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珍義
小學生的作文想寫好,不僅要積累大量的漢字、詞匯,還要有清晰的邏輯,同時還應有引經據典、融會貫通等能力。而這些都需小學生通過課內外的學習得來。平時,教師更容易把握學生課上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行有計劃的教學。但是,僅僅靠課堂積累是遠不足以寫出特別優(yōu)秀的作文的,教師還需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抓起來。那么,知悉課外閱讀的重要所在則是抓好相關積累的前提。
小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一種學習行為[1]。課外閱讀幫助小學生開辟了閱讀空間,而且因為書籍類目的廣泛而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點,不斷深耕閱讀。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小學生可以了解到諸如《小蝌蚪找媽媽》這樣的趣味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樣的悲劇童話、《七律·長征》這樣的氣勢磅礴的詩歌等,但難免有興味索然之感。因為,對于人的精神世界而言,語文課堂的幾本、十幾本教材內容太少、太單薄了,學生需要進一步被激發(fā)起閱讀積累的興趣。而鑒于小學生處于大腦開發(fā)的黃金期,其對外界事物又充滿探索的欲望,大量的課外閱讀將很好地幫助他們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和滿足自己的興趣。課外閱讀發(fā)生于課外,所以其內容不受限制,學生可以盡自主性進行選擇。同時,課外閱讀中的內容之思想性、結構性等也突破了教材所限,會帶給學生更多的新奇體驗。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規(guī)避不健康、不積極地內容,保證其閱讀的質量。
在小學生身上,教師經??吹狡涮峁P忘字、無詞可寫的情形。其根源就在于他們沒有素材,或者不懂得何為可用素材,以及怎么用。這就需要小學生在自由、廣闊的閱讀中逐漸品味、積累而掌握技巧。如果學生將教材學透了,但課外閱讀少,其作文就只能引申學過的內容。如寫《我心中的學?!?他們能聯(lián)想到《大青樹下的小學》,卻想不到曹文軒的《草房子》中寫的草房學校,想不到魯迅筆下的舊式學校等,自然不懂得借鑒、對比,而只能從眼前的事物寫起,甚至流水賬式記述,沒有深刻思想。而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小學生打開視野,使他們的認知不拘泥于眼前,從而看到更多風景、見到更廣闊的人和事物情態(tài),無論是縱向的史與今,還是橫向的中與外。教師重視課外閱讀,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外閱讀體驗,能讓學生成為更成熟的作文寫手,寫出厚積薄發(fā)的內容。
作文寫作除了漢字、詞匯作表,還需邏輯作里,即框架,之后需技巧性作為疏通脈絡的血液。然而,小學生掌握作文技巧是有挑戰(zhàn)的[2]。他們僅在有限的課堂很難得到充分的技巧訓練。所以,課外閱讀就成為他們的訓練契機,且閱讀越廣泛,接觸的寫作技巧種類也會越多,越能夠在經典的案例中思考、摸索出符合自己風格的技巧輸出方式,進而在寫作文實戰(zhàn)中融會貫通。如,練習修辭技巧,學生可以不拘泥于《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的把道路比喻成地毯,還可以運用夸張手法,說道路上的水坑讓人如臨深淵,以突出不一樣的心境,可以用反問的手法,說道路上的水坑“難道會比潭水更深嗎”,從而表達更復雜微妙的心理等。越是涉獵廣泛、經典的課外閱讀,越能夠精準地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技巧,幫助他們實現(xiàn)融會貫通,更好地表達出想法。
課外閱讀應該是有更多自主選擇參與其中的[3]。教師可以在自由度上加以放寬,自己作為指導者、計劃安排者來督促、調整學生的閱讀進度,有意識地檢驗他們的課外斬獲成果。如,越是針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教師的課外閱讀指導安排可以越細致,包括閱讀的書籍類目、數量、時間進度等。教師可以布置一個閱讀書記模板,讓學生按照模板項目進行填充(書名、作者、主題、好句摘錄、讀后感想等),進而更具體做到監(jiān)督的有序性。當然,為了不讓學生感到如做任務似的壓力,模板記錄可不規(guī)定字數等硬性指標,讓學生可自由發(fā)揮。久而久之,閱讀書記將成為學生寶貴的素材庫、閱讀記憶庫,當他們?yōu)閷懽鳑]思路而苦惱時,及時為他們送來靈感。
課外閱讀雖然自由,但是更應該是相對的自由,即不脫離于教學需要,能夠與所學產生有機聯(lián)結。這樣,課外閱讀就是課堂學習的實用性延伸,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夯實所學。如,學習《少年閏土》之前,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讀一讀魯迅的《故鄉(xiāng)》,不讓《少年閏土》成為單薄的節(jié)選內容,而是有“故鄉(xiāng)”更豐富背景,更多人情意味的課文故事。這樣一來,課上課下,學生對閏土的行為邏輯、與少爺地從親密到隔閡等就更能體會個中深意了。
小學生處在積累、探索的關鍵階段,需要在教師有意識的指導下豐富閱讀領域、掌握更多素材與技巧。因此,切實把握課外閱讀于寫作教學的好處,能夠使相關教學開展更游刃有余,教師還需多多在實踐中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