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愛妮 韓雯君
摘要:高校教育是國家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應承擔起教授大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責任,也要成為養(yǎng)成和錘煉大學生思想道德、紅色文化素養(yǎng)的孵化基地。其中,對學生黨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狀況尤其要加以關注,針對他們存在的問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本文通過對高校學生黨員思想現(xiàn)狀的闡述分析,重點探討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等學校;學生黨支部
一、高校學生黨支部存在的主要問題
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全國在校大學生黨員人數(shù)為211萬人,共有學生黨支部7.96萬個。高校學生黨支部為發(fā)展新黨員、加強對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參與校務管理等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學生黨支部自身存在某些局限,加上工作方法方式的不完善,高校在校大學生黨員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政治意識不強
由于高校學生黨支部活動能力有限,學習黨建理論的時間很不充足,因此較為普遍的存在政治意識不強的問題。所謂政治意識不強主要表現(xiàn)為黨員意識薄弱,即不能時刻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自覺站在政治的高度處理與一切群眾的關系,沒有意識到學生黨員在學生群體中開展政治工作的意義。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利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建設,會嚴重影響黨支部的戰(zhàn)斗力與工作開展能力。
(二)理論學習碎片化
在高校學生黨員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學習問題,即雖然黨支部會按照《黨章》等要求定期舉行民主生活會,黨員參加黨組織生活、黨建學習。但是,由于其內(nèi)容沒有緊密聯(lián)系學生黨員的實際情況,而是教學方式以灌輸為多。不少學生黨員沒有形成共產(chǎn)黨員應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沒有真正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信念,不能運用黨的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
(三)意識形態(tài)混亂
高校學生黨支部目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意識形態(tài)混亂的問題,由于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達與普及,給西方文化和歐美價值觀的侵入提供了便利,這就造成了我國部分大學生因西方不良文化、錯誤觀念腐蝕,出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混亂,思想行為扭曲的現(xiàn)狀。表現(xiàn)為自由散漫,組織紀律性極差;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偏狹粗鄙;不能正確看待國家各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味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隨意指摘。
以上這些問題都在學生黨員中普遍存在,是學生黨支部目前工作的難點與痛點。
二、高校學生黨支部所學習的紅色文化及其作用
我國高校學生黨支部黨之所以會存在上述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紅色文化教育的缺失與不足。紅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根本指導的,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于五四運動前后至今,符合中國國情,為解決中國問題且具有全民族影響力的,能喚醒民眾,鼓舞人心,把全國各界力量團結起來、統(tǒng)一起來的革命文化、制度文化與思想意識文化的總和。只有不斷加強紅色文化教育,才能堅定廣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促使他們成為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樹立學生黨員唯物世界觀
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的形成主要根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在基督教教義中把一切都說成是上帝意志的體現(xiàn),認為人是上帝的附庸,這種世界觀下多數(shù)人淪為以膜拜神靈為意趣的、崇尚彼岸世界的信徒;歐洲封建社會宣揚君權神授思想,鼓吹帝王當權是神的旨意,使民眾對帝王順從;而唯物論則建立了科學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既強調(diào)遵循客觀規(guī)律,又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們形成正視現(xiàn)實世界,勇于改變的人生價值觀。因此,高校學生黨支部特別重視對學生黨員加強唯物世界觀的教育,使他們成長為能夠運用唯物論辯證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時代青年。
(二)學習四史,牢固學生黨員理想信念
在我國高校開設的有關紅色教育的課程中,有大量近現(xiàn)代革命史、共產(chǎn)黨黨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與新中國建設歷史的內(nèi)容,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大學生對中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巨變形成整體認知,明確使命由來,即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為什么歷史選擇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學習紅色文化歷史,精通四史,是培養(yǎng)革命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礎。
(三)學習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與民族文化,堅定學生黨員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是全體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也是融合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與追求的紐帶。愛國主義必然源自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熱愛,對本國人民的熱愛,以及對本國風土人情、英雄人物的喜愛與自豪。而紅色文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有中國氣派的、帶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綜合文化。這些能夠使學生黨員在思想深處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升起無比自豪的國家歸屬感。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學生黨支部普遍注重黨建學習、四史學習和歷史文化學習。這些是成就黨性,鑄就黨魂,確保黨員思想入黨的必修課。
三、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黨支部中存在的融入困境及解決策略
(一)紅色文化的融入困境
得益于我國高校嚴格而完整的思政教育、歷史文化教育,我國高校學生黨員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大學生優(yōu)秀黨員,如王志恒、李衛(wèi)東和黃文秀等。但是,誠如本文第一節(jié)所言高校學生黨支部雖然開展了很多活動與課程,而就實際效果而言,紅色文化在融入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現(xiàn)實困境。
第一,對紅色文化的價值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在高校學生黨支部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學習紅色文化的意義認識不足,全然看不到學習紅色文化在傳承紅色基因,確立政治立場,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二,不能把紅色文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一方面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與選擇使得學生黨員容易把紅色當作純粹的理論學習,只是為學習而學習;另一方面淺嘗輒止的學習無法把紅色文化內(nèi)化為運用自如的智慧,無助于實際運用。
(二)解決策略
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融入中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行之有效的實踐鍛煉。針對這一中心矛盾,這里提出以下兩條改善方法。
第一,多方合作,搭建實踐教育平臺,讓學生黨員深入群眾。嘗試與地方政府、社區(qū)、基層農(nóng)村多方溝通合作,創(chuàng)建學生黨員學習基地。讓學生接觸基層群眾,了解群眾疾苦,體味群眾生活與需求。培養(yǎng)學生黨員的真抓實干能力,并使學生了解基層,愛上基層,拓展對國情的認識,這種方式將比紅色旅游、參觀烈士陵園有更好效果。
第二,豐富黨員活動日活動,引導黨員關系校園,能從身邊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導他們關注自身,調(diào)研身邊人事,以養(yǎng)成踏實肯干的作風。如踐行垃圾分類,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發(fā)揮黨員先進性主動調(diào)解班集體存在的各類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