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吉丹
(貴州民族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人民主要是以歌代言、記事、言情,將自己悠久璨爛的歷史文化轉化為歌曲,口口相傳至今,傳承著侗族生活中的日常點滴、神話故事、道德法則、為人處世、愛戀情懷等等。其中,最能體現(xiàn)侗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特點的就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早在1986 年以前,九位來自黎平縣的侗族姑娘將侗族大歌帶到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上,這是侗族大歌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亮相,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刷新了國際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復調(diào)音樂的偏見。侗族鼓樓大歌是侗族大歌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支,具有鮮明的民族符號特性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侗族鼓樓大歌,顧名思義,與侗族鼓樓息息相關。侗族鼓樓是侗族特有的一種建筑,不僅是侗族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侗族村寨中極具特色的標志。侗族人將鼓樓作為政治、生活和娛樂的主要場所,逢年過節(jié)或者村寨之間“月也”時都會通過鼓樓對歌的方式進行友好互動和娛樂,鼓樓對歌也成為侗族人民促進村寨凝聚力的有效手段。貴州省黎平縣巖洞村作為擁有“侗族大歌走出國門第一寨”美譽的村寨,自古將在春節(jié)舉行鼓樓對歌活動看作村內(nèi)頭等大事,這對鼓樓大歌的傳承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下文將黎平縣巖洞村春節(jié)民俗活動為對象,對新時代以來,侗族鼓樓大歌的生存狀況進行分析,并嘗試對侗族鼓樓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研究。
巖洞村,處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西南方向,是巖洞鎮(zhèn)政府所在地,從巖洞到黎平縣城有大約29 公里路程。巖洞村村內(nèi)分為登務、今翁、沙濤、弄肯、四周(又可分為呟唔、呟打兩個寨子)、蠟南、高幾扒、公鄧九個自然寨,有20 個村民小組,980 多戶,4238 人口,其中有98%的人口是侗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侗族自然村寨,巖洞人喜愛唱歌,對侗族大歌更是情有獨鐘。
建國初期,巖洞村侗族歌手吳培信帶著美妙動聽的侗族大歌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引起國內(nèi)外廣泛關注,巖洞村也因此擁有了“侗族大歌走出國門第一鄉(xiāng)”的榮稱。
2002 年10 月,中國社科院和國際福泉基金會建立巖洞中學為“侗族大歌人才培訓基地”,也將巖洞村作為“保護侗族大歌示范項目基地”。
2012 年12 月,巖洞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巖洞村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村落,將十分有利于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保護,也為鼓樓大歌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巖洞村有淵博、質(zhì)樸、濃厚的少數(shù)民族旅游資源,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都給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是傳承侗族風情文化的主力村寨。
鼓樓大歌,侗語稱為“嘎得樓”(gkal dees louc),是侗族大歌中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種民間合唱音樂。鼓樓大歌的界定在學術上有廣、狹義之分,廣義認為,鼓樓大歌就是侗族大歌。因為鼓樓大歌的曲調(diào)是大歌中最悠久的一種,所以之前的“嘎老”指的就是鼓樓大歌;狹義認為,鼓樓大歌是專家學者以演唱的場所來界定的,一般來說,鼓樓大歌也可以在其他場合中演唱,這種界定只是為了區(qū)分在鼓樓里演唱的和在其他場所上演唱的多聲部歌曲。
鼓樓大歌的特點是歌曲產(chǎn)生于某個特定村寨,具有該村寨自己的文化背景及意義,并且曲調(diào)以產(chǎn)生地命名。例如肇興侗寨的鼓樓大歌稱為“嘎肇”、巖洞村的鼓樓大歌稱為“嘎巖洞”、從江小黃侗寨的鼓樓大歌稱為“嘎小黃”等。鼓樓大歌一般在節(jié)日、或者閑暇時在鼓樓內(nèi)演唱娛樂,且多為坐唱。在兩個村寨之間進行的“月也”活動中,雙方歌隊也會在鼓樓比試大歌。鼓樓大歌歌詞的內(nèi)容頗為廣泛,但主要以唱古代長篇敘事詩為主,其中常演唱神話傳說、寓言、愛情故事、人生箴言、英雄偉績等等;這種大歌篇幅少則幾段,多則幾十上百段。鼓樓大歌頗為注重歌詞內(nèi)容,音樂旋律較為單一,音域在一個八度之內(nèi),給人以樸素、莊重、嚴肅的感覺。
巖洞村一年之中有許多充滿民族特色風情的節(jié)日活動,例如六月六、吃新節(jié)、七月半、春節(jié)等。在眾多節(jié)日中,春節(jié)是最隆重、最具特色的。春節(jié)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到初六才結束,在這期間,侗族同胞會舉行很多盛大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屆時整個侗鄉(xiāng)熱鬧非凡,充滿了民族氛圍。鼓樓大歌始終貫穿著整個系列活動,占據(jù)著不容忽略的地位,鼓樓對唱也是春節(jié)民俗系列活動中最主要、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侗族春節(jié)傳統(tǒng)民俗活動從正月初一的“繞寨游街”(onh jiah)正式拉開帷幕。繞寨游街是巖洞村的特色傳統(tǒng)民俗活動,在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身著侗族盛裝,每個寨子的男青年都自發(fā)組成一個“吹奏樂隊”,寨老在前,男青年敲鑼打鼓吹蘆笙帶領著本寨人加入大隊伍,屆時全村人都一起走街串巷,組成一條蜿蜒的長龍,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初一一大早,村內(nèi)的男女老少吃過早飯就開始裝扮自己,穿上巖洞村的傳統(tǒng)侗族服裝,為下午的繞寨活動做足準備。中午過后,侗寨就會陸陸續(xù)續(xù)聽到蘆笙和敲鑼打鼓的聲音,這是活動開始之前的“前奏曲”,提醒村民需要加快進度。繞寨活動一般都是從巖洞正街的寨子開始,以高幾扒、公鄧為首,隨后各寨子紛紛帶領本寨人加入大隊伍,繞過四周和沙濤,隊伍完整后大家形成一條長龍,繞寨游街,最后回到正街丁字路口繞圈轉三圈,各寨就跟著各寨隊伍回到本寨,整個繞寨活動就此圓滿結束。
鼓樓對歌是侗族鼓樓大歌最主要的傳承方式,也是春節(jié)民俗活動中歷時最久的活動。對歌活動從初三晚上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初六才結束,其中初五祭薩和初六白天對歌最為隆重。村內(nèi)的自然寨兩兩相互組隊,一般情況下,兄弟寨不互相進行鼓樓對唱,例如高幾扒和公鄧是兄弟寨,就很少相互邀請。對歌的女歌隊往往在過年之前就由各寨寨老們綜合寨中意見決定,通常情況下,對歌的隊伍不會和上一年完全一樣,但如果通過去年的鼓樓對歌,覺得對方情投意合,第二年則可以邀請相同的女歌隊。在晚上進鼓樓對唱之前,男歌隊都會邀請女歌隊到本寨吃長桌宴,這也是另外一種“對唱比賽”。在長桌宴上,吃過飯后,大家會唱起敬酒歌相互敬對方酒,你問我答,你唱我和,直到一方答不上來為止,按照約定,不能答上的一方得心甘情愿喝酒認罰。酒足飯飽之后,男歌隊送女歌隊回去梳妝打扮,為晚上的鼓樓對唱活動做足準備,隨后又從女歌隊的寨子接回本寨鼓樓進行鼓樓對唱。晚上,歌隊雙方都圍坐在鼓樓內(nèi)篝火旁的長凳上準備對歌,一般年輕男女坐在前排,而他們的歌師和年幼小歌手的父母坐后面一排,給他們壯膽和題詞。在正式對歌之前,女歌隊會先唱感謝男歌隊招待的感謝歌,男歌隊也會以歌對答,大概是一些招待不周,謙虛的歌詞。唱完贊揚對方的歌,鼓樓對唱就正式開始。對唱從女歌隊開始,女歌隊在唱大歌之前,會先唱一首起頭歌“主巴按”,再開始唱大歌,男方也是如此。從初三到初六,每一次對唱都是以這種形式開場。
對唱的大歌題材非常豐富,一般女歌隊唱什么歌,男歌隊就以同類歌曲還歌,有時候是一首一首的還,有時候是一段一段的還。如果歌隊學習的歌曲數(shù)量和類型不夠完整,也可以用其他類型的歌曲對答。鼓樓內(nèi)男女歌隊一唱一和唱著動聽的侗族大歌,整個過程充斥著濃郁的侗家年味。在對唱約四、五個小時過后,一天的鼓樓對唱也快落下帷幕,這時女歌隊就會唱《散堂歌》表示不舍結束之情,男歌隊也同樣會還《散堂歌》表留客之意,唱完《散堂歌》后男歌隊送女歌隊回家,一天的對唱就正式結束。在此之前,鼓樓對歌也是一種促進聯(lián)姻的手段,通過鼓樓對歌加深與對方的印象,因此鼓樓對歌的主力一般都是青年男女。從初三到初五鼓樓對歌都是在晚上進行,初六是從白天對歌到晚上,初六晚上男歌隊在送女歌隊回去的同時,還會挑送給女歌隊的糖果、粑粑之類的禮品一起送回去,表示對女歌隊這幾天對歌的辛苦慰問,由此結束一年一度的鼓樓對歌。
侗族同胞有自己專屬的宗教信仰。在其文化詞典里,“薩”不僅是侗族人民信奉的女神,也是侗寨的守護神,侗家人每年都會在初五這天舉行盛重的儀式來祭奠她,以求來年順風順水、平平安安。所以,每逢初五,村內(nèi)男女老少都會身著最隆重的侗族服飾參加全村的“祭薩”活動。中午過后,各寨敲鑼打鼓吹蘆笙去接與本寨對歌的女歌隊去祭薩,侗家姑娘也都會穿上自己最隆重,最漂亮的侗衣去參加祭薩。在出發(fā)之前,大家會喝祭茶和在頭上插一小根稻草,據(jù)巖洞村的老人說,喝了祭茶就會變得更聰明,稻草是所有參加祭薩的人都要戴的。隨后各路隊伍齊向村內(nèi)的廣場聚集,開始準備祭薩。來到廣場,大家由手持油紙傘的寨老帶領下,先繞祭壇三圈,過后各女歌隊就在祭壇旁自行圍成一個小圈,唱“祭薩歌”,全寨的男歌隊在中間繞成幾個大圈,由寨老帶領唱祭薩歌,也類似“多耶”,女歌隊唱完后,男歌隊還會邀請女歌隊一起。整個儀式大概進行三個小時左右,儀式結束后,各寨男歌隊就會護送邀請的女歌隊回去,晚上又開始鼓樓對唱。
初六鼓樓對歌結束后,“初八至十五期間主要是本村與外村之間互相走訪集體作客,唱侗戲,賽大歌,漢語稱為‘吃相思’①”。在初八到十五期間,巖洞村內(nèi)有時會組織唱侗戲活動,每個寨子輪流唱,一個寨子唱一天,也有些寨子會自行組織唱一部連續(xù)的侗歌,或者邀請其他村寨的歌隊進行“月也”?!霸乱病笔且粋€集體活動,一個村寨的男歌隊邀請外村村寨的女歌隊,一般都是邀請與本村交好或是唱歌極好的歌隊,以此交流雙方寨子的音樂文化和促進雙方友好相處?!霸乱病币话銜M行攔路、鼓樓對唱、唱侗戲、送客出門等活動,在“月也”期間,邀請的寨子都會殺豬宰羊接待女歌隊,以此表示對女歌隊的熱情和歡迎?!霸乱病钡闹黝}是音樂,鼓樓對唱和侗戲表演是“月也”的主要活動,在活動中雙方的音樂文化得以交流,有助于鼓樓大歌的傳承,也提升了雙方的友誼。侗族是一個崇尚唱歌的民族,以歌會友是他們最真誠的方式,也正是這種習俗,才得以讓極具文化魅力的侗族音樂曠日持久。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傳統(tǒng)生活習慣發(fā)生巨大改變,特別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加之農(nóng)村群體外出務工的趨勢有增無減,這對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影響頗大。在新時代,年輕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接觸到很多新鮮事物,會逐漸產(chǎn)生侗族大歌不再“洋氣”的思想,認為其并不符合他們的聽覺審美,再加上漢族文化的沖擊,鼓樓大歌就更難以傳承。在巖洞村,有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務工,留在村內(nèi)的大多是老人和孩童,雖說大家在春節(jié)期間都會回家過節(jié),但是愿意學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掌握鼓樓大歌的曲目和數(shù)量也越來越少,甚至有時候在鼓樓對歌時,女歌隊要邀請已經(jīng)出嫁的“姑媽”或者嫁過來的“嫂嫂”助陣,男歌隊要讓父親、爺爺一輩的長輩代替還歌?,F(xiàn)在隨著大家掌握的歌曲量減少和少組織歌班學歌的情況,巖洞村的鼓樓對歌活動從原來的初三晚上,改為初五晚上才開始。歌班的學習也是快到鼓樓對歌時,才開始組建,一般要提前一兩個月開始學習鼓樓大歌,但是現(xiàn)在只提前十多天,而且大部分還是寨內(nèi)強制性的要求,總體而言,已經(jīng)很少有人愿意自發(fā)性組織。對于鼓樓大歌,很少有年輕人能很好把握它的韻味,也不能完整地背誦一首鼓樓大歌,雖說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現(xiàn)在侗文的發(fā)布和可用漢字音譯代替侗文,大家都不會去記背大歌,大多數(shù)年輕人都拿著一本自己抄的歌本或者手機機械地邊看邊唱。對歌的原則也沒有之前那么嚴謹,現(xiàn)在是掌握什么歌曲就還什么歌曲。
目前在巖洞村,每寨的歌隊也變得越來越少,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唱鼓樓大歌,年輕姑娘又早早婚嫁,一個歌隊少于四、五個人就不成歌隊,如此便會解散很多歌隊。現(xiàn)在在巖洞,適齡的女歌隊不為多見,大部分是在校的中小學生,或者已經(jīng)嫁娶在家務農(nóng)的中青年人,穩(wěn)定的歌隊少之又少,這對侗族大歌的傳承發(fā)展非常不利。近幾年,巖洞也沒有組織“月也”活動,因為真正懂唱侗族大歌的人越來越少,也沒有人組織,這對大歌的發(fā)展影響很大,鼓樓大歌也同其他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樣逐漸在本民族的血液里流失。
現(xiàn)在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越來越重視,巖洞村自己也意識到民族文化的流逝,便積極尋求補救方法,呼吁大家積極參與。有時會在春節(jié)期間舉辦唱歌比賽,參加的歌隊都會有獎勵,以此來鼓勵大眾,鼓樓大歌也改為由坐變站,走向舞臺。
在新時代下,國家越來越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作為一名身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又學習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大幸事。筆者認為,應該迎合這個時代,利用網(wǎng)絡平臺多宣傳,制作精美又有高質(zhì)量的小視頻或文章,發(fā)布在網(wǎng)絡平臺,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和傳承大歌。重視鼓樓文化,再將侗族大歌更加穩(wěn)定、成熟的走入侗族地區(qū)中小學生課堂,從小抓起,培養(yǎng)興趣,才能廣泛地繼承我們的音樂文化。將學習侗歌變成一件常事,在村內(nèi)組建專業(yè)的傳習所,請歌師和喜好侗歌的年輕人來教授侗歌,多與時代結合,將學習侗歌變成有趣、生動的過程。截取大歌中互動感強、旋律引人的曲段,增強聽覺的震撼和與觀眾的互動,讓更多人注意、關注大歌。利用春節(jié)開展的民俗活動和旅游文化,呼吁更多人參與其中,向外宣傳,對內(nèi)積極。
總之,侗族大歌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及研究價值。鼓樓大歌作為侗族大歌中最具代表的類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體現(xiàn)著他們的意志、人格和精神,表現(xiàn)了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展示了他們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生命意識……充溢著侗民的生命狀態(tài)和生命韻律的躍動,是侗民的生命體驗形式之一?!雹谖覀儜摵粲醺嗟娜耸刈o并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珍寶,我們應繼承并將其發(fā)揚光大?!耙环N文化模式的源遠流長與代代相傳,基于文化的承載者,一群人的數(shù)量和文化流傳區(qū)域的大小有關,又與文化起源時經(jīng)選擇而約定俗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與自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相符程度有關?!雹畚覀円匾曇魳肺幕膫鞒?,積極探索相關途徑,并將其有效地傳承發(fā)展下去。
注釋:
①喬馨.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巖洞嘎老文化傳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37.
②朱慧珍,張澤忠.詩意的生存?侗族生態(tài)文化審美論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7.
③田耀農(nóng).陜北禮俗音樂的考察與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