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霞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歷史作為高中教育的基礎科目,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將根據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結合新時期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以增強教師的授課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人類活動進程中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學科,通過講述過去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的人們在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后人提供參考和借鑒。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更無法替代。學習歷史不僅能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了解民族歷史的發(fā)展和世界局勢的演化,更能以歷史為鏡子,為個人的生活實踐提供正確的指導。同時,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習歷史有助于培育高尚品格和高雅情操,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促進綜合素質的增強??v觀古今,我國的明君賢達都非常重視歷史學習;學習和研究歷史,也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其中蘊含了豐富多彩的史學文化,凝結了無數代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兒女的驕傲。從國家層面來說,歷史能夠作為民族前進的基石,指引國家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從個人層面來說,人們能夠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獲得啟發(fā),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自己,實現個人價值。高中階段是學生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心理和智力逐漸發(fā)育成熟,思維迅速提升,個人價值觀正在形成,需要通過系統(tǒng)的歷史學科教育培養(yǎng)學生看待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同時,高中生即將跨入大學的校門,接受高等教學,是祖國重點培育的人才,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高中生更是肩負著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因此有必要學習歷史科目,博古通今、銘記歷史,為國家的發(fā)展和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在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中,歷史是一門基礎科目,是構建學生完整知識結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歷史幾乎覆蓋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內容,歷史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目。同時,與初中歷史相比,高中歷史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又有了明顯提升,涉及的知識范圍更廣,理解難度加大,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基本的歷史知識,掌握歷史技能,更要在持續(xù)的學習和思考中培養(yǎng)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提升思想維度。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歷史科目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教育新形勢下,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也必須得到提高,從而適應新時期教育的要求。
但從目前來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一方面,由于歷史科目的文字內容偏多,學生學起來容易感覺枯燥,很多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師在教學理念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模式死板、授課內容枯燥等問題,導致歷史課堂長期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強,對課堂內容的吸收率較低,嚴重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幫助高中生快樂、高效地學習歷史,促進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一、 豐富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本前提,也是認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現代社會,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和物質水平的提高,學生有了更多接觸新鮮事物、學習新知識的機會和條件,不斷開闊的視野、持續(xù)增長的見識,是當今學生的基本特征。在個人見聞不斷豐富的同時,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歷史知識本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果繼續(xù)采用死板、僵化的教學方式,平鋪直敘地講授課程內容,將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為了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必須豐富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歷史故事、介紹歷史人物的方式導入教學內容,以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杰出人物的偉大事跡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集中精力投入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播放與教學相關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了解歷史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學習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不僅能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更有助于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樹立遠大抱負和理想目標。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時政進行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站在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分析歷史問題,培養(yǎng)自覺關心國家大事的責任感。
二、 鼓勵自主探究,提升歷史思維
受到過去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只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還停留在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的階段。由于還未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不少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生硬地給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從一節(jié)課的開始講到了結束。在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中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而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不僅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提升,阻礙了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鼓勵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學會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地看待歷史事件,以客觀歷史知識為基礎全面地分析歷史問題,并且通過提問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需要加強學生對歷史史料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進行綜合考慮,學會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聯(lián)系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宏觀環(huán)境探究歷史問題,在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的同時,更能增強學生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提高他們的審題及信息處理能力。
三、 借助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學校辦學條件的局限性,教師主要通過口頭傳授和黑板板書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的教學成果也與預期存在著較大差距。因為歷史教材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廣,教師需要展示的文字內容較多,而課堂時間又極為有限。在教學任務繁重、時間又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教師不得不以“開快車”的方式在課堂結束前完成任務,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對課堂內容的吸收率較低,影響了最終的學習效果。在現代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要求下,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逐漸顯現,對現代化教育的適應性逐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