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鈞 楊 鵬
近年來,“絲綢之路”引起了學界與社會的廣泛關注。圍繞絲綢之路的起源、變遷以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等問題,學術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相關學術成果可謂汗牛充棟,要從這一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實屬不易。四川旅游學院杜莉等人撰寫的《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201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另辟蹊徑地探討古代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途徑、內容、過程、特點及規(guī)律,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了華夏飲食文明在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等三條線路上的對外傳播和發(fā)展變遷過程。全書共分為4章14節(jié),近52萬字。該書以杜莉教授作為負責人,由劉彤、王勝鵬、張茜、劉軍麗共同編撰完成,也是杜莉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古代絲綢之路與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網(wǎng)絡研究”的最終成果。該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絲綢之路史、飲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領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對當今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中外各國進行貿易的商路,還是中外文明交流互動的橋梁。百年以來,中國的絲綢之路研究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進入21世紀,尤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學術界更為重視絲綢之路研究,相關成果層出不窮,碩果累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飲食文化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較少得到關注,這無疑是絲綢之路研究中的一大缺憾。《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首次系統(tǒng)、全面地研究絲綢之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過程,探討其特點、規(guī)律、經(jīng)驗等,彌補了以往研究中較少關注飲食文化之不足,尤其是填補了學術界長期較少關注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這一缺憾。
絲綢之路上的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一方面體現(xiàn)為域外飲食文明的傳入,另一方面,體現(xiàn)為華夏飲食文明的對外傳播。在有關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中,學術界主要關注的是域外飲食文明的傳入,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石榴、葡萄等作物,明清時期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等等。實際上,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飲食文明,不僅在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動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鑒,還融入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于是,杜莉教授團隊以中華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為研究視角,對中華飲食文明在西北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等三條路線上的對外傳播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從食物原料到制作技術再到飲食禮俗與思想,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向讀者展示了絲綢之路上中華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歷史脈絡與發(fā)展歷程。
概而言之,《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不僅為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而且為推動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做出了有益嘗試,此外還豐富了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飲食文化研究相關領域的研究內容。杜莉教授團隊通過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這一研究視角,既立足于中國,又擴展于異域,把中華飲食文明置于中外文化的互動、互鑒、互融中進行討論,勾勒出東西文明雙向互動的歷史軌跡。通過對絲綢之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詳盡討論,杜莉教授團隊既梳理出了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途徑、區(qū)域、內容,又總結了華夏飲食文明在對外傳播中的獨特之處和歷史經(jīng)驗,建構了中華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研究的基本模式,為全面研究華夏文明對外傳播提供了鮮活的學術樣本和研究案例,對當今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互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近20年來,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呈現(xiàn)出兩個特點,一是飲食史和飲食民俗等傳統(tǒng)研究領域繼續(xù)發(fā)展,在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和新突破;二是跨學科研究方興未艾,尤其是文化人類學介入飲食文化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國飲食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產(chǎn)生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和學術觀點。①姚偉鈞、羅秋雨:《二十一世紀中國飲食文化史研究的新發(fā)展》, 《浙江學刊》2015年第1期。杜莉教授團隊以敏銳的學術眼光、扎實的學術功底對絲綢之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這既是研究視角的轉變,又是研究路徑的一次創(chuàng)新。
就研究方法來說,《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以歷史學為根基,充分運用傳播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原理,采取以點帶面、突出重點、點面結合的方法,勾勒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歷史演進的軌跡。在此基礎上,著者還梳理并列出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主要情況一覽表,并精心繪制出歷史時期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網(wǎng)絡圖,為今后研究華夏文明對外傳播奠定了重要的文獻基礎。
從研究內容來看, 《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有別于以往研究,具有“長時段” “廣地域”的特點,著者在廣義的“絲綢之路”概念框架內,以先秦至明清時期為時間段,主要探討西北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三條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途徑、內容、過程等問題,研究內容涵蓋古代絲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qū),涉及亞歐乃至美非,在梳理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歷史狀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歷史時期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特點與規(guī)律。除了長時段、廣地域的宏觀研究之外,著者還關注到了短時間、小范圍的微觀史實,將重點人物、重點事件與其所傳播的重點內容相結合,從歷史背景、食物原料及生產(chǎn)技術、飲食器具及制作技術、飲食品及制作技術、飲食典籍及禮俗與思想、餐飲店鋪等方面展開詳細描述。
基于宏大視野與微觀視角相結合的細致分析,杜莉教授團隊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歷史狀況,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見的重要觀點,如王勝鵬博士創(chuàng)造性地歸納和總結了各個時期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規(guī)律、特點與價值。具體來說,王勝鵬博士認為,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特點與規(guī)律主要包括: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歷程的階段性、華夏飲食文明的內在價值性與傳播內容的豐富性、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者與傳播途徑的多元性、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受眾的廣泛性、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影響的不平衡性。①杜莉、劉彤、王勝鵬、張茜、劉軍麗:《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人民出版社,2019,第436—468頁。他還指出,古代絲綢之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具有歷史、文化、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的多重價值。可以認為,《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凝聚了杜莉教授及其所帶領的學術團隊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不僅開創(chuàng)了飲食文化研究的新路徑,而且對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規(guī)律、特點與價值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論述,對推動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序推進,不僅需要經(jīng)濟合作與戰(zhàn)略對話,更需要文化交流推動下沿線國家間的理解、尊重與信任。在這一背景下,當前尤其要加快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努力推進中外文化交流。杜莉教授等人所著《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不僅是對中華飲食文明域外傳播研究的呼應與學術嘗試,也是以學術研究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實踐。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的文化符號與醒目標志,也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最具親和力、最容易為人接受的內容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趯z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的系統(tǒng)考察,杜莉教授團隊提出了對當代中華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的對策與建議:“一是堅定文化自信,創(chuàng)新華夏飲食文明傳播模式;二是加強飲食文化遺產(chǎn)挖掘與保護傳承,構建‘一帶一路飲食文化共同體’;三是促進中餐走出去,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中餐發(fā)展與繁榮;四是構建‘一帶一路’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數(shù)據(jù)庫,促進‘一帶一路’旅游發(fā)展?!雹俣爬?、劉彤、王勝鵬、張茜、劉軍麗:《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第477—483頁。這些真知灼見不僅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對傳承和發(fā)揚中華美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有重要意義。
上述可見,該項目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zhàn)略,圍繞現(xiàn)實需求,圍繞具體問題,通過研究絲綢之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想、新觀點、新啟示。這不僅有利于中華飲食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傳播和發(fā)展,與世界人民共享中國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勞動成果,更是彰顯了以學術研究服務現(xiàn)實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
總體而言,《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一書,以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前人鮮有涉及的古代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綜合運用歷史學、傳播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將中外文獻、考古材料與田野調查相結合,將微觀個案與宏觀研究相結合,對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當然,《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也并非完美無缺,如對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中域外飲食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絲綢之路上中外飲食文化的交流、互動與互融等問題探討不夠,這也將是未來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