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傳播路徑

      2021-05-25 08:26:25馬凓
      關鍵詞:互動儀式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摘 要: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鞏固和發(fā)展新時代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具有重要意義。情感社會學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為鑄牢意識提供情感傳播路徑。為此,通過“認知—情感—行為”三維驅(qū)動模式,構建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指明符號互文性有利于構建與華裔青年對話“焦點”;中華民族內(nèi)聚力是實現(xiàn)情感共享的聚集動因;行動者力量促成華裔青年從文化認同的“自覺意識”向傳播中華文化的“實踐意識”轉(zhuǎn)化。同時,“場域共在”“情感共鳴”“符號共享”和“意識共鑄”的互動儀式鏈策略,為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效措施。

      關鍵詞: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動儀式鏈;情感傳播

      作者簡介:馬凓,文學博士,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 媒介經(jīng)營管理、新媒體傳播、華僑華人研究 ( E-mail:13661842272@163.com 福建 廈門 361021)。

      中圖分類號:D634;D432;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21)02-0023-10

      從2014年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2017年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再到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把“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列入“十四五”時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勝利的價值《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第1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鞏固和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里是有機統(tǒng)一的詹小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鞏固和發(fā)展新時代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光明日報》2019年8月12日。。經(jīng)驗事實表明,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鞏固和發(fā)展新時代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第三四代華裔青年已成為6 000萬海外華僑華人的生力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他們對華人族群保留著認同感,具有融貫中西的自身優(yōu)勢,是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依托力量。另一方面,由于祖籍國認同與所住國認同的張力,以及中華民族認同的代際傳承壓力,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面臨新挑戰(zhàn)。為此,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時代大勢,探究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客觀存在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神培育的傳播路徑,具有重要價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是學界探討熱點。學者們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四維度提出培育措施,尤其在文化與社會路徑呈現(xiàn)出研究新視角。比如,龍金菊從社會心理入手,探討“情感喚醒”對構建民族心態(tài)秩序的積極作用龍金菊、高鵬懷:《民族心態(tài)秩序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心理路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2期,第9—15頁。;詹小美從文化涵濡功能切入,主張通過“鏈接”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范式詹小美、揭錫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青海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第9—16頁。;趙超從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形態(tài)象征的再生產(chǎn)入手,提出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具象化和人格化的文化路徑趙超、青覺:《象征的再生產(chǎn):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文化路徑》,《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第103—109頁。。這些研究成果啟發(fā)我們應該超越單一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社會解釋維度,從復合維度討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路徑,關注“情感傳播”“社會網(wǎng)絡”“符號生產(chǎn)”等要素對鑄牢意識的積極作用。

      當把眼光聚焦到華裔青年,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與鑄牢更強調(diào)以“根脈”模式為基礎的文化符號與情感體驗,更關注意識傳播機制,關注“儀式”傳播對認同的整合作用,關注傳播背后的“社會關系”互動網(wǎng)絡。然而,現(xiàn)有研究對此關注較少。因此,當從情感傳播視角探討意識鑄牢路徑時,以情感與儀式互動為核心的互動儀式鏈理論正可為如何激發(fā)華裔青年情感能量,塑造文化認同符號,產(chǎn)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實踐路徑。

      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互動儀式鏈視角

      習近平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提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9月28日,第2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jīng)從一個學術理念,上升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的一個核心概念王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及其構建路徑》,《中國民族教育》2018年第4期,第17—20頁。。從“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轉(zhuǎn)變可以看出新時代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實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調(diào)動華裔青年主人翁意識,喚起情感認同和民族復興使命感是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除傳統(tǒng)培育路徑,可探討的路徑之一是從情感傳播與“儀式”互動融合視角切入,以互動儀式鏈為理論基礎展開研究。

      涂爾干和馬林諾夫斯基是“儀式”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從宗教儀式視角發(fā)現(xiàn)“儀式”的整合作用;歐文·戈夫曼從微觀視角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儀式”;格爾茨從文化研究的視角,主張“儀式是建構信仰和社會秩序的方式”[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第36頁。;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W·凱瑞把儀式概念引入傳播學,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模式。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則進一步從儀式與情感的關系入手,關注到儀式的具體作用機制,提出了情感傳播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林聚任、王鵬、宋麗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85、第170—173頁。。這些豐碩研究成果,驗證了儀式傳播對意識培育的積極建構作用?!扒楦小笔侵腥A民族共同體鏈接的基礎因素,透過情感在儀式傳播里的作用機制分析,能夠彌補現(xiàn)有研究更多關注儀式傳播在“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社會功能,而較少深入剖析作用過程的不足。

      作為社會學“儀式”理論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已被運用到相關領域的意識培育研究中。劉曉亮主張要從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情境、情感和符號三個維度來審視當代青年價值觀劉曉亮:《互動儀式鏈理論對青年價值觀培育的啟示》,《中國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第99—104頁。;郭瑞迎提出學校儀式應該是一種關于個體身體空間、關注焦點、生命情感體驗的互動結構郭瑞迎、劉丹:《互動儀式鏈視域下學校儀式的分析與建構》,《當代教師教育》2019年第2期,第73—78頁。。

      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認知環(huán)節(jié),但是從認同的心理結構看,認同分為認知系統(tǒng)和行為系統(tǒng)。李沁在量化調(diào)查基礎上提出觀點:華僑華人的身份認同程度對其傳播中華文化的行為有顯著正影響李沁、王雨馨:《華人華僑身份認同程度與中華文化傳播行為研究》,《當代傳播》2019年第2期,第55—60+64頁。。我們要正視從認同到實踐的積極轉(zhuǎn)化效果。因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華裔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需要從“自覺意識”上升到“實踐意識”。也就是說,達到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需要在兩個層面思考:一是在認知系統(tǒng)上,如何通過互動儀式鏈作用機制,促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互動效果?二是在行為系統(tǒng)上,如何促成華裔青年從潛在的認同,向自覺傳播中華文化行為轉(zhuǎn)化?為此,本文試圖在互動儀式鏈理論基礎上,從情感維度深入分析,關注如何依靠“情感”認同達成行為意向,構建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動儀式鏈模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路徑。

      二 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動儀式鏈模型

      蘭德爾·柯林斯建構了互動儀式模型(IR模型),主張關注焦點要放在“人”這一要素上,應從情感因素出發(fā),研究人類傳播行為及其動因。柯林斯強調(diào)互動儀式構成了社會和群體關系的動力來源,通過“兩個或以上的人身體共同在場”“對局外人設定界限”“相互關注焦點”“共享的情感狀態(tài)”這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催生了群體興奮,并且輸出四種主要的儀式結果:“成員身份的感覺”“興高采烈的感受”“對群體符號的尊崇”“對破壞群體團結行為的憤怒”[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第85、第170—173頁。。

      當把這一互動儀式鏈模型結合鑄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過程時,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層次核心問題:1.在認知層面,如何依靠符號互文性,建構情境,凝練話語體系,形成關注焦點,促成華裔青年認知體驗?2.在情感層面,如何發(fā)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nèi)聚力,驅(qū)動群體間情感共享與互動?3.在行為層面,如何融合網(wǎng)絡時代傳播模式變革,發(fā)揮網(wǎng)狀傳播模式效力,促成傳播行為在更廣泛華僑華人群體持續(xù)發(fā)酵,從而形成完整的“認知—情感—行為”三維驅(qū)動的意識培育互動儀式鏈模型。

      為此,本文把“符號互文性”“中華民族內(nèi)聚力”“行動者力量”三要素納入考慮。主張符號互文性有助于構建與華裔青年對話的“焦點”;中華民族內(nèi)聚力乃實現(xiàn)情感共享之能量聚集動因;行動者力量亦可促成華裔青年從認同到實踐的轉(zhuǎn)化。同時,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動儀式鏈模型的組成要素包括:華裔青年群體聚集(身體共在或虛擬在場)、排斥局外人屏障、相互關注焦點以及情感共享與互動。在有節(jié)奏連帶的反饋強化中,通過情感能量驅(qū)動和符號資本生產(chǎn),達到互動儀式效果,形成四個層面互動儀式結果,包括:文化符號認知、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覺醒,以及基于行動者力量的新傳播實踐行為。也就是說,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借助心理動力和傳播轉(zhuǎn)化運作機制,依靠認知體驗、情感共享、傳播實踐三大環(huán)節(jié)形成合力,形成鑄牢意識的互動儀式鏈模型(如圖1所示)。

      (一)體驗認知環(huán)節(jié):符號互文性構建與華裔青年對話“焦點”

      大部分華裔青年與自己祖父輩不同,對祖籍國了解有限,已經(jīng)融入當?shù)厣鐣?。此時,需要從華裔青年視角出發(fā),建構多元對話空間,提升華裔青年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體驗。如何真正構建與華裔青年的對話“焦點”?關鍵在于將共同行動、共同事件、共通符號經(jīng)過互文性闡釋,建構適合華裔青年的話語體系。

      關于互文性,克里斯蒂娃主張文本就是一種生產(chǎn)力:文本是既與語言聯(lián)結又與社會聯(lián)結。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它們彼此牽連、相互作用,構成一個由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文本組成的巨大的開放性文本系統(tǒng)和文學符號的演變過程[法]朱麗婭·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符義分析探索集》,史忠義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在構建華裔青年關注焦點時,為什么要強調(diào)符號互文性?一是因為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互文符號空間,要從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文本里,不斷充實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以符合華裔青年的全球化視野;二是因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更加注重體系性、關系性、空間性的符號時代,以“互文本”為特色的超語言裝置正在形塑我們與華裔青年的交流模式,表現(xiàn)在場域日益多樣,對話主體日益多元,符號涵義日益多重。

      第一,利用多樣性對話場域,構建多重關注焦點。華文教育、海外華文媒體傳播、參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活動,是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場域,是共同行動、共同事件的發(fā)源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媒體互動傳播模式建構出更加多樣性對話場域,如微信、短視頻、自媒體平臺等參與形成關注焦點。新華社開設了英、法、西、俄等15個語種30多個賬號;抖音推出國際版本TikTok,布局海外短視頻傳播渠道;中國國際電視CGTN新媒體平臺設有英、西、法、阿、俄五個語種的海外社交平臺,成為構建關注焦點的新場域。

      第二,導入具有傳播潛力的焦點,實現(xiàn)多元主體對話。中華傳統(tǒng)藝術文化,如中文、中餐、中醫(yī)、書法、雕塑、戲曲、繪畫、剪紙、民俗節(jié)日對華裔青年有很強的“本能”吸引力,是一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來”的觸動。從觸動走向認同,讓華裔青年真正感知中華文化的核心精髓,就需要有價值觀層面的深層溝通。此時,提煉具有傳播潛力的原型元素,挖掘思想在文本中的交流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導入元素后,華裔青年與文本符號之間、華裔青年與時代之間、華裔青年與傳播主體之間,文本符號與時代之間都會產(chǎn)生互動,形成開放式的互文體系。這些主體間的互動,都會不斷強化華裔青年對焦點的關注。

      第三,關注文本符號涵義多重性,深化認知體驗。文本存在恒定性與多元性,文本文化與異質(zhì)文化的沖突,華裔青年在解讀文本時,會用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去闡釋文化符號在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價值,會生成自我意識。因此,需要從“意素”角度理解文本符號,需要充分考慮華裔青年成長背景,從社會和歷史的視角來思考符號,建構適合與華裔青年進行互動的話語體系,同時做好“對話引導”。在互文性參照下,加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精髓的闡釋與解讀,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與鑄牢。

      (二)情感共享環(huán)節(jié):中華民族內(nèi)聚力乃實現(xiàn)情感能量聚集的動因

      當建構出體驗認知場域后,下一步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喚起共鳴,維系與新一代華裔青年對中國、對故土的情感。習近平在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lián)誼大會代表時強調(diào):“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習近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夢 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發(fā)展新篇章》,《人民日報》2014年6月7日,第2版。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延續(xù),正是源于強大的中華民族向心力和中華文化內(nèi)聚力。中華文明通過一代一代的“炎黃子孫”傳承,繼而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中國價值、中國精神是實現(xiàn)與華裔青年有效心靈溝通的文化路徑。中華民族“文化的內(nèi)聚性”,表現(xiàn)在“共祖”意識龍先瓊:《中華民族的內(nèi)聚力來自何處——從文化史的角度說起》,《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第31頁。、文化傳承和儀式記憶上。

      第一,“共祖”意識凝聚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向心力。幾千年,農(nóng)耕文明培育出中華民族崇拜祖先的心理意識。炎帝與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始祖,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華裔青年依靠“炎黃子孫”的文化心理“共情”作用,在祖父輩的影響下,在情感上形成共同的寄托——對中華民族祖先的追懷和崇拜。這一崇拜進而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內(nèi)在凝聚力和根深蒂固的精神支柱。同時,源于古代社會“家國同構”觀念,通過祖父輩傳承至華裔青年心理,為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創(chuàng)建情感基石。

      第二,“和合”理念加深華裔青年傳承中華文化使命感。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突出的哲學理念就是“和合”?!昂秃纤枷搿憋@示著中華民族的心理圖像與文化品格,并積淀為文化遺傳基因,一代又一代影響著中華兒女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方向。孔、孟、老、莊、荀、韓等人以及反映了他們思想的經(jīng)典作品對華僑華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昂秃稀笔莻鹘y(tǒng)文化之精髓,是中華文化價值之核心,它既是一種處世方法和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生存哲學,提倡“和而不同”的共存價值觀。華裔青年在海外深受當?shù)貒幕臀鞣轿幕绊?,但是“和而不同”的理念幫助他們?nèi)テ胶馕幕瘺_突,建構身份認同,進而也沉淀下華裔青年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心理基礎和使命感。

      第三,“儀式”記憶鞏固華裔青年文化認同的情感共享。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雖然“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但對祖先的信仰卻是共同的。約定俗成的節(jié)日都有特定的祭祀和紀念對象。如春節(jié)祭祖,人勝節(jié)祭人祖,臘月送灶神。每個節(jié)日都有一定儀式,如馬來西亞華人固守傳統(tǒng)農(nóng)歷新年習俗、美國僑界在清明節(jié)舉辦“海外炎黃子孫拜祖大典”、新加坡華裔青年在端午節(jié)會舉行龍舟盛會……這些“儀式”記憶,作為文化符號印刻在華裔青年心理,成為引發(fā)和鞏固共鳴的重要情感動力。

      (三)傳播實踐環(huán)節(jié):行動者力量促成華裔青年認同到實踐的轉(zhuǎn)化

      華裔青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回到故土,親身體驗認知當代中國發(fā)展。此時,就需要發(fā)揮已經(jīng)在互動儀式鏈中參與體驗認知與情感共享的華裔青年的能動作用,去生產(chǎn)傳播網(wǎng)絡。也就是說,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空間里,當把華裔青年作為“行動者”看作是關系空間里的基本單位時,任何行動者都將以自我為中心,以傳播實踐輻射出多樣化的關系結構,并且促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裂變式傳播,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以去中心化方式,賦予個體強大的力量,華裔青年能夠以行動者的身份行走于網(wǎng)絡空間中編織關系網(wǎng)絡,不斷促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的動態(tài)生產(chǎn),建構起互動儀式鏈的循環(huán)。此時,不僅要關注華裔青年個體的意識建構,更要從“關系”“互動”的視角看待“群體動力”,看待華裔青年群體意識的生成。在群體意識生成機制里,華裔青年的傳播行為也呈現(xiàn)出三個層次特征:

      第一,網(wǎng)狀傳播模式搭建更廣泛華人群體連接之網(wǎng)。華人是以血緣、地緣、業(yè)緣為紐帶組成的關系體,當以華裔青年為節(jié)點,在技術層面,通過實體或虛擬網(wǎng)絡構建,搭建起社會網(wǎng)絡連接之網(wǎng)。這個關系網(wǎng)絡,可能是基于趣緣的華人間關系網(wǎng)絡;可能是基于血緣的華裔青年與長輩間的關系網(wǎng)絡;也可能是基于地緣的區(qū)域性華人關系網(wǎng)絡;亦可能是虛擬空間里的關系鏈接。此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遞是連續(xù)的,是可生長的,通過網(wǎng)狀傳播模式到達更廣泛的華人群體。

      第二,華裔青年傳播實踐構建與世界溝通之網(wǎng)。傳播連接,不僅僅是單純的信息發(fā)送與接收關系,往往附著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上。此時,在華裔青年群體內(nèi)部,基于身份認同,能夠?qū)崿F(xiàn)有溫度、有情感、有氣息的對話,實現(xiàn)思想傳遞乃至“想法流動”。在溝通世界方面,華裔青年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融貫中西的優(yōu)勢,其全球化視野,更有助于向世界闡釋中國主張。基于華裔青年的溝通之網(wǎng)更容易觸達世界。

      第三,傳播實踐編織“命運共同體”意義之網(wǎng)。過去,華裔青年接受中華文化信息,主要是依靠傳者與受者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關系,消息來源于群體意見領袖、大眾傳媒。如今,傳播關系網(wǎng)絡更多呈現(xiàn)出傳者與傳者、傳者與受者、受者與受者互聯(lián)互通的特征。此時,意義是共創(chuàng)生的,是在華裔青年群體思想的流動、交互中形成的,更有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理念的形成。

      一定程度上,這三層次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通過連接之網(wǎng)、溝通之網(wǎng)、意義之網(wǎng)的傳播實踐建構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持續(xù)動力源。

      三 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傳播策略

      在傳播場域里,“身體共在”是華裔青年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式。近20年來,1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多萬華裔青少年參加“中國尋根之旅”系列活動孫少鋒、李笑然:《華裔新生代尋根之旅二十年:留住根脈 溝通中外》,《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6月12日,第6版。。為了驗證“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本研究對參加華僑大學2019“中國文化之旅”夏令營(后文簡稱“文化之旅”)的華裔青年進行了田野觀察。基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并以“華僑大學”“華僑大學學生處”官網(wǎng)、微信公眾號推送的系列文章、主流媒體新聞報道,以及華裔青年學生的研習報告,學生在朋友圈ins平臺對此次活動的傳播內(nèi)容進行分析,同時,輔以華僑大學華文教育整體情況,整體觀察互動儀式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模型是有效的。

      研究將“中國文化之旅”夏令營看成是互動儀式發(fā)生的重要場域,是情感互動的紐帶,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符號形成的轉(zhuǎn)譯樞紐,是促成新傳播實踐的推動力。基于個案解析,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認知系統(tǒng)邁向情感系統(tǒng)再邁向?qū)嵺`系統(tǒng),需要互動儀式鏈的助力,可以從“場域共在”“情感共鳴”“符號共享”和“意識共鑄”四個層面形成互動儀式鏈策略。

      (一)場域共在:用具身認知促成鑄牢意識的傳播維度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主張從關系視角看待“場域”[法]布迪厄:《反思社會學引導》,李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122頁。。也就是說,在互動儀式發(fā)生的文化場域里,要關注場域特質(zhì),關注參與者間網(wǎng)絡關系以及傳播發(fā)生機制。

      第一,發(fā)揮儀式傳播中地理場域和心理場域的融合作用。地理場域?qū)用妫A裔青年以“身體共在”或虛擬在場的方式,進入互動儀式情境和空間,感受儀式場景的文化體驗。比如,在“文化之旅”這場儀式里,來自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等12個國家的華裔青年赴四川、重慶、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江蘇、浙江等13個地方研習,增強文化記憶。同時,在文化互動儀式場域里,不同個體的思維模式、價值理念、行為習慣交織在一起,構建出心理情境和心理場域,幫助華裔青年個體認知彼此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關系。

      第二,淡化宣教色彩,主張儀式參與者以體驗者身份進入場域。華裔青年進入互動儀式場域后,以體驗者身份感受儀式氛圍;根據(jù)儀式角色的不同,參與者可以分為引導者與被引導者張方敏:《儀式傳播場域論綱——對傳播儀式觀研究支點的探索》,《當代傳播》2015年第5期,第18—20+49頁。。比如在“文化之旅”行前培訓營里,華僑大學四位教授扮演引導者角色,為華裔青年解讀研習地方的底蘊,貫穿古今的歷史、地貌、人文、美食等互文本,調(diào)動起青年的感知系統(tǒng),構成了青年與中華文化對話的多重傳播空間。同時,在交互性傳播結構里,傳者和受者的界限并不明確,傳播效果也具有個體差異性。華裔青年會帶著自己原有的認知,包括成長背景里的意識沉淀、日常生活情境體驗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程里的學習成果,進入互動場域展開思考。

      第三,強調(diào)用具身認知實現(xiàn)身體與心的聯(lián)結。華裔青年在場域中,通過自己的身體形態(tài)、神經(jīng)狀態(tài),調(diào)動感知系統(tǒng),用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官元素去激發(fā)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進而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知。比如,“文化之旅”行程中,武侯祠博物館、中國藏醫(yī)藥文化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館等空間場域;黃河壺口、長江三峽、橘子洲頭、青海湖畔等景觀符號感染著華裔青年。此時,華裔青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深深根植于他們的身體結構與互動場域的相互作用中。

      (二)情感共鳴:用共享意義促成意識培育的記憶維度

      互動儀式鏈作用的有效發(fā)揮,除了認知情境與相互關注的焦點,還有一個重要的驅(qū)動因素就是共享的情感狀態(tài)。情感不僅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情感傳播不僅能激活個體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同時還能加劇情感張力蔣曉麗、何飛:《情感傳播的原型沉淀》,《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2—15頁。。也就是說,需要調(diào)動起華裔青年共同的情感體驗,通過高度的情感鏈接紐帶與認知符號,升級情感體驗,促成意識培育的記憶維度。

      第一,把情感體驗轉(zhuǎn)化為情感能量。祖籍國與華裔青年有著許多共同的文化符號和情感共鳴點,如共祖意識、和合理念、儀式記憶都是重要的情感鏈接元素。但新一代華裔子弟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制約,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較淺?;觾x式鏈作用的發(fā)揮正是需要依靠這些“情感”元素,把很多轉(zhuǎn)瞬即逝的短暫情緒與體驗,轉(zhuǎn)化為情感能量,升華為情感共享。在“文化之旅”互動儀式過程中,中華民族文化內(nèi)聚力通過一段段動人的歷史故事、文化遺址、民俗符號得以呈現(xiàn),成為情感能量聚集的基石。

      第二,強化情感的社會感染效應。在互動儀式中,可以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引起華裔青年相同的情緒和行為,引發(fā)社會感染效應。華裔青年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里,當親眼見到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中中華文字的發(fā)展時,共同感受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自豪”情緒;在少林寺里,當親身學習少林武術“小洪拳”時,共同體會到技藝傳承和文化堅守的“使命”感。這些情感體驗,被反復強化,并在華裔青年研習后的交流中得到互動與傳播。此時,情感傳播發(fā)揮社會屬性作用,在互動中產(chǎn)生意義共享。

      第三,將情感的社會效應上升至共同體想象。在互動儀式中,反復強調(diào)共同記憶和共通符號,有助于培育共同體想象。通過與華裔青年間共享場域、共享表達代碼體系以及共識的累積效應,達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集體認同?!拔幕谩眱x式向華裔青年展示出仁愛共濟、修身立德、正心篤志、立己達人的中華民族共有的人格修養(yǎng),這些情感效應會加強華裔人青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想象,進而上升為自豪感、歸屬感與幸福感。

      (三)意義共享:用“共同心靈”形成意識培育的內(nèi)容維度

      互動儀式很重要的一個結果就是能夠形成符號資本,也就是要形成華裔青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的共享符號。根據(jù)皮爾斯三元符號傳播模式,傳播意義的共享,需要代表著發(fā)送者心靈的“意向解釋項”與代表著解釋者心靈的“效力解釋項”達成融合,形成“共同心靈”。

      第一,以“根脈”的符號特質(zhì)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符號體系。作為新一代華人,很大一部分從小接受著西方文化教育,會面臨東西文化沖突的體驗,在建構符號時,要從社會、歷史背景出發(fā),呈現(xiàn)文化融合,展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同時,這些文本符號不僅是信息溝通的介質(zhì),更重要的是符號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以忠孝仁愛提倡道德、以父慈子孝提倡倫理,以天下為公提倡世界大同,這些以“根脈”為基礎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提煉對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利用參與者間共享意義實現(xiàn)意義的動態(tài)生產(chǎn)。通過整個“文化之旅”高密度、多場域、多空間、多主體的互動儀式,華裔青年在交流互動中學習接納不同生源地同學的文化差異,增進對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共同之處的感受,促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正如,中原文化研習營馬來西亞賴同學說:“既然我們有幸隨著文化之旅的團隊到這目睹神圣且有意義的歷史遺跡,那么大家就秉承了,將這些歷史之美傳承下去的責任?!?/p>

      第三,用“共同心靈”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體系?;觾x式意義共享的傳播效果透過“共同心靈”呈現(xiàn)。“文化之旅”齊魯文化研習營的華裔青年認為,在體驗“禮、樂、射、御、書、數(shù)”時,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通過與建筑對話,與圣賢共鳴,對“圣山”“圣水”“圣人”符號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凝聚出對儒家“和合”理念的價值認同。三秦文化研習營的營員提到,在觀看與學習秦腔、安塞腰鼓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激發(fā)了營員們傳承華夏民族文化瑰寶的意識?!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家國同構式”的個人價值追求在營員心理得到共鳴,為增強華裔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打下認知基礎和精神體系。

      (四)意識共鑄:用裂變式傳播擴大意識培育的影響力維度

      在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培育影響力維度,涵養(yǎng)中華核心價值觀在華裔青年的滲透作用,在更廣泛群體間的裂變式傳播力。

      第一,用中華核心價值觀匯聚華裔青年力量。華裔青年個體帶著具有個人屬性色彩的情感能量和符號資本,進入多重互動儀式場域,需要用具象化內(nèi)容闡釋“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等理念,深化民本、仁愛、正義等中華核心價值觀在華裔青年中的影響力,觸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凝聚華裔青年力量,推動對祖籍國認同情感轉(zhuǎn)化為復興“中國夢”實際行動。

      第二,依靠華裔青年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的傳播形式和載體。需要重視華裔青年群體屬性特征,發(fā)揮他們?nèi)后w觀念活躍,強調(diào)自我價值,社會參與意識強烈的特點,引導有價值的新傳播實踐。在增強華裔青年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基礎上,調(diào)動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揮青年優(yōu)勢,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價值表達與形式創(chuàng)新,提升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將影響力擴大至僑胞圈,乃至世界各國。

      第三,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的循環(huán)路徑。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原生動力,將促發(fā)下一階段的新情感傳播儀式化過程,與其他個體或群體,進入新的互動儀式場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循環(huán)建構路徑。對于個體而言,對文化符號的認知、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是不斷循環(huán)提升的。對于整個華裔青年群體,亦是一個裂變式傳播的關系建構,為鑄牢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效路徑。

      四 結 語

      如何在華裔青年群體真正建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同圓中國夢的新一代華僑華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文章從傳播學與情感社會學融合視角,以互動儀式鏈為理論工具,構建出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模型強調(diào)從行為認知到情感共享再到傳播實踐的鑄牢意識路徑。同時,從場域共在、情感共鳴、符號共享、意識共鑄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策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機制、心理動力、作用方式、實踐動機作出深入闡釋。

      通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我們發(fā)現(xiàn)意識的培育,更應該從儀式參與者視角建構意義體系,包括要從華裔青年的成長背景和情感需求出發(fā),依靠中華民族內(nèi)聚力,打通與青年共享與互動的“心靈溝通”渠道;要將青年熟知的感官符號實現(xiàn)文本互文性呈現(xiàn),構建多元化與青年對話的“焦點”;要把華裔青年看成是“行動者力量”,發(fā)揮其在網(wǎng)絡社會結構里的主觀能動性,把認同轉(zhuǎn)化為實踐,促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良性循環(huán)。

      同時,在落實以場域、情感、符號、意識為重要元素的互動儀式鏈策略時,需要依靠多元互動場域,調(diào)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知系統(tǒng),形成華裔青年共同感興趣的關注焦點;需要放大情感元素,發(fā)揮情感社會屬性,升華情感體驗,在場域內(nèi)實現(xiàn)“想法”積極且充分的流動;需要不斷凝聚共同體意識“根脈”價值符號,強化身份認同,增進中華民族向心力;關注華裔青年個體傳播能量,實現(xiàn)儀式傳播能量的不斷升級。在周而復始的傳播系統(tǒng)里,實現(xiàn)凝聚僑心僑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華裔青年在傳播中華文化的積極作用,踐行“同圓共享中國夢”。

      當然,本研究還有未盡的研究之處。對于華裔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慶典儀式,互聯(lián)網(wǎng)必將是重要的儀式場域。那么,在下一步研究里,需要結合網(wǎng)絡空間特性,聚焦華裔青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軌跡,建構網(wǎng)絡空間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路徑。

      【責任編輯 陳 雷】

      猜你喜歡
      互動儀式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音樂短視頻研究
      新媒體研究(2018年4期)2018-05-08 15:26:22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建構與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民族主義因素
      媒介儀式觀視閾下社交電視透析及發(fā)展策略探究
      今傳媒(2017年9期)2017-10-20 23:22:24
      “互動儀式鏈”理論對少先隊儀式教育的啟示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政務直播中的互動思考
      今傳媒(2017年1期)2017-02-27 20:42:19
      團結穩(wěn)疆視閾下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
      靖宇县| 香河县| 科技| 克拉玛依市| 台中县| 乐都县| 平果县| 乌兰浩特市| 虹口区| 汕尾市| 通化县| 乡城县| 大埔区| 平远县| 正蓝旗| 萝北县| 蒙阴县| 靖安县| 雷州市| 天津市| 周宁县| 任丘市| 邓州市| 兴化市| 扬州市| 南充市| 中山市| 离岛区| 灯塔市| 本溪市| 黑河市| 如东县| 南岸区| 邵阳县| 瓦房店市| 正镶白旗| 武夷山市| 洪泽县| 绿春县| 通辽市|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