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臺江第三中心小學,福建臺江 350004)
“說理”指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本體、應用、生成脈絡或是與其他知識點的聯(lián)系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闡述,從而透徹理解知識,深度把握知識內(nèi)涵,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傳統(tǒng)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往往忽視“說理”,只求會算、會做,長此以往,將影響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講數(shù)學道理,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從“想說”“會說”“善說”三個方面,加強學生的說理訓練,幫助學生深度學習,從而提高思維品質(zhì)。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學生要“在生動具體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shù)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挖掘?qū)W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真實的數(shù)學,營造說理的氛圍。一切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尋找能觸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學生感知思維的對象,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學生才有想問、想說的欲望。[1]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分一分》一課時,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shù)”這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情境,邊出示課件邊提問,并要求學生伸出手指來回答。
師:4 個梨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幾個梨?(生伸出兩根手指)
師:2 瓶橙汁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幾瓶橙汁?(生伸出1 根手指)
師: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多少?(部分學生伸出半個手指)
師:“一半”用手指個數(shù)表示顯然不合適,還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生1:我用文字“一半”來表示。
生2:我用“0.5”來表示。
生3:我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師:說說你為什么用“二分之一”?[2]
這個案例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緊扣生活實際,將學生已有的整數(shù)平均分的知識和經(jīng)驗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教師說,平均分4 個梨、2 瓶橙汁,學生們都非常迅速地伸出手指。這時,教師拋出“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人”的問題,學生不會回答,因為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中只有整數(shù)的概念。思考后,學生紛紛舉手表達觀點,說明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是有生活經(jīng)驗的。教師再順勢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表示,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刻領悟?qū)W習分數(shù)的意義,切實掌握新知。教師以學習情境為橋梁,在整數(shù)和分數(shù)之間建立聯(lián)系,喚起學生說理的欲望,使學生“想說”。
朱光潛曾說:“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發(fā)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闡述觀察和操作的過程,用精練語言講清解題思路和算理,使學生學會使用數(shù)學語言講數(shù)學道理,而且準確、簡練、完整、有條理。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數(shù)學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訓練,使學生掌握說理的方法,提高說理的能力。1.訓練語言表達,奠定基礎。及時糾正學生發(fā)言中存在的問題,學會用規(guī)范的語言、數(shù)學專用術語來說理。比如說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必須用“完全相同”這個詞。教師平時嚴格訓練,學生就能學會清晰表達。2.訓練讀題能力,提供保證。首先,學會不添字漏字,讀題要讀得清楚、流暢。其次,學會圈出關鍵字或詞,反復揣摩,經(jīng)歷尋疑、釋疑、解析的過程。3.訓練說理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說理。比如看圖說理,動手實踐說過程,看算式說算理,解決問題講思路。[3]
例如,教師出示題目與一幅購物圖(見圖1)。讀完題思考后,讓學生分組討論。
文具盒25 元,書包比文具盒貴多了,書包可能是多少元?
師:這道題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什么?
生:貴多了。
師:貴多了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生:我們這組同學認為,“貴多了”暗示書包比文具盒貴了至少有一倍。表格中的58 元比25 多了一倍以上,所以判斷書包可能是58 元。
圖1
這是一道圖文結(jié)合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信息量較大,有圖、有文字、有表格,還有一定的干擾信息。教師先讓學生獨立讀題思考,然后在小組中討論交流,相互補充信息,完整自己的信息鏈。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信息“貴多了”,通過對“貴多了”的理解,淘汰前兩個單價,最后選擇“58 元”這一選項。教師訓練學生讀題提取信息,分析關鍵信息,進而判斷推理,層層推進。掌握說理方法,明晰解題思路,使學生“會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教學機智,要善于抓住生成,對問題適時開展課堂辯論。引導學生在問題驅(qū)動中深度思考,形成不同的結(jié)論時,讓學生按不同的觀點分組辯論,明析道理,解決問題?!罢胬碛q愈明”,問題辨論說理有助于學生深度感知和理解知識,讓語言表達和數(shù)學思維都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例如,教學《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時,教師出示題目:“哥哥吃了一塊月餅的,弟弟也吃了一塊月餅的哥哥說他倆吃得一樣多,對嗎?”學生們各持己見。教師沒有立即呈現(xiàn)答案,而是讓意見不同的雙方組隊,展開辯論,說出自己的理由。
正方:他們吃得不一樣多。
正方:他們的月餅可能大小不一樣,如果一塊大一些,另一塊小一些,平均分成4 份,大塊的就會比小塊的大些,所以他們吃得不一樣多。
反方:我們沒有注意到單位“1”有可能不同。
案例中,教師在雙方各持己見時捕捉到課堂生成,引導持相同意見的學生合作探究、商量對策,然后讓持相反意見的學生展開辯論。最終雙方達成共識:他們的月餅大小不一定相同,即單位“1”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就不能說他們吃得一樣多。學生們通過辯論,輕松突破理解單位“1”的難點。辯論說理不僅解決問題,而且讓雙方深刻理解數(shù)學問題背后的道理,增強了學生說理的嚴密性和邏輯性,提高說理能力,進一步推進深度學習,使學生“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