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琴, 冷天鳳, 婁 麗
(貴州省核桃研究所, 貴陽 550005)
貴州核桃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因苗木繁育技術的瓶頸而發(fā)展緩慢,目前,核桃繁育技術主要采用嫁接,但影響核桃嫁接成活的因子很多,其嫁接成活率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間有明顯差異。嫁接技術不穩(wěn)定,且嫁接苗良莠不齊,整齊度差,一直是生產中未能解決的問題。芽接是適用于生產最簡便的嫁接方法,關于芽接的影響因素和成活機理的研究國內已有報道[1-9],但貴州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薄麻殼泡核桃是貴州優(yōu)良農家品種之一[10],為提高該核桃品種芽接成活率,對薄麻殼泡核桃優(yōu)株芽接不同處理方式開展研究,分析該品種芽接后的成活及生長,以期提高該優(yōu)株芽接成活率和嫁接苗質量,為貴州優(yōu)良品種苗木繁育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核桃芽接試驗在貴州省核桃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基地位于貴陽盆地東南緣海拔多在1 100~1 200 m,為低中山立地類型,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5 ℃,≥10 ℃年積溫4 485 ℃,年降雨量1 068 mm,1月平均溫4 ℃,生長季節(jié)降雨量453 mm,無霜期287 d,日照時數688 h,日相對濕度8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足,雨量多,且雨熱同季。
采用隨機區(qū)組試驗,接穗為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一年生薄麻殼泡核桃優(yōu)株,砧木為貴州省核桃研究所苗圃地播種的一年生鐵核桃苗。
2.2.1嫁接時間
于6月12日、6月28日、7月11日采集優(yōu)株接穗后立即嫁接于砧木離地15 cm部位,每處理嫁接10株,重復3次。
2.2.2部位芽片
將薄麻殼泡核桃優(yōu)株穗條按腋芽數量分為3段并剪開,將上部2~3芽,中部3~4芽,下部3芽作為3個處理,分別于同一時間嫁接于砧木離地15 cm部位,每處理嫁接10株,重復3次,嫁接后觀察各處理嫁接苗的萌發(fā)情況和成活后的生長動態(tài)。
2.2.3嫁接高度
6月28日在砧木離地5、15、25 cm部位芽接,每處理10株,重復3次,接后在接芽上方保留砧木復葉3片,其他剪除,并及時抹除砧木上的萌芽。待接芽長至5 cm時,剪去砧木上的復葉,并保持及時抹去砧木萌芽。
嫁接后觀察記錄不同處理接芽萌動(芽前端部分露白)的時間,秋季停止生長后調查接芽成活率、嫁接苗新梢長度和粗度。其中嫁接苗新梢長度指嫁接口以上的苗高,粗度為接芽成枝后基部1 cm處的粗度,接芽萌動天數為嫁接芽萌發(fā)的平均天數,萌動最早天數為嫁接苗萌發(fā)的最早時間,萌動最晚天數為嫁接苗萌發(fā)的最晚時間。采用SPSS軟件分析處理試驗數據。
通過方差分析,優(yōu)株對新梢長度的主效應影響顯著,對芽萌動平均天數、新梢粗度和嫁接成活率的主效應影響不顯著;嫁接時間對芽萌動天數、新梢長度、新梢粗度和嫁接成活率影響顯著;優(yōu)株和嫁接時間的交互作用對嫁接苗萌動、生長和成活率影響不顯著。不同優(yōu)株同一嫁接時間差異大,薄麻殼01和薄麻殼02的萌動時間、苗木生長及嫁接成活率差異不明顯,薄麻殼03芽萌動平均天數、嫁接成活率與01和02無顯著差別,其當年新梢長度和粗度明顯低于01和02,這可能是由于品種差異造成的,01和02是晚實品種,03是早實品種,核桃晚實品種與早實品種苗木生長長勢不一。
同一優(yōu)株不同嫁接時間對芽萌動、新梢生長及嫁接成活率有不同影響。6月上中旬嫁接,芽萌動時間早且芽萌動平均天數短,苗木生長快。7月上中旬嫁接芽萌動時間晚,苗木生長慢,6月嫁接成活率高于7月嫁接成活率。這說明在嫁接季節(jié),嫁接時間越早芽萌動時間越早,苗木生長越快,嫁接成活率也越高。
表1 薄麻殼泡核桃優(yōu)株不同嫁接時間對嫁接成活率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fting time on grafting survival rate of excellent plant of J. sigillata with thin hemp shell
表2 薄麻殼泡核桃優(yōu)株不同嫁接高度對成活率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fting heights on survival rate of excellent plant of J. sigillata with thin hemp shell
表3 薄麻殼泡核桃優(yōu)株不同部位芽對嫁接成活率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position of bud on grafting survival rate of J. sigillata with thin hemp shell
當年12月底對嫁接苗新梢長度、新梢粗度和成活率進行調查。通過方差分析,嫁接高度對芽萌動天數、新梢長度、新梢粗度影響顯著,對成活率影響不顯著;優(yōu)株和嫁接高度的交互作用對嫁接苗萌動、生長和成活率影響不顯著。表2可知,各優(yōu)株嫁接苗嫁接高度離地面15 cm時,當年新梢長度和粗度長得最好,嫁接成活率最高。優(yōu)株嫁接高度離地面5 cm時,芽萌動時間最早,隨著嫁接高度的增加,萌動時間越晚。
通過方差分析,嫁接芽對新梢長度和嫁接成活率影響顯著;優(yōu)株和嫁接芽的交互作用對新梢長度影響顯著,對嫁接苗萌動、粗度和成活率影響不顯著。優(yōu)株03新梢長度和粗度生長量顯著低于優(yōu)株01和02。各優(yōu)株不同部位嫁接苗芽萌動平均天數差異不顯著,芽萌動平均天數為22~28 d,芽最早萌動為14 d,最晚萌動為33 d;中部芽的新梢長度、粗度和嫁接成活率顯著高于上部芽和下部芽,上部芽和下部芽差異不顯著。
影響核桃芽接嫁接成活的主要因子是嫁接時期[9],在適宜芽接時期,嫁接時間宜早,穗條在6月中下旬的嫁接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顯著大于7月上旬的嫁接成活率和生長量,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嫁接部位越低,接芽萌動早,成活率高,苗木年生長量大;反之接芽萌動遲,成活率低,苗木年生長量??;并隨著嫁接部位的升高影響更為顯著[11]。本研究在嫁接部位離地面5 cm和15 cm時苗木新梢長度和粗度差異不顯著,且嫁接部位在離地面15 cm時,嫁接成活率顯著高于5 cm和25 cm芽接部位,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嫁接地點、品種、時期和嫁接技術等引起的,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的試驗和探討。
不同部位接芽成活率均為中部芽最高,可顯著高于其它部位接芽,上部次之,下部最低。中部芽片的嫁接苗生長最快,上部次之,下部最慢[12]。本研究中不同部位芽接成活率均為中部芽最高,顯著高于上部芽和下部芽,但上部芽和下部芽嫁接成活率差異不顯著。中部芽嫁接苗的生長量顯著高于上下部芽嫁接苗,上部芽嫁接苗生長量和下部芽嫁接苗生長量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優(yōu)株01上部芽嫁接苗的生長量大于下部芽,優(yōu)株02和03下部芽嫁接苗生長量大于上部芽嫁接苗生長量。本研究與前人都認為中部芽芽接成活率最高,生長量最快,但上部芽和下部芽的嫁接成活率和年生長量結論是不一致的,原因也需要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