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級非遺項目徽劇代表性傳承人江湘璈口述史

      2021-05-24 01:31:15林宇
      劇作家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徽劇文場練功

      林宇

      摘 要:由于基層劇團內(nèi)部機構(gòu)設(shè)置的局限和檔案建設(shè)人員的缺乏,導致史料整理與資料建設(shè)成了戲曲保護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或盲區(qū),戲曲傳承和劇團發(fā)展也自然難以做到有史可考,有理可依,有道可傳。因此以回溯性的視角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對相關(guān)史實與現(xiàn)狀加以回顧和記錄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本文通過對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徽劇代表性傳承人江湘璈進行訪談,挖掘徽劇的發(fā)展史、演劇史、習藝方式、觀演習俗、文武場概況和傳承問題等,以求在對史實、資料和現(xiàn)狀等深入探索的基礎(chǔ)上,對于傳統(tǒng)戲曲的保護與學術(shù)研究有所裨益。

      關(guān)鍵字: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婺源徽劇;文場;主胡

      受體制、經(jīng)費、人才等因素影響,我國基層劇團內(nèi)部機構(gòu)的設(shè)置無法齊備,如檔案建設(shè)人員的缺失使得史料整理與資料建設(shè)等成了戲曲保護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或盲區(qū),劇團發(fā)展和戲曲傳承也就無從做到有史可考,有理可依,有道可傳。因此,以回溯性的視角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對相關(guān)史實與現(xiàn)狀加以回顧和記錄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本文借助這種有效的研究方法對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徽劇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婺源徽劇團文場當家樂師江湘璈進行了訪談。作為婺源徽劇團成立不久就被招入的第一批學員,江湘璈與劇團一起經(jīng)歷坎坷,共同成長。客觀上,他是學員、樂師,也是創(chuàng)作者、傳承人,不僅經(jīng)歷了時代更迭,目睹了戲曲演變,也見證了劇團的變遷。他的劇團生活、習藝歷程即是二十世紀基層劇團生存狀態(tài)的寫照,其演出經(jīng)歷亦成為了劇團演劇史的縮影。而在他看來,他只是一名樂師,一名大半輩子投身于徽劇演奏的戲曲人。本文以一問一答的采訪為基礎(chǔ),最終以第一人稱的自述形式成文,旨在挖掘婺源徽劇的發(fā)展史、演劇史、觀演習俗、文武場概況和傳承問題等內(nèi)容,希望對傳統(tǒng)戲曲的傳承與保護以及學術(shù)研究有所裨益。

      江湘璈,男,1943年生,婺源縣梅林村人。1956年作為婺源徽劇團首批學員招入劇團,師承崔月樓學習武生、小生。后因腿傷改學文場,隨陳攀華修京胡、嗩吶,又自學月琴。1958年,擔當主胡,開啟隨團演出生涯。60年代初,逐漸接觸唱腔設(shè)計。1964年至今,為婺源徽劇《焦裕祿》《江姐》《濟公三戲花太歲》《金玉奴》《合玉環(huán)》《雙玉燕》《風雨路上》《穆桂英探谷》《紅樓二尤》《李逵探母》《拾玉鐲》《見判》等戲設(shè)計唱腔,其中現(xiàn)代徽劇《風雨路上》獲上饒地區(qū)“音樂設(shè)計”一等獎。2006年退休,被劇團返聘指導文場并參與下鄉(xiāng)演出。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徽劇代表性傳承人。

      一、成長背景

      我兄弟姐妹有四個,現(xiàn)在還有兩個健在,我排行第三。我一個姐姐生活在廣州,當時也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才離開家鄉(xiāng)的。我說說我的父母吧,他們都是婺源本地人,我父親年輕時在萬安讀高中,畢業(yè)后去上海讀大學,但是大學還沒等畢業(yè),抗戰(zhàn)就開始了。我父親只好跑回老家,先后做了本地小學教員、中學老師,后來又提拔為婺源縣國民黨書記。1947年,我父親得肺病去世了,我當時才三歲,那時我妹妹出世沒多久,就只好送給別人家了。我的母親在安徽女子師范學院讀書,畢業(yè)后就到婺源縣梅林鄉(xiāng)當老師,在小學教書。解放后,我母親帶著我們?nèi)チ丝h城,我在那里讀小學。父親去世后,我母親一個人供三個孩子讀書,很不容易,她說不管多么苦都得讓孩子讀書。1955年,我讀完小學,本打算繼續(xù)讀中學,但小學畢業(yè)時遇到政策變化,我無法讀中學了,就跟著母親砍柴、賣柴,還幫她到水井里挑水,送到各家各戶,賺些生活費(每家一塊錢一個月)。我小學畢業(yè)后,在家里這樣做工大概有一年多時間。

      二、學藝生涯

      1.考取劇團

      到了1956年,我母親在縣城看到徽劇團貼出招生告示,回到家后她告訴我劇團在招學員,問我要不要去考一下試試。我答應了,于是我的姐姐就帶我去劇團參加考試??荚嚂r,有幾位老師拉胡琴給考生伴奏,那時考試比現(xiàn)在要簡單,只考了我們唱歌。我當時唱的是《東方紅》,是老師指定我們唱這首歌,因為當時大家都會唱。唱完以后,老師用胡琴再拉高一個調(diào),讓我再唱一遍,我那時嗓子是不錯的,高了也可以唱上去。考完之后沒有馬上通知結(jié)果,大概過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我才知道被錄取了。沒收到結(jié)果的那段時間,我又出去做臨時工,在縣里的林業(yè)單位參加臨時工作,干了一個多月就接到了通知,讓我去劇團報到。

      2.難忘的練功

      我們所有學員都是住在一起的,過集體生活。最初幾年只是十來個人,最小的有十四歲,大的十八歲。早上我們要早早起來練功,因為當時還沒有分演員和文武場,所以大家都要一起吊嗓子、練功,每天都練腰功、腿功這些基本功。吊嗓子一開始我們都大多不會,就聽著老師父他們吊嗓子,然后就模仿他們。我那時年紀也算大的了,骨頭長硬了,練功時就很痛。我們練功的地面是石板地,冬天也照樣在石板上面練功。過去沒有練功毯,地面沒有任何東西墊著,尤其翻跟斗時跳落到地面就很痛,而且冬天也不能穿好多衣服,只能穿薄薄的衣服練功,一個人發(fā)一塊很寬的布,在腰上扎起來,師父抓著另一頭,我們就一個接一個地翻跟斗,身上不停地流汗。練腰功時,自己先下腰,師父還要再給你扳一扳,把手和腳扳得靠攏一些,我就聽到我的骨頭在咔嚓咔嚓地響。我們練腿功一般都是兩個老師父一起配合,我們先靠到墻邊,把腿抬起來并且向上扳,我感覺腿痛得動不了。我當時覺得練功太苦了,吃不消,中途跑回家,跟母親哭著說練功很苦,不想再練了。母親聽了就勸我說:“你不學這個,就要跟我去砍柴火。你還小,你還是得去練功啊,暫時吃點苦,以后的日子會好的。”我被母親這么勸,覺得有道理,就又回到劇團了。

      3.曾是武生

      一段時間過后,劇團對我們每個學員都有所了解了,就開始分工。我被分為武生和小生,因為我的后身比較飄(就是輕的意思),舞臺上跟頭翻起來會好看。我的師父是崔月樓和汪新丁。崔月樓主工武生和小生,也在劇團做業(yè)務團長。我跟師父學到第二年,就上臺演出了。1957年,我登臺演了《白虎堂》,在里面演楊宗保,是小生,其中里面還有四句唱,我現(xiàn)在還記得。還有一個戲叫《叭蠟廟》,我扮武丑,也叫“開口跳”。這個戲里我沒有唱,只是表演,精彩的地方是要跳過舞臺上的方桌子,那時我可以輕松地跳過去。進劇團訓練一年之后,我們基本可以達到這個水平,這跟我們師父的嚴格管教有關(guān)。師父們讓我們每天不停止地練功,過年、過節(jié)也要練。那時,我們畢竟還小,遇到哪個師父咳一下,我們都怕呀,就像老鼠見到貓,因為練不好要挨鞭子打的,沒到位的話就抽你幾下,痛倒也不太痛,就是害怕,所以就很聽話,就得去練功。

      4.改學文場

      我的腿在練功時受過傷,大概是進劇團一年多,在一次練腿功時不小心把腿扳過勁了,傷到了筋,躺在床上一個多月不能動,吃飯都要別人送過來,還有一位老師用酒幫我搓腿,幫助早點恢復。一個多月以后,傷漸漸好了,但是團里不讓我練功了,叫我跟著老藝人陳攀華學文場。陳攀華是我們劇團的當家文場,六十來歲,他以前在徽班搭過班,京胡、小嗩吶、大嗩吶他都會,對昆腔很熟,我們徽劇里的昆腔戲就只有他會,都得由他來教演員唱昆腔。我先跟著他學習昆腔和工尺譜,我?guī)煾覆怀S脴菲鞲?,是他唱一句、我跟著唱一句這樣地學,學到能全部背下來。因為我要給文場伴奏,這些唱腔都得知道。師父教我的第一個昆腔戲是《追韓信》,他先講戲名和里面的主要人物,情節(jié)不太講,然后就開始教唱。我的胡琴也是跟他學的,他先教一些基本要求,指法都要自己練的。那時大家住一起,白天他們都去練功了,我就可以一個人練,沒人打擾。有時也被叫去給演員拉一段,幫他們吊嗓子,我就拉著胡琴陪他們練嗓,這算鞏固加深了。

      5.自修樂器

      劇團成立不久的前幾年,是由我?guī)煾咐骱⒋祮顓鹊?,笛子是由另一個人來吹。他是賦村人,三十來歲,徽劇的吹腔、昆腔都由這個年輕人吹笛子。我來劇團之前,在家里吹過笛子。因為我母親會吹,家里就有笛子,沒事我也會吹幾下?;談±锏睦デ灰玫炎影樽啵?guī)煾覆粫档炎?,所以我空閑時就去練笛子。到后來這些昆腔我都唱會了,就試著用笛子吹,但起初指法不太好,花了很多時間練指法。另外,大概在1959年前后,我見到團里有月琴,開始劇團里沒人彈月琴,我覺得這個樂器很新鮮,很想學一學?,F(xiàn)在的月琴是四根弦的,過去的月琴很簡單,只有兩根弦,我就拿著彈片,按照胡琴的指法先練習,但是演出時我要拉主胡,所以樂隊里一直沒用上這個樂器。后來,到了60年代,我們?nèi)ド橡垍⒓拥貐^(qū)會演,有十幾家劇團在那里演出,我們演完了就看人家的演出,發(fā)現(xiàn)有的劇團文場樂器比較齊全,我們也想學著他們把樂隊規(guī)模擴大。后來,劇團又引進了新人,有人拉主胡了,我就開始彈月琴,我們文場就有了月琴伴奏。

      6.師父對我的影響

      我會演奏胡琴、嗩吶、笛子、月琴。有時一個戲里頭就有好幾種唱腔,碰到人手不夠時,我就得既要拉胡琴,又要一會吹小嗩吶、一會吹大嗩吶。我能成為文場當家樂師,和我的師父陳攀華有很大關(guān)系,我十分感激他。我對他的記憶很深,尤其記得他教會了我吹嗩吶的換氣,這個本領(lǐng)很難掌握,就是同時進行嘴巴吐氣和鼻子吸氣,很難學會的,我的外孫女[1]現(xiàn)在還沒有練出來。吹嗩吶如果不會換氣的話,吹起來又吃勁,又不好聽。當年師父教了我,并且很有耐心,給我反復示范,我也每天琢磨,突然有一天早上就練會了,特別高興。學了這個技術(shù)讓我在《戰(zhàn)馬超》這個戲里可以連吹半個小時的嗩吶都不費勁。因為配合張飛洗馬的表演,里面的嗩吶牌子要吹個不停的。另外,我的胡琴、小嗩吶、大嗩吶,還有工尺譜,都是陳師父教的。工尺譜是通過教唱嗩吶牌子學會的。我?guī)煾覆粫压こ咦V寫出來教我,而是一句一句地用唱工尺譜唱嗩吶牌子,他唱一句,我再跟著唱,哪里不對了,他再重復唱。還有就是每到劇團出去演出,師父都會帶著我,他演奏時讓我在一邊熟悉戲里安排了什么唱腔,什么板式,讓我留意去聽,回去我就練。一個戲下來有很多過門和牌子,特別是嗩吶牌子,我會留意聽這些,等到以后拉得比較成熟了,師父在演出時讓我跟他一起拉,跟他慢慢地合,不熟悉的地方就讓我拉輕一點。就這樣,師父“托”著我大概有一年多,我就可以自己獨自演奏了。

      7.交流與學習

      1957年,劇團出縣城的第一次巡演我也參加了。那時我還沒改學文場,還是演員。開始到德興演出,后來從鄱陽坐船去南昌演出。結(jié)果到了南昌天已經(jīng)黑了,突然又聽到警報響起,原來是敵機來了,要全城戒嚴不能動。那時是冬天,我們到南昌剛剛下船,劇團最小的演員董禮和的衣服穿得很少,老師父就用大衣把他包住,我們原地不動大概等了一個多小時才放行。還有1959年,北京舉行全國古老劇種會演活動,劇團一共去了六個人,老師父有汪新丁、崔月樓、陳攀華、張繼亭等四個,我在樂隊里吹笛子,我們表演了徽劇《汾河灣》。這個戲先是在省贛劇團排練了一個禮拜,還安排了省贛劇團一個小演員演薛丁山,其他演員和樂隊都是我們劇團的。1960年,有四省會演,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省,文化局把我們調(diào)到南昌,到省文藝學校培訓了兩個多月,主要是排練演員的表演,提高演出水平。1964年,團長帶我們?nèi)ド虾S^摩現(xiàn)代戲,演員去得多,樂隊就去了我一個人,我們看了《紅管家》《紅嫂》《蘆蕩火種》,回來的時候弄到了這些劇本,后期還移植了一部分戲。1980年,團里派了我們五個人到外地觀摩演出,我們還坐飛機去合肥觀看了《宏碧緣》,在黃山看了京劇《金玉奴》,回團后不久,我們排了徽劇《金玉奴》。

      8.嘗試創(chuàng)作

      由于老師父都是口耳相傳地教我們,所以常演的戲和唱腔,有什么曲牌、板式,我都比較清楚。比如有時給演員吊嗓子,他們說出板式,我就知道拉什么,是不用看譜的。所以后來劇團就安排我為新戲設(shè)計唱腔。1964年,要排現(xiàn)代徽劇《焦裕祿》,讓我來設(shè)計唱腔,這是我第一個創(chuàng)作任務。這個戲大概有六七場,我先看了劇本,了解了一下人物和唱詞,這樣好為不同場次設(shè)計相應的唱腔,很少會一個唱腔用到底的。選唱腔得要適合人物、適合劇情,像徽劇里的反二黃,唱起來比較悲的,就適合同樣風格的劇情。比如《焦裕祿》有一場戲我就特地安排了反二黃,是演焦裕祿生病的那一場。反二黃的音樂只要胡琴一拉起來就很感人,再加上演員也唱得好,演出時就有觀眾感動得落淚。我在另一個場次設(shè)計了高撥子,是演蘭考土地貧瘠,種不出莊稼來,老百姓跑到火車站扒火車往外逃,焦書記急忙趕過來阻止他們,并勸大家回去種樹來改變環(huán)境。這樣一個緊迫的場面,我覺得高撥子的唱腔特點很適合,它比較高亢、激昂,唱起來有力量。之后,我還創(chuàng)作了《江姐》,也是1964年創(chuàng)作的。這個戲也很長,唱腔比《焦裕祿》要多。因為主要角色是女的,有的地方我特地設(shè)計了昆腔來表現(xiàn)女性。我剛開始創(chuàng)作時,就很流行寫個前奏曲放在正式演出前,估計都是學京劇樣板戲的形式。前奏曲的內(nèi)容與風格也要根據(jù)劇情來定,有時音樂是創(chuàng)新的,有時是根據(jù)徽劇的唱腔寫的。到了可以演老戲了,我就開始給傳統(tǒng)戲設(shè)計唱腔,比如古裝戲《濟公三戲花太歲》《合玉環(huán)》《雙玉燕》《金玉奴》。到了2017年,劇團送去安徽學習的學員畢業(yè)回劇團工作了,團長就請我回去,把一些戲改成徽劇唱腔并負責教會他們,有《穆桂英探谷》《紅樓二尤》《李逵探母》《拾玉鐲》《見判》。

      三、戲臺上下

      1.擔綱文場

      到了1958年,大躍進時期我們劇團有演出任務,我?guī)煾赴才盼液蛶讉€演員一起下去演出,文場就只有我一個人,這給了我很好的鍛煉機會,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獨立登臺演奏。每天我們要走幾十里路,我背著被褥和一把胡琴,到了一個地方就將近天黑,吃了晚飯就安排演出,主要演些現(xiàn)代戲,我記得其中一個戲叫《鋼鐵巨人》,就是鼓舞大家煉鋼、煉鐵、搞生產(chǎn)。第二天早上又要動身去另一個地方,就這樣一路過來我們?nèi)チ撕芏嗟胤剑瑤X下、甲路、清華等一些煉鋼煉鐵的地方。有很多地方要翻山,那時候沒有什么馬路,只有去景德鎮(zhèn)才有馬路。我的技術(shù)和吃苦的能力就在這一次又得到了鍛煉。

      2.鄉(xiāng)間演出

      五六十年代去鄉(xiāng)下演出是很艱苦的,交通不便,沒有馬路,都靠走路、爬山,有些村莊走上兩三個小時也到不了。從一個村子翻山越嶺到另一個村子,婺源的山嶺多得很,我們經(jīng)常要爬山,好在山上鋪了石板路要好走一些。冬天也得下去演出,晚上涼得地面都結(jié)了霜,演出前我們就烤火盆取取暖。遇到大雪天,就很少下去演出,有時候是下去之后中途遇到下雪。即便下雪或者下雨,我們也淋不到的,因為多數(shù)是在祠堂里演出,有時候在田里演出也搭了臨時舞臺。說到搭舞臺,村民要花好多工夫,要用上一兩天時間,那時生產(chǎn)大隊會給他們記工分。演出多數(shù)安排在晚上演,農(nóng)閑時老百姓沒什么事了,白天也會演出,有時加的戲會安排在白天。我記得有一次下去演出,最長時間有四個多月。好像是1964年2月份到鄉(xiāng)下的。那時天氣還有一點冷。剛開始也沒計劃要演那么久,邊演邊看情況。我們在這里演戲時,就有其他村里人過來講:“你們這里演完就到我們這來演哈!”人家想看,我們就去演。其中,在梅林公社就演了一個月之久。再從梅林到店埠,再從店埠到坑口,一個地方起碼演了兩到三個晚上,而且都是包場的,一場好像是一百五十塊錢。那時還是公社生產(chǎn)隊,由大隊來包場。演出內(nèi)容我們是有戲單的,拿給他們來挑。那時能演的戲也很多,大多都是全本戲,一本戲演下來時間很長,一個晚上只能演一個。像《金玉奴》,全本演完要三個多小時。住處上,有時候生產(chǎn)大隊給我們安排地方,到村民家找個空房子住。有時候安排在祠堂樓上的房間。多數(shù)沒有床睡,用曬谷的墊子鋪在地面上,上面再墊些稻草,我們再鋪上自己的被條,就睡在上面。被條也是一半用來蓋,一半墊在身下,衣服疊起來當枕頭。早上起床后,就到老百姓家里洗漱。老百姓是很熱情的,拿出熱水給我們用。有時用水坑、小河的水洗臉,年輕人不怕冷啊,大雪天也敢用小河水洗臉,何柏坤[2]年輕時就經(jīng)常那樣。她們女演員就稍微講究些,會自己帶臉盆。我們男的會幫她們挑些東西。到了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就更苦了。我記得去樂平演出,每個人發(fā)兩斤用糠做的餅干當飯吃,只有一點點甜味。有幾次下去演出還會蒸一大桶辣椒,每個人分一碗來當飯吃,那時就是那樣熬過來的。唉,那時雖然條件苦,但是那樣的集體生活又是很有意思的。到了1961年以后,團里的年輕演員也培養(yǎng)出來了,上面又派來了新團長,他比較會抓經(jīng)濟,把我們分成了兩個演出隊,這樣一個晚上演出下來收入就有三百塊錢。

      3.特殊時期

      由于我的出身問題,在那個特定時期,團里的演出我不能參加。1968年10月,我下放到高砂村,在那里做記工員,記錄每個人一天都做了哪些勞動。我在高砂干了三年,也是在那兒遇到了我老伴,她比我小八歲,也是從縣城下放到我們大隊的。過去農(nóng)村里的年輕人十八九歲就結(jié)婚了,那年我28歲,我算遲的了。我們趁著回縣城演出的時候把婚禮辦了。那是1970年,縣里臨時調(diào)我排練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有半個月的時間,參加排練的幾乎都是原來劇團的人。我想趁這次回縣里和大家聚在一起的機會把婚結(jié)了,所以在正式演出后就辦了婚禮。當時還有另外一對同事,我們一起辦了婚禮。到了1971年,我調(diào)到秋口,她留在高砂,我大兒子也是在高砂出生。調(diào)到秋口后,我在“五七大軍”宣傳隊,除了勞動也要參加一些排練,和上海來的知識青年、上饒下放的歌舞團人員一起排練,然后在附近的村莊演出,演的都是配合當時形勢的宣傳類節(jié)目,比如歌舞、三句半、快板啊,我還是在樂隊里演奏。我下放了五年多,到1973年3月,劇團重新把我調(diào)回去,同時還吸收了一班雜技演員組成了雜技隊。我隨同雜技隊到上饒、廣豐、貴溪演出,表演雜技時,我就給他們伴奏。記得第一個節(jié)目是爬高桿,爬到高處還要做各種動作和造型,這時樂隊就要演奏《運動員進行曲》。后來劇團又排了京劇樣板戲,像《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海港》等。

      4.戲約與趣聞

      打氣燈:很早的時候,我們這兒的鄉(xiāng)下還沒有電燈,50年代演出要點氣油燈的。戲臺上每個臺口都要吊一盞,用繩子把它吊在柱子上。我們演出隊里有一個專門管氣油燈的師傅,他早早吃了飯自己就先去點氣油燈。除了做這些,他還要管大衣箱,負責提前把蟒袍、靠裝好;演出結(jié)束又要把這些東西收齊、疊好,裝回戲箱里。

      伙頭[3]:劇團條件好些時,我們到鄉(xiāng)下演出會帶伙頭的,我們到了村莊會在老百姓家里借個廚房,再借口鍋,伙頭會到當?shù)馗阈┎藖恚撠熃o我們做飯、燒菜。另外,伙頭跟我們下來還要負責“打前站”的活,就是做每個地方演出前的聯(lián)絡(luò)工作。比如這個地方什么時候演完,下一個地點去什么村莊,都由“打前戰(zhàn)”的人來聯(lián)絡(luò)。要是沒帶“伙頭”的話,也有專門“打前站”的,他負責與下面的生產(chǎn)隊、村委會聯(lián)系好演出,商量地點、確定戲目。

      管外場、管盔頭:其他分工,還有專門“管外場”的人,每一場演出都由管外場的來擺凳子、桌子;還有“管盔頭”的,負責戲里各種人物的盔頭和帽子。

      賣戲票:以前在鄉(xiāng)下演出都是包場的,一場演出講好多少錢。我記得50年代一場戲要一百塊錢,60年代要一百五十元。但是出縣城的演出多數(shù)是賣戲票,1957年,我們出縣城去鄱陽、樂平的鄉(xiāng)下演出就賣戲票了,還有去景德鎮(zhèn)、鄱陽、余干、余江演《宏碧緣》的時候也是賣戲票的,老百姓自己買票看戲。過去我們劇團在外面演戲是比較吃得開的,我記得1969年在樂平演出時,早上才一點點亮,老百姓就排隊買票了。他們聽說是婺源過來的,就很喜歡的,那時戲票賣到一毛五或兩毛錢一張。

      加戲:有的地方要求加戲,一般加半小時的小戲。像《三岔口》《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這樣的武打戲,老百姓喜歡看翻跟斗,有時也會加文戲,看他們的想法。加戲都是之前講好的,不是臨時加的,只要管業(yè)務的同意了,就送他們一個小戲,這是不用額外收錢的。

      丟甘蔗、搶戲箱:有一次在西南鄉(xiāng)演出,老百姓看到高興時就把手中的甘蔗丟上了舞臺。我們還在演出,舞臺上卻滿是甘蔗,所以沒法演出了,只好停下來先清場。還有好幾次碰到村民搶戲箱。一個地方演出快要結(jié)束時,就有其他幾個村莊的人過來搶戲箱。一個村的說要先到他們村莊演,另一個又說先到他們那里演,有時會真的吵起來,我們就得講好話,來調(diào)和。

      四、藝術(shù)情懷

      1.至高榮譽

      我在這個小縣城里生活了一輩子,能評上國家級傳承人是最大的榮譽。記得是2007年,劇團把我的材料報了上去,到了2008年2月,文化部就宣布了結(jié)果,2月25日我到北京去領(lǐng)傳承人證書。那個情景我深深地記得。當時是在人民大會堂頒發(fā)的證書,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給我們到場的傳承人講話,他說我們是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經(jīng)過多名專家評審了半年才評出的結(jié)果,希望我們要珍惜這個榮譽,并好好地將國家的非遺傳承下去。原本我也是十分喜愛戲曲、熱愛這份工作的,徽劇陪伴了我一輩子,現(xiàn)在我的外孫女也進了徽劇團,而且同樣是拉主胡,我希望她能好好接班,做出點成績來。

      2.傳承與關(guān)切

      2017年,一批年輕的學員畢業(yè)后回劇團工作時,劇團請我教他們徽劇。當時把我們集中安排在縣城的茶校,借用了一層樓,我在那里給他們輔導,大概教了一年多,幫助他們熟悉徽劇傳統(tǒng)唱腔和文場曲牌,中途他們排了一個現(xiàn)代小戲《激流》?,F(xiàn)在樂隊的這批孩子們都還不錯,文場每個人都可以掌兩樣樂器,武場的孩子也個個可以掌鼓,而且很多鑼鼓點都能背下來打。樂隊人員成為“多面手”是有好處的,各種樂器都能來一下,人手不夠的時候可以救場。有幾次我去聽文場的孩子拉獨奏曲,都還拉得不錯,很多曲子可以做到登臺獨奏的水平。相比我們,他們的技術(shù)要更專業(yè)。我們那個年代技術(shù)沒這么好,演出更不去拉快功,這跟文場的演奏水平有關(guān)。希望樂隊還要多吃苦、多訓練,平時演奏徽劇唱腔作為訓練,也可以練練獨奏曲。獨奏曲的技術(shù)要求是更高一籌的,能把獨奏曲拉好,拉其他的就很容易。現(xiàn)在國家很重視戲曲,省里的活動也很多,他們這幾年常去參加省里的樂器演奏比賽,對提高業(yè)務有促進作用。

      3.現(xiàn)狀與反思

      現(xiàn)在我們的婺源徽劇傳承仍然有很多困難,首先就是缺少演員這方面的傳承人,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80年代劇團改革,調(diào)走了一批演員,很多人從那時去其他單位工作了,便不再從事徽劇表演。所以,現(xiàn)在老演員很少,很多傳統(tǒng)戲恢復不起來,就導致現(xiàn)在這批年輕演員能演的老戲不多,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其次就是劇團排新戲要到外面請人來排練,看來團里現(xiàn)在缺少綜合型人才。這批演員還在成長,沒真正地成熟起來,還只會演,不會排。另外,我聽說《朱子還鄉(xiāng)》里演朱熹的演員離開劇團了,主要演員一走,會影響以后的排戲、演戲。所以,我覺得老藝人、主力演員還有綜合型人才都是傳承中的難題。再次就是伴奏方面,有時演出會用伴奏錄音,我覺得這樣不好。播放錄音的話,那樣的伴奏就定死了,演出還是要現(xiàn)場伴奏,鑼鼓敲起來,胡琴拉起來,效果才會好。現(xiàn)場伴奏也會激勵演員的表演,鑼鼓打得好,演員唱得也更有勁。放錄音的話就沒樂隊什么事了,時間久了就會生疏。我還是提倡現(xiàn)場伴奏,因為一個戲排出來是要反復演出的,樂隊人員可以不斷地熟悉它,而且和演員之間的合作也會越來越默契。比如以前我遇到演員嗓子不舒服,唱不上去時,就會跟我打招呼讓我拉低一點,我就會配合他把琴弦調(diào)松一點。所以現(xiàn)場伴奏會更靈活,為演員也好、為觀眾也好。最后,很重要的就是他們現(xiàn)在對徽劇唱腔還沒有十分熟悉,這倒是有原因的,現(xiàn)在學戲都是看譜的,比較依賴譜子。我們那時就得全神貫注地聽師父唱,才能學得準、學得像。那時的演員也是一樣,對唱腔都很熟悉,排新戲的話,好演員是可以自己按詞唱的,不需要再一句句教了。一個劇種的主要特點就是唱腔,表演上很多劇種都大體是一樣的,所以要保護好自己的唱腔和文武場,樂隊也要有自己的特點,這些能證明自己的劇種,一定要把它們把握好。徽劇是古老的劇種,全國能演徽劇的也不多了,希望他們能堅持下去,多吃苦、多練功,好好把徽劇傳承下去,希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了。

      注釋:

      [1]江湘璈的外孫女王雅丹,現(xiàn)為婺源徽劇團樂隊文場樂師,工胡琴、嗩吶。

      [2]何柏坤,婺源徽劇團原司鼓。

      [3]伙頭,婺源當?shù)刂笇iT做飯的人。

      責任編輯 原旭春

      猜你喜歡
      徽劇文場練功
      王丹紅:徽劇人需要更多的舞臺
      練功
      鄉(xiāng)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廣西文場傳承現(xiàn)狀與對策
      綠色科技(2021年21期)2021-11-28 05:58:19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
      ——廣西文場隊伍人才培養(yǎng)研究
      沿著名家的足跡傳承徽劇
      廣西文場傳承人龐建寧個案考察
      北方音樂(2020年24期)2021-01-27 03:37:32
      新媒體時代地方戲曲的傳播與傳承——以徽劇藝術(shù)為例
      河北畫報(2020年24期)2020-08-04 02:45:38
      徽劇傳承與發(fā)展
      練功
      快樂語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20
      廣西文場活態(tài)保護研究
      ——以荔浦縣為例
      县级市| 襄樊市| 定远县| 大洼县| 青州市| 周至县| 九寨沟县| 平乐县| 环江| 凌海市| 玉龙| 新邵县| 成都市| 石嘴山市| 农安县| 娄底市| 宜川县| 铜山县| 合肥市| 禄丰县| 三河市| 长岛县| 金山区| 吴堡县| 桂阳县| 阳朔县| 尖扎县| 东兰县| 缙云县| 若尔盖县| 沙坪坝区| 蛟河市| 当阳市| 梁河县| 云南省| 浦江县| 伊川县| 张掖市| 新兴县| 土默特左旗|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