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這道名菜,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據(jù)說涮羊肉的創(chuàng)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相傳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討其弟阿里不哥,宿營途中,突然想起草原的美味——清燉羊肉來。于是就命令廚師宰羊,誰知正當廚師準備將羊肉下鍋的時候,忽然探兵來報:“敵軍蜂擁而來,離此不遠,已安營下寨,準備與我軍廝殺?!?/p>
按照正常的烹調(diào)過程,清燉羊肉要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然而在這大敵當前的緊急關(guān)頭,哪能坐等進餐呢?這時只見一個小廚師手持菜刀,將一塊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騰的水中,用飯勺攪拌了幾下,便急忙撈在了碗里,而后又加進了一些調(diào)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腸轆轆,飽餐了一頓,并感到這肉片清香爽口,格外鮮嫩。
忽必烈得勝還朝,嘉獎了這位廚師,并讓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這位廚師便選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調(diào)配了多種佐料,加入香油、麻醬、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片的味道更加鮮美。群臣大飽了口福,忽必烈高興無比,便賜名為“涮羊肉”。
由于羊肉鮮嫩易熟,味道鮮美,并且邊涮邊吃,別具風味。明、清以來,這道菜盛行北方,成為冬令美味佳肴。北京各菜館還不斷改進,發(fā)展成為北京風味的涮羊肉。清咸豐四年(1854年),前門外“正陽樓”開業(yè),專以涮羊肉聞名。后來,以擺粥攤發(fā)家的丁子青,于1914年創(chuàng)辦“東來順”飯莊,且在正陽樓涮羊肉的基礎(chǔ)上,在選料、配料多方面作了改進,使這道適合蒙古民族口味的佳肴,也受到漢族人民的歡迎。
(本欄目稿件選自譚春虹主編的《中華文化常識全典》,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