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智華
思維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語文思維力的激活,特別是借助于“聯(lián)想”啟發(fā),促進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有效融合,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聯(lián)想有助于記憶”。語文學科,需要記憶的東西很多,很細碎。如拼音知識、字詞讀寫、句子積累等等。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單純機械記憶難免是吃力的、低效的。教師要善用“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思維訓練,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低段語文課堂上,圖畫教學主要有插圖、掛圖、多媒體課件以及簡筆畫、剪貼畫等。小學生學拼音、識生字時,通過圖畫式聯(lián)想,將語言知識轉換為可以聯(lián)想的圖式,促進學生深刻記憶。根據(jù)閱讀心理學,在閱讀過程中,將所讀的文字與對應的圖畫結合起來,發(fā)揮學生聯(lián)想,提升學生想象力。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對“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的理解,學生讀不懂,想不透。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圖畫教學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腳有何特點,當這些腳在雪地里走路時,會留下什么樣的印跡。由此,再對照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的結構,與這些動物的腳建立對應關系。如此,閱讀文字,融入圖畫,促進學生從形象化聯(lián)想思維中化解閱讀難點。
同樣,《四季》詩文字淺顯易懂,親切自然。在寫作手法上,以擬人、排比方式,與四幅插圖相對應。學生一邊讀,一邊觀察插圖,通過聯(lián)想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來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如通過觀察插圖,春天有什么,夏天有什么,秋天有什么,冬天有什么,讓學生借助聯(lián)想,自己去表達每個季節(jié)所特有的景象,從而啟迪學生的想象力,促進語言思維力的發(fā)展。圖畫教學法的運用,以直觀、形象的圖畫為媒介,讓學生從觀察中積累言語知識。如結合課文插圖,觀察圖畫內容,抓住主要特征,鍛煉口語交際。在秋天里,走進大自然,會看到哪些變化,請同學說一說,畫一畫。教師引導學生將所想到的內容畫出來:看到了什么花,花的顏色是什么,紅色的菊花像什么,黃色的菊花像什么,秋天的田野還有哪些花,天空中看到了什么,果園里看到了什么。不同場景的轉換,激活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也增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識字是基本任務。漢字在構成上有自身特點,其音、形、義具有內在邏輯性。通過聯(lián)想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生動、鮮明地認識漢字。
以獨體字為例。獨體字主要包括一些象形字和指事字,數(shù)量不多,但地位卻很重要。認識獨體字,切忌死記硬背,讓學生喪失識字樂趣。我們從漢字的演變歷程上,讓學生對照字形,聯(lián)想所指代的物。如“日”表“太陽”,結構上具有相似性。對于指事字,多數(shù)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如“木”字加一橫,變成“本”,表示“根部”。讓學生打開想象思維,對照不同的漢字結構與寫法,從中找到構字規(guī)律,快速掌握識字、寫字的方法。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字構成的漢字為合體字,合體字主要有形聲字和會意字。形聲字,由形旁、聲旁構成;會意字,需要結合具體的漢字進行分析。如“鳴”字,觀察其結構,左邊為“口”,右邊為“鳥”,讓學生聯(lián)想一下,小鳥張開發(fā)聲就是“鳴”叫。再如“看”字,上面為“手”,下面為“目”,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將“手”放在眼睛“目”上,代表什么呢?代表向遠處張望,也就是“看”的意思。我們來觀察“尖”字,上下結構,上面為“小”,下面為“大”,請同學們拿起鉛筆,觀察筆尖有何特點?是不是筆尖的上面細小,下面粗大。還有“淚”字,當我們哭泣的時候,眼睛會流出淚水,左邊的“三點水”,右邊的“目”,就構成了“淚”字。當我們的眼皮下垂的時候,是不是“閉上”眼睛的狀態(tài)。為什么要閉上眼睛?因為我們要睡覺。所以說,對于“睡”字,左邊為“目”,右邊為“垂”,結合起來就是“睡”的意思。形聲字相對較好理解,形聲字的特點是有形旁和聲旁,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如此一來,通過聯(lián)想的巧妙運用,讓學生識字更快、更高效。
在低年級閱讀中,以童話、寓言、兒童散文、詩歌、戲劇為主,這些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聯(lián)想空間,對于促進學生思維力具有重要作用。以童話為例。童話的基本特點是幻想,以童趣化手法將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呈現(xiàn)出來,借助于動物、植物甚至其他物體進行擬人化對話,以塑造獨特的形象,展現(xiàn)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從中獲得感知、體會和理解。
富有聯(lián)想和想象是低年級學情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童話時,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想象。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有《古詩兩首》《霧在哪里》《雪孩子》等課文。該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讓學生從誦讀詩歌、童話中,開發(fā)想象力,掌握文本的思想與情感,把握語言的優(yōu)美。在學習《夜宿山寺》時,感受山寺的高遠。詩人利用夸張手法,來烘托樓高。在學習《敕勒歌》時,感受樂府民歌的寫作特點,對草原風光的描繪,體悟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學習《霧在哪里》時,感受擬人手法,從閱讀想象中體會霧的淘氣與頑皮。在學習《雪孩子》時,有“不好了!小白兔家著火了!雪孩子看見小白兔家的窗戶里冒出黑煙,躥出火星。他一邊喊,一邊向小白兔家奔去”等一系列動作、語言的描寫,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領悟,去體會雪孩子著急的心情,并從閱讀想象中感受雪孩子美好的心靈。
低年級學生沒有接觸作文,但從口語交際、觀察寫話實踐中,為發(fā)展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力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多維聯(lián)想,促進言語思維的強化與生成。如觀察周圍的世界,認識身邊的生活,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事物。如“自己喜歡的水果有哪些”鼓勵學生將平時所認識的水果名稱說出來,愛畫畫的學生可以用筆畫出水果的形狀,鼓勵學生說一說不同水果的味道。明確表達句式:我喜歡吃 ;還有 、 、 ,我最喜歡吃 。面對不同的水果,啟發(fā)學生運用比喻、擬人手法,讓句子更生動。比如,我喜歡吃香蕉,香蕉是彎彎的,像小船,像月牙。通過聯(lián)想訓練,讓學生語言更豐富。在學習《雪孩子》之后,我們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中思考,《雪孩子》里還蘊藏著哪些科學道理。如“雪孩子”是如何生成的?從水變成“雪”,再從“雪”變成水汽,最后變成天上的白云,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帶領學生從聯(lián)想和想象中去思考,去探究,讓學生從中感受科學的奧秘。
總之,低年級學生在思維層次上,多集中于形象、具體的事物,對事物內在、抽象的道理還不了解。通過巧用“聯(lián)想”,挖掘學生的言語潛能,促進語文思維力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中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洲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