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菁
摘要:孫過庭和賀知章都是唐代小草藝術(shù)的代表人物,孫過庭的《書譜》是書法史上罕見的書文并茂的作品,在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理論兩個方面都為后世立下標桿。賀知章在當時是與張旭齊名的書法家,如今他的書法真跡僅存《孝經(jīng)》,且兩幅作品風格較為相似。本文對《書譜》和《孝經(jīng)》進行技法上的比較,以增進對小草藝術(shù)的認知程度,并希望對自己的認知和實踐有幫助。
關(guān)鍵詞:孫過庭;《書譜》;賀知章;《孝經(jīng)》
孫過庭,名虔禮,字過庭,陳留人,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博雅能文,隸書、草書、行書兼善,尤善草書,作品除《書譜》外,還有《千字文》和《景福殿賦》流傳于世?!稌V》在中國古代書論中的地位相當高,可以說,《書譜》中提出的很多問題搭建了書學理論的框架,為整個中國書學理論的構(gòu)建奠定了基礎。
賀知章,字季真,號石窗,唐代詩人,書法家。一提到賀知章,就想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辟R知章的詩名如雷貫耳,所以他為世人所知的是他的詩人身份,忽略了他書法家的身份,殊不知在當時,他是與張旭齊名的書法家。如今能見到的賀知章書法真跡僅存《孝經(jīng)》,其墨跡的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本文通過比較孫、賀二位在結(jié)體、筆法、章法、墨法上的異同,從中獲取唐代小草書法風格的審美意趣,以此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水平。
一、筆法
《書譜》的關(guān)鍵在于它的筆法。孫過庭是二王書法的繼承人,起筆、收筆、轉(zhuǎn)筆都承自二王。米芾曾經(jīng)這樣評價《書譜》:“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笨梢姟稌V》完全繼承了二王之法。唐代李嗣真在《九品書人論》中用八個字概括了賀知章的草書風格:“縱筆如飛,酌而不竭?!薄缎⒔?jīng)》的筆法也是傳承二王,但是在里面還夾雜了漢簡與章草的寫法風格。將《孝經(jīng)》與二王草書、張旭狂草進行對比,可以看出賀知章的草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越出二王的規(guī)矩,又不如狂草一般張狂,是一種張狂且內(nèi)斂的結(jié)合,從二王到顛張,賀知章的草書在其中起到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
“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睂O過庭草書使轉(zhuǎn)處有方有圓,當然更多的是方圓結(jié)合,比如“好”字左半部分轉(zhuǎn)折處,并非一帶而過,而是運用方折,與右半部分的圓轉(zhuǎn)交相呼應。方折和圓轉(zhuǎn)是楷書筆法和篆書筆法在草書中的延續(xù),只方不圓顯得呆板不靈動,只圓不方則過于圓滑,沒有節(jié)奏感。孫過庭在處理方圓問題上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線條粗細的變化,二是行筆方向的改變。賀知章的《孝經(jīng)》也是方圓結(jié)合,但比《書譜》運用了更多方折的筆法。比如“也”字,《書譜》中的“也”字(圖1)比較圓轉(zhuǎn),只在起筆位置略方,方起的一筆撐起了整個字?!缎⒔?jīng)》中的“也”字(圖2)轉(zhuǎn)折處皆為方筆,整個字顯得很硬朗,透露出鋒利的筆觸。兩字對比,《書譜》中的“也”宛如柔弱的女子佇立在人群中,《孝經(jīng)》中的則是個矮小的男子,雖個子不高,但鋒芒畢露,不可侵犯。
《書譜》中有一種很特殊的筆畫,叫作“節(jié)筆”。這是一種三角形的筆畫,露鋒入筆,逐漸加大力度下按,使筆畫加粗,然后突然收筆,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比如“太”(圖3)、“文”(圖4),節(jié)筆非常明顯?!缎⒔?jīng)》中也有這樣的筆畫,比如“十”(圖5)、“二”(圖6),有種酣暢感。
《書譜》中開篇一段用筆沉穩(wěn),中規(guī)中矩;中段時,筆勢放縱,筆斷意連處增多;到了后半段,不計工拙,盡情揮灑,酣暢淋漓?!缎⒔?jīng)》前半段也同樣較為平正,運筆文雅清新,行筆速度和緩,后半段運筆速度就開始迅捷,猶如蜻蜓點水,筆尖在紙上疾走,不會因為它是世人敬仰的儒家經(jīng)典而有所擱置。
二人在作書時,同樣筆力勁鍵,善于用腕,所以筆畫流暢且富有變化,爽利而有彈性。孫過庭《書譜》字徑較小且俊拔剛健,所以毛筆應該用狼毫。羊毫柔,不容易表現(xiàn)出其用筆的特點。賀知章用筆的轉(zhuǎn)折處很有意思,出現(xiàn)了肥筆,厚重的筆畫與細韌的筆畫形成鮮明的對比。孫過庭《書譜》中最有特點的應該是橫畫和節(jié)筆。橫畫先重重按下,寫出頓筆,再順鋒出筆,使一個筆畫出現(xiàn)兩種變化,神采頓生。兩人的起收筆都非常干凈利落,兩個作品都逾千字,全都一氣呵成,神采飛動,這離不開二人平常的積累和卓越的文采功底。
二、結(jié)體
結(jié)體上,《書譜》中的獨體字以平正為主,當然,這里的平正并不是楷書那樣的四平八穩(wěn),是有變化的。比如“安”(圖7)字,上下攲側(cè),上半部分呈上揚姿態(tài),最后一筆用力下壓,重重的一筆將整個字拉了回來,整體還是較為平正的。又比如“嘗”(圖8)字,上半部分上揚,下半部分下探,上下?lián)u曳?!肮拧保▓D9)字,下半部分的“口”明顯偏離中心,但是因為中線上的橫畫極力上揚,“負負得正”,整個字的重心是很穩(wěn)的。《孝經(jīng)》中也有這樣的奇正變化,“開”(圖10)三筆橫畫向上揚,最后一筆豎畫拉長,將整個字歸于平正?!叭保▓D11)字雖三個橫畫都向右上揚,但重心仍在中線上,且墨色加重,整體還是平正的。另外《書譜》中很多字通過開合來表現(xiàn)變化?!傲印保▓D12)字上半部分充分張開,下半部分收緊,一開一合,整個字就有了張力,有了節(jié)奏變化?!缎⒔?jīng)》中有許多開合收放的字,但比《書譜》要少很多,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孝經(jīng)》的行筆速度比《書譜》要快得多。
王羲之草書中很多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都處理成錯落式的,《書譜》也完美繼承。《書譜》中的“觀”(圖13)字左收縮,右伸展,《孝經(jīng)》中的“觀”(圖14)字左放右收。在書法作品中,對比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粗細對比、虛實對比、疏密對比等。在《書譜》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塊狀的粗筆畫與細筆畫的對比,如“懷”“端”“規(guī)”(圖15)等?!缎⒔?jīng)》中也有這樣明顯的粗細對比,如“行”“夜”(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