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喜軍
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經(jīng)過多次的改編,現(xiàn)在統(tǒng)一成了部編版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部編版加重了對古詩文和名著閱讀的重視。這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語文教師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如何去提高對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話題。
關鍵詞:新課標;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一、 引言
縱觀這幾年的中考試卷,對名著閱讀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之,新教材中,名著閱讀部分也加大了比重,也是學生了解人類歷史文化的最好、最直接的途徑,更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助力。
二、 現(xiàn)實意義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生閱讀有更高要求,并規(guī)定了中學生必讀科目和選讀科目,必須完成接近300萬字的閱讀量。部編版教材在名著閱讀的材料選擇上也做出了調(diào)整,要求每一學期都讀完2本介紹的書目,在這基礎上,還有部分推薦的書目。
(二)學生能力提升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寫作的背景,也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具體描寫,其中更摻雜著作者的各種情感所在,以及對現(xiàn)實的一些思考。在閱讀之前,學生必須會對作者的生平以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提前的了解,既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也無形中增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也相對地有所提升。
三、 現(xiàn)狀
(一)學生認識不到位
一部分學生對待課本中的名著閱讀,目的性很強,只是對相關的作者對應的作品加以識記,對作品的內(nèi)容了解個大概,以便于應付各種考試,至于作品的文學性等一概不理,甚至還說“讀不讀沒關系,反正又不考”。所以,缺少了文化底蘊,理解能力停步不前。
(二)教師方式較欠缺
對于教師本身來說,由于各種原因,一些教師自己都不喜歡去閱讀,對名著內(nèi)容了解甚少,所以在名著閱讀的教學中,只能按照平時上課一樣,照本宣科,方法單一,以講為主,缺少相應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說,這樣的課堂,缺少的是文學的寬度和深度,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失去閱讀的興趣。
(三)家長認識偏頗
部分家長的意識可以說是受到古板思想的影響,基本上都屬于成績論者或者課本論者,至于學生在家里看課外書,在他們眼里都屬于“閑書”,浪費時間,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所以在思想上都具有抗拒心理,甚至直接反對學生去讀課外書;其次,由于網(wǎng)絡的沖擊,部分家庭基本上沒有什么藏書,即使有幾本,也都束之高閣,家長成天離不開手機的刷屏,家庭缺少讀書的良好氛圍。
四、 策略
(一)強化教師自身底蘊
常言道:“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儲存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要時時刻刻自我充電,只有自身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感染和帶動學生去領略文化的魅力。其次,多學習名著閱讀的教學方式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閱讀教學有內(nèi)容,達到實效。
(二)重視名著導讀的地位
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每單元的篇目教師不管是講讀課文還是自讀課文,上得都非常詳細,可以說不厭其煩。但到了名著導讀的時候,有些教師怕影響所謂的教學進度,就一帶而過,甚至直接一句“課下把名著導讀抽時間看看”,然后沒有任何的后文了??梢哉f落實極其的不到位。
鑒于此種情況,有必要將名著導讀延伸到名著閱讀上來,納入正常的教育教學的范疇,給其一定的時間,給其相應的地位。比如,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閱讀課,配備專門的教師負責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只要學校重視,學生也會相應地重視起來。
(三)重視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喜歡上了閱讀,才能真正地去接觸閱讀,才能更深入地去思考,才能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1. 利用一些可利用的資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調(diào)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比如,網(wǎng)絡資源的有效運用,讓學生觀看四大名著等電視劇,讓學生從視覺的角度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得到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推薦學生觀看綜藝節(jié)目,比如《百家講壇》等,讓學生從聽覺上去學會鑒賞,品析原著的魅力。
2. 抓住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切契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以一篇文章為輻射點,多篇相關的文章教學賞析,感受其精彩的描述,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閱讀的積極性。比如,上《醉打蔣門神》這篇文章時,插入《景陽岡打虎》《血濺鴛鴦樓》等片段,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武松的人物形象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這樣學生為了找相關的答案,會主動去閱讀名著《水滸傳》。
3. 采用多變的方式,引發(fā)學生閱讀的愿望
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興趣全無。教師可以變換多種的教學方式,學生會一直處在好奇的過程中,也會主動去探索其中的道理。比如,上課時,可以采取圖片的形式,讓學生講述其中的故事。這樣,學生為了能夠說出相應的故事,會自動翻閱相關的名著,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也是學生閱讀的過程。
4. 重視方法的引導
(1)教會學生如何自律
閱讀不是盲目的,應該是有計劃的。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地安排時間,一天讀多少,多少天該讀完,都必須有個詳細的規(guī)劃。并且有必要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讀。其次,貴在堅持,閱讀是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不會立竿見影地給你帶來效果,所以必須養(yǎng)成每天堅持讀幾頁書的習慣,無論是語感的培養(yǎng)還是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教會學生如何寫讀書筆記
在平時,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有些學生明明喜歡看書,并且看的書目也比較多,可偏偏在考試的時候就不會用相關的信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沒有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不能把教材的語段和名句摘記下來,只像放電影一樣在大腦里過了一遍,過后,啥印象都沒留下。其次,讀完之后,也不去想到底讀了些什么內(nèi)容,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現(xiàn)有水平和愛好,選擇摘抄的內(nèi)容,并養(yǎng)成記錄心得體會、感悟的習慣,教師也可以指定相關的制度,定期檢查督促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