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祖華
【摘要】在當前形勢下,隨著我國道德法律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道德與法治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公序良俗大眾化的普及推動了新課程的改革,現(xiàn)代教育不再只注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在于初中階段。因此,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簡要探索“新課改”后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效果上如何得以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著于漢代的《禮記·大學》中記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旨在告誡我們自身道德與社會法治建設的重要性,把修身養(yǎng)德視為其根本,大到國家元首小到黎民百姓都應循而往之,同樣而言,法治對于社會秩序的建立更不可或缺。而初中生正處于三觀塑造階段,對于三觀的引導尤為重要。對其現(xiàn)狀,要求教師首先要轉(zhuǎn)變當下教學理念,改變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加強生活化聯(lián)系;其次,開展多種形式活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
1、多角度提高學科地位
道德與法治課程雖作為初中年級的必修課,但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的重視程度來看的話顯然不足。道德與法治課程一直作為副科存在(教師和學生都這樣理解),無論是在課程時間還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上總是厚此薄彼,更甚至有些學校的課程是由其他學科老師一起兼并代課的。
綜上所言,目前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對于該學科的認識程度較低,從而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應當進一步推進素質(zhì)教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大力宣傳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該學科地位。從社會層面來看,集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發(fā)展的精英才真正是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由此可得,社會應當加大公益廣告的宣傳力度,向社會宣傳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方面應貫徹落實上級的相關指示。首先,由省級、市級或縣級教育部組織聯(lián)合區(qū)域內(nèi)學校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共同體建設,組建教研小組通過會課、研討、讀書交流等活動潛心研究道德與法治課程,加強校本培訓與研究。其次,進一步加強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師的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準入門檻,匹配恰當?shù)膸熧Y及教育資源,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所倡導的德育教育。最后,從教師的角度看,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中學生來說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指引著人生前進方向,因此教師自身應該培養(yǎng)學科自信意識,認識到該學科對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進而引起學生的重視。
2、轉(zhuǎn)變教學理念,加強生活化聯(lián)系
經(jīng)過相關素材的大量搜集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以往的思想道德課上,教師采取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灌輸式教學法由教師單方面地向同學輸出知識點,要求學生記憶背誦為目標,因此忽視了學生對所學道德法治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新課改后,道德法治教師首當其沖被推到了第一線,對于如何培養(yǎng)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能力也被推向了高潮。
首先,就如古代理學大師王陽明所說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因此,教師應當轉(zhuǎn)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進一步認識到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輔助者,不要輕重倒置,破壞其規(guī)律性,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做到獨立思考;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過程中,不要單單只局限于課本。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所以,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學習第二單元《理解權利與義務》之中的公民的權利義務時,教師在進行教學備課時,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把重點更多地放到學生身上,圍繞學生展開問題設計,鼓勵學生搜集資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展開探究活動。與此同時,教師在教授該課程時,可以形象化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公民依法被賦予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公民可以行使政治權利選舉人民代表,由此聯(lián)系到我們的縣級和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的選舉就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chǎn)生,運用該方法讓學生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公民權利的應用。
3、采取多種課堂形式,調(diào)動學生興趣
教師在教授道德與法治課時,為使學生對于所學內(nèi)容能夠更生動形象地了解,理應積極帶領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調(diào)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如何讓學生從被動教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學,改變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的道德法治課堂,激發(fā)中學生道德法治課的興趣,其關鍵是使課堂盡可能地豐富化,讓學生感受到每堂課的學習都能打開一扇嶄新世界大門。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例如,在每堂課學習時,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把主動權更多地給到學生。在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的學習時,讓學生來發(fā)表自己對于憲法的認識-即憲法是什么?為什么要堅持憲法至上?堅持憲法至上的作用以及如何實施憲法至上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學生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之所在。另一方面,在單元學習完成后,進行單元小結(jié)。教師隨后可以組織開展知識競賽,將全班學生分劃為小組,設置比賽與得分機制,將課堂知識點作為比賽試題,制定搶答或輪流作答的方式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無疑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起到了加強作用,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
結(jié)束語:
簡而言之,本文針對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存在的學科地位低下、教學方式老舊以及學生興致不高幾個方面分別作了相關闡述。基于此,本文也對如何提高教學成果做了簡要探討。首先,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國家、學校甚至是教師個人都應該意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流地位;其次,古語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也意在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轉(zhuǎn)變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chuàng)新;最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積極組織相關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結(jié)合有效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所需要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白應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3):235-239.
[2]陳開洲.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03):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