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
胡蘿卜籽,一眼看去和孜然有點像,如若不看胡蘿卜籽標本瓶上的名簽,很難知道那是什么。對于普通人尤其是城里長大的孩子來說,辨別植物種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東北林業(yè)大學畢業(yè)的侄女說,就是專家,辨識度不高的種子也很難認出來。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安慰。
胡蘿卜原產地在阿富汗,12世紀傳入我國。野生胡蘿卜顏色多樣,白色、淡黃、橙、紫色,我們常見的主要是黃色、橙色、橙紅色的胡蘿卜。胡蘿卜的形狀多為長圓錐體、圓柱體,比較少見的有櫻桃胡蘿卜,同櫻桃小蘿卜特別像,可可愛愛的樣子。個人覺得三紅(皮、肉、芯都是紅色的)小胡蘿卜口感最好,肉質細膩、口感脆、甜度高。胡蘿卜籽在西亞地區(qū)曾經像孜然一樣被當作香料使用,現在也仍然有人在做菜的時候加胡蘿卜籽。我對小小的種子向來給以最大的敬重,微塵般的一粒就可以長成很大的植物,不單是蔬菜,即使是參天大樹也可以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開始。
我們吃的胡蘿卜是根,胡蘿卜的葉子也可食。秋菜上市的時候偶有賣帶葉子的胡蘿卜的,試著做過,也可能是廚藝不佳的原因,不大習慣那種辛、苦的味道。后來再沒試過,也沒有在其他地方吃過胡蘿卜葉。
胡蘿卜葉是羽狀復葉,葉子分叉多而細長,葉莖雖然挺立,但看上去不那么結實。有一年去鄉(xiāng)下玩兒,路過一片菜地,忽然覺得這應該是胡蘿卜了,就近拔了一株,果然是呢。不似童話書里兔子拔胡蘿卜那般費力,舉到眼前看看,那個胡蘿卜已經出落成完整的模樣了。拎著回到住處,洗干凈吃掉,水分足、甜度高、脆脆的。果真是食材要無限接近產地才好吃。
胡蘿卜花是復傘形花序,我見到的為白色,更準確一點說是帶一點隱約綠色的白色小花,按照傘的形狀集中在一起,一點都不招搖,雖然是常見的再普通不過的蔬菜,卻也帶著雅致的氣韻。
胡蘿卜全身可食,根部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A,有促生長、保護表皮組織等功效。胡蘿卜還含有一種叫作槲皮素的物質,能降血壓、消炎,總之是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食物。
我吃胡蘿卜從厭惡到正常,經歷了幾個階段。小時候,幼兒園有些小朋友很討厭胡蘿卜,吃胡蘿卜菜煩得要死,阿姨又死盯著不愛吃胡蘿卜的小孩,不準剩菜??上У氖俏揖褪瞧渲械囊粏T,如果有誰可以替我分擔胡蘿卜,我一定為他兩肋插刀。上小學的時候,我不討厭生食胡蘿卜。秋天的時候,北方秋菜大車進城,大人買十幾二十幾斤的胡蘿卜,大小不一,手指粗細的小胡蘿卜洗一大盆,上學的時候兜里裝幾根當課間零食。不知道為什么,同樣一批胡蘿卜,有的格外甜,有的卻很騷。如果吃到甜胡蘿卜就像中獎——得了很大的蘋果一般;碰到騷胡蘿卜就三口兩口吃下去。除了快速地吃下去,從未想到要扔掉。
小胡蘿卜還可以腌咸菜,用壇子,洗凈的小胡蘿卜碼一層撒一層鹽,最上面壓一塊石頭。吃的時候撈出洗凈,稍微切一下,滴幾滴香油,是特別下飯的咸菜。
大胡蘿卜主要的吃法除了當作顏色調配到其他菜里,我主要切絲炒雞蛋,是個快手菜,營養(yǎng)又充足。再不過是切絲切片切塊炒煮燉。燉肉的肉湯或者骨頭湯可以拯救所有蔬菜的寡淡,也包括胡蘿卜。胡蘿卜切塊和土豆塊一起用肉湯燉,硬當當的列巴皮掰碎泡進湯里,一口咬下去,筋道待在,面包里侵入濃厚的肉湯,帶出胡蘿卜的幼甜和土豆的軟爛面。至于胡蘿卜布丁、蛋糕等等是另外的一些吃法,除非特意去做,平時很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