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博愛眼科醫(yī)院(471000)楊芳 杜秋霞
理想的屈光狀態(tài)取決于人眼各屈光要素間的相互平衡,平衡失調會產(chǎn)生屈光異常。本組病例分析同樣環(huán)境、同樣遺傳因素、同一個體,雙眼明顯不同程度的近視性高度屈光參差自身雙眼間屈光要素的差異,探討各屈光要素結構和關系變異對屈光狀況的影響、遺傳依從性與對屈光參差的影響,期望對進一步闡明屈光不正、屈光參差發(fā)生的機理有所幫助。
1.1 一般資料 2013年8月~2015年3月我院眼科準分子激光矯正近視性屈光參差(等效球鏡>2.00D)263例。為統(tǒng)計學更嚴謹,取其中單純近視、近視散光及復性近視散光病例,等效球鏡度數(shù)>3.00D屈光參差者129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男76例,女53例;16~34歲,平均(24.35±6.87)歲;同例兩眼球鏡參差3.00D~12.00D,柱鏡參差1.50D~4.50D,平均屈光參差等效球鏡(4.69±2.74)D。
1.2 檢查方法 TOPCON自動驗光儀睫狀肌麻痹前、后客觀驗光,結合插片法確定屈光狀況。TOMEY-Ⅲ角膜地形圖儀檢查角膜屈光力,TCH4000 A型超聲儀檢查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眼軸長度,記錄其自動平均值。
1.3 統(tǒng)計方法 病例分組:所有病例雙眼按屈光狀況分為高屈光眼組(等效球鏡-3.75D~-16.00D)和低屈光眼組(等效球鏡0D~-3.50D)兩組。統(tǒng)計學處理:SPSS13.0軟件系統(tǒng)分別對雙眼高、低屈光組的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及眼軸長度之差異進行配對t 檢驗;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近視屈光度與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晶體厚度及眼軸長度各屈光要素的相關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由于設備可能存在客觀誤差,角膜屈光力<0.5D;前房深度、晶體厚度<0.2mm;眼軸長度<0.3mm為相似。
2.1 雙眼角膜屈光力比較 高屈光眼組角膜屈光力40.22D~48.68D,低屈光眼組40.42D~48.26D,同例雙眼最大差值1.24D,高、低屈光眼組角膜屈光力均值接近,同例雙眼角膜屈光力差異率為25.58%(見附表1)。
附表1 高、低屈光組各屈光要素檢查結果對比分析
附表2 眼屈光力與各屈光要素相關性統(tǒng)計學分析
2.2 雙眼前房深度比較 高屈光眼組前房深度2.22mm~4.48mm,低屈光眼組2.76mm~4.48mm,同例雙眼最大差值0.69mm,高屈光眼組前房深度均值略小于低屈光眼組,前房深度同例雙眼差異率占31.01%(見附表1)。
2.3 雙眼晶狀體厚度比較 高屈光眼組晶狀體厚度2.85mm~5.25mm,低屈光眼3.10mm~4.40mm,同例雙眼最大差值0.93mm;高、低屈光組晶體厚度均值接近。晶狀體厚度同例雙眼差異率占20.19%(見附表1)。
2.4 雙眼眼軸長度比較 高屈光眼組眼軸長度23.07mm~29.87mm,低屈光眼組21.80mm~25.79mm,同例最大差值5.02mm;高屈光組均值明顯高于低屈光組,眼軸長度同例雙眼差異率占86.05%(見附表1)。
2.5 統(tǒng)計學分析 高、低屈光眼組同例雙眼角膜屈光力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前房深度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晶狀體厚度U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眼軸長度差異(P <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眼球近視度數(shù)與角膜屈光力、晶狀體厚度、眼軸長度各屈光要素呈正相關(b值分別為0.836;1.406;2.279);與前房深度b值為-2.05,呈負相關(見附表2)。
兩眼的屈光狀態(tài)在性質、程度上有顯著差異者稱為屈光參差。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組(1985年)提出統(tǒng)一標準為兩眼屈光度相差球鏡≥1.50D、柱鏡≥1.00D為病理性屈光參差。高度病理性屈光參差雙眼視網(wǎng)膜成像不等,為不等像視癥(aniseikonia),視覺中樞不能融合影響立體視覺[1]。同一個體、同樣環(huán)境、同樣遺傳,同例雙眼為何出現(xiàn)高度屈光參差,應是臨床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對近視性高度屈光參差病例雙眼屈光結構進行生物學測量,應用雙眼自身對照t檢驗及多元線性回歸方式,對近視性高度屈光參差(等效球鏡≥3.00D)同例雙眼各屈光要素差異性統(tǒng)計學分析。了解屈光參差眼的屈光結構差異,各屈光要素與眼屈光狀況的關系,調查病例遺傳依從性,探求高度屈光參差的發(fā)生機制。有研究認為,除眼部病變、創(chuàng)傷、屈光間質密度、屈光指數(shù)的變異外,角膜的整體屈光力大約占眼球總屈光的三分之二[1]。角膜曲率是影響屈光狀況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角膜屈光力與眼軸呈負相關[2]。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屈光參差患者眼球屈光力與雙眼的角膜屈光力不相關[3][4]。本文結果在其他屈光要素不變的情況下,角膜屈光力與眼屈光狀態(tài)密切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角膜屈光力與近視屈光狀況呈正相關。個案特殊性也客觀存在:本組有角膜屈光力41.00D,而表現(xiàn)近視-16.00D的病例。
房水屈光指數(shù)與角膜屈光指數(shù)非常接近,角膜厚度較薄且與房水密切接觸,理論上可以視為一個屈光單元。國外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近視與前房深度并不相關[3];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前房深度與屈光度數(shù)呈負相關[5]。國內有報道認為,屈光參差眼的前房深度不受年齡和眼軸的影響,而僅與屈光狀態(tài)有關,近視性屈光參差眼的前房深度明顯較遠視性屈光參差眼深[5][6]。有研究認為,在眼的總體屈光力中,假設其它因素不變,前房深度每減少1mm,眼的總屈光力約增加1.4D,前房的加深將會得到相反的結果[6]。本組高、低屈光組前房深度均值接近,雙眼自身對照前房深度差異率較低,統(tǒng)計學t 檢驗無顯著差異性。但從較多雙眼自身前房深度差異分析,對眼屈光狀況影向較大,高屈光組前房深度<低屈光組73例,占比56.59%,即前房淺而近視度較高。典型病例:20歲男性,右眼屈光力等效球鏡-13.50D,角膜屈光力43.81D,眼軸長度23.07mm。前房深度2.22mm,提示不能單從均值看待其相關性。
晶狀體是眼屈光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由視遠變?yōu)橐暯⒈U先糖逦暳Φ恼{節(jié)作用。青春期前,晶狀體厚度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成年后,隨年齡增長而增加[6]。有研究結果顯示,晶狀體的厚度與屈光狀態(tài)不相關,但與眼軸相關,即眼軸越長晶狀體的厚度越大[6]。本文病例單從高、低屈光眼對比的均值看較為接近。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近視屈光度數(shù)與晶狀體厚度呈正相關(P<0.05)。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屈光狀態(tài)取決于眼軸徑長度,眼軸長度或玻璃體腔徑明顯影響眼的屈光狀態(tài)[2][7]。有研究者認為,玻璃體腔長度的變化是屈光參差發(fā)生的內在根本原因[5]。本文的結果顯示,近視性屈光參差雙眼眼軸長度有顯著性差異(86.05%),眼的屈光狀態(tài)、近視屈光度與眼軸長度呈正相關(P<0.01)。
雙眼眼軸發(fā)育不等量應是屈光參差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學齡期前、后階段,眼的發(fā)育過程中眼軸漸漸延伸,遠視的度數(shù)降低,而近視的度數(shù)不斷發(fā)展。兩眼的發(fā)展進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參差。本文隨機對部分屈光參差患者的直系親屬確定屈光狀態(tài)、檢查屈光要素,探索屈光不正、屈光參差的遺傳性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遺傳性相對存在,有明顯相關性占比19.36%(6:31)。典型病例:劉氏母女左眼裸眼視力均為1.0,女兒:右眼球鏡-4.00D、柱鏡-1.00D、軸度180,角膜屈光力45.69D、眼軸24.79mm;母親:右眼球鏡-16.00D、角膜屈光力45.34D、眼軸27.38mm。母、女角膜地形圖幾乎無區(qū)別,提示屈光參差眼遺傳依從性的存在。
眼各屈光要素與屈光狀態(tài)、屈光狀況關系非常微妙,有規(guī)律而違背規(guī)律者并不鮮見。臨床工作中常發(fā)現(xiàn),同例雙眼中角膜曲率、眼軸長度相似,而兩眼屈光狀態(tài)、屈光狀況不同或程度相差較大的情況。此種情況與眼屈光成分差異或各成分間組合異常相關,或因雙眼前方深度有較大區(qū)別、或與晶狀體厚度及在眼縱軸上的位置異常相關,稱之為屈光媒質位置異常或特異性屈光不正。
本組樣本分析結果表明,角膜曲率、尤其是眼軸長度是影響屈光狀況、高度屈光參差的主要因素。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及在眼縱軸線上的位置對眼球屈光狀態(tài)和屈光力的影響不容忽視。遺傳依從性、雙眼發(fā)育進度不等量可能是近視性高度病理性屈光參差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