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飛
那天,我剛想在班級微信群里動員大家響應班委組織的“助武漢,我同行”活動。第一條的回復就讓我大吃一驚——“老師,我捐1000 元?!迸? 是洪鑫。當我正準備為他點個贊時,他竟然@ 我問:“老師,這像不像現(xiàn)場直播版的《我和我的祖國》?”思緒,瞬間被帶回了半年前。
2019 年10 月1 日,恰逢祖國七十周年華誕,紅歌唱響校園,天安門閱兵震驚世界,全國上下一片歡慶,我們班也組織了頗有意義的主題班會《我的國,我的家》。就在大家分享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的時候,一個聲音劃破了和諧:“老師,我真不理解,為什么那時候的人會翻箱倒柜地把自己家的東西無償獻給國家? 這部電影是不是太假了?”我尋了尋聲音的出處——洪鑫,這個父母離異,在云南輾轉十余所學校才完成義務教育,最終落戶我班的孩子。我想起發(fā)給洪鑫父母的信息,從來毫無回應;我想起打給洪鑫爸爸的電話,永遠占線忙音;我又想起了洪鑫剛到班里的時候,冷若寒冰,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在心里不由嘆息:真是個讓人心疼的孩子,沒有充分感受過愛,又如何懂得去愛人? 可是假如連愛人的能力都沒有,又如何能理解愛國這種深厚的情誼呢? 我眉頭緊蹙,一時語塞。
此時,全班其他同學的眼睛也都亮晶晶的看著我,似乎都在等著聽我的解釋。對啊,這些在和平年代成長的孩子如何能夠理解新中國成立對于當時人民的意義? 沒有深刻了解過祖國發(fā)展的艱難歷史,又如何能夠真正理解祖國對人民那深沉的愛? 咦,這不正是一個絕佳的教育契機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微微一笑,向全班發(fā)布了一項新任務:尋找愛國的緣由。
按照班級活動慣例,孩子們很快組成了合作小組:歷史探究組、社區(qū)采訪組、老人探訪組、家長助力組。他們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借力社區(qū)資源,采訪村居老人,收集家族老照片等方式,最后圖文并茂地以電子報刊的形式呈現(xiàn)出新中國成立70 年來,人民生活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借助學?!凹t色研學教育活動”,我們現(xiàn)場連線了延安子長縣職教中心的老師,聆聽他的延安故事。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慢慢變了——升旗禮自覺站得挺拔、課間少了談論游戲而是更多地分享祖國的日新月異、紅歌大賽訓練更加投入甚至驚喜奪冠……
與此同時,我也用心培養(yǎng)洪鑫愛人的能力。我請班委邀請他加入“家長助力組”,用“小任務”驅動他去了解爸爸創(chuàng)業(yè)初始的艱辛、理解爸爸現(xiàn)在的忙碌、學會關心爸爸體貼媽媽……我聽說他很少吃到父母煮的飯菜,便邀請他和同學們到我家,一起包餃子,秀廚藝。每一次學校的“義起愛”志愿活動,我總要叫上他,被愛賦能了的他在義工活動中非常樂意付出,經常累得大汗淋漓;被愛滋養(yǎng)的他會被一句真摯的感謝打動得痛哭流涕。就這樣,慢慢地,洪鑫的笑容多了,不再總是酷酷的模樣,他甚至會冒出幾句帶著云南音的廣東話來逗我開心;再后來,他報名參加了學校龍舟隊,說要用渾身的力量為學校爭光。
期末,面對墻上的一張張班集體獎狀,我問了孩子們一個問題:“作為班級的一份子,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深愛班級,那么請問班級和我們的關系是什么? 是因為班級好,所以讓我們變得更好? 還是因為我們好了,所以讓班級變得更好?”“都對都對!”孩子們異口同聲。我又追問了一句:“那么祖國和我們的關系又是什么呢?”洪鑫高高地舉起手,沒等我叫他回答,就迫不及待地高聲說“祖國滋養(yǎng)培養(yǎng)我們,我們熱愛祖國! 祖國好,我們好,我們好,祖國未來一定會更好!”接著,我聽到雷鳴般的掌聲,這,是我職業(yè)生涯中得到的最美的答案……
2020 年3 月的這一天,我看著時不時彈出地寫著對武漢美好祝福的微信紅包,熱淚盈眶:“我親愛的孩子們,是的,我們正在直播《我和我的祖國》,這是一場永遠不停的直播,因為祖國愛我,我愛祖國,這就是我們鮮活出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