種出于好奇的追求大量地體現(xiàn)在了對中國工藝品的熱愛上,尤其對中國的瓷器、家具、絲綢等裝飾品的熱愛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歐洲的工匠、藝術家們開始研究、仿制中國的藝術品和藝術風格。
1.瓷器
中國瓷器始終被認為是非常稀有的奢侈品。14世紀在西班牙首次出現(xiàn)模仿中國生產的藍色彩陶。陶瓷的生產自16世紀傳入意大利,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很大發(fā)展。佛羅倫薩的美第奇陶瓷就是這一時期較為成功的模仿案例。17世紀,在與葡萄牙爭奪中國外銷瓷器(青花)的過程中,因荷蘭是當時的海上霸主,故擁有了興旺的制陶業(yè),因Delft鎮(zhèn)的中心地位,荷蘭生產的錫釉陶也叫Delftware。之后因宗教迫害的原因,大量新教徒陶匠逃到英國避難,這一手藝在英國被發(fā)揚光大。
雖然歐洲成功地仿制了青花瓷,但其本質上軟膏瓷工藝生產出的瓷器在質地、美感上仍與中國瓷器相距甚遠。圖案上與中國瓷器也有區(qū)別,中國人重畫,歐洲人重紋樣,主題以中國人物、龍鳳鳥禽、寶塔、自然風光等為主。其中,青柳圖案是西方最為常見的青花圖案,據(jù)說世界上至少有一億多件青柳圖案的瓷器。這個圖案的出現(xiàn)源于英國瓷廠為了增加銷量而虛構的中國故事:富家小姐Koonsee和窮小子Chang私奔,死于大火,雙雙化作比翼鳥。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非常符合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神秘國度的幻想和理解,所以得到大眾的深愛。
為了滿足龐大的需求量,在明朝時期景德鎮(zhèn)開始生產大量只為出口的瓷器,這些出口瓷器與中國本土流行的瓷器有很大不同,大都是為在功能性上符合歐洲人習慣的盤、罐、杯等器具。
2.建筑與園林
歐洲人對中國建筑的了解基本來源于文獻描述于親歷者的畫作,初次認知來源于《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的金碧輝煌的中國宮殿。17世紀初在《基督教遠征中國史》中,利瑪竇描述了明朝國都南京宮殿的寶塔宏梁,給予了歐洲人對中國建筑的華麗想像。對歐洲人影響深遠的是約半個世紀后,荷蘭人紐霍夫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晉見中國韃靼皇帝》中對中國建筑的詳細描寫,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瓷塔”,此后歐洲建造的中國寶塔幾乎都是以它為原型。
具有中國風的建筑設計通常出現(xiàn)在歐洲皇室或貴族的宮殿或宅邸中。早期的中國風建筑通常是符合歐洲人對中國幻想的,具有中國元素的歐洲風格建筑。歐洲第一座中國風的建筑——法國凡爾賽宮的特里阿農瓷宮,是1670年路易十四為其情人建造的,是采用青花彩釉瓷裝飾欄桿、屋脊、屋檐的典型巴洛克建筑。
直到18世紀,英國的皇家建筑師威廉·錢伯斯在其著作《中國建筑、家具、服裝、機器和器皿的設計》中大力宣傳中國風建筑,并推進了歐洲人對待中國風從散漫的想象到嚴謹?shù)哪7碌膽B(tài)度轉變,中國風在歐洲各國廣泛流行起來。歐洲各國在這一時期興建的宮殿和莊園中有大量采用了中式涼亭、寶塔和中歐式風格結合的中國風樓宇。倫敦的邱園、波茲坦無憂宮的中國屋和龍亭、巴勒莫的中國宮殿、慕尼黑英國花園的中國塔等都是中國風在建筑領域最鮮明的代表。
3.裝飾與設計
前文提到從中世紀至文藝復興,再到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隨著進口東方商品數(shù)量、樣式的提升,歐洲人對東方物件的迷戀和需求持續(xù)增長,至18世紀達到巔峰。中國風裝飾風格也由最初的通過擺放瓷器等裝飾品的點綴,發(fā)展為融入歐洲設計中的風格。
18世紀歐洲正值洛可可時期,中國藝術品上非對稱、卷曲并具有神話幻想元素的裝飾圖案風格,與洛可可風格的相似性促進了兩種風格的融合。1755年,大量的中國人物、亭臺樓閣、花卉和風景圖畫等精美圖像,出現(xiàn)在法國畫家兼設計師讓·皮爾曼出版的《中國裝飾品新書》中。英國家具設計師,齊本德爾家具的設計者托馬斯·齊本德爾在他出版的設計書籍《紳士》中也收錄了大量最實用最時髦的中式家具素材集錦。在皮爾曼、齊本德爾和其他受中國風影響的設計師的推動下,中國風進一步風靡,并為歐洲設計師提供了從平面到室內的一系列中國風設計素材。
隨著中國風設計從凡爾賽宮傳入歐洲其他國家,中國風明快的色彩、注重享樂的主題以及充滿中國異域情調的表現(xiàn)力與洛可可風格相結合,催生了各式各樣的物品?!按蟮郊揖咝〉娇梢耘宕鞯募o念品、護身符或獎章的小物件,數(shù)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愈來愈難分清它們到底起源于中國還是歐洲?!盵1]安德魯博爾頓在他的書中如此評價。
時髦前衛(wèi)的中國風始終受歐洲貴族青睞,在設計上也是如此。中國風設計與建筑風潮相互呼應,廣泛應用于歐洲宮殿建造。德皇腓烈特大帝的夏宮中的“中國屋”是最華麗的代表,其被描繪為“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鍍金廊柱上身著中國服裝的人物與樹狀廊柱自然地融為一體。除此之外,英國喬治四世的布萊頓館、西班牙的阿蘭胡埃斯宮、意大利的波蒂奇皇宮、維也納的美泉宮、俄羅斯的凱瑟琳宮等等,都是中國風設計的典型代表。
在英國,1784年,政府大幅降低了對進口茶葉的稅收,使飲茶這一習慣更廣泛地流行。1713年東印度公司的進口量為21萬磅,而一百年后這一數(shù)字激增至3200萬磅。從這一數(shù)據(jù)上能一窺歐洲人在當時對茶葉的熱情。
飲茶對于當時歐洲上流社會是一種時髦而高品味的社交儀式。貴族婦女們會打扮起來,在專用于飲茶的房間聚集在一起閑聊八卦。為了呼應茶葉的異域屬性,飲茶的茶屋均采用中國風設計。英國白金漢郡現(xiàn)屬于國家信托基金的克萊頓屋中的中國茶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房間內除了中國風家具以外,華麗的門廊浮雕上雕刻著東方人物和鳳凰,房間內甚至還有一尊紅臉關公。
在英國等地區(qū),為飲茶創(chuàng)造適宜環(huán)境的渴望推動了中國風的傳播,也可以說茶與中國風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三、社會背景
通過前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國風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影響受眾基本為歐洲貴族與皇室,這與中國各類出口商品不菲的價值和稀有的數(shù)量有直接關系,同時這也意味著廣受上流階層青睞的中國藝術亦或中國價值觀在當時的歐洲是來自遠東的先進產物,故促成了歐洲人對中國風格的消化吸收與模仿。然而由于對真正中國和中國藝術的一知半解,造成了歐洲人在吸收并模仿的過程中摻雜較多臆想成分。比如在一些中國風設計圖案中汲取了中國“龍”的元素,然而最終呈現(xiàn)出的卻是帶著翅膀,長相兇惡的“歐洲龍”……類似的一系列認知不足致使他們模仿的產物——中國風,體現(xiàn)出相較于同時期中國本土藝術,形式相似但缺少東方神韻,在我們看來頗有些“山寨”感的中國風格,大部分在功能性、主題表達上頗具中式與歐式“混血”的風格。
在18世紀中國風能夠大范圍流行開來進入鼎盛時期,與同時期流行的東方主義潮流和中、歐各自藝術發(fā)展的社會性是密不可分的。金人的鐵騎征服中華大地后,曾經南宋文人墨客極高級的素雅審美情趣也隨之消逝,元朝戲曲藝術世俗化發(fā)展方向將藝術從廟堂之上帶回民間,并帶來了瓷器的創(chuàng)新;明朝農民起義的建鄴史令其文化思想總帶有特殊的農民性與通俗性,曾經素雅的漢文化因戰(zhàn)亂已無法重拾,只得在元朝的基礎上重塑漢文化,瓷器在明朝得以進一步發(fā)揚光大,而藝術風格上也走向浮華炫麗的世俗化風格。當歐洲藝術進入洛可可時期,在社會上藝術風格和主題大都充斥著享樂主義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藝術品與洛可可風格類似的造型圖案、同樣鮮艷明快世俗化的風格、對東方神秘感的好奇以及東方主義潮流,以及對中國的崇拜等多重因素相互影響、發(fā)酵,中國風進入鼎盛時期,在相當程度上與洛可可風格融為一體,影響了歐洲藝術的發(fā)展。雖然隨著新藝術主義的興起,中國風隨洛可可風格一道被很大程度地摒棄,但至今在裝飾、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仍能找到中國風的影響。
雖然中國風作為歐洲對中國藝術模仿的藝術風格充斥著幻想與一知半解,有很大的不準確性,但在交通極不便利的古代社會,中國風可以說是歐洲藝術更新發(fā)展過程中外來元素本土化的拿來主義的成功。
注釋:
[1] 安德魯·博爾頓 Andrew Bolton, 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參考文獻:
[1] https://thefashionglobe.com/chinoiserie.中國風——東方還是西方風情?Chinoiserie—Eastern or Western?.
[2] https://www.invaluable.com/blog/chinoiserie/.中國風如何影響當代設計趨勢How Chinoiserie Inspired Contemporary Design Trends.
[3] http://www.visual-arts-cork.com/definitions/chinoiserie.htm.中國風 Chinoiserie.
[4] 4.https://djcadchina.wordpress.com/module-outline/block-one-rise-of-the middle-kingdom/%E4%B8%89-the-silk-road/week-3-chinoiserie/. 中國制造 Made in China.
[5] 顧意如此顧小姐. 西洋古董瓷器101:西洋青花記.
[6] 安德魯·博爾頓. 鏡花水月:西方時尚里的中國風Andrew Bolton.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