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加清
2018 年4 月,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旨在通過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維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可見,當今青少年手機綜合癥已然是社會所擔憂的重要問題。如何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機已然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歸納整理了筆者做的大量有益嘗試,并加以闡述。
手機沉迷始于依賴,弄清其誘因,它有助于我們做好早期干預與預防,并能有效避免青少年步入癥狀晚期,把問題解決于萌芽狀態(tài)。
依據(jù)著名研究者E.卡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書中提出的媒體“使用與滿足理論”,玩手機完全基于個人需求,滿足未被滿足的愿望。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主要有自主性需求、關系需求和勝任需求,其中自主性需求是感覺能支配自己生活的需求,關系需求是和家長和朋友構建穩(wěn)固關系的需求,勝任需求是學習新技能、克服挑戰(zhàn)的勝任感需求。一旦孩子在這三種需求上受挫,他們就會在其他地方如虛擬世界中尋找。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一旦得到對其有益的印象就會形成或持續(xù)其反射。在經過短暫的“愉悅”解壓逃避現(xiàn)實后,反復成癮。有研究表明,發(fā)光的屏幕對大腦快感中心容易產生刺激,同時游戲的快速畫面切換和虛擬代入感也強烈刺激著大腦神經。青少年的前額葉大腦皮層尚不能很好地實現(xiàn)自控和抑制此類快感。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環(huán)境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子。深圳大學教授高秋鳳研究發(fā)現(xiàn),“低頭族”父母的家庭會產生代際遺傳;不恰當?shù)慕逃绞?如溺愛型、忽視型和控制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導致手機問題的發(fā)生。家長要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修煉,才能降低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同學之間交流的網絡流行詞匯、常見游戲用語及網絡文化等社交資本,都依賴于手機等電子產品。倘若某學生對此一無所知,他則會被同學排斥而產生情緒困擾。手機成為媒介已是必然,也給高中生手機成癮創(chuàng)造了條件。
由手機依賴成因分析,傳統(tǒng)“堵”的治理方法已然行不通,這就是要在“疏”字上做文章。預防是手機過度使用而致沉迷的最佳手段。下面簡單介紹四種方法。
方法1:抑制分心。學習時間段,手機不能出現(xiàn)在視線范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同時也是對成年人影響最大的是一心多用的手機多任務現(xiàn)象,只要手機在身邊,我們就會在手機和當前的工作任務中不斷地切換,導致拖延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及時完成該完成的任務,還會引發(fā)現(xiàn)實性焦慮。長期的手機多任務會使人的大腦皮層灰質變薄,促使人們更容易分心。
方法2:改變誘人上癮的環(huán)境,規(guī)定只在客廳玩手機。美國《連線》雜志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對家里每一臺設備都設定了嚴格的時間限制,他的5 個孩子從不準在臥室里使用屏幕。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營銷學副教授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所著《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講述了重新設計環(huán)境,讓誘惑盡量少靠近的方法。要嚴控高中生上網時間和地點,禁止他們在臥室或書房玩手機,同時也要把手機充電地點限定在客廳,這樣能保證孩子的作業(yè)效率和睡眠時間。
方法3:控制監(jiān)督,只在規(guī)定的時段玩手機。家長通過使用現(xiàn)代科技技術,如成長守護平臺小程序,手機自帶的屏幕時間限制以及一些APP 應用等控制學生手機使用時段,強化監(jiān)督職能。時間段的規(guī)定可參考番茄時間。
方法4:動機性面談,培養(yǎng)自律意識。首先,家長要相信孩子“向善之心”,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要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諸多優(yōu)點,要告訴自己孩子只是遇到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阻礙。其次,家長要轉移焦距,把重心從手機問題轉移到幫助孩子提高成績上??梢酝ㄟ^傳達期望與分析學習的價值等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生涯規(guī)劃。在引導過程中要注意情感關愛與共情,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甚至可以分享自己年輕時的糗事和趣事,這樣孩子們才會聽你的話,才會甘心被監(jiān)督。最后,家長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的自控能力來強化其自律意識。如孩子提出要使用手機的要求時,可以讓他先做一定量的作業(yè)再玩。習慣后,孩子能在遇到誘惑時做到等一等來達成自我控制,獲得成功。
總之,手機依賴問題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們應懷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念,因材施教,利用共情和換位思考等手段,規(guī)范孩子手機使用。我們還應當認識到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家長要堅定信心,結果是美好的,孩子是向善的,是有其優(yōu)勢的,只要堅持做下去,手機之利將勝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