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
21世紀初,在福建鄉(xiāng)村的一條古老的街巷里,我聽到了悠悠的琴聲,拾步過去,一個舊祠堂的廳里,在不亮的燈光陪伴下,幾位老人在演唱南音。演的人不多,聽的人也不多,絲弦裊裊,唱音靡靡。那股演唱者全神貫注的勁兒,那兒古樸騰升的氣場,吸引我駐足,一待就將近一個時辰,我覺得我?guī)缀跞诨诰哂小耙魳坊敝Q的南音曲種中,忘卻了喧囂的鬧市和紛繁的蕓蕓眾生……
又過了幾年,我來到了一位老人家自籌資金興辦的“南音博物館”,我被南音豐厚的歷史和精心保存的文物驚呆了!從20世紀初就流傳的一摞摞手寫的古曲工尺譜、一篇篇發(fā)黃的南洋諸國的報紙和演出宣傳物、一面面南音團體的旗幟、一本本南音藝術(shù)家世代傳唱的手抄本,一切一切,讓你由心中敬仰一代代南音藝術(shù)家不懈的追求和持之以恒的堅持。因為什么?因為南音是民族祖先留下的藝術(shù)瑰寶,它是中原音樂文化與閩南當?shù)孛耖g音樂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敘事特性音樂體裁;它是自唐宋遠古就有的,并一代一代傳承給我們中國老百姓的藝術(shù)寶貝。
前不久,廈門市南樂團請我為他們即將出版的《廈門南音指譜全集》封面題字,我欣然應(yīng)允,我自己提出寫幾句話。因為,《廈門南音指譜全集》的編撰、出版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樂見其成。
“南音生南國,曲曲寄深情?!备=弦?,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千百年來,福建南音以其古樸典雅的優(yōu)美旋律,廣泛流傳于福建的閩南地區(qū)及港澳臺,并伴隨著華僑的足跡遠播海外,成為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世代珍視、競相傳唱的鄉(xiāng)音。只要一聲琴響、一段樂音,就能勾起海外僑胞無盡的相思,勾起他們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愛戀。我曾經(jīng)出席在印尼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南音聯(lián)誼會南音大會唱,看到他們歡聚在一起的盛大場面,那真可謂聲勢浩大、盛況空前??!無論是印尼、馬來西亞,還是新加坡、菲律賓的華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根,就是福建,就是閩南,就是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
我們傳承南音,不僅是為了保護,更重要的是為了發(fā)展,要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了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而喜歡,深入挖掘,傳承下去。潛移默化的工作是長期的,影響也是長遠的,我們需要的是信心、耐心和恒心。
廈門市南樂團不僅以長期的演出實踐保護和傳承南音藝術(shù),而且重視南音樂曲、樂譜的整理、編撰,繼出版《南音古曲選集》之后,又編撰《廈門南音指譜全集》,為南音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今后的傳承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和教材。
大家知道,南音是古老的,不是新興的,不是時尚的。他的藝術(shù)魅力往往是在接觸了一段以后,熟悉了曲種以后,才能夠逐漸慢慢品味出來。所以,我們要給青少年一段熟悉的時間,讓他們逐漸喜歡上我們的傳統(tǒng)藝術(shù),自愿自覺地擔負起傳承這門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神圣使命。
我向南音致敬!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