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知道段店,假如沒有南卓和他的《羯鼓錄》。
段店太普通了,一片洼地,被幾道丘陵圍著,一條繞村而過的河,幾近干枯,一年四季,莊稼在這片土地上黃了又綠,綠了又黃,換了一茬又一茬……
段店很小,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它只有針尖那么大,它曾經(jīng)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桃花店,那是東晉一個流亡的太子走到這里時留給它的雅稱。
時間像一個壇子,密封著一切,歷史的風(fēng)沙,在這里撒了一層又一層,戰(zhàn)亂、瘟疫,一些人走了,帶走記憶,若干年后,一些人又來了,重新開始。
秘密被埋藏,被時光沖淡,直到我們重新打開《羯鼓錄》。
《羯鼓錄》不是一本地理學(xué),更不是一冊方志。
《羯鼓錄》是一本關(guān)于音樂的書,出自唐代,為南卓所著。顧名思義,這本書說的是羯鼓,與段店有什么關(guān)系?說到這里,我不能不提一個唐代的音樂家。他喜歡詩歌,精通韻律,但并不是一個專職的音樂家。他一生寫了近百首曲子,流于后世。聽起來很牛,但他的本職工作更牛,那就是做皇帝。在唐代,做皇帝的風(fēng)險很大,堪稱音樂天才的唐玄宗也不例外。他生于宮中,年幼時,經(jīng)歷奶奶武則天的折騰,長大后,平韋氏之騷亂、誅干政的太平公主,每一步都走得心驚肉跳,等真正君臨天下后,卻又一味地醉心于音樂,喜歡起了羯鼓。
羯鼓產(chǎn)生于西域龜茲,是一種小月氏人常用的打擊樂器,南北朝時期才傳到中原。羯鼓根據(jù)材質(zhì),大致分兩種,一種為木制的,一種為瓷制。木制的因為音域太窄,不如瓷質(zhì)的好用,所以,唐玄宗和大臣宋璟探討羯鼓時,就有了“不是青州石末(澄泥陶器),即是魯山花瓷”之說。
何為花瓷?簡單說,就是黑瓷的釉色上又添加了乳白、藍(lán)斑的三色瓷。在唐玄宗時期,中國的瓷器已經(jīng)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所謂南青,指的是越窯的青瓷,燒造歷史已有幾百年了,技藝相當(dāng)高超;而北白,指的是定州邢窯的白瓷,在中原,花瓷的出現(xiàn),無疑打破了這種局面,尤其是燒制皇帝喜歡的羯鼓,更讓魯山的瓷器顯得炙手可熱。
魯山花瓷的崛起,除了唐朝的禁銅令這個原因外,可能更得益于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下的煤層。眾所周知,瓷是火的藝術(shù),是泥的浴火重生,假如沒有很高的溫度,釉色怎么會窯變?瓷怎么會被催生?就目前的考古而言,最早的高溫窯變瓷就是魯山的花瓷,如果燒造不用煤,溫度何以達(dá)到1200度?當(dāng)然,魯山一帶的高嶺土和瑪瑙石,也為制瓷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質(zhì)條件,而緊擦段店而過的宛洛古道,更是為它的傳播插上無形的翅膀。
公元841年的唐朝,還在“甘露之變”的陰影中瑟瑟發(fā)抖,而在洛陽,70歲的白居易,老得只能為唐詩“打打醬油”,同樣年過古稀的劉禹錫,仍為太子賓客。他們常聚在一起飲酒作詩,而席間還有一個???,就是洛陽令南卓了。
南卓也寫詩,但他知道自己寫不出什么名堂。有一次,他喝醉了,就對劉禹錫和白居易說,他喜歡音樂。他要寫寫羯鼓。
南卓的憂傷是一種小文人的自我惋惜,他不想讓自己的才華浪費在詩歌之外,但又寫不出什么驚世之作。劉禹錫和白居易聽了他的苦悶后,就安慰他說:“若吾友所談宜為文紀(jì),不可令淹沒也?!?/p>
在隨后的十年間,無論南卓的仕途怎么坎坷,他始終沒有放棄撰寫《羯鼓錄》的念頭,直到850年,他終于完成了《羯鼓錄》的創(chuàng)作,而此時的唐朝,已是大廈將傾,深陷于藩鎮(zhèn)割據(jù)的混亂之中了。
羯鼓隨著唐朝國運的衰退而漸漸消失,但段店的窯口卻沒有停燒,盡管藩鎮(zhèn)割據(jù)后唐朝狼煙四起,但中原這塊土地還是相對和平安定,中原的瓷業(yè)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這也為后來汝瓷和鈞瓷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從現(xiàn)有的段店出土的文物來看,晚唐時期,這里已經(jīng)燒制出了具有汝瓷和鈞瓷特點的器物了,尤其是二次窯變釉的技術(shù)應(yīng)用,更是把魯山花瓷推向了新的高度。
其實,至今在魯山和寶豐一帶,還流傳著“從清涼寺到段店,一天能進萬貫”的俗語。清涼寺為汝窯所在地,距段店只有15公里,而神垕的鈞窯、郟縣的黃道窯離段店也不足百里。如此看來,唐末中原的瓷業(yè),應(yīng)該是以段店為核心,向四周輻射。段店正可謂是“鈞之源,汝之母”也。
從泥到陶,解決的是溫度問題,而從陶到瓷,解決的不光是溫度問題,還有釉和釉色。從單色釉到三色釉,這是一種質(zhì)的飛躍,而緊隨其后的鈞瓷,在三色釉的基礎(chǔ),更是實現(xiàn)了釉色萬彩的窯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所以,魯山花瓷常被人尊稱為“唐鈞”。
鈞瓷產(chǎn)于神垕,以釉色萬彩著稱,而神垕地處古鈞臺,故有鈞瓷的名來。唐鈞(均)一詞,最早見于晚清陳瀏所著的《陶雅》一書。書中曾云:“泥均、宜均、唐均,各應(yīng)正其名曰藍(lán)均?!标悶g之所以強調(diào)“藍(lán)”,是因為藍(lán)色在花瓷之前從未出現(xiàn)過,正是藍(lán)色釉的出現(xiàn),才衍生出了后來的鈞瓷,打開了窯變?nèi)f色之法門。
現(xiàn)在看來,中原的瓷綜非常明晰,而在歷史的迷障中,又有多少人能看清?長期以來,故宮所存的羯鼓常被認(rèn)為出自郟縣的黃道窯,直到上世紀(jì)50年代,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的到訪,才揭開了魯山窯秘密的一角。雖然他們當(dāng)時并有采集到羯鼓的標(biāo)本,但遍地的瓷片也讓他們嘆為觀止;二十年后,馮先銘先生難解心頭之惑,再次造訪魯山,終于在段店發(fā)現(xiàn)了羯鼓碎片的標(biāo)本。這與文獻(xiàn)、實物、時間地點得以吻合,魯山花瓷就此浮出了歷史的水面。
花瓷之于羯鼓,只是一種形態(tài),而羯鼓卻給予了花瓷生命。那生命帶著氣息、韻律,甚至是身姿,還在時間的長河里舞動著。漫步在大浪河邊,段店那一望無際的麥田里,昔日那“煙焰蔽空,爐火相望”之景又呈現(xiàn)在了眼前,煙霧繚繞中,似有宮娥在起舞,臨軒一曲后,明皇擊鼓催花,杏桃嫣然綻放后又落紅……
書中曾云:“泥均、宜均、唐均,各應(yīng)正其名曰藍(lán)均”。陳瀏之所以強調(diào)“藍(lán)”,是因為藍(lán)色在花瓷之前從未出現(xiàn)過,正是藍(lán)色釉的出現(xiàn),才衍生出了后來的鈞瓷,打開了窯變?nèi)f色之法門。
簡單
河南寶豐人。詩人、作家。著有詩集《小麻雀之歌》《胡美麗的故事》《午夜之喑》,小說《新通橋之戀》《虹》,散文集《落鳧記》等,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