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文
【關鍵詞】幼兒;幼師;進餐
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來到世界上最先受到的教育就來自家庭,家長更是幼兒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是一生的,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嬰幼兒的啟蒙為他們一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的進餐習慣時,將家庭作為載體,結合幼兒園引導,才能切實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幼師要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讓幼兒進餐更加均衡。目前,仍有家長不重視孩子進餐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做好家長的工作,積極尋求家長的配合,共同為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諧的環(huán)境。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行動獲取家長的信任度,通過傳授相關進餐教育知識和教育方法,增強家長的教育能力。同時,幼兒園可以舉辦幼兒進餐知識講座,提高家長對幼兒分餐和進餐的重視度,傳授優(yōu)秀的進餐教育方法。平時教師也要與家長形成默契度,積極地配合。
家庭教育對幼兒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時,幼兒園教師要讓家庭作為載體發(fā)揮其作用,通過家庭教育直接有效地糾正幼兒的偏食和挑食習慣。因為在幼兒園內,幼兒教師雖然也能耐心地引導幼兒改正用餐分神的問題,但是一個班級內有幾十名幼兒,幼師沒有辦法一對一耐心地進行糾正。這時就需要借助家庭教育的方式,將引導方法和方式傳授給幼兒的家長,不能采取暴力方式和強硬的手段讓幼兒強制性地進餐,否則容易導致幼兒形成進餐恐懼,甚至導致厭食的情況出現(xiàn)。
二、形成正確的進餐教育觀念
在新課程的概念中,教師只是幼兒成長階段中的引導人員和組織人員,起著主導作用。要想培養(yǎng)幼兒的進餐習慣,教師就要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加強指導幼兒,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可以通過游戲活動等形式來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還可以通過改變課堂的氛圍來創(chuàng)設吃飯環(huán)境。
(一)指導幼兒按時進餐,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幼兒在進餐前,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餐前洗手,再坐到各自的用餐位置上。例如教師在桌子上鋪一塊餐桌用的小桌布,再在桌上擺一個塑料花瓶,插一束花,將餐具整齊地擺在餐桌上,營造吃飯的氛圍。此外,不能讓幼兒在用餐時間隨意走動,或者在進餐時與同學嬉戲打鬧。幼師在教育時,也要引導幼兒吞咽時放慢速度,細嚼慢咽,避免發(fā)生事故,也要合理控制用餐時間,以此來培養(yǎng)幼兒的專注度,不讓幼兒走神。
(二)指導幼兒定量飲食,嚴格控制零食
教師在幼兒園內開展進餐教育時,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進餐教育內容,不僅要重視進餐習慣,更要對幼兒進行進餐知識的普及,做到合理分餐。比如講授飲食營養(yǎng)方面的知識,幫助幼兒對事物進行分類,讓幼兒了解自己吃的食物的作用,這樣也可以有效減少幼兒暴飲暴食或挑食的行為。很多幼兒在上幼兒園之前在家中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幼兒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除了兩餐點心外,不能讓幼兒再吃零食,更要教育幼兒碰到好吃的東西不能貪食,避免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問題。
(三)指導幼兒不要偏食
教師要引導幼兒合理分餐,重視營養(yǎng)均衡,不要偏食。偏食作為不良的飲食習慣之一,幼兒在長期的偏食中容易導致發(fā)育緩慢或者骨骼發(fā)育不良的問題,所以教師要讓幼兒接受更多樣化的食物,滿足人體營養(yǎng)平衡的需求。另外,引導幼兒對零食形成自我飲食控制力。例如班級內有較胖的幼兒,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體重問題對身體健康的消極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學會自我判斷,控制自己的飲食結構,通過合理分餐均衡自己的進餐習慣。
(四)指導幼兒重視進餐衛(wèi)生
進餐衛(wèi)生包括幾個方面:其一是飯前洗手;其二是飯后漱口;其三是掉在桌子或桌下的食物不能吃;其四是不能用手抓東西吃。教師要從教育幼兒進餐衛(wèi)生出發(fā),培養(yǎng)幼兒的用餐習慣,還要從用餐禮儀出發(fā),教導幼兒在吃飯的時候不能發(fā)出較大的聲音,在夾菜時不能挑挑揀揀,當有其他小朋友給自己夾菜時要學會道謝等。
三、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的方法
(一)榜樣示范法
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間的榜樣效應能帶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習慣養(yǎng)成隊伍中。例如,在某幼兒園內的中午用餐時,教師發(fā)現(xiàn)有部分幼兒不喜歡吃西紅柿雞蛋湯或者蔬菜湯,每當出現(xiàn)蔬菜湯時,部分幼兒總是表現(xiàn)出不愿意接受的表情,甚至直接大聲喧嘩,用捶桌子和哭鬧表達自己的不滿。面對該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喜歡受到表揚、愛模仿同伴的心理,讓班內喜歡吃西紅柿雞蛋湯的同學坐在他旁邊,并及時夸獎表揚該幼兒,發(fā)揮其榜樣作用,幫助原先不喜歡吃西紅柿雞蛋湯的幼兒改掉挑食的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以身作則,將自己作為幼兒的榜樣,帶頭津津有味地喝西紅柿雞蛋湯,用語言引導幼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通過榜樣示范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二)講故事
幼兒園內的孩子年齡都比較小,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心,他們喜歡聽大人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給幼兒講一些關于“吃飯”的童話故事。例如可以講《小河馬吃飯》的故事:每天吃飯時,小河馬就圍好飯兜兜,等著媽媽來喂飯。小青蛙看到了就笑話小河馬:“呱呱呱,小河馬,難為情,吃飯還要媽媽喂?!庇幸惶煸绯浚瑡寢尠扬堊龊昧?,有事要出門,讓小河馬自己吃。可小河馬就等媽媽回來喂他,太陽老高了,媽媽還沒回來,小河馬餓地直哭。小青蛙只好來幫忙,可是他個子太小了,小河馬嘴巴又大,喂了半天才喂了一口,累極了。小河馬不停地大哭:“媽媽快回來呀,喂我吃飯呀!”小青蛙著急地說:“小河馬你的手呢,你快自己吃飯呀!”小河馬聽了小青蛙的話,拿起勺子,一口一口地把飯全吃完了。小青蛙高興地說:“小河馬真能干?!眿寢尰貋砗螅吹叫『玉R吃飽了飯,和小青蛙在一起玩的得那么開心,也開心地笑了。
講完故事后,教師提出問題:1.每天吃飯時,小河馬等著媽媽來干什么?2.小青蛙笑話小河馬,說了什么?為什么要笑話小河馬?3.有一天媽媽有事出門了,有沒有回來喂小河馬?小河馬怎么樣了?4.小青蛙來幫忙,喂小河馬吃飯,飯喂完了嗎?5.小青蛙問小河馬:“你的手呢?”這是要小河馬干什么,小河馬又是怎么做的呢?在幼兒積極地回答后,教師再拋出一個討論問題:“你喜歡要媽媽喂飯的小河馬,還是喜歡自己吃飯的小河馬?小朋友吃飯要不要大人喂?”讓幼兒從童話故事中受到啟發(fā),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三)做游戲
做游戲的方式能吸引幼兒的興趣,釋放幼兒的天性,更能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例如,在幼兒的《我們一起過家家》游戲中,教師事先準備好爸爸鏡框幾副,媽媽用的假頭發(fā)、娃娃一個,小勺子、小碗、音樂磁帶等,創(chuàng)造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讓幼兒模仿爸爸媽媽是怎樣炒菜的,通過表演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動作表現(xiàn)如何炒菜。在炒菜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將幼兒園準備好的食物端出來,開始進行集體表演,幼兒通過角色兩兩結伴進行,像玩娃娃家游戲時一樣,自己做爸爸或者媽媽,給合作的小朋友喂飯,通過給其他人喂飯發(fā)現(xiàn)對方進餐的不足之處,也能改進自己的進餐不足之處,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四、結語
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要引導幼兒合理分餐,讓幼兒進餐更加均衡,積極探索不同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進餐習慣,結合家庭教育促進幼兒更快形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將習慣的培養(yǎng)落到教學實處,推動幼兒的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