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國雄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蓮峰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甘肅渭源 748208)
新生騾駒溶血又叫新生幼駒尿血,是騾駒的一種急性病證,以發(fā)病迅速、病情重劇、高度貧血、黃痘和有時出現血紅蛋白尿為特征。該病為馬較為常見的遺傳病例,對該病的防治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新生幼駒尿血,在《駒兒經》叫做血滾毒,是母畜在妊娠期間,血中熱毒壅盛,傳于胎兒所致?,F代獸醫(yī)學認為,初生幼駒溶血性黃疸,系因公畜(如公驢)和母畜(如母馬)的血型不相協調,公畜的紅細胞特性(抗原性)遺傳給胎兒。母畜在妊娠期間,公畜紅細胞特性刺激母畜機體產生抗胎兒紅細胞的抗體(凝集素、溶血素)。這種抗體可由血液進入乳汁,而在初乳中含量最高[1]。初生駒吸吮初乳后,抗體通過腸粘膜,進入血流中與其本身的紅細胞(抗原)發(fā)生凝集和溶血作用,從而導致本病。
幼駒生下后,尿液初呈黃色或淡紅色,喜臥,愛向暗處,繼則尿呈紅色,吮奶減少,口色發(fā)黃。隨著病情進一步加重,只見患畜小便短澀,排尿痛苦,尿色黑紅或暗紫,起臥打滾,呼吸喘促,前膊肉顫,精神萎頓,食欲廢絕。口色黃或蒼白,該病致死率較高,如果不及時醫(yī)治,往往于發(fā)病3~5日內死亡。
犀角3 g(以水牛角10 g代)、黃連3 g、荊芥穗3 g、防風3 g、黃芩6 g、黃柏6 g、當歸6 g、生甘草1.5 g。引大薊汁一蠱。水煎候溫取汁,一次灌服。
秦艽6 g、蒲黃6 g、瞿麥7.5 g、當歸6 g、黃芩6 g、甘草梢3 g、紅花3 g、大黃5 g、赤芍6 g、梔子6 g、花粉6 g、車前子6 g、竹葉3 g。水煎取汁,候溫灌服。筆者曾用此法治療患駒4例,全部痊愈。
用新鮮市售食醋1000 g,pH值為2.5~4.5,臨用前水浴加溫到25~35℃,小家畜胃管或導尿管代替胃管投服,用試管離心法測定血清和初乳中抗驢抗體的效價,初乳抗體效價為64~128倍的病例,第1次服藥將食醋50 ml摻入開水50 ml,先給騾駒灌服一半后,讓騾駒吃奶,吃飽后再將剩余的藥灌完,以后每2小時1次,只加溫不摻水;初乳抗體效價在256~512倍病例,應將100 ml食醋內摻入50 ml開水,先灌服三分之一,再讓騾駒吃奶,奶吃飽后,再將剩余藥液1次灌服。以后每2小時1次灌服食醋100 ml;初乳抗體效價在1024~2048倍病例,先給騾駒喂100 ml羊奶或牛奶(亦可將母馬奶擠一些摻3倍水煮沸后喂),再將100 ml食醋摻50 ml開水1次灌服,服藥后騾駒自由哺乳,以后每隔1.5小時灌服食醋100 ml;初乳抗體效價在4096倍以上的病例,每隔半小時擠凈1次初乳,待其效價降至1024倍以后再內服食醋。擠乳期間人工喂養(yǎng),并在吃奶后按吃奶量多少灌服1次食醋(30~50 ml)。
取翻白葉450 g,分別加水2000 ml,煮沸后慢火煎1 h,過濾,濾液供每馬1日1次內服。連服7日。以母奶效價在64~512倍的騾駒201匹服藥后,發(fā)病率可降低到3%,母奶效價在1024~2048倍的發(fā)病率降低到50%左右。翻白葉用鮮品效果好。若用干品,亦應在挖藥后一個月內使用。如用翻白葉提取物預防本病,按煎劑服藥方法進行,對抗體效價64~512倍的騾駒可以達到預防本病的目的。
赤芍、當歸、生地、川芎、豬苓、澤瀉、天花粉、茵甘草、赤茯苓各5 g,蜂蜜為引,水調灌服。糞燥滯加大薊汁,尿澀濁加車前
茵陳15 g,郁金、龍膽草各9 g,枳殼6 g,青皮、白術、白芍各6 g,炙蒲黃15 g、秦艽6 g,萹蓄、瞿麥各9 g,茯苓12 g,澤瀉、焦梔子各9 g,煎湯去渣,候溫,1日分2次灌服,每次加葡萄糖30 g,功能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治幼駒溶血性黃疸,尿血。
大黃6 g、梔子6 g、川連4 g、黃芩4 g,為末,引大薊6 g、齏汁1盅,調灌。功能清熱瀉火。
當歸、沒藥各12 g,細辛3 g,白芷、杜仲、五加皮、蒼術、木瓜、牛膝、虎骨(以倍量貓骨代)各9 g,木香3 g、防己9 g為末,每用9 g,黃酒為引,調灌。
滑石、甘草、木通、牽牛子、車前子各10 g為末,水調灌服。糞滯澀加鼠糞、清油、蜜,尿不通加竹葉。
防已、車前子、海金沙各9 g,沒藥、乳香各3 g,川續(xù)斷6 g、茯苓9 g、滑石6 g,焦地榆、木通、甘草各6 g,黃柏、知母各5 g,郁金6 g、牛膝5 g,煎湯去渣,候溫分3次灌服。
焦梔子、焦蒲黃各6 g,白芍5 g、白茅根(微炒)3 g、茵陳6 g,煎湯去渣,候溫灌服。功能涼血和血,通淋止血。
秦艽、知母、貝母、黃藥子、白藥子、木通、青皮、陳皮、梔子、山藥、黃芩、黃柏、檳榔、厚樸、巴戟天、川楝子各9 g,甘草6 g為末,引蜂蜜、童便,水調灌服。
石葦50 g、生蒲黃30 g、炒蒲黃30 g、車前草30 g、地榆炭30 g。研為細末,開水沖調。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
劉寄奴30 g、元胡20 g、補骨脂30 g、白茅根30 g、藕節(jié)30 g、紫苑30 g。水煎取汁,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
地骨皮30 g、淡豆豉30 g、側柏葉30 g、梔子20 g、瞿麥15 g、炒秦艽20 g。研為細末,開水沖調。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
焦梔子30 g、當歸30 g、杭白芍30 g、茯苓30 g、川芎25 g、牛膝25 g、熟地黃60 g、甘草20 g。研為末,開水沖調。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
秦艽30 g、瞿麥24 g、當歸45 g、炒梔子15 g、炒蒲黃18 g、淡竹葉12 g、白芍30 g、黃芩20 g、黃芪30 g、天花粉25克。研為末。開水沖調,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體虛者可重用黃芪;大便干者,加大黃25 g。
旱蓮草50 g、車前草60 g、白茅根50 g、生地30 g、瞿麥30 g、焦地榆30 g。研為細末,開水沖調。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
韭子50 g、地膚子100 g、梔子30 g、黃柏30 g、金櫻子30 g。研為細末,開水沖調。大畜1次灌服,中畜酌減,騾駒約為三分之一用量。
蒲公英30 g、車前草30 g、白茅根30 g、小薊15 g、滑石(包)18 g、甘草6 g。水煎取汁,大畜1次灌服,騾駒分2~3次服。每日1劑,連用2~3劑。
木通25 g、車前子(包)30 g、篇蓄30 g、大黃25 g、滑石(包)30 g、瞿麥30 g、梔子30 g、甘草梢30 g、燈芯草12 g。水煎取汁,種馬1次灌服,騾駒2次灌服。
焦梔子、生地炭、焦蒲黃、焦地榆、炒槐花、炒黃柏、炒黃芩、炒白芍、天花粉、赤芍、獲苓、甘草梢各20 g,黨參、當歸各30 g。研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用于騾駒溶血病。
在臨床診斷中,獸醫(yī)應仔細詳細觀察患駒癥狀表現,了解病史,同時再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實驗室檢查,以便盡早能做出正確的診斷,防止延誤病情。該病的特征比較明顯:病畜尿呈紅色或淡紅色。尿檢有紅細胞。如開始排尿有血,多是尿道出血;如尿初無血,后段有血,血與尿相混,呈深紅色,多為膀胱出血;如尿始終呈醬紅色,多為腎臟出血。尿血,發(fā)熱,腰部敏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初屬實熱,病重;反之,屬虛寒,病輕。
還可盡早采用輸血療法,具體方法是:病駒一旦出現前面所述癥狀,經紅細胞計數降至400萬以下者應及時進行輸血。輸血量為抗凝血液500~1000 ml,必要時再輸1次。輸血量與次數可根據病情酌情掌握。病駒紅細胞降至300萬以下者,可試行換血性輸血。先放幼駒血300~500 ml,隨即輸入健康抗凝血液500~1000 m1,每日1次,連輸3~5次。
為預防本病的發(fā)生,母畜分娩后,哺乳前用應利用初乳進行凝集反應,如檢測結果為陽性,必須將初生駒隔離,禁止吸吮親生馬之初乳,喂以其他母馬或母牛的奶,也可進行人工哺乳。如果第1胎幼駒曾患此病,則以后不可再用先前種公畜配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