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泉
1981年9月,應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教育部與國家體委(現(xiàn)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我國學校體育領域第一本專門期刊《學校體育》(1992年8月更名為《中國學校體育》)正式創(chuàng)刊。翻閱雜志,統(tǒng)計發(fā)文數量可知,至今《中國學校體育》已發(fā)行330余期,發(fā)文數量超過23 700余篇,僅目錄就超過660頁。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文獻進行梳理,無論如何都會掛一漏萬。究竟采用怎樣的梳理方式?我猶豫再三認為,圍繞一些關鍵詞梳理,或許是較為合適的方式。
一、肩負使命、砥礪前行
雜志的定位及編輯部一代代“學體人”的堅守可用這2個關鍵詞概括。
編輯部的創(chuàng)刊10周年的卷首語中如此回顧創(chuàng)刊的背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有力推動了我國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叭欢?,直接關系到億萬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學校體育事業(yè),卻在片面追求升學率與明星體育兩股思潮的沖擊下,左搖右晃,步履艱難。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為了中國學校體育事業(yè),幾十萬學校體育工作者渴望能有一份自己的刊物來反映他們的意志和希望,使他們能及時了解黨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指示、要求,為他們提供一塊互通信息,交流經驗、切磋業(yè)務,進修提高的園地”。[1]更具體的創(chuàng)刊過程,據熊斗寅先生回憶,那一年的盛夏,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藝術司朱豐誠先生和北京體育學院(現(xiàn)北京體育大學)的曲宗湖先生與他聊到當時我國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時提到,“我國體育教師缺乏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也沒有一個宣傳教育政策的陣地,同時,我們了解到,至少蘇聯(lián)、日本、德國和法國都有專門提供教師閱讀的專業(yè)雜志。因此,我們一致認為,創(chuàng)本一本學校體育雜志迫在眉睫”。[2]有了這樣的想法后他們開始為創(chuàng)刊事宜四處奔走,最終得到了原北京體育學院副校長趙斌的支持,雜志掛靠在了學院。1981年初,在北京體院辦公樓的頂層,雜志編輯部正式成立,同年9月創(chuàng)刊號發(fā)刊。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前主編賴天德將雜志定位濃縮為“鼓與呼”三個字。為誰“鼓”,為誰“呼”?“鼓”什么,“呼”什么?如何“鼓”,如何“呼”?賴天德用“三個服務”“三個依靠”“三個為主”“三個負責”“三個堅持”對之予以了概括?!叭齻€服務”指辦刊方向,包括,“一是做好為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服務;二是做好學校體育的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服務;三是做好為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特別是基層體育教師服務?!薄叭齻€依靠”指雜志的生存根基,包括,“首先,充分依靠學校體育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將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重大決策、戰(zhàn)略部署、政策法規(guī)、中心工作等,盡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報道宣傳出去。這一依靠大大提高了雜志的權威性。其次,充分依靠學校體育的學術團體和體育教研員,這一依靠大大提高了雜志的學術水平。最后,充分依靠學校體育的知名專家與一大批骨干體育教師,這一依靠使雜志大大加強了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促進了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叭齻€為主”指宣傳內容方面,包括,“一是大中小學,以中小學為主;二是理論與實踐,以實踐為主;三是國內與國外,以國內為主”?!叭齻€負責”指編輯作風方面,包括,“一是對讀者負責;二是對作者負責;三是對每一篇稿件負責”。還有“三個堅持”是指,“一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二是對待不同學術觀點,堅持貫徹‘雙百方針;三是堅持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急,反映讀者的聲音,為讀者排憂解難”[3]。
二、面面俱到、與時俱進、主次分明
期刊欄目的設置與變遷,可用這3個關鍵詞概括。
1981年的創(chuàng)刊號,由幾篇分量極重的賀文開篇,之后幾個欄目分別是“調查研究”“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幼兒體育”“基礎理論講座”“體育與衛(wèi)生”“場地器材”“雜談”“國外學校體育”。較長一段時間里,除“調查研究”之外的幾個欄目被作為了雜志的固定欄目。后來增加的主要欄目如,“優(yōu)秀體育教師”(1983年第1期增設,1984年第5期改為“教師天地”)“代表隊訓練”(1982年第2期增設,1987年第1期改為“課余訓練”)“農村學校體育”(1987年第4期增設)等。1982年第1期開始,根據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及一線教師的呼聲,雜志不定期會推出一些新的專欄,如“關于修改《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若干問題”(1982年第1期)“游泳專欄”(1982年第4期)“落實一小時體育活動”(1982年第5期),“體質研究”“亞運縱橫”(1990年第3期至第6期),“奧運縱橫”(1992年第3期),“奧運知識”(2001年第1期)等。欄目設置的較大調整出現(xiàn)在2000年之后,原有欄目進一步細化、精煉化的同時,還順應網絡時代增設了“一線話題”“特別關注”“網研集錦”等欄目。概括而言,雜志創(chuàng)刊之初欄目內容設置已基本上涵蓋了整體學校體育工作,后來的幾次調整既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為了更加突出欄目的鮮明性。
除上述不定期出現(xiàn)的一些欄目之外,每期的“卷首語”“言論管理”或“消息報道”“特別關注”欄目亦清晰呈現(xiàn)了雜志與時俱進的特征。如,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在一定時間的積淀后,1988年第1期開始雜志連續(xù)刊載了題為“整體改革勢在必行”“必須突出學校體育改革的個性”“深化改革必須在‘實字上下功夫”“改革勿忘打基礎”“深化改革的關鍵”“深化改革的當務之急”等卷首語。20世紀90年代,我國眾多領域均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1994年第5期以“面對市場經濟的抉擇”為卷首語對之進行了回應。校園傷害事故的應對,逐漸成為阻礙學校體育活動正常開展的棘手問題,對此,2016年第3期以“讓達摩克里斯之劍成為學生健康的守護神”為卷首語,并在“特別關注”欄目圍繞學校體育運動傷害的相關問題做了專門討論。2019年底,隨著云南省教育廳發(fā)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膶嵤┮庖姟?,將中考體育再次推向風口浪尖,2020年第2期的“卷首語”和“特別關注”欄目專門對此進行了回應。近年來,雜志與時俱進討論的話題還有“體育走班制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冰雪運動進校園”“體教融合”等。
“與時俱進”還體現(xiàn)在網絡時代到來后,雜志及時推出的一些特色欄目上。2001年4月增設的“一線話題”欄目,最初采用的是通過電子郵件與話題主持人交流的方式,后來使用的則是溝通更加便利,參與者更加廣泛的博客、qq群、微信群、論壇的方式。為順應這種變化,2014年第1期,雜志在“一線話題”的基礎上又專門增設了“網研集錦”欄目。借助各種網絡研討平臺,參與者之間的空間距離已不再是問題,研討內容更接地氣,更加深入且連續(xù),更能博取眾家之長,可看作是雜志將“雙百方針”與時俱進的貫徹。此外,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構建,體育教學中游戲的運用,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公開課異化現(xiàn)象的反思,如何看課、評課,如何認識中考體育,如何看待體育傷害事故,如何看待體育教學中的“精講”,如何看待“課課練”,如何安排體育課的準備活動,如何設計放松活動等話題均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最近幾年,由高校學者引領一線教師組成“案例研析”團隊,對單元教學構建、運動技能構成、深度學習等話題進行的長時間、多角度討論,更充分地發(fā)揮了網絡研討的可持續(xù)性和深入性優(yōu)勢。
“主次分明”則是指,作者、讀者群體以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主;欄目內容所占比重以體育教學、體育教師為主;理論與實踐方面,以實踐為主;國內與國外,以國內為主。關于這一點,賴天德概括雜志定位的“三個為主”[3]時也曾提及。翻開雜志每期目錄可知,體育教學內容在所有欄目中所占比重最大,2000年之后出現(xiàn)過的“教研之窗”“理論與研究”“理論探索”“教師·教研”“教學研究”“教學實踐”“課程探索”等欄目,要么是原有“體育教學”欄目的細化,要么是以體育教學方面的內容為主。體育教師相關欄目也一直是雜志的傳統(tǒng)欄目,刊載過的文章有較強的理論思辨性,但比重較小,更多為中小學一線教師實踐經驗總結、分享性質的文章。境外學校體育相關欄目(原“國外學校體育”及后來的“海外學校體育”“海外傳真”)也是一個長期保留欄目,該欄目的定位可用“他山之石”概括,欄目設置的根本意圖在于為本土學校體育發(fā)展提供借鑒。
三、前瞻引領、眾家爭鳴、專題專論
以當下的一些提法為參照,在早年的文章中較容易發(fā)現(xiàn)雜志的前瞻特征。“中考體育”“高考體育”“立德樹人”“體教融合”“一體化”等都是最近幾年我國學校體育領域的熱點、重點話題。翻閱過往雜志,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話題幾十年前就已被提及。1981年創(chuàng)刊號“調查研究”欄目刊載的教育部體育司調查組的《關于上海市崇明中學在錄取新生時實行體育加試的調查報告》[4],完全可以看作我國中考體育的前奏。同年第10期李德章先生的《改善高考辦法促進學校體育發(fā)展——兼論教育理論、政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5],則從高考體檢的不足、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阻礙、教育的本義(全面發(fā)展)等方面論證了高考中增加體育考核內容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體做法”及其“好處”。此文可謂對高考體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早期論述。1982年第5期洪柏先生的《高考加試體育勢在必行》亦屬此類文章。與近年來“立德樹人”的提法有關的文章,如1981年第10期孫華先生的《體育教育與思想品質》,1982年第4期童英可先生的《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體育教學中》,1983年第3期李世慶先生的《體育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后這類文章也時常見到。與現(xiàn)在“體教融合”的提法有關的文章,如1986年第2期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鄒時炎先生的《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重視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同年第4期蘇競存先生的《學校體育怎樣為提高我國運動水平作貢獻》,及1988年第2期盧元鎮(zhèn)先生的《一個值得研究的轉折——競技運動與教育的結合》。與今天“一體化”的提法相關的文章,如1985年第1期李丁一等先生的《學校體育應走育、護、養(yǎng)一體化道路》。
雜志的引領作用則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歷經10余年的理論構建,1992年,“學校體育學”終于成為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在10余年的理論構建過程中,《學校體育》雜志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把哉摴芾怼睓谀考皶r宣傳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動向,“體育教學”欄目中理論探索類文章為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探索為何要上體育課,如何上好體育課提供了參考?!盎A理論講座”欄目在那段學校體育理論文獻匱乏的年代,更是在充實中小學體育教師理論基礎的同時,也為高校體育理論工作者提供了授課素材。另外,不知有多少中小學體育教師業(yè)余訓練水平的成長得益于“代表隊訓練”(后來的“課余訓練”“訓練競賽”)欄目。讀者對國際先進學校體育思想及實踐經驗的了解,有很多來自最初“國外學校體育”欄目的文章,如“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小集團學習”“運動教育”“選擇制”“8秒鐘跑”等。一些對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說、觀點亦是最早見諸該雜志,如“領會教學法”。在教研能力、科研能力提升方面,雜志同樣具有引領作用,如1996年第6期增設的“科研輔導”專欄,專門傳授學校體育科研方法,2008年第1期又進一步開設“新時期教師如何提升科研能力”的系列講座。1999年第1期開設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簡介”欄目對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學說進行解讀,有助于學校體育工作者視野更加開闊地認識學校體育?!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出臺后,2002年第3期開始連載的研制小組核心成員的“課程標準簡介”系列文章,則對新課標做了全方位解讀。2008年全年“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系列文章”,則引領學校體育工作者加深了該理論視角下對體育教學問題的認識。最近幾年,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考(高考)體育”“體育走班制教學”“一體化”等熱點話題,雜志均以權威學者連載或專題的形式予以了回應。
雜志發(fā)表的大量理論性文章,具有前瞻引領特征的同時,還具有百家爭鳴的特征。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那場曠日持久的學校體育與體育教學的目的、任務或本質之爭,在我國學校體育史上非常值得紀念,而雜志完全稱得上這場論證中的主戰(zhàn)場。1985年到1989年間,可檢索到的相關文章有30余篇,尤其是這場論證高潮期的1987年、1988年,這方面的文章更是多達25篇。所刊載文章的作者涵蓋了那場爭論的絕大部分主要人物。如,包昌明、曲宗湖、袁旦、劉紹曾、楊時勉、曹湘君、潘志偉、陳融、林笑峰、毛振明等。在這些文章中,能夠看到以增強體質為主還是以培養(yǎng)三基為主抑或二者并重,單目標還是多目標,個別效益與整體效益,生物體育觀還是人文體育觀,真義體育與非真義體育等不同說法、觀點之間的爭論。還有,有關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生理負荷(運動負荷)問題,從雜志創(chuàng)刊之時就是一個熱點論題,且爭論至今,專門討論該問題的文章能檢索到90余篇。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那場以毛振明先生與盧元鎮(zhèn)先生為主的關于“為什么要教滑步推鉛球”的爭論,同樣鮮明地呈現(xiàn)了雜志百家爭鳴的特征。2009年第3期的“草根爭鳴”欄目中,一線體育教師對他們所關心問題的爭論,同樣呈現(xiàn)了這一特征。
對某種學說或某個熱點話題的專題文章或連載文章,亦起到了引領學校體育工作者系統(tǒng)而深入地看待相關問題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如何認識學校體育以及體育教學的目的、任務,如何處理體育教學中生理負荷等問題的討論屬于此類。如,1996年逐期刊載的專題研討話題有“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有關體育教學大綱問題”“有關體育教材問題”“有關升學考試體育問題”“快樂體育問題”等。2000年之后,這樣的系列文章更是刊發(fā)頻繁。如,2002年第1期開始,“體育教學”欄目“專題文章”版塊連續(xù)刊載的討論不同項目及游戲教學的文章。2010年之后“教學研究”欄目更是以選題征稿的方式強化了這一特色。近年來雜志屢屢刊載學校體育領域權威專家系列文章同樣是這一特色的體現(xiàn)。
四、立足基層、教師為本
在雜志創(chuàng)刊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的征文中,一線體育教師的文章中多將雜志稱為“良師益友”“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捷徑”“學校體育工作者的食糧”“職業(yè)伴侶、工作助手”等。能獲得這些贊譽,離不開編輯部始終堅持“做好為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特別是基層體育教師服務”[1]的辦刊方向。實際上,雜志創(chuàng)刊伊始對于欄目的設置就已經清晰地呈現(xiàn)出這一辦刊方向。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場地器材”(現(xiàn)“裝備與器材”)欄目,不知幫助多少學校解決了場地布置不合理和器材短缺的難題;“體育游戲”欄目不知讓多少一線體育教師的課堂生動起來。2000年后增設的“一線話題”欄目,讓一線體育教師有了表達心聲、分享經驗的專屬領地。曾經的“優(yōu)秀體育教師”“教師天地”“教師園地”(現(xiàn)“教師教研”)欄目,幫助一線體育教師找到了奮斗的標桿,提升了職業(yè)自信,明晰了成長路徑。圖文并茂的“人物林”“校園寫真”欄目則令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學校體育的成長與變遷、憧憬與希望。記憶尤為深刻的是,2006年第10期刊載的林強的《我心中最美的體育場》一文。文中他拍攝的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xiāng)林川小學的學生在自制土器材上玩耍的畫面,在簡陋與辛酸的背后,亦能讀出真情與詩意、快樂與希望。
雜志對一些事關一線體育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的持續(xù)、反復討論,更是深刻呈現(xiàn)了其“立足基層、教師為本”的特色。體育教師相對其他學科教師待遇偏低曾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典型問題,對此,1996年第2期雜志將“怎樣看待體育教師與學科教師同工同酬問題”作為征文話題,同年第4期夏連平等教師在“大家談”欄目參與了討論;1998年第4期刊載了郁俊圍繞該問題對江蘇省高校進行調查與討論的文章;同年第6期還刊載了解海、鄭恩成2位教師與編輯部溝通該問題的信件;1999年又分幾期從領導重視、法規(guī)依據、崗位職責等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討論;2012年第12期黨林秀等教師在針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量及待遇”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發(fā)表的《關于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量及待遇的調研》同樣屬于此類話題的延續(xù)。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國家相關部門及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鼎力支持,更離不開編輯部一代代“學體人”的辛勤耕耘。雜志可謂改革開放后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見證者和記錄人,40年來中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水平什么樣、實踐狀況什么樣,雜志就什么樣。想要回眸、反思40年來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留下的遺憾,雜志稱得上是全面、詳實、系統(tǒng)的素材。
祝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越來越好,《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熊斗寅.與《中國學校體育》的情緣——慶祝雜志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J].中國學校體育,2011(7):14-15.
[2]《學校體育》編輯部. 艱苦創(chuàng)業(yè) 團結奮進[J].學校體育,1991(5):1.
[3]李小偉.中國學校體育30年所經歷的那些事兒學術期刊發(fā)展篇——為學校體育鼓與呼[J].中國學校體育,2011(6):8-12.
[4]教育部體育司調查組.關于上海市崇明中學在錄取新生時實行體育加試的調查報告[J].學校體育,1981(9):17-20.
[5]李德章.改善高考辦法 促進學校體育發(fā)展——兼論教育理論、政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J].學校體育,1981(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