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煜,趙遠紅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381
升麻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神農本草經》,特指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莖[1],味辛甘,性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具有解毒透疹、升舉陽氣、引藥歸經等功效。近年來,升麻的藥理研究不斷深入,藥理活性不斷擴展,為升麻在臨床中的運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神農本草經》首載升麻“解百毒……辟溫疾障邪毒蠱”;《藥性論》曰其“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證類本草》云其“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凡腫毒之屬殊效”。金元起始,各醫(yī)家逐漸認識到升麻“升”的屬性,張元素謂升麻“性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本草綱目》載其能“治陽陷眩暈,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后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并“能引陽明清氣上行……脾胃引經最要藥也”。隨著醫(yī)家對升麻功效的認識逐漸完善,側重點也從清熱解毒逐漸向升舉陽氣偏移,衍生出升麻在不同方劑中因配伍關系側重的不同藥理作用。
1.1 解毒透疹唐宋之前,升麻常作君藥,用量較大(28~30 g),發(fā)揮其清熱解毒,透疹驅邪之效。
《金匱要略》用升麻鱉甲湯治療“陰陽毒”,方以升麻2兩為君藥,主解百毒,統(tǒng)治溫癘陰陽二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以面部蝶形紅斑為典型癥狀,患者外感邪毒,伏于血分,阻礙血行而成瘀,毒瘀相互搏結,上擾面部而成紅斑。王俊志等[2]治療陰虛內熱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在甲潑尼龍片治療基礎上加用升麻鱉甲湯,以大量升麻為君藥以開壅閉、療發(fā)斑、解時毒癘氣,且有透毒外達之功,并去除辛溫燥熱之雄黃、蜀椒以防傷陰,加入滋陰活血之品,1個療程后,患者陰虛內熱癥狀明顯好轉,自身抗體轉陰率明顯升高,細胞因子表達及補體C3水平改善,免疫系統(tǒng)得到調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升麻葛根湯治療麻疹初起。方中升麻10兩為君藥,與葛根相須為用以解表透疹,使欲透未透之初起疹毒病趨于外,因勢利導,以透疹達邪。慢性乙肝多因濕熱毒邪入侵,留戀于血分,耗傷正氣,損肝伐脾而成。在口服阿德福韋酯片治療慢性乙肝基礎上聯(lián)合升麻葛根湯加減[3],其中君藥升麻、葛根各30 g,可使隱伏集聚之濕熱邪毒透達清解,6個月后,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肝功能顯著改善,療效理想。帶狀皰疹多為外感濕熱毒邪,內有脾虛生濕,蘊結肌膚而成。王國斌運用升麻葛根湯加減治療肝經濕熱型帶狀皰疹以清熱解表利濕,患者連服14劑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4]。
1.2 升舉陽氣金元之后,升麻升舉陽氣的效用凸顯,醫(yī)家在治療氣虛氣陷時,加入少量炒升麻或蜜炙升麻(3~6 g),配伍柴胡、黃芪等,共奏補氣升陽之功。
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為治療脾虛氣陷及氣虛發(fā)熱證的代表方劑。方中用6 g升麻,柴胡佐助黃芪,以升提下陷之中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易致運化失常,少氣懶言,中氣下陷;脾主升清,清陽不升,郁遏不達易致發(fā)熱。陳秒旬等[5]對有關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補中益氣湯聯(lián)用西藥在改善重癥肌無力患者食少便溏、氣短懶言等癥狀,降低血清中AChR-Ab水平方面,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西藥治療,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發(fā)生減少。溫翠婷等[6]研究補中益氣湯治療直腸脫垂的臨床療效,發(fā)現(xiàn)相較單純的直腸黏膜縮短術、針灸、消痔靈注射術等,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調補脾胃、升舉陽氣,可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改善患者癥狀。牟重臨在治療慢性盆腔炎、妊娠水腫、產后發(fā)熱等婦科病時,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效果甚佳[7]。
升陷湯亦是仿補中益氣湯之立意,重用黃芪配伍少量升麻、柴胡,以升舉陽氣,提升下陷之中氣,治療胸中大氣下陷證。朱潔等[8]進行動物實驗時發(fā)現(xiàn),升陷湯可以調整淋巴細胞不同亞群數量,降低CD4+/CD8+比例,改善免疫功能,在治療重癥肌無力方面療效甚佳。李娥等[9]在西醫(yī)綜合治療肺源性心臟病基礎上,聯(lián)合升陷湯加減,用少量升麻、柴胡,使下陷之氣上升,并添加補血補氣之品,可緩解患者癥狀,顯著改善心功能分級,促進心肺功能恢復。
1.3 引藥入經金元時期的張元素將升麻歸屬于“風升生”類,并指出其為“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引經藥”,李東垣繼承其學術思想,在運用升麻時重視其歸脾、胃經,發(fā)揮其引經作用。
《東垣試效方》中的普濟消毒飲主治大頭瘟。方中升麻身兼佐使之功,不但可以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加強黃芩、黃連等解熱毒之功,而且升麻入陽明之經,引諸藥上達頭面,寓“火郁發(fā)之”之意,將壅聚于上焦頭面的風熱毒邪向上宣發(fā)。鄭啟仲將普濟消毒飲應用于蜂蜇、天花粉過敏、痤瘡、脫發(fā)等疾病,效果甚佳[10]。其所治病例均為外感風熱毒邪,或素體火熱較甚,上壅頭面所致,病機與大頭瘟相同,故異病同治,用普濟消毒飲治療可見效。
《蘭室秘藏》所載清胃散主治胃有積熱,熱循足陽明經脈上攻所致胃火牙痛。其中升麻清熱解毒,且有發(fā)散郁火之效,與君藥黃連配伍,可達到瀉火清熱之意而不致涼遏之弊,并引藥入足陽明胃經,直達病所。王和生等[11]將106例胃火熾盛型急性牙髓炎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術,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清胃散治療,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疼痛程度、疼痛減輕時間和咀嚼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血炎癥因子水平明顯降低,牙齒劇痛、牙齦紅腫等癥狀明顯緩解,近期療效顯著。
升麻在我國分布廣泛,產于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升麻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莖,又稱川升麻、西升麻;興安升麻多產于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又稱北升麻;大三葉升麻產于東北三省,又稱關升麻。采用大孔吸附樹脂柱色譜、硅膠柱色譜[12]、超高效液相色譜儀[13]等對升麻進行分離純化,提取出的苯丙素類、三萜皂苷類、色原酮類、酚酸及其苷等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調節(jié)胃腸動力、抗腫瘤等作用。
2.1 抗感染升麻中的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減少細胞因子的生成,減輕炎癥反應。動物實驗表明,升麻素[14]可以抑制異硫氰酸熒光素誘導的小鼠局部組織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9、IL-13的表達,從而抑制炎性細胞浸潤及充血、水腫等病理改變,發(fā)揮抗炎抗過敏作用。金釗等[15]建立口腔潰瘍大鼠實驗模型,發(fā)現(xiàn)在外敷口腔潰瘍散基礎上內服升麻顆粒溶液可以明顯抑制炎性因子干擾素(interferon,IFN)-γ、IL-6的釋放,加速潰瘍愈合。體外實驗表明,升麻苷[16]可以減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心臟微血管內皮細胞所引起的IL-6、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炎性因子的分泌,保護內皮細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阿魏酸[17]可通過抑制β-淀粉樣斑塊相關膠質增生、減少細胞因子產生,從而減輕神經炎癥狀,起到延緩、拮抗阿爾茲海默病的作用。
2.2 抗病毒升麻中的酚酸類、皂苷類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一般通過減少病毒DNA合成來發(fā)揮作用。體外細胞模型研究表明,升麻中的酚酸類[18]、皂苷類成分可以降低HePG2.2.1.5細胞胞漿核心顆粒乙型肌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水平,且酚酸類成分對乙型肌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復制的抑制作用要強于皂苷類,表明酚酸類具有更顯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林新等[19]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SIV)作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體外模型,結果升麻皂苷的濃度達到200 mg·L-1時,對SIV抗原陽性細胞的抑制率為24.2%,且其對淋巴細胞核苷轉運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表明可能是通過抑制細胞膜核苷運轉影響細胞內SIV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從而產生抗SIV作用。
2.3 調節(jié)胃腸動力動物實驗表明,升麻具有升舉陽氣、調節(jié)胃腸動力的作用。祝婧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蜜麩升麻能顯著降低脾虛小鼠胃殘留率,促進胃腸排空,提高大鼠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和血漿胃動素(motilin,MTL)含量,促進胃腸動力。郭蕾等[21]研究了補中益氣湯中升麻、柴胡對脾虛胃腸動力障礙大鼠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MTL、GAS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含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升麻、柴胡在促進胃腸動力方面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且升麻比柴胡更加不可替代。張建英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升麻可抑制番瀉葉導致的小鼠腹瀉,調節(jié)胃腸動力,其止瀉作用的有效部位可能存在于氯仿萃取物中。
2.4 抗腫瘤升麻可以從影響基因表達、DNA及蛋白合成、促進細胞凋亡、減少血管生成等多個維度發(fā)揮作用,其中三萜類化合物抗腫瘤細胞增殖作用最為顯著。細胞水平研究表明,升麻可能通過抑制信號通路,阻滯蛋白表達來發(fā)揮抗癌作用:環(huán)烷三萜[23]可以通過抑制JNK/ERK途徑的蛋白表達,在人乳腺癌模型上顯示出抗血管生成和抗癌活性,還顯示出對肝膽癌、膠質瘤生長、肝癌和宮頸癌的細胞毒作用;三萜類單體化合物KHF16[24]能夠通過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存活和增殖的信號通路來降低蛋白表達水平、阻滯細胞周期、誘導細胞凋亡,顯著抑制癌細胞的增殖;環(huán)菠蘿蜜烷三萜KHF16[25]可能通過部分阻斷核轉錄因子-κB信號通路來抑制乳腺癌細胞,且其對胃癌、肝癌和骨肉瘤亦有抑制效果;24-O-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6]可以下調cdc2和cyclin B表達、調節(jié)bcl2家族蛋白表達從而使HepG2(肝癌)細胞阻滯在G2/M期,誘導細胞凋亡。升麻還可以通過調控抑癌基因表達發(fā)揮抗癌作用:環(huán)阿爾廷烷型四環(huán)三萜化合物KY17[27]可以通過激活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和抑癌基因p53表達,上調miRNA-34a來誘導結腸癌HCT116細胞G2/M期阻滯和細胞凋亡,抑制細胞增殖。
研究表明,升麻中的其他成分也具有抗腫瘤作用。升麻總苷[28]在250~7.812 5μg·mL-1劑量范圍內能夠抑制HepG2、MCF7(乳腺癌)、SF-268(神經膠質瘤)以及HL-60(急性早幼粒白血?。┘毎脑鲋?。升麻亭可能通過抑制RNA和核糖體合成來影響MCF-7細胞中的蛋白表達水平,將細胞周期阻滯于G1期,從而抑制細胞增殖。阿魏酸[29]靶向作用于成纖維生長因子受體1介導PI3K-Akt信號通路,起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2.5 其他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升麻制劑[30]可以緩解圍絕經期婦女潮熱盜汗、焦慮等絕經早期癥狀,雖比激素補充劑見效緩慢,但不影響患者性激素水平,不良反應小。升麻苷H-1[31]可以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過度釋放,發(fā)揮一定的神經保護作用。HPLC法[32]測定升麻炮制后阿魏酸、異阿魏酸含量有較大的增加,從而鎮(zhèn)痛和鎮(zhèn)痛活性均顯著加強。此外,升麻還具有抗抑郁、抗骨質疏松、抗氧化等作用。
升麻作為中藥在中醫(yī)學史上運用已久,歷代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已經證實其具有解毒透疹、升舉陽氣、引藥歸經的功效,且隨著配伍關系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在治療斑疹、牙痛、氣陷諸證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升麻的化學成分復雜多樣,且通過炒制、蜜制、酒制等不同炮制后,藥理活性變化與其物質基礎變化亦分不開。作為升陽藥,升麻可調節(jié)胃腸動力,然而其主要藥理活性成分及機制還需進一步闡明。升麻主要通過調控炎癥因子分泌而發(fā)揮抗炎作用,也可通過減少DNA合成發(fā)揮抗病毒作用,但其品種選擇、劑量確定及具體作用靶目標仍需進行深入系統(tǒng)研究。近年來,升麻的抗腫瘤及鎮(zhèn)痛作用備受關注,其阻滯信號通路、抑制細胞增殖、調控抑癌基因等多維抗癌活性已得到證實,但其研究多停留于細胞水平,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同時,不同品種升麻的安全性及不同炮制工藝、不同劑型、不同產地對升麻藥理作用影響研究需進一步加強,為研發(fā)升麻制劑及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