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以正確的價值觀影響著學生行為的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即使面對挫折和誘惑,也要敢于直面困難,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學生良好行為的培養(yǎng)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積極提出塑造學生行為的建議。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的意義
首先,它可以幫助學生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初中生在青春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初中階段的優(yōu)秀行為訓練是指導學生進步的明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克服青春期的不確定性,使其敢于面對生活帶來的無限挑戰(zhàn)。
其次,它對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
最后,能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在我國的教育創(chuàng)新過程中,真正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進步,其主要目的是突破學生在追求進步中遭遇的教育障礙,使考試成績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把學生的全面進步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的策略
1.強化網絡教育實施道德品行培養(yǎng)。
初中學生從能力方面來看,已經具備了思考的獨立性和思想的個性化,他們不僅從課堂、課本、報紙獲取知識,更喜歡通過網絡獲取大量信息,并通過留言平臺和論壇等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等。從網絡獲取的信息魚龍混雜,長此以往,有些學生的道德行為會有悖于常規(guī),對現實生活的美無法感同身受,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甚至能導致認識論和方法論與現實脫節(jié)。這種情況一旦發(fā)生,其后果是很嚴重的。所以,道法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防患于未然,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避免學生的道德行為出現偏差。
根據以上情形,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及時引入網絡教育,進行德育教育的個性化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網絡對德育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從重要性方面衡量道德行為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通過道法教師的正確引導,才能真正規(guī)范自身的道德行為。
2.重視教學內容注入良好品行培養(yǎng)。
對學生而言,年級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訓練方向。在七年級,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在八年級,是以法律教育為主,要求學生的行為不能觸及法律的底線。在九年級,重視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希望學生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因此,教師要挖掘文本的重要思想,從而促使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例如,在教學《綻放生命之花》時,教師可以播放《真心英雄》《壯志在我胸》等歌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列舉體育運動員、學術泰斗、影視明星和普通人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對學生來說更為熟悉。這樣,學生能感受到自我完善給一個人帶來的巨大動力。最后,教師還可以模擬一些情境,要求學生用自我改進來激勵自己,敢于克服困難,進而實現自我完善。
3.講究教學評價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行。
有效評價主要涉及學生在自身經歷中的行為。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采用正確的評價方法,選擇評價時間,了解和考慮每個學生的情況和感受,評價的內容必須客觀、公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行為的形成。教師掌握了評價技能,對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具有倍增效應。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三種有效的評價方法。第一,注重鼓勵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第二,對感興趣的觀點、積極學習環(huán)境進行評估;第三,評價隱喻性的珍惜。在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切合實際的評價手段,進行有效性評價。
總之,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影響學生世界觀的形成,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注重通過挖掘教學內容,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并通過實踐檢驗,以促進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