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楠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近幾年來,教育對于學生培養(yǎng)的要求漸漸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化為能力的提升,即要求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提升,知識與實踐完美結合。在這樣的環(huán)境要求下,小學的教學方法就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創(chuàng)新。本文將從小學教學的現狀入手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小學是一個孩子系統學習各學科知識、掌握生活技能的起步階段,將為孩子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廣受關注。在新課標改革下,對于學生的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現在的學校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知識傳輸的場所,它更是每個人在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前,培養(yǎng)且完備其所需能力的機構。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再適用于現在的教學環(huán)境了,我們要探求新的教學方法來應對新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挑戰(zhàn)。
一、小學教學的現狀
教育的發(fā)展歷史悠久,一些本來看似有益的優(yōu)點,在時代發(fā)展迅速的今天,反而成了一種阻礙教育事業(yè)進一步改善的缺點。時間沉淀出的各種教學經驗,有些已不再適用于今天的信息化時代。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師還沒有適應新課改后教師身份的轉變,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還是扮演著課堂主體的角色,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并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尤其在一些知識量較大的課堂,如科學這一學科,包含的記憶性知識很多,很容易造成師生之間課堂互動較少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完全處在被動的地位。除此之外,很多教學活動也仍然遵循著以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只借助一些傳統的教學工具或者設施,這在教育技術發(fā)達的今天,無疑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學校和教師應該積極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減少教學中的一些煩瑣和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既能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同時還能提高教學質量。
二、新課改下小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途徑
(一)多元化地開展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應進一步改進教學活動,應設置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都能夠參與課程的建設,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知識,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熱情地投入課程的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考慮到其在課堂上的可操作性,而不是為了設置活動而添加一些十分煩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會使教學節(jié)奏被打亂,課程內容教學被耽誤,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響。因此,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可操作性高,既符合課程教學要求,又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例如,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實踐中,由于科學中的很多知識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就可以隨時隨地用一些生活的趣味現象來做課程的導入或者演示。比如在教學有關靜電產生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一把尺子和一些紙的小碎片,讓他們用尺子在衣服上或者人體表層皮膚上進行摩擦,然后去吸取小紙片,觀察自己實踐的結果。這時教師可以自己再完整地演示一遍,然后跟學生一起討論結果產生差異的可能原因,可以讓學生多進行幾次試驗,再分成小組進行總結發(fā)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地將知識傳輸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小實驗,接著讓學生自己做總結,教師只是在一旁起到引導輔助教學的作用。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也會進一步提升,同時,他們對于課堂的認同度和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
(二)善用現代教育技術,改善輔助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和路線,在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下,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共享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獲得知識。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善用這些技術,將其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這會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也能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靈活自由。例如,在小學科學的學習中,會涉及一些自然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的知識,比如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以及月亮的不同時段的變化,觀察這些變化,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很難在固定的課程時間內展示出來,雖然教材上往往會有與其對應的圖片展示,但是學生還是無法從中看到一些動態(tài)的變化。教師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就可以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視頻或者一些簡單的模型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展示給學生完整的變化過程。這樣的展示往往比教師用語言單純地進行描述更能讓學生容易理解。可見,對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合理地運用,會使教學內容更加簡潔易懂,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三、結語
在新課改環(huán)境下,要進一步改善小學的教學方法,首先應該做到與時俱進,要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要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要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以此來面對新時代的新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