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柯羽 于淼
摘要:中國經歷了五千年文化熔煉,是在血與火中誕生的文明古國,其美學歷史更如一窖陳年佳釀,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提醇發(fā)酵,曼妙幽香。而西方美學作為舶來品,伴隨著中國近代的西化進程,全面入侵華夏大地并生根開花。例如,西洋畫就逐漸成為當今中國重要的藝術門類,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美術選拔考試的命題趨勢。顯然,中西美學文化都值得我們深入研讀與學習,兩者間的文化審美交流也十分重要,但在交流與互相借鑒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非此即彼或妄自菲薄,而應懷有更包容的心態(tài),在堅守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師夷長技,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正確看待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審美情趣,從而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西審美差異;審美高低;審美貴賤;審美提升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2-0-03
當我們知道了中國傳統(tǒng)色彩中的象牙白、朱砂、胭脂紅,西方美術中使用的克萊因藍、提香紅、凡·艾克棕、莫蘭迪灰[1]的時候,我們的色彩體驗就不會再僅僅局限于藝術軟件中顏色選擇區(qū)域的赤橙黃綠。
相對的,當我們不知道菲利克斯·克萊因對生命境界的癡望,不知道《千里江山圖》中青金石提取群青的難度,那么這個藍色對我們而言僅僅就只是RGB比值為0∶47∶167的普通藍色。
現實生活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每個人審美不一樣,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話通俗來看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或許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美與丑,審美也并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但從專業(yè)美學的角度審視,審美水平存在高下之分卻是一個不容置疑和不可忽視的事實。
我們需要正視這個問題,并接受這樣的結論。否則當我們認為審美水平不分高低的時候,就會發(fā)現我們無法評注委拉斯凱茲的《宮娥》確實要比早期中國農村櫥窗上粘貼的大紅配大綠的鮮花圖更專業(yè)與高級,我們可能也無法勸說我們的孩子放棄“網絡霸總爽文”,而細致品讀《巴黎圣母院》或《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的經典文學作品。
審美確實是一個抽象和主觀的概念,因此我們無法對此進行絕對正確的定義?!皩徝馈边@個詞本身就有留白,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個事物,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見解。人類對美本能的追求,促使審美的概念因古今中外無數的哲學家、思想家的探究而變得百家爭鳴。簡單來說,我們可以不知道審美的誕生與來源,也可以不了解審美存在的基礎。但我們必須清楚,審美作為一個專業(yè)的哲學門類,要了解它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知識儲備的。九大藝術門類所有的從業(yè)者或愛好者,都必須跨越不同程度的門檻,才能對“美”這個概念產生相應的不同程度的認知,而這些門檻的名字就叫作審美。
1 美的概念
漢代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美”作出解釋:“甘也。從羊從大。”這句話的意思是美代表甘、爽口,字形采用“羊、大”會義。通俗來講就是,大而肥的羊就被認為美。
那具體什么是美呢?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美本身是一種絕對自在的規(guī)律或者理念。因為這是構建在形而上學的哲學基礎上的。美是理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體[2]。
著名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美是需要瘋狂的,因為它僅僅存在于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只有人的靈魂才能到達,那么人就只有處于一種迷戀瘋狂的狀態(tài)才能進入理念世界,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美。這種狀態(tài)被他稱為“靈感”,即“為神靈所感”,藝術必然是神賜予的真理。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柏拉圖認為精神性的存在必然比物質性更高級。而精神的理念就像畢達哥拉斯概念里不朽的數學,他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影響的恰好能讓人覺得最悅耳的聲音必然是數學精心計算下得出的和弦。套用他的理論,那么美也是不受外界影響,在黃金比例條件下,能達到登峰造極的視覺效果并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效果。
2 審美的高低
審美這個詞中有個“審”字,寓意著審美的必要前提一定是人們通過審視和思考后,才會覺得某個人或物是美麗的。
數學和精神都是永恒不朽的。在古希臘哲學家的眼里,大概越接近數學上標準比例的和諧事物越容易給人帶來美感。但毋庸置疑的是,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必然存在偏差,它們不斷接近卻又難以相交的漸近線特性,透露出審美就像是人類用來對比不完美的現實與完美的數學理論差距的一把尺子。一個人的精神性,即理性,讓我們能從萬千世界具體的物件中感受到美感。所以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與這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也就是精神性在他大腦中占比的多寡息息相關。審美品位的高低取決于審美的感受者是否真正發(fā)揮精神性去欣賞美,這大概也是現實中會有高級感和低俗趣味等概念的原因。精神性豐度不同的人,自然會喜歡美感差距大的不同事物,且都自認其美。
柏拉圖認為,大部分老百姓的審美其實都是低級趣味。人的主觀因素中有一種叫作心靈共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人類對于審美有一種先天的共通性。按照康德的觀點來解釋,人類的審美趣味分為反應性的趣味和反思性的趣味。先天的共通是反應性的趣味,它源于人類的經驗,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反思性的趣味是理性的、自由的、抽象的,也是更高級的審美。擁有反思性趣味的人往往更關注審美本身,無私欲牽掛也無利益關系,是一種更為純潔的高級審美形式。
放眼社會,普羅大眾的審美大多是現在流行的“白瘦幼”,這種審美無關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而縱覽歷史,每個時期的共同審美歷程其實如同美術史一樣不斷被顛覆。相較于“白瘦幼”,在當今社會,中國經典名畫中描摹的仕女逐漸無人問津。相比僅能欣賞“白瘦幼”的人,具備能欣賞不同文化影響下不同美的能力的人,顯然他們的精神世界是更加豐富的,這樣的審美也是更加高級的。
3 審美的貴賤
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很清楚,審美水平是存在高低之分的。那么審美是否有貴賤之別呢?
布爾迪厄提出審美品位的高下之分是被建構出來的,審美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階級區(qū)別,是由是否占有生產資料反映的,而審美水平反映的階級區(qū)別與從小受到的教育熏陶密不可分。培養(yǎng)審美的必要條件是多看,從而提升對各種美的認知水平。這種教育不像生存技能類具有實用性。審美的培養(yǎng)是一種不必要的,在當時階段相對無用的教育。通俗來說,這需要擁有富足的物質基礎,且本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親身學習和感受。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進行了層次劃分,但不論是處于馬斯洛需求層次底層的人,還是已經到達要實現自我的位于需求層次頂端的人,都沒有人類等級上的區(qū)別,人生而平等。拓展到審美來說,即便我們因為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存在差異,審美水平參差不齊,審美也應當是人人平等,不分貴賤的。審美水平的高低不是一道鴻溝,更不是一道枷鎖。審美水平的高低絕對不能成為受到優(yōu)良教育的高審美富人鄙視低審美貧民的理由。
作為一個剛剛進入小康社會的國家,中國幾十年前經歷過巨大的文化浩劫,幾乎把傳承千年的獨立美學砸得稀爛。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仍有非常多的人并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而審美這無關生存技能的東西,就更鮮有人去關心和培養(yǎng)。因此,中國的美育的確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fā)展起來,中國的藝術從業(yè)者也當為此作出相應改變,在堅定審美不分貴賤的前提下,共同提升公眾的審美水平,發(fā)現更多的美。
放眼世界舞臺,北歐地區(qū)在這個領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他們擁有歐洲古典文明審美的影子,但也落后于法國、意大利這樣的國家。他們抓住了現代主義美學的崛起,設計和創(chuàng)造了一件件同樣閃耀的優(yōu)秀作品,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反觀中國,由于遭受了文化浩劫,人們經歷過漫長的食不果腹的生活。經歷過艱苦歲月的中國老一輩人因為需要生存,或多或少受到精力不足的限制,無法接受審美的多元化,固執(zhí)保守地堅守著他們心中唯一的凈土。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饑荒的生活背景下,豐收時耀眼的金色、過年時對聯(lián)和鞭炮鮮艷的紅色、象征生命活力的高飽和度的綠色,也無疑是那時的人能體會到的最直接的美。審美雖分高低,但絕不分貴賤。無論是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知,還是渴望鮮艷喜慶的底層民眾,只要他們懷有對提升審美水平的追求,中國的藝術從業(yè)者都應當展現出包容之心,全力推動國民審美素質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
4 “瞇瞇眼”事件與文化自信
審美是一個非常個人的問題,但一個國家所有民眾審美水平的集合體則決定這個國家的文化自信狀態(tài)。
近期,“瞇瞇眼”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過激的網友發(fā)表了很多不理智的言論。他們不討論基于西方陳舊觀念的刻板歧視和刻意討好西方市場的審美現象,而是大肆宣揚“瞇瞇眼”是多么的丑陋,即使他們的認知僅僅源于網絡文字,甚至連圖片都沒有看過。雖然這種出于愛國熱情的行為從本意上來說是值得肯定的,但攻擊“瞇瞇眼”長相,以及對他人“瞇瞇眼”相關的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無差別攻擊,選擇這樣的方式宣泄愛國熱情也是不可取的,甚至顯得愚昧。
在審美意識更包容、審美水平更高的今天,我們應當接受更多的美的形式,不應狹隘地理解“瞇瞇眼”本身,這種從容的國民姿態(tài),能透露出更強烈的文化自信。
雖然政治形態(tài)會對藝術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任何情況下,藝術都不該和政治混為一談。因為藝術是純粹的,即便它是人類基于現實社會的精神產物,也不該被單一的因素影響。藝術是多元的。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那種經由純粹惡意浸染而誕生的偏激審美,都無法被任何一個文明的社會所接受。
中國三星堆的獸面紋、犍陀羅的佛像、秦朝的兵馬俑、漢朝的說唱俑、唐朝的仕女、顧愷之、閻立本、周眆、孫位,日本浮世繪大師如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鈴木春信、鳥居清長,都或多或少帶有“瞇瞇眼”特征。作為亞裔千百年最顯著的特征和標志,卻在幾千年后被“白瘦幼”審美文化主導的當代人唾棄。在網絡中宣揚的部分片面且偏激的文化自信,其實恰恰反映了某些過激網友的文化自卑和文化低普及性問題。
可能有的人覺得從西方的種種行為依舊可以品出“瞇瞇眼”形象是他們歧視亞裔的表現,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19世紀70年代的中國清朝時期,國人確實眼睛較小,再加上扎辮子致使眼皮被拉眼睛上揚,且長時間的營養(yǎng)不良導致那時的國人兩眼無神。這類形象存在于當時國力不濟的中國,而后成了大量西方作品中用以抨擊和貶低中國的形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帶有西方刻板印象的“黃禍論”形象。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對這樣的形象有著非常負面的情感,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一看到這樣的形象,當年“東亞病夫”的屈辱史就躍然出現在我們眼前。
但是,如今的中國不再是曾經的大清,和國際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開啟了偉大祖國新的篇章?!安[瞇眼”僅僅作為文字上的描述時,它表述的對象是非常模糊的,我們難免會因此攻擊到一些無辜但為改變西方固有印象而不懈努力塑造亞裔積極向上形象的斗士們,如世界超模呂燕、劉玉玲等。另外,我們也不妨放下心中的偏執(zhí),去看看西方舞臺上的其他名模,他們有的患有白化病,有的因惡意放火而皮膚被燒傷,有的甚至有嚴重的牛皮癬……但他們依舊站上了光鮮靚麗的舞臺,成為大家贊揚、崇拜的對象,難道會有人把他們站上舞臺的原因解釋成設計師對他們的惡意歧視么?顯然并非如此。這正是文化對審美包容的體現,才使多元化的美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也再次論證了“帶有純粹惡意的審美,無法被任何一個社會和文化接受”的觀點。我們也應當撕下被西方污名化的“瞇瞇眼”標簽,讓世界明白,亞裔的美有許多種,這也是一種亞裔獨特的美。
中國的經濟在近幾年飛速發(fā)展,作為目睹者和親歷者,我們深受其感動。但藝術風潮仍然以美國紐約和法國巴黎為主導,中國的藝術要實現在世界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一目標,仍然長路漫漫,任重道遠。即使“瞇瞇眼”這種極具文化氣息和代表性的亞裔審美已經被全球熟知,作為名模的劉雯、奚夢瑤也逐漸走進了國際視野,但這還遠遠不夠。中國的美麗不只是“瞇瞇眼”,還有銅鈴眼、桃花眼、杏眼等。作為我們的鄰國——日本,僅僅學到了中國美學的皮毛,就已經在亞洲甚至世界美學的舞臺上占據了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我們的炎黃子孫更要在保持五千年文化自信的同時,擺脫特定歷史時期文化取向對審美的限制,放棄形而上學的靜態(tài)思維,轉而用發(fā)展和流動的辯證思維欣賞美,不被其扼殺,并且要對其他審美予以包容之心。比起原地發(fā)表憤慨,從自身開始發(fā)現美,包容美,提升審美水平……這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提倡的。從無知到尊重,到欣賞,再到發(fā)揚,這是提升審美水平的必經之路,也是真正實現國民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
5 結語
美的存在是為滿足人類的精神性追求。文化自信的真正形成需要審美的持續(xù)提升,審美又需要在文化自信的環(huán)境下熏陶和培養(yǎng),兩者相輔相成。審美有水平高低但沒有貴賤之分,我們應當在中國美學大環(huán)境中,倡導更包容的態(tài)度和發(fā)展的眼光,提升國民整體的審美水平,也應該提供更多接觸美學的機會給有審美期望的人民。通過推動審美提升和審美普及,形成更包容積極的文化自信,將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美學推向世界,讓其成為一種無法代替的中國式精神富足和愉悅。
參考文獻:
[1] 張碧霞.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倫理思想及藝術表達[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2] 王春苗.批判與超越:韋爾施的《重構美學》思想[J].宜賓學院學報,2012,12(5):27-30.
作者簡介:朱柯羽(2003—),女,江蘇灌云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于淼(1984—),男,遼寧遼陽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34275019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