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琪
摘要:《師說》與《阿房宮賦》中均有“嗟乎”“嗚呼”,學生往往對兩詞詞義的理解不夠準確,“乎”“呼”混用,導致理解性默寫失分。本文從兩詞的形音義入手,分別探討“乎”“呼”的區(qū)別,以及造成混用的原因,并從中提出解決該問題的辦法,為今后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虛詞進行識記和辨析提供一定思路。
關鍵詞:高考理解性默寫;“嗟乎”;“嗚呼”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27-0108
理解性默寫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準確寫出題干要求的語句,是高考需要攻克的基礎題。雖然是基礎,但失分情況依然存在:有的學生能夠準確找到要寫的語句,但錯字連連;有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沒有到位,而古詩文字詞又是疏通文義的基石,所以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背誦篇目的字詞是關鍵。人教版《師說》與《阿房宮賦》里有學生容易分不清“嗟乎”和“嗚呼”,?;鞂懗伞班岛簟薄皢韬酢?,需要教師帶著對“呼”與“乎”進行區(qū)分與鑒別。
一、從形音義上看,“乎”“呼”不能混同
從以上語音演變可知,“呼”和“乎”從讀音來看,是兩種不同的音,上古音的區(qū)別最為明顯,近古音中,兩者的區(qū)別逐漸變小,但“乎”依然是陽平,“呼”為陰平。所以在默寫中,兩者不能混用。
另外,“呼”與“乎”“嗟乎”和“嗚呼”在詞義上也各有歸屬:“嗟”屬于名詞時表嘆息、慨嘆、贊嘆,作嘆詞有憂嘆、命令呼喚、憤怒斥責義?!班岛酢敝挥袊@詞義,表慨嘆、悲憤、惋惜?!昂酢庇袊@詞義(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問,嗎或呢;表示贊美或感嘆;表示推測;表示祈使或命令;表示呼告;表示商榷;表示肯定),也有助詞義(用于形容詞后),還有介詞義(相當于“于”)?!昂簟睂儆诿~時表示禽獸鳴叫,屬于嘆詞時,表示禽獸鳴叫、表示憤怒,屬于動詞時表示出氣、大聲喊叫、呼喚、召喚。“嗚”作名詞時,表示“悲嘆”,作嘆詞時,表示“嗚呼”,作動詞時表示親吻,作象聲詞時表示嗚嗚。“嗚呼”作名詞時,表示指代死亡(祭文中多以嗚呼借指死亡);作象聲詞時,為哭聲、鳥叫聲。
在韓愈《師說》與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嗟乎”和“嗚呼”都是嘆詞義,只是其中的情感色彩不同,如《師說》中:“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北硎镜木褪峭锵А!皢韬簦煹乐粡涂芍?。”表示的就是感慨。而《阿房宮賦》:“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北硎咀髡弑瘧嵉那楦小!班岛?!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眲t表示作者對秦國二世而亡國的遺憾,“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北硎咀髡邔κ朗屡d亡的感慨。兩篇文章,在不同的地方取不同嘆詞,來加強作者的情感,朗讀和默寫時也讓讀者更有代入感。
二、“乎”“呼”引起混用的原因
如今,由于語音流變,乎和呼在普通話上已經(jīng)沒有了區(qū)別,這種變化在唐朝時就已出現(xiàn),后來由于呼較乎更常使用,而兩者都有表示情感的嘆詞作用,所以有時候會出現(xiàn)口語的“呼”替代書面語的“乎”的情況,或者“乎”“呼”混用的情況。
而在現(xiàn)代漢語的交際語境中,由于聲似、形似,導致很多人在日常的使用中容易將兩者混淆。特別是面對比較陌生的文言文,“乎”“呼”都作為嘆詞時,學生就更是無法辨別,導致書寫失分。
三、教學思考
“嗟乎”和“嗚呼”都是“凡虛字以鳴心中不平者曰嘆字?!盵4]而正如馬氏所言:“嘆字終于單音,而極于三音,至矣。其發(fā)聲而為嘆美、為傷痛者,或者音同而字異,或者字異而性變,所謂隨事見情,因聲擬字,不可拘也。至應答呵責之字,有聲無義附識焉?!盵5]我們在理解兩者的“乎”“呼”有差異的時候,也要知道,嘆詞有時候是“因聲擬字,不可拘也”,所以,不能過度追求其中的緣由,特別是在語音流變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我們要知道兩者的差異性,也要理解兩者的合理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乎”“呼”作為兩個不同的字處理,讓學生知道兩者的淵源與聯(lián)系,同時,要帶領學生,加強對“嗟乎”“嗚呼”的理解。讓他們在書寫時能夠減少犯錯提高得分。
參考文獻:
[1]黃學龍.“嗟乎”“嗚呼”與“嗟夫”[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2).
[2]曾運乾.喻母古讀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33(1).
[3]河南省語言學會編.漢語論叢第2輯[C].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260-261.
[4]張玉金.出土文獻語文研究第2輯[C].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187
[5]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