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壁畫中的古代敦煌的飲食器具

      2021-05-25 01:20:18圖來源網(wǎng)絡
      餐飲世界 2021年4期
      關鍵詞:食單嘉峪關勺子

      文、圖來源/網(wǎng)絡

      用什么方式進行食物原料加工、如何制作食物、如何進食等,是飲食文化主要的內容,探討飲食文化重要的特質和內容,則應首先了解其采用的工具。

      炊具

      敦煌的炊具名目繁多,有以下數(shù)種:

      - 鐺 -

      一種金屬質的平底炊具。鐺的品種規(guī)格較多,有半升、五升、七升、一斗八升、二斗、二斗二升、二斗四升、三斗、四斗、六斗、七斗、一石、一石二斗等十幾個規(guī)格。

      鐺有圓耳的,有方耳的,一般都有“腳”支撐,有的甚至因為太大而在底下安了輪子,以便于搬運。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鐺的圖像

      敦煌鐺的用途,比較復雜。敦煌文獻記載用鐺“煮油”?!爸笥汀本褪恰坝糜驼ā薄坝糜图濉?。鐺也可能用來烙餅。

      一段時間內,鐺作為炊具悄然隱退。許多人不知鐺是一種很古老的炊具。今天,一度消失的鐺又出現(xiàn)在了廚房里,各種炸的、煎的食品多了起來,鐺也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

      - 鑊 -

      斂口,鼓腹,或平底,或收底,煮肉容易熟。

      鑊是一種古老的炊具,由鼎變化而來。敦煌的鑊有耳,可能有蓋,而且壁畫上反映有足;容量從四斗、七斗、兩碩、三碩不等,質料有銅和鐵兩種。

      △ 莫高窟第468窟北壁鐺的圖像

      △ 莫高窟第296窟主室北坡鐺的圖像

      △ 莫高窟第431窟鑊的圖像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鑊的圖像

      上圖中,一個女廚師正往鑊下添柴。類似的圖畫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反映。鑊在古代主要用來煮肉,到了唐以后用途更為廣泛。

      - 甑和蒸籠 -

      敦煌文書中,稱蒸籠為“咄籠”,這是河西人對蒸籠的傳統(tǒng)叫法。

      敦煌人食用的餅中有蒸餅,而且許多蒸食、細供及喪葬儀式上的“盤”均要用蒸籠蒸,做這些食物的工具即是“咄籠”。

      同時,敦煌人仍使用更古老的陶制的“甑”。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陶釜和甑的圖像

      上圖中,女廚師正在往灶中添柴。爐子上有一具陶釜正冒著熱氣。旁邊放著一具甑。

      - 切刀 -

      即今天的菜刀。切刀式樣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飲食文化特點和烹飪傳統(tǒng)。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切刀的圖像

      農耕飲食文化傳統(tǒng)下的切刀主要用途是切菜、切面,因此,寬、厚的切刀省力、方便;游牧飲食文化傳統(tǒng)下的切刀主要是割肉,因此,刃薄而窄,有尖。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切肉圖中,所使用的切刀正是一種窄而長的刀。

      餐具

      敦煌的餐具有碗、碟、盤、筷子、匙、勺子、盛子、食刀、缽、魁子、叉子等。

      - 盤子 -

      今天,盤子和碟子似乎有趨同的跡象。但在古代,二者有明顯的區(qū)別。

      △ 榆林窟第25窟中盤子與凈瓶的圖像

      盤子用來運送和裝盛食物。與碟子相比,盤子種類多、形狀各異,比碟子大,而碟子呈扁平狀。

      當時的盤子既包括運送食物和餐具的長方形大木盤,也包括裝盛干食的各種器皿。

      △ 榆林窟第25窟婚宴圖

      從質料上分,盤子有木、漆、銅、瓷、銀5種;從其形狀和名稱分有團盤、牙盤、高腳盤、馬頭盤、中臺盤、合盤、擎盤等。高腳盤、中臺盤應當指一種有底座的盤子。

      榆林窟第25窟婚宴圖中仆人手中所端的盤子,內凹寬沿,圓形圈足。

      △ 莫高窟第45窟中盤子及飲具的圖像

      上圖中的案上一邊是一個方木盤,中間有兩個盤子,一高腳,一無腳,盛有食物,另有五只有腳的小餐飲具或為高腳酒杯,或為一種小盤子。

      文書中還出現(xiàn)了銀盤子和雕花銀盤子,雕花銀盤子有可能是來自于異域的工藝,其風格受到了西亞的影響,或者本身就來自于西域。

      - 叉子 -

      在漢、魏、晉時期則是整個河西地區(qū)常用的餐具之一,在武威漢墓、嘉峪關魏晉墓及敦煌魏晉墓中,不僅有磚畫的圖樣及用叉就餐的實圖,而且有出土的實物,在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博物館均有收藏。

      △ 敦煌祁家灣西晉墓出土的叉子圖像

      叉的種類有三股和兩股兩種。漢代的叉較長,有一尺多,柄尾有環(huán),可以掛在墻上,而敦煌祁家灣西晉墓出土的叉子分兩股和三股兩種,長度有所縮短,只有23.2cm和27.5cm。顯然,這時,叉子已逐漸由原來的炊具向餐具的方向發(fā)展。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吃烤肉的場景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吃烤肉的場景

      從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飲食圖中看,叉子既是炊具,用來直接烤肉,也是餐具,由仆人遞與進食者直接食用。

      - 食刀 -

      一種較小的刀,應是一種隨身攜帶、用來割食肉的小刀。這使人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食肉習慣,即用小刀將肉割下送到口中。

      △ 敦煌祁家灣西晉墓出土的刀叉圖像

      時至今日,用小刀割肉而食仍是蒙古、藏等民族的食肉方法。據(jù)此,食刀其實就是餐刀。

      - 勺子 -

      勺子之“勺”,多寫作“杓”,可見為木質。

      △ 榆林窟第25窟中的樽和勺子

      勺子的用途有兩種,一是作為餐具,用來盛飯舀粥調醋醬,水勺則用來舀水;二是作為酒、油等液體飲料和調味品的取用工具;三是作為量器單位,“十勺為一合”。

      △ 莫高窟第236窟齋僧圖中的樽和勺子

      用來盛飯、盛粥、舀水的勺子沒有固定的規(guī)格,而作為量器的勺子則有固定的規(guī)格。

      不同的文獻數(shù)次記載“大木勺”“大水勺”,可知有一種常用來舀水的勺子。作為量器的勺子,經(jīng)考證,容量相當于一升,它的形狀當然與今日的勺子不同,是一種打酒、挹酒的器具。壁畫中也多次出現(xiàn)了一種曲柄勺,在齋僧圖和婚禮宴飲圖中,都顯示在一個鼓腹、三腳、敞口的器皿中。在魏晉磚墓壁畫中,它是酒樽;在敦煌壁畫中,它有可能是酒樽,也可能是盛子,用來盛粥。

      - 魁子 -

      在文書中寫作“槐子”,常與碟子、盤子、摞子、碗等記錄在一起,可證明是一種餐具?!盎薄碑斒恰翱钡漠悓?。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婦女手中的魁子

      “魁”是古代的一種飲食器具。在河南靈寶東漢墓所出的陶案上就有“魁”。有把,從其形狀上看,有點像今天的“馬勺”,但底是平的,當是食用粥及其他湯飯時的餐具,因為有把,可以避免燙手。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上,有一個婦女,手中所拿器具,從其形狀判斷,應該為“魁”。

      容器

      - 盆 -

      功能比較多,不僅是日常的用具,而且也充當糧食或食物的容器。

      其可以裝油、食物等,主要的作用似乎是裝水、洗臉、洗頭等。在榆林窟壁畫中發(fā)現(xiàn)了用盆來裝收獲的葫蘆的畫面。

      敦煌的盆的容積有3斗、5斗、6斗、2石的,也有更小的。

      △ 莫高窟第146窟中的木盆

      盆的質料主要以木頭為主,反映了當時的制作工藝。比如莫高窟第146窟的木盆,其形狀顯示就是一朵覆蓮和仰蓮。也有一些盆的材料為銅質。

      - 甕 -

      一種腹部大、口相對小的陶器器皿,敦煌人用來裝糧食、裝油、裝酒和盛飯,大小不等,因此,也可以說它是食器。這是敦煌人應用最廣泛的器皿之一。

      大的甕用來裝糧食,稱作“干甕”。小一些的甕用來盛粥等湯食。另有一種甕用來裝油和酒。裝酒和油的甕又是一種量器,用來衡量液體的容積。敦煌的1甕酒等于6斗,4角等于1甕,1斗等于10升。

      △ 莫高窟第61窟中的制陶圖

      甕的質料有陶和木兩種。陶質的甕在敦煌就有出產(chǎn)。上圖中甕匠右腳在蹬底下的木輪,使其旋轉,左手扶一個成型的甕,右手拿一個木質的敲打錘在加工。

      甕在敦煌是使用最頻繁和用途最廣的器皿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它就在當?shù)刂谱?,價格便宜,而且甕作為酒、油等流體食物的貯存器皿,它的鼓腹撮口的特點,便于裝液體類飲食,容易保留食味且不易進灰塵。

      - 罐子 -

      一種常用的工具,有木罐,也有陶罐和銅罐,以銅質為多,其次是木質;其用途除了盛東西外,還可以用來澆水洗澡,也可以用來提送食物、裝油。

      酒具

      - 甕 -

      △ 莫高窟第290窟中的甕

      一種撮口、細頸、鼓腹的容器,不僅是糧油的容器,也是酒的容器,能保持酒的醇香,而且容量大,衛(wèi)生。

      敦煌人釀好的酒均裝在甕中,一般每甕容量6斗。酒店也用“甕”來標志酒的數(shù)量。

      和“干盛甕”不同,裝酒的甕在制作時要加釉子,以防滲漏。

      - 樽 -

      又寫作“尊”。樽是傳統(tǒng)的酒器,主要用來盛酒,以向酒杯中注酒。歷代形狀各異,敦煌祁家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圓柱形陶樽,和嘉峪關魏晉墓葬磚畫中的樽形狀相同。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樽和曲柄勺的圖像

      敦煌的樽以木質和陶、瓷質為主。上圖是兩人對食的畫面。中間有一案,案上放置有樽,里面有一曲柄勺。

      - 杯 -

      敦煌佛爺廟灣西晉墓、敦煌祁家灣西晉十六國墓葬中曾出土了不少用陶器制作的雙耳杯,說明敦煌很早就已生產(chǎn)酒杯。

      △ 莫高窟第116窟中的酒杯

      △ 莫高窟第14窟中的酒杯

      莫高窟盛唐第116窟婚宴圖中也有一個敬酒的飲酒器。莫高窟第14窟主室南壁壁畫上的酒杯等,都說明敦煌流行著一些形狀各異的飲酒具。

      食床、食單和坐具

      除了餐飲具外,其他進食輔助工具是為了更方便、舒適、快捷和更優(yōu)雅地完成飲食的最后一道工序的必需品之一。

      - 食床 -

      用來盛放餐飲具、食物和人們憑倚進食的家具。從早期的臥具——榻床——演變而來。

      食床大體上有三種:一種幾乎完整保留了早期的式樣:寬大、低矮、圈足、壸(kun)門。

      另一種和當時的書案差不多,長方形,已經(jīng)比較高,以適合人們垂腿而坐。其支撐的足有傳統(tǒng)的圈足,也有新式的四條腿。壁畫上大多婚宴圖中就是這樣的食床。

      △ 莫高窟第159窟中的食床

      還有一種就是“方食床”。它應該就是后世所謂的炕桌,是一種家庭進食的小餐桌。

      - 坐具 -

      早期,人們進食時往往“席地而坐”,實際上是席地而跪。這種進食方式在魏晉時期的磚墓畫中還看得很清楚。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跪坐飲食圖

      上圖是嘉峪關魏晉墓磚畫像當中的一幅宴飲圖,兩人跪坐,中間是一個圓形食案,上有酒樽和曲柄勺,女仆手持小盤,上有耳杯。

      △ 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女主人進食圖

      上圖是一個集體宴飲場面。四人席地對坐,中間有一食案,上有酒樽和曲柄勺。

      到了唐五代時期,隨著食床的升高,出現(xiàn)了由榻床演變而來的高而寬的坐具,人們開始垂腿而坐,大部分的飲食場面都是垂腿坐。

      △ 莫高窟第113窟中的婚宴圖

      莫高窟第113窟婚宴圖。從中可以看到人們的坐姿很隨便,有垂腿坐,也有跪坐。

      △ 莫高窟第474窟中的婚宴圖

      這是莫高窟第474窟婚宴圖。其中右邊的女賓是跪坐。坐具則是一種寬大的坐床。它就是后世條凳的前身,也由榻床演變而來。

      -“食單”和“食氍毯”-

      敦煌人飲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笆硢巍焙汀笆畴骸笔莾煞N東西,“食氍毯”是鋪設在地上的毛毯,而“食單”則或鋪設在僧人前面用來放置食物,或鋪設在食床上放置食物的紡織物。

      鋪設“食氍毯”或“食單”,這種飲食風俗產(chǎn)生得非常早,它與早期“席地而坐”的飲食方式密切相關。

      當時的食單并不都鋪設在地上,有些可能鋪設在大的食床上。如一些婚禮宴飲圖上,食床上都鋪設有“食單”,食床周邊還有帷簾。

      △ 莫高窟第474窟中的婚宴圖

      上圖中,男女賓客坐在一種鼓腰墩上,列坐在食床兩邊。食床有擋水線,上面鋪設有“食單”,周圍有帷簾,高腳盤中裝滿了蒸餅、馓子等食物。

      猜你喜歡
      食單嘉峪關勺子
      嘉峪關丹霞地貌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散文(2022年1期)2022-03-03 09:34:04
      做木勺子
      吃面
      青海湖(2020年6期)2020-09-07 08:08:22
      隨園食單
      七把勺子的故事
      首屆絲路天使總決賽在嘉峪關舉行
      伙伴(2018年7期)2018-05-14 14:19:33
      在嘉峪關“吹?!?/a>
      《紅樓夢》饌食英譯與中華飲食文化輸出
      文教資料(2016年28期)2017-02-23 23:47:35
      從文本獲得療救寫作的“食單”
      岑巩县| 昆明市| 安丘市| 绥滨县| 望城县| 大渡口区| 三都| 门源| 南溪县| 万荣县| 青州市| 白玉县| 新竹县| 襄樊市| 甘南县| 伊金霍洛旗| 天峨县| 十堰市| 郁南县| 济宁市| 黑龙江省| 景泰县| 龙岩市| 额济纳旗| 荆门市| 庐江县| 凤冈县| 阿拉善左旗| 青阳县| 阿坝县| 眉山市| 麻阳| 定结县| 阿拉善盟| 利津县| 恩施市| 大化| 资兴市| 襄汾县| 永吉县| 黎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