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耀陽,喻淑雅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阿德勒認為完美主義是具有完美傾向的個體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為自己設定較高的標準,以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極度在意錯誤,以致于完全依據表現成果嚴厲評價自我的一種人格特質和思維方式。[1]曹珍萍將完美主義分為“正?!焙汀吧窠涃|”, “積極”和“消極”,第一種積極追求目標和樂趣,第二種害怕失敗和心理脆弱,研究發(fā)現,具自我中心傾向的青少年想表現出自我意象中最完美的一部分,長久下來完美主義青少年會因達不到應該的標準而產生情緒困擾。國內外對完美主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出伯恩斯完美主義量表等。[2-5]霍尼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神經質人格,完美主義者對為自己制定嚴格標準和高要求。[6]唐輝指出,負向完美主義者有較差的身心適應,在正向完美主義的部分,研究顯示懂得欣賞自己的完美主義者較不會有身心適應的問題。[7]童月華和宋尚貴研究表明,完美主義傾向高的學生,由于拼命用功讀書,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之下,可能導致睡眠不足、焦慮、頭痛、腰酸背痛以及情緒不穩(wěn)等現象的產生,完美主義者個體對心理健康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8]楊宏飛和張曉燕研究發(fā)現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完美主義呈負相關關系。[9]
人際容納是在交往過程中,對雙方行為習慣、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10]結束學業(yè)后走向社會,就不再是學生,而是一位社會人,必須要獨立、堅強和奮斗。在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之打交道,生活質量受到人際容納影響,且起到關鍵性作用。[11]通過研究,Fey認為能很好地接納自己的個體能在生活中更好的接納他人,并容易被其他人所接納。[12]韋耀陽等通過對國內大學生的實證調查分析發(fā)現,大學生的自我接納和容納讓人都存在顯著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在他人容納自己的感覺維度上,城鄉(xiāng)差異和專業(yè)差異明顯。[13]陳小異在分析總結國內外學者的相關文獻基礎上,編制了大學生人際容納問卷,通過對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確定了自我接納、容納他人和他人容納三個維度,問卷達到統(tǒng)計學要求,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發(fā)現,人際容納表現出顯著的城鄉(xiāng)、年級和專業(yè)差異。[14]
安全感是指個體對生理與心理潛在的危險或風險的感受,有確定性和控制性兩個特點。心理分析學派和人文主義學派的許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研究。個人在處理危險和威脅時感受到的掌控與無奈。[15]格勞特·大衛(wèi)研究了大學生的安全感,發(fā)現在課堂上白天和晚間大學生的安全感缺失存在顯著差異。[16]國內學者劉明利研究表明,文科生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要普遍高于理科生。[17]
訾非在文獻分析和實證調查中發(fā)現,個體的完美主義傾向影響其學習和工作的人際交往,個體的完美傾向也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和安全感。[18]通過和外界互動表現出個體應對特殊情境時展現的個人魅力和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認知模式。[19]史振華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個體的完美主義。李莉研究發(fā)現,完美主義與人際關系敏感也有較大關聯(lián),許多心理不健康的案例多數由于完美主義程度較高,導致的人際關系敏感惡化。極端完美主義者在生活中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更將要求施加到別人身上,給別人帶來壓力,造成人際關系不和諧。[20]謝玉蘭認為心理疾病是自我完美主義傾向高而引起的。[21]馬斯洛認為安全感影響心理健康。[22]倪曉莉的研究表明,發(fā)現完美主義中的行動懷疑、害怕出錯以及組織預測決定控制感、人際安全感和安全感。[23]韋耀陽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容納能夠預測心理安全感。[24]
國內學者研究發(fā)現,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安全感存在顯著相關,完美主義與人際容納也存在顯著相關,安全感與人際容納也存在相關,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完美主義、人際容納與安全感三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沒有學者將三者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完美主義、人際容納與安全感三者存在相關,人際容納是否是完美主義與安全感的中介變量,研究擬對此進行研究,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輔導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在黃岡師范學院和湖北師范大學發(fā)放問卷720份,回收有效問卷676份,有效回收率為93.8%。大一194人,大二54人,大三218人,大四210人,文史專業(yè)406人,理工專業(yè)180人,藝術體育專業(yè)90人,男生364人,女生404人。來自城市的有258人,來自城鄉(xiāng)的有418人,獨生子女 284人,非獨生子女392人。
多維完美主義量表[25]由Frost 和Henderson (1991)編制,中文版由盧俊宏、曾慧桓等人在1999年修訂,共27個題目,測量一個人完美主義心理下的五種結構分別為:個人標準,一種反映出一個人對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并且強調這些標準對自我評量的重要性的傾向;條理性,一種測量一個人相信一切事物都要很有組織和次序的心理;擔心錯誤,反映一個人對錯誤的負面反應,一種把錯誤看成是失敗,一種相信失敗后即失去他人尊敬的心理;父母期望,一種相信其父母對自己設定很高目標的心理,感覺父母是(或者曾經是)對自己過度地要求的傾向;行動疑慮,一種個人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某件工作的的心理。該量表以Likert 五點等級計分,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測量一個人對完美主義的傾向,各量表之間內部一致性在0.70-0.91之間。
大學生人際容納量表[26]由國內學者陳小異編制,主要測量大學生對自我的接納程度、對他人的容納等級和對周圍的人接納自我程度的判斷和分析,全問卷一共75道題目,以Likert 五點等級計分,得分高低表明大學生的人際容納程度好壞。本量表經由專家修訂及審題后加以預試,預試回收后,通過統(tǒng)計分析,刪除不符合統(tǒng)計學標準的題目,為同時考量因素分析結果與原來量表的構念,故刪除各因素中題目內涵與原構想不符合的題目。其所得一致性系數介于0.73-0.86之間,依序為自我容納位0.86、容納他人位0.83、對他人容納自我的感覺位0.74,總量表為0.91。此三因素的特征值依序為10.70、1.78、2.43,每個特征值依序可以解釋的總變異量為28.16%、4.67%、6.38%,此三個因素可以解釋受試者在人際容納總變異量上的39.21%。
安全感量表[27]由國內學者叢中和安莉娟編制,問卷主要用來測量個體在交往過程中的心理安全感和內心的確定感與控制感,包含“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兩個維度,一共16個題目。以Likert 五點等級計分,總量表得分高低表明受測者內心安全感程度的強弱。
所有數據錄入系統(tǒng),采用SPSS20.0和Amos17.0進行數據分析。
表1結果表明,大學生完美主義與人際容納呈正相關,表明完美主義傾向越強,人際容納的程度會越高。人際容納與完美主義的各個維度呈現出正相關,特別是與行動的疑慮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自我容納維度與完美主義呈顯著正相關,與完美主義問卷的各個維度呈正相關,除個人標準維度之外,其他各維度與自我容納均呈現顯著正相關。容納他人與完美主義呈現顯著正相關,與父母期望呈現負相關,但相關并不顯著,容納他人維度與條理性和個人標準呈現顯著正相關,與行動的疑慮正相關不顯著。對他人容納的感覺與完美主義呈負相關,與擔心錯誤和父母期望呈正相關,與完美主義的條理性和行動的疑慮維度呈負相關,相關均為達到顯著性水平。
表1 完美主義與人際容納的相關矩陣
表2 完美主義與安全感的相關矩陣
表2表明,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安全感呈負相關,但相關不顯著。安全感與父母期望呈正相關,未達到顯著性水平。安全感與擔心錯誤、個人標準和行動疑慮呈負相關,其中安全感與個人標準和行動疑慮達到顯著負相關。在人際安全感維度,與個人標準和行動疑慮呈負相關,相關較為顯著,與父母期望維度呈正相關,但相關不顯著。確定控制感維度與個人標準和行動疑慮呈負相關,相關較為顯著,與擔心錯誤、條理性和父母期望呈負相關,但相關不顯著。確定控制感與完美主義總量表呈現顯著負相關。
表3表明,大學生人際容納與安全感及各維度呈正相關,相關較為顯著。自我容納維度與安全感全量表和各維度呈現正相關,但是相關不顯著。容納他人維度與安全感和人際安全感呈現負相關,但是相關不顯著。對他人的容納自己的感受與安全感總量表及安全感的兩個維度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均呈現顯著正相關。
表3 人際容納與安全感的相關矩陣
表4 大學生完美主義、人際容納對安全感的回歸分析
以完美主義、人際容納為預測變量,安全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自變量完美主義和人際容納都進入回歸方程,且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性水平,則可解釋安全感6.4%的變異。
對安全感影響的路徑中,有3條顯著的路徑,一是“完美主義—安全感”;二是“完美主義—人際容納—安全感”;三是“人際容納—安全感”。根據溫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模型,以人際容納為中介變量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發(fā)現,該模型擬合度較好,其中標準擬合指數NFI=0.946,比較擬合指數CFI=0.959,擬合優(yōu)度指數GFI=0.950,近似均方根RMSEA=0.061,自由度為96,X2=310.105。這3條路徑中,人際容納是中介變量。這表明,大學生人際容納可部分通過自卑影響其安全感。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人際容量的中介模型圖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完美主義與人際容納的自我容納和容納他人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表明追求完美主義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自身的優(yōu)勢能保持清醒認識,在擔心出現錯誤和要求一些事情保持條理性的時候,考慮父母的期望,能自我容納自身存在的問題,保持自我接納,也能夠自我的標準來與他人保持恰當的距離,適度的接納他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個體設定目標進行行動的過程中,會與他人保持接觸,考慮如何在跟他人交往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目標,會在交往中表現出較高的人際容納和自我容納呈顯著正相關。
結果顯示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安全感呈負相關,追求完美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關注細節(jié),渴望按照自己的個人標準去要求自己和他人,為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自己希望做的事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因為追求完美的特質使他們非常小心謹慎,擔心出錯,表現疑慮,考慮父母的期望和做事的條理性,他們會表現出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出現不安全感。他們追求完美的程度越強烈,內心的不安全感就越強烈,不可否認,大學生完美主義對安全感具有負向預測作用。
另一方面,結果展示大學生心理安全感與人際容納全量表和人際容納的三個維度自我接納、容納他人以及對他人接納的感覺等均呈現出顯著正相關,這與韋耀陽的研究結果一致[24]。大學生的人際容納程度越高,會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容忍他人的過錯與缺點,保持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他人,會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學生內心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和積極上進的交往態(tài)度,由此可見,大學生的人際容納對其心理安全感有正向預測作用。
自我容納是指能最大化的認識并接受自身的一切。當個體自我容納的水平高的時候, 個人的內在的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保持正常的個人行為習慣,發(fā)揮出應有的個人實力,認為自己處于安全的地位,保持他們的感受對別人更敏感,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改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讓別人覺得自己態(tài)度良好,行為規(guī)范。容納他人與人際安全感呈在負相關,代表著越是能夠接納他人,而自身體驗到的心理安全感則越低,因為接納別人的同時要對別人敞開心扉,接納對方所有的一切,當你越了解接納對方,對方讓你不接受的缺點會放大化,而優(yōu)點則會顯得微不足道,這就產生排斥反應,在今后與之交往過程中,會下意識的注意到這些,產生憂慮的情緒,降低了自己的安全感。人的潛意識里是孤獨的,當越能接納他人時,說明個體本身是大眾化的,喪失了自己的個性差異,不再懂得拒絕,慢慢的由自我重心變成了他人重心,被接納的對象不會察覺到,甚至還會覺得厭煩,從而影響到了心理安全感。
本研究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完美主義和人際容納對安全感的影響及其顯著(F=11.441,P<0.001)。完美主義、人際容納對安全感有很好的預測作用,其中人際容納對安全感的預測程度最高,因此,根據回歸分析,可以對安全感提出如下預測模型:f(x)=-0.123x1+0.233x2。
完美主義可直接影響安全感,也可通過人際容納影響大學生的安全感。過于追求完美的大學生會在生活和學習中,表現較為焦慮,總是擔心出現錯誤,希望把事情做得有條不紊,能完成父母的期望,在行動中表現出較多疑慮,出現內心的不安和焦慮。顯然,完美主義可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安全感。完美主義也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容納,過于注重完美的大學生會在對自己要求較高,在細節(jié)上過于關注,過多的能量投注在自己身上,對他人可能會關注較少,對他人會保持較高的接納態(tài)度,容忍別人的錯誤或者缺點,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內心會顯得安定和寧靜,他們會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