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衍超 黃萍
[摘 要] 線上教學期間,為實現“停課不停學”并與線下教學實質等同,對于思政課教學,必須破除線下教學的思維慣性,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各類教學手段和資源,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構。本研究提出以PBL教學模式為基礎的思政課線上教學組織形式和運用策略,以強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為核心對思政課線上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可以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轉變思政課學習方式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思政課;PBL;線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3-0084-02
近年來,以學生課堂參與為導向的思政課改革對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冠疫情后,線上教學的情境發(fā)生了顛覆性改變,盡管借助直播平臺授課并不存在技術瓶頸,但受條件限制,很難按面授課堂的形式實現互動,也很難實時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應。因此,在線上教學的特殊背景下,要切實發(fā)揮思政課鑄魂育人功能,真正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就必須破除線下教學的思維慣性,全面考慮學生居家學習的實際情況及影響因素并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各類教學手段和資源,對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構。
要有效提升思政課線上教學效果必須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其他學科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經驗方法對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如果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必能使思政課增色不少。本研究以PBL教學模式為基礎對思政課線上教學組織形式和運用策略進行改進,以強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為目標對思政課線上PBL教學過程進行設計,經過疫情期間的實踐檢驗,可以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轉變思政課學習方式提供有益借鑒。
一、PBL教學模式的緣起與方法內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0年代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chuàng)的一種醫(yī)學教學模式,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臨床問題的情境中實現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鑒于其在醫(yī)學教育運用取得的巨大成功,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瑞典的林雪平大學、德國不來梅大學和美國的特拉華大學等高校分別在其他多個學科采用了PBL模式。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引入PBL醫(yī)學教育并逐漸運用到其他學科的教育模式改革和教學過程設計,我國學者鐘秉林、劉儒德、黃健、劉德恩、張建偉等都致力于PBL在國內教育領域的研究與推廣。近年來,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校開始在思政課教學中嘗試進行PBL教學,在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PBL教學模式強調“問題導向”,對進一步提升新時代思政課發(fā)展建設水平、激活思政課育人功能的生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這里的“問題”并非有既定參考答案的封閉式問題,而是開放性的,學生對理論的掌握是伴隨著經驗獲取的自主生成過程,而不是老師主導的建構過程。由于PBL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性、學習途徑的多樣化和學習內容的豐富性,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探究式學習為中心,教師在此過程中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實踐的協(xié)助者。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也不再是知識點的講授是否清楚,而是能否切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否建立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這也是學生從學會新知識向掌握新能力轉變的關鍵。
二、思政課PBL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當前PBL的理念越來越多地得到思政課教師認可,但總體上PBL在思政課的運用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尚待突破。
(一)對PBL的內涵及理念認識模糊
以PBL模式開展教學,首先必須清楚什么是“問題”。如果對PBL的內涵存在認識偏差,也就無法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真正實現PBL的設計要求。PBL的“Problem(問題)”具有探索性、開放性。PBL模式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過程即是實現學生綜合運用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有的研究把以提問作為引子進行的授課設計也當作PBL,或者以“問題式教學”指代PBL并不恰當,因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才是PBL的關鍵。
(二)對思政課的應用策略針對性不強
思政課理論性較強,但其課程性質是面向各專業(yè)的通識課程。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身邊現實問題的能力是思政課教學的根本目的。如果僅僅停留于理論的詮釋和介紹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必須進一步將理論向實踐轉化。目前,思政課PBL教學的探索總體上還不夠具體,著眼思政課特點的PBL應用策略仍不成熟,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原則。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思政課建設也必須緊緊抓住時代發(fā)展的機遇,進一步以PBL理念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重新整合各類線上線下思政課教學資源,才能有效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向深度學習和主動學習轉變。
(三)對教學實施效果的評價難以細化
PBL的開放性決定了這種教學形式更加側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盡管相對傳統(tǒng)授課模式學生普遍對PBL教學更加認可,但從期末閉卷考試的成績看,實施PBL教學的班級與傳統(tǒng)授課班級并不會體現出太大的優(yōu)勢,有些傳統(tǒng)模式授課班級平均成績甚至會優(yōu)于PBL授課班級。那么,這是否意味著PBL模式對思政課不適用或者教師對PBL的操作出現問題了呢?實際上,PBL模式的側重點并不在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這方面是傳統(tǒng)授課模式所擅長的,PBL模式著眼于開放性的自主探究,知識的習得過程是探索性的,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在相關知識點先入為主的條件下將個人思維與既定理論“擬合”的過程。因此,以PBL模式進行教學就必須同步建立與PBL模式相匹配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如果仍然從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情況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能夠全面反映PBL模式在教學中所側重的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部分。特別是對通識課來說,學生將理論向實踐遷移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對理論的敏感度應被納入重點考察的范圍。但是從目前來看,在這些方面的探索仍然不多,尚未出現比較完善的針對思政課PBL教學所制訂的教學評價模式。
三、疫情期間思政課線上PBL教學的應對策略
新冠疫情的發(fā)生后,“慕課”“雨課堂”“視頻會議”等多種線上教學載體反客為主,這對思政課進一步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隨教師授課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整個學科的教學和評價遇到了新的問題:原有的課堂管理方式和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需要,PBL教學是否還能夠順利進行?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手段將課程教學進行重構來實現教學預期?這迫切需要針對線上教學的現實情況量身制定應對策略。
(一)多平臺資源深度融合
PBL教學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在課程設計上需要包涵理論授課、案例研討、答疑互動、翻轉教學等環(huán)節(jié)。目前,疫情期間開展思政課PBL教學的教學資源比較豐富,如“雨課堂”“釘釘”“騰訊會議”“zoom”以及多家慕課平臺可供使用。由于不同平臺在功能上各有側重,單一平臺難以充分覆蓋PBL教學的全部需求,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要靈活選擇教學資源。在學生課前預習階段,慕課平臺對理論知識的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坝暾n堂”的專長在于輔助授課和測驗,在疫情后期還針對線上教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升級。“釘釘”和“騰訊會議”則適合在分組研討和答疑環(huán)節(jié)使用。
(二)任務導向的過程化考核
首先,在線上教學中需要從“狀態(tài)導向”向“任務導向”轉換,從課程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學生居家學習的實際,為保證學生的到課率和參與度,教師多以“打卡”“刷臉”等技術手段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時監(jiān)控。但是,這種方式雖然能保證學生出現在電腦前,但是很難杜絕“人在心不在”的情況。監(jiān)控學習狀態(tài)不是目的,而要想辦法使學生切實完成課程既定的學習任務。因此,對于基礎理論知識點的學習,可安排學生利用碎片時間自主觀看慕課。在慕課評分中可通過采集學習習慣數據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在平時成績中設置“學習習慣分”對學生予以激勵。另外,學生小測試的成績也會反映他們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些可以作為后續(xù)翻轉教學的參考。教師可針對學習進度較慢、學習習慣不規(guī)律的學生進行誡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及時得到具體指導。其次,PBL教學的特色在于小組的討論和互動。為保證學生實現充分研討,可借助視頻會議分小組進行。會后各小組的研討視頻在班內分享,也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思維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間的切磋交流有助于將思考進一步深入。最后,選取本學期主要探討的理論問題作為考試內容,真實反映學生在自主學習期間的學習效果。因此,如果能巧妙運用相關資源,可有效確保學生的充分參與、積極思考,從而也就能夠保證學生在線上學習期間的主動性。只要對課程任務的科學組織,線上PBL教學的質量并不會受到實質的影響。
(三)翻轉教學實現理論深度交流
通過慕課和分組研討,盡管學生可能對所學問題仍存困惑,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大部分學生對相關問題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后續(xù)的線上翻轉教學需要教師回應和點撥學生在之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教師的授課內容需要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量身定制,讓學生課前慕課學習和分組研討真正發(fā)揮作用。教師需要針對課程的核心要點進行梳理,針對學生關心的疑難有的放矢。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反饋,也是實時的互動。授課過程中,綜合運用彈幕、連麥、投票等形式進一步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從而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化。
四、結語
盡管思政課線上PBL教學是為克服新冠疫情影響而采取的權宜之計,但是對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變革帶來了深刻影響。未來思政課的PBL教學需要充分總結經驗,通過與線上教學資源深度融合進一步實現思政課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的現代化轉型。
參考文獻:
[1]杜翔云,鐘秉林,Anette Kolmos.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理念及其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08(2):20-24.
[2]劉儒德.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53-56.
[3]凌小萍,張榮軍,嚴艷芬.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46-49.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