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一頭耕牛在田野里犁開一片綠色,一頭水牛在岸邊草坡悠閑漫步,兩個牧童趕著兩頭牛風雨中掙扎回家,一位老者騎牛正欲隱遁山林……一幀幀畫面定格,是安謐的美感,也是詩意的棲居。
牛是最常見的家畜之一,也是我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來源。舊俗立春時,鞭打象征農(nóng)事的春牛意味著催耕迎春。民俗文化中,牛被賦予了許多積極的道德意涵,具有敦厚、忠勇、勤勞等美好品質(zhì)。作為“六畜”之首,歷代畫家筆下的牛有著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不同風格的牛畫表現(xiàn)出不同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具體向往。
田園寫生:傳世名畫《五牛圖》
被評為“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一的《五牛圖》是一幅唐代寫生畫作,畫家韓滉在縱約21厘米、橫約140厘米的白麻紙卷上精心繪制了神態(tài)迥異的五頭牛,自右向左:起首的黃牛垂首漫步,眼神沉靜平和;第二頭黑白花斑牛昂首向天,與第一頭牛的姿態(tài)一上一下,對比鮮明;第三頭牛做站姿,正面朝向觀者,在整幅畫卷中位于中心位置,呈現(xiàn)居中對稱的效果,反映出畫家高超的透視技巧;第四頭牛扭身回首,俏皮地吐出舌頭,觀之令人忍俊不禁;第五頭牛則體態(tài)敦實,頭上束有鮮紅的轡頭,透出它的獨特之處。
畫中的五頭?;騽踊蜢o,或正或側,節(jié)奏富于變化,給人移步換景之感。韓滉用粗斫的線條勾勒出牛身表皮質(zhì)感,使用層層墨線表現(xiàn)牛身上肌理的變化。全畫純以牛為呈現(xiàn)對象,摒棄了背景山水的描繪,讓觀者的注意力完全聚焦于牛之本體,這也是唐代牛馬題材的經(jīng)典表現(xiàn)手法。韓滉的牛畫代表著時人畫牛技藝的巔峰,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其畫“牛羊最佳”,宋代《宣和畫譜》亦稱韓滉“畫人物牛馬尤工。昔人以謂牛馬目前近習,狀最難似。滉落筆絕人,然世罕得之”。以韓滉為代表的“牛馬專家”在唐代的崛起,意味著此時的繪畫開始走下宗教化的“神壇”,向世俗化方向不斷傾斜。
實際上,畫家韓滉出身豪族,他曾擔任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右丞相,又受封晉國公,故有“宰相畫家”的美譽。盡管門第顯赫且身居高位,韓滉卻性喜簡樸,由于他親歷了“安史之亂”,近距離觀察過農(nóng)耕生活,故而能夠生動準確地刻畫出牛馬的自然形態(tài)。從韓滉的《五牛圖》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和唐代雄渾大氣的時代性格。
風俗小景:風雨歸牧詩意濃
當我們把目光從唐代轉(zhuǎn)向宋代,會發(fā)現(xiàn)此時的畫壇吹入兩股新風:一方面,經(jīng)宋徽宗的提倡,寫實主義風格的宮廷繪畫發(fā)揚光大;另一方面,蘇軾、米芾所引導的文人繪畫觀念崛起,他們強調(diào)的是繪畫的詩意與抒情。李迪的繪畫體現(xiàn)出這兩股風尚的融合。
李迪是與馬遠父子齊名的南宋宮廷畫家,他歷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畫史記載其“尤工花鳥竹石、鷹鶻犬貓、耕牛山雞,長于寫生,間作山水小景”,以技藝精湛享譽世間。李迪的畫不僅細致入微,更令人稱賞的是他的奇巧構思,這一畫風在《風雨歸牧圖》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風雨歸牧圖》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描繪的是風雨將作,兩個牧童趕?;丶业那榫埃且环哂酗L俗性質(zhì)的小景山水。畫中的柳枝、蘆葦與雜樹皆隨風飄搖,以渲染暴雨前夕狂風大作的氛圍。左側的牧童騎牛逆風而行,他俯身朝下,右手緊緊拉住斗笠,所騎水牛受風力阻擋踟躕不前。右側牧童的斗笠已被風吹落,情急之下正探頭欲撿。李迪將這戲劇性的一幕定格在畫中,從氣氛到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寫真狀物中注入詩意。
畫中的兩頭水牛憨厚可愛,畫家用筆細膩,工寫結合:細密的牛毛絲絲入扣,硬挺尖細的毛質(zhì)躍然紙上。牛耳、牛腿處留白,牛腹、牛角、牛蹄處以濃墨多次渲染,濃淡相間,黑白對比,繁而不亂,極大程度地還原了牛在自然中的真實狀態(tài)。牧牛在宋代依然是繪畫中的高頻題材,在此時牛往往作為農(nóng)耕的生產(chǎn)工具與人的行為密切結合。以李迪為代表的畫家在寫實基礎上巧妙地凸顯戲劇性的情節(jié),令畫面富于感染力,這也是兩宋繪畫的重要特征。
書齋賞玩:平坡散牧臥游趣
繪畫發(fā)展至明清,文人審美逐步占據(jù)主流,繪畫繼而從早期“成教化、助人倫”之實用功能向?qū)徝拦δ苻D(zhuǎn)變,寫意性不斷增強,包括偏重寫實的牛馬題材也出現(xiàn)了新的面貌。
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代沈周《臥游圖冊》圖繪蘇州地區(qū)日常生活的場景與物象,其中第三開《平坡散牧》是一幅逸筆草草的牛畫。畫中繪一頭水牛獨自漫步于坡岸上,神態(tài)悠然。牛鼻子上的繩索顯示這是一頭有主的耕牛而非自然里的野牛,但全畫有牛而無牧童,正應了右上角的畫家自題詩:“春草平坡雨跡深,徐行斜日入桃林。童兒放手無拘束,調(diào)牧于今已得心?!贝隧搶⒃?、書、畫、印四種藝術門類融合于一體,透過沈周的圖像與文字,我們看到的是明中期吳門雅士所倡導的生活情趣,正如這頭沒有牧童驅(qū)趕的牛,脫離了耕田的勞苦,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不難理解畫家以牛喻人的目的,指向的是身處俗世而向往心靈自由的文人群體。
《臥游圖冊》共十七開,冊末沈周題云:“宗少文四壁揭山水圖,自謂臥游其間。此冊方可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zhí)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可知其繪此冊的初衷乃是便于臥床時隨手翻閱,以遙追南朝宗炳的“臥游”逸事。
沈周乃吳門畫壇的執(zhí)牛耳者,居“吳門四家”之首,他所創(chuàng)立的寫意花鳥技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在《平坡散牧》里,他化巧為拙,寥寥數(shù)筆即能準確把握水牛的形與神,畫幅雖小卻韻味十足,引人深思。
高士歸隱:石谷騎牛文人心
歷史的延續(xù)性往往在于后人對前人的刻意學習,清人楊晉《石谷騎牛圖》的立意就源自對前輩沈周的追摹。楊晉在此畫上方題寫了沈周的一首詩:“老夫自是騎牛漢,一蓑一笠春江岸。白發(fā)生來六十年,落日青山牛背看??釕z牛背穩(wěn)于車,社飲陶陶夜到家。村中無虎豚犬鬧,平圯小徑穿桑麻。也無漢書掛牛角,聊掛一壺春醑濁。南山白石不必歌,功名富貴如余何?!甭淇罘Q:“己卯小春畫白石翁詩意?!卑资碳瓷蛑艿奶?。
題詩內(nèi)容與畫面相呼應。《石谷騎牛圖》繪一位老者神態(tài)安詳?shù)仳T于牛背之上,老者身著潔凈的文士袍服,頭戴斗笠,坐于草墊,這些細節(jié)都透露出他并非一般的牧牛者,而是一位正待歸隱山林的高士。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指出《石谷騎牛圖》中牛的形象并非楊晉擅長的南方水牛,而是一頭北方黃牛,其底本源自韓滉《五牛圖》中的第一頭牛,反映出此畫的特殊性。從構圖上看,《石谷騎牛圖》與《平坡散牧》也有一定相似性。鑒于楊晉明確指出此畫源于沈周詩意,故其曾鑒賞過沈周《臥游圖冊》并受到啟發(fā)亦未可知。
此畫墨色輕潤,渲染有致,勾畫簡潔,卻神韻俱足,從主旨到內(nèi)容均經(jīng)過畫家的精心布置,是楊晉送給老師王翚的禮物。王翚,字石谷,是清初畫壇“虞山派”的創(chuàng)立者,楊晉是其得意門生。楊晉跟隨王翚學習的時間最長,并能夠與師合作,常常負責繪制畫面中的點景動物。楊晉用這幅畫將王翚與沈周并稱,無疑是贊頌老師高潔德行的有效方式。想必博學如王翚,見到此畫時也會為弟子的精心布置而會心一笑吧。
畫面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中國文化中牛與“歸隱”的關聯(lián)。據(jù)《南史》記載,梁武帝蕭衍曾多次邀請高士陶弘景出山為官,陶不勝其煩,遂畫二牛圖掛于屋內(nèi)。畫中一牛悠然自得地在水邊吃草,另一牛嘴上雖配有金籠頭,卻被人驅(qū)趕奴役,不得自由。梁武帝知曉此畫后明白了陶弘景的心意,終于不再強求,牛也自此與歸隱主題聯(lián)系在一起。從沈周到楊晉,飽學之士無疑對這些歷史典故了熟于心,從而對牛產(chǎn)生了文化層面的共情。觀賞文人筆下的牛畫,除了欣賞其筆墨藝術外,感受畫家的精神世界,嘗試與畫家心靈相通,或許能夠產(chǎn)生更高的愉悅體驗。
縱覽中國美術史的發(fā)展歷程,牛的形象一直是畫家樂于表現(xiàn)的題材。牛的審美意涵在中國文化傳承過程中不斷豐富,并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圖示被畫家以筆頌歌。畫中之牛,既象征著人們對田園風光和日常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往往有著文人高士遠離喧鬧、歸隱山林的多類隱喻,而畫面之外的深思與聯(lián)想,想必也正是美術作品超越自然的魅力源泉吧!
汪映雪,供職于浙江省文物鑒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