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為 楊芳華 莫素瑩 陳永拉 羅偉斌 范慧婕△
崩漏是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的月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婦女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瀝不盡,前者稱為崩中,后者稱為漏下,二者病因、病機較難分開,常相互轉化,故概稱為崩漏。崩漏的病機,《蘭室秘藏·婦人門》云:“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zhèn)守胞脈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兜は姆āけ缆氛f:“夫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沖任二脈氣血俱虛故也”?!夺t(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中曰:“更有憂思傷脾,脾虛不能攝血者……有暴怒傷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歷代醫(yī)家多責之于臟腑損傷,沖任不固,其辨證施治多從脾虛、腎虛、血熱、血瘀為出發(fā)點,主要涉及肝、脾、腎諸臟。然而根據歷代中醫(yī)文獻記載及臨床實踐,發(fā)現痰邪亦可導致崩漏,故本文將痰邪所致崩漏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總結如下,以期豐富崩漏的中醫(yī)病機理論,提高臨床療效。
對于痰邪導致崩漏,歷代醫(yī)家多有論述。葉其蓁在《女科指掌·調經門》中提出陰虛陽搏、勞傷沖任、涎郁胸膈、思慮傷脾等均是引起崩漏的原因,葉氏認為“痰涎凝滯郁胸中,壅遏經隧氣不通,血不歸經因漏下”。萬全在《萬氏女科·調經章》曰:“婦人經候不調有三,一曰脾虛,二曰沖任損傷,三曰脂痰凝塞”,明確提出了痰凝是導致崩漏的主要病機。丹溪云:“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蓋開胸膈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不崩矣……其治法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污血”,指出痰氣郁結胸中,可以導致經脈壅滯不通而發(fā)為崩漏,他還將痰分為風痰、濕痰、痰火、痰瘀、虛痰五類,除風痰外其他均常見于崩漏。《太平圣惠方·痰積血崩》曰:“血崩證型之一,多因痰濁郁于胞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而致血崩……治宜行痰降逆,方用半夏丸或旋覆花湯等”,提出了痰濁郁滯是導致崩漏的病因之一,并進一步指出其治法、方藥。
痰邪是臟腑氣血失和,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生成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景岳全書》曰:“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脾為生痰之源”,故丹溪有云:“治痰者,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陡登嘀髂锌啤吩唬骸熬貌√刀?,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非腎水泛上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1]?!兜は昼R》云:“好色腎虛者,陰虛陽亢,虛火蒸肺,則肺津耗散,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2]。趙獻可說:“七情內傷,郁而生痰”。三焦通行諸氣、運行津液,若其功能失調,阻遏全身氣機,易使水液停滯而聚濕成痰??梢姼?、脾、腎、肺、三焦等臟腑功能失調,皆可引起津液輸布失常,聚濕為痰。
痰邪之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丹溪心法》曰:“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顛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梢娞敌爸虏。杀榧叭砀魈?,正如張介賓所云:“痰生百病, 百病多兼有痰”。痰邪留滯,氣機不暢,導致痰氣郁結,清陽不升,清氣不升則下陷,臨床常發(fā)為泄瀉、崩帶、淋濁等?;蛱禎裣伦麑m、沖任,阻遏氣機,胞脈不通,血不循常道而發(fā)為崩漏。
此外,痰多挾瘀,痰凝則血瘀,歷代醫(yī)家多有論述。《丹溪心法》中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堆C論》云:“須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瘀血即久,亦能化為痰水”。痰邪為病,其性黏滯,易阻遏氣機,氣血運行不暢而瘀血內生。瘀血既成,亦影響氣機升降,津液停滯,聚液成痰[3],故有“痰阻血難行,血瘀痰難化”之說,痰邪與瘀血膠著,留滯胞宮、胞脈、沖任,絡傷血溢,血不歸經亦可導致崩漏。
4.1 理氣化痰嚴用和曰:“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一失其宜則氣道壅塞,停飲聚于膈上,結而成痰”,可見氣病可生痰,而痰邪亦可阻氣,兩者互為因果。《臨證指南醫(yī)案》中多處述及“痰因氣滯”“氣滯痰聚”“郁痰”,并提出痰證宜“宣通郁遏”的治法綱領。丹溪云:“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氣, 氣順則一身之津液, 亦隨氣而順矣”,指出了理氣化痰的重要意義,丹溪還提出治痰“順氣為先,治脾為本”“順氣為先,分導次之”的創(chuàng)見,他認為“崩漏乃痰涎作祟,郁積胸膈,清陽不升,血離正道所致,法宜化痰行氣活血”。沈金鰲在《婦科玉尺·崩漏》中引丹溪之言,亦認為崩漏可以從痰論治,治以行氣導痰,活血調經為主。王肯堂在《女科證治準繩》中總結出崩漏的治法有13種之多,其中記載了用旋覆花湯、半夏丸開痰氣散郁結而止崩漏。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用獨圣散治療月經失調、不孕癥,使其吐涎三二升,其病自愈,張氏認為痰涎阻礙氣機的升降出入,使陽氣不能下潛,陰氣不能上揚,而導致經水不能按時而至。
4.2 燥濕化痰《丹溪心法》曰:“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濃,恣于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宜行濕燥痰,用星、夏、蒼術……或導痰湯之類”。肥人多痰,然頑痰濁脂既可致閉經,又可致崩漏。痰濕所致崩漏,多由體質肥胖,或偏食膏粱厚味,損傷脾胃功能,致津液輸布失司,釀而成痰,痰濕壅遏損傷沖任、胞脈,發(fā)為崩漏,治宜健脾利濕化痰。《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痰飲門》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標當作本)”,可見祛痰濕之本在于實脾土。丹溪首次把痰濕病因引入婦產科疾病,他在《金匱鉤玄》中指出:“漏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肥人多是痰濕”,丹溪已充分認識到體質因素、飲食不節(jié)均是產生痰濕的根源,并可導致崩漏、帶下病以及不孕癥,他的痰濕論為婦科疑難雜癥的診治開辟了新道路。馮兆張《女科精要·崩漏門諸論》中引用并發(fā)展了朱丹溪的痰濕理論,治療上提出以二陳湯燥濕化痰為主,以達痰涎化則濁氣散、濁氣散而清陽之氣得升,血循經脈而不漏之效。王肯堂在《女科證治準繩·調經門》中亦引丹溪痰濕之言,以釋機制,他認為先賢之所以在治療崩漏中多用白術、半夏、厚樸、茯苓等燥濕化痰之藥,正由痰濁去則清氣升,血循常道而崩漏自止。王氏還在《女科證治準繩·血崩》中提出以升陽法治療崩漏,方用調經升陽除濕湯,以黃芪、升麻、柴胡等益氣升陽,蒼術、蔓荊子等除濕去熱,雖無明確祛痰治法,但痰者濕類也,陽氣足則痰濕化,濕化則經水自調、崩漏自止。此外,痰濕之邪留滯,郁久化熱,易導致痰熱壅遏,臨床應注意辨證施治,加以清熱化痰之品。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中提出痰熱會導致婦人崩中、赤白帶下,遣方用藥以清熱化痰為主,方用竹茹丸(竹茹、白術、茯苓等)。
4.3 活血化痰痰濕疾患,病勢纏綿,易形成頑痰濁脂,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生,痰濁與瘀血互結阻滯沖任、胞宮,損傷脈絡,絡傷血溢,新血難安,可導致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甚或崩漏。痰瘀論治歷代醫(yī)家早有論述,張仲景在《金匱要略》[22]中對內傷雜病的治療,多處采用痰瘀論治之法,如治療胸痹心痛用瓜蔞薤白半夏白酒湯,治療婦科疾病用當歸貝母苦參丸等。丹溪指出痰瘀之間有著內在聯系和相互轉化關系,明確提出了“痰挾瘀血,逐成窠囊”“痰瘀并存,痰瘀同治”的理論,揭示了痰瘀同病的本質?!杜平浾摗け缼чT》中云:“血崩之屬……實者主于污瘀惡血,痰涎郁滯。虛則為寒為冷,實則為火為熱,此證之不可不先辨者也”,指出崩漏的治法應先辨明虛實寒熱,以達治病求本的目的,污血痰涎所致者為實證,治以祛邪為要。先賢有“見痰休治痰”“見瘀休治瘀”“治痰要活血,血活則痰化”的見解,痰和瘀既是人體津液、氣血運化失常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臨床宜視病邪和正氣之間的虛實偏盛,辨證治之。
據近年來文獻報道,發(fā)現從痰論治崩漏,治療時適當運用祛痰法,以陳皮、半夏、香附、蒼術等行氣化痰、健脾除濕藥治之者屢見不鮮,并收到滿意療效。孫海舒等[4]對文獻回顧研究,結果顯示痰濕阻絡可以導致月經淋瀝不盡、月經過多、忽然暴下等。李春華[5]根據董漢良氏“痰瘀同源”的觀點,認為痰凝和瘀血膠著互結導致崩漏,治以陳皮、半夏、白術、茯苓健脾祛濕化痰,當歸、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止血。李正歡等[6]認為陰虛、虛火、痰瘀、實火、陽虛、氣虛為崩漏病機的六大端,治則方面,均遵循止血塞流、審因澄源和調理復舊的大原則,而澄源以病機定治則,痰濕蘊結所致崩漏者,治療上以祛痰除濕為法,或濕困脾陽致脾不統(tǒng)血,或化熱化火、耗氣動血者,在益氣攝血的基礎上重在祛痰除濕,或輔以清熱涼血、溫陽化氣之品。可見痰邪在崩漏的發(fā)病過程中存在,亦是引起崩漏的原因之一。
崩漏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婦科急癥,嚴重者可導致虛脫、不孕、邪毒感染等并發(fā)癥,甚則危及生命。西醫(yī)學子宮肌瘤、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常見婦科疾病以子宮非時異常出血,淋瀝不盡或暴下不止者均屬于“崩漏”范疇。其病因病機復雜,在發(fā)病過程中虛實寒熱常相互轉化,使病機虛實夾雜,臨床上應四診合參,辨證施治。歷代相關文獻研究顯示,雖然痰邪導致崩漏方面的研究較少,但臨床實踐證實從痰論治崩漏有其良效。《醫(yī)學入門》云:“人知氣血為病者多也,而不知痰為病尤多”,可見痰在眾多致病因素中的地位不可小覷。臨床將痰邪導致崩漏這一病機加以重視,既可以豐富崩漏的病機學說,又為其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對于提高療效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