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孫過庭在“古質(zhì)今妍”問題上的思想悖論*

      2021-05-29 07:10:08王冬亮
      新美術(shù)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鐘繇書譜孫過庭

      王冬亮

      “古質(zhì)今妍”問題的討論最早溯源于虞龢的〈論書表〉:“夫古質(zhì)而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zhì),人之情也。鐘、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zhì)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于少,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然優(yōu)劣既微,而會美俱深,故同為終古之獨絕,百代之楷式。”1[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 明津逮秘書本,葉二正。既涉及“古質(zhì)今妍”與虞龢的書法觀,又間接引出了“四賢”位序排名問題。“四賢”排序之探討是書學(xué)史上一個公案,從虞龢到孫過庭,歷代圍繞著“四賢”展開了諸多歷史討論,而恰是“古質(zhì)今妍”觀念的不同,因此產(chǎn)生了異同的品評標準。本文所要討論的是孫過庭《書譜》中所闡發(fā)的關(guān)于“四賢”排序的理論依據(jù),從而勾稽以王羲之為準繩,并分判“四賢”位序的理路,又可郄視其本身在“古質(zhì)今妍”問題的思想悖論?!八馁t”排序與“古質(zhì)今妍”思想是書法自覺以來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這一時期歷史文本呈現(xiàn)的思想軌跡,揭示了書法觀念自身的建構(gòu)過程與基本意涵。

      一 《書譜》“古質(zhì)今妍”問題的提出

      作為初唐書學(xué)之集大成者,孫過庭《書譜》不僅繼承唐太宗“盡善盡美”論,而且奠定了以王羲之為中心的審美準則,作鞭辟入里之分析,其論宏旨淵深,不但是對既往書學(xué)思想之集成,還為后世書學(xué)思想之穩(wěn)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孫氏關(guān)于書法“古質(zhì)今妍”的思想,不止限于其關(guān)乎虞龢論述之反撥,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王羲之“會古通今”與“情深調(diào)和”之書法藝術(shù)境界的個案考察,確立了書法“古質(zhì)今妍”思想的一種典型?!稌V》首次提出“古今”問題,是在討論漢魏以來以鐘張二王四位善書者的語境里,在孫過庭書法“古質(zhì)今妍”思想中,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對象作為學(xué)習(xí)范式以及如何評價他們,孫過庭圍繞“四賢”展開的“古質(zhì)今妍”之辨屬于較為顯明之線索,亦是孫氏書法藝術(shù)史觀之申說。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zhì)而今妍?!狈蛸|(zhì)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zhì)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焙伪匾椎駥m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者乎!2[唐]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124頁。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字從“評者云”發(fā)軔,且恰恰也是孫過庭所反對的。評價者的意見是“四賢”固然是古今最杰出的書家,但是他們?nèi)耘f有優(yōu)劣之分,而這種階分的緣由之一就是“古今”,其邏輯的演繹就是“古質(zhì)而今妍”,今不如古,妍媚不如質(zhì)樸。

      孫過庭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事物在誕生成形之初總是樸素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發(fā)展成熟之后自然而然變得精密巧妙。并且,他回溯文字的起源,其功用從最初粗粗地用來記錄語言,經(jīng)歷不斷變化更新,順應(yīng)時代而變成后來的樣子,這就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軌道。最重要的是,處在變化中的人應(yīng)該斟酌古今,使傳統(tǒng)事物有用于當下,而不是以“古質(zhì)”與“今妍”作為對立面,簡單地否定“今”以及“妍”的價值?!皶òl(fā)展的歷史總趨向是不是日益妍媚?‘愛妍而薄質(zhì)’是否永遠是‘人之情也’?歷史發(fā)展的情形當然比他所想的復(fù)雜得多,人們的審美心理也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并不一味‘愛妍薄質(zhì)’,而是越來越豐富,這是虞龢所不曾料及的。”3金丹,〈《集王圣教序》散談〉,載《書法導(dǎo)報》1998年第5 期。

      對文字本身發(fā)展,到形成以審美為目的的書法過程中,義理上清晰判斷者,在初唐并不乏人。虞世南的〈書旨述〉中,就詳細清晰地敘述了文字、書法發(fā)展的基本線路,并且肯定了“新”的價值,而“新”本身就意味著“今”與“妍”的對立:

      古者畫卦立象,造字設(shè)教,爰置形象,肇乎倉史,仰觀俯察,鳥跡垂文。至于唐虞,煥乎文章,暢于夏、殷,備乎秦漢……采倉頡古文,綜其遺美,別署新意,號曰籀文,或謂大篆。4[唐]虞世南,〈書旨述〉,《歷代書法論文選》,第114頁。

      “肇乎倉史”是文字的初始,“煥乎文章”等等是言其發(fā)展壯大,太史籀“綜其遺美,別署新意”就是斟酌古今,即為新變,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都是發(fā)生在“古文字”領(lǐng)域的問題。

      至若程邈隸體,因之罪隸以名其書,樸略微奧,而歷祀增損,亟以湮淪,而淳、喜之流,亦稱傳習(xí),首變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絕。史游制于急就,創(chuàng)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雖則豐妍,潤色之中,失于簡約。伯英重以省繁,飾之铦利,加之奮逸,時言草圣,首出常倫……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必揆其理,俯拾眾美,會茲簡易,制成今體,乃窮奧旨。5同注4,第114―115頁。

      隸書以下的發(fā)展,今天我們將之作為“今文字”領(lǐng)域的內(nèi)容。這里面不但涉及到了書體的創(chuàng)制,而且具體到了書體初創(chuàng)與發(fā)展及成熟階段的優(yōu)劣比較,突出了后來者的能動性。最終,提出王氏家族數(shù)人博采各家,抽繹眾長匯美一身,“制成新體”。我們從虞世南的文字中,已經(jīng)看到了明確地對“新”“今”“妍”的認同。

      李世民〈王羲之傳論〉中的態(tài)度更為明顯:“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神文鳥跡,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爭相夸尚,競其工拙?!彼紫葘Α爸泄拧迸c“末代”作了一個分判,直接把前者作為“書法前傳”而不論,對于后者,即從文字發(fā)展出來的書法,極力突出其觀賞性特點。對于早期的古文字,既然已幾經(jīng)變化不適用于當世,那么干脆就以歷史進展、沙汰的結(jié)局為現(xiàn)實,以現(xiàn)在的需要為標準,來判斷能被這個時代所識別出來的書家之優(yōu)劣高下,這就避免了使“古今”問題,或者“妍質(zhì)”問題成為空洞無解的玄想。而孫過庭對此問題的處理方法與此契合,反映出強烈的立足當代現(xiàn)實的意識:“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zhì)懸隔,既非所習(xí),又亦略諸?!?同注2,第127頁。從軒轅氏迄到秦代的文字,都不是孫過庭所關(guān)心的,因為這些文字與今人的一般生活已經(jīng)完全隔閡了。

      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以后,即使是作為“四賢”之一的鐘繇書法,客觀上講,從形體上也已與時人有所差異。所以李世民認為:“鐘雖擅美一時……論其盡善,或有所疑……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唐]李世民,〈王羲之傳論〉,《歷代書法論文選》,第121頁。

      李世民評價王獻之則是:“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固翰墨之病歟?!?同注7,第122頁。拋開他對王獻之書法的偏見,其中一點當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一點就是“新巧”。“新巧”指的是自己獨創(chuàng)一格,這種品格的獲得,則體現(xiàn)在他對王羲之的論述中:“所以詳查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9同注8。朱關(guān)田先生云:“唐太宗的〈王羲之傳贊〉,不僅迎合久經(jīng)動亂、初具安定并漸趨繁榮的社會心理,還出于文治的需要,積極地利用王羲之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倡導(dǎo)王字,代表了初唐書勢斟酌古今,融合南北的要求,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廣泛支持?!?0朱關(guān)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頁。

      在流傳至今較為完整的書論中,盡管南朝宋時期的虞龢在〈論書表〉中已經(jīng)有了支持“今妍”的端倪,但未在古文字學(xué)與后世名家創(chuàng)制兩條軌道上詳論。在初唐時期的書法史上,李世民、虞世南君臣才是這一問題在此理路上的開啟者,這種斟酌古今的方式,與虞世南《帝王略論》中所記以及李世民討論歷代帝王德行、治亂成敗道的理情形合拍。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氏繼承了這些觀點,雖在《書譜》中花費的筆墨不多,但卻貫徹了這個思路。

      作者 篇目 記載情況 引文王愔 〈文字志目〉 僅列諸人姓名 “中卷 秦、漢、吳五十九人”中列張芝、鐘繇,“下卷魏晉五十八人”中列王羲之、王獻之。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篇中但列四人小記弘農(nóng)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后練;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每書,云“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圣”。穎川鐘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xué)于德升,而胡書肥,鐘書瘦。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xué)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wù)咭?。三法皆世人所善。王羲之,晉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隸。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俞龢 〈論書表〉鐘張二王并列,且皆作肯定之評價,并引用王羲之自論書,列時人評價,并論古今妍質(zhì)問題。闕后群能間出,洎乎漢、魏,鐘、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夫古質(zhì)而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zhì),人之情也。鐘、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zhì)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于少,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然優(yōu)劣既微,而會美俱深,故同為終古之獨絕,百代之楷式。(后有詳論,故不俱列)王僧虔 〈論書〉〈又論書〉推高新體,標榜右軍。亡曾祖領(lǐng)軍洽與右軍俱變古形,不爾,至今猶法鐘、張。崔、張歸美于逸少,雖一代所宗,仆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以過于逸少。既妙盡深絕,便當?shù)弥畬嶄洝H挥^前世稱目,竊有疑焉。崔、杜之后,共推張芝。仲將謂之“筆圣”。陶弘景 〈與梁武帝論書啟〉與梁武帝同調(diào),崇尚古法,以鐘繇、張芝為高,王羲之次之,王獻之又次之。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進退其間,則玉科顯然可觀。伯英既稱草圣,元常實自隸絕,論旨所謂殆同一機神,實曠世莫繼。斯理既明,諸畫虎之徒,當日就綴筆,反古歸真,方弘盛世。愚管見預(yù)聞,喜佩無屆。比世皆尚子敬書,元常繼以齊代,名實脫略,海內(nèi)非惟不復(fù)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又逸少學(xué)鍾,勢巧形密,勝于自運,不審此例復(fù)有幾紙?垂旨以〈黃庭〉〈像贊〉等諸文,可更有出給理?自運之跡,今不復(fù)希,請學(xué)鍾法,仰惟殊恩。袁昂 〈古今書評〉原論中“四賢”并舉,未加甲乙。末尾表示對梁武帝的附和。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fù)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張伯英書如漢武帝愛道,憑虛欲仙。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絕妙。敕旨:“具之,如卿所評?!背贾^鍾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蕭思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zhí)扉T,虎臥鳳闕。薄紹之書字勢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乃至揮豪振紙,有疾閃飛動之勢。臣淺見無聞,暗于明滅,寧敢謬量山海;以圣命自天,不得斟酌,過失是非,如獲湯炭。虞世南 〈書旨述〉推高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四人匯通古今之妙。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必揆其理,俯拾眾美,會茲簡易,制成今體,乃窮奧旨。

      二 “評者”——孫過庭論敵的推想

      筆者視域,尚未見到對“評者”是誰的問題展開相關(guān)討論,因此我們只能從“二王”到孫過庭生活的年代之間,憑借有限的材料來作一推想。限于卷帙浩繁的書史資料,故選取多涉及“古今”“四賢”優(yōu)劣等問題的書論,有王愔〈文字志目〉、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王僧虔〈答太祖書〉〈論書〉,蕭子云〈論書〉、虞龢〈論書表〉、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蕭衍〈論鐘書十二意〉〈與陶隱居論書啟〉等。

      從表1所引,可知“評者”指的實為以梁武帝為主的群體。梁武帝以推崇鐘繇書法名世,他的臣下也分應(yīng)聲附和與依違兩可兩派。所以“評者”的總體意見就是“四賢”確實不同凡響,但是鐘繇、張芝勝過二王,王獻之為末。

      表1

      由此可見,宋齊以來其實都是“四賢”并尊的,四者先后只是時代上的前后,梁武帝通過對“四賢”書藝之探討,以帝王之尊,有意識地確立書法之書家范式,從而規(guī)約書法發(fā)展之走向。但他更關(guān)心“四賢”高低位次的排定,其結(jié)果就是原本時間向度上的分際方式,現(xiàn)在反而以四人優(yōu)劣品階為參考標準。而張芝時代最早,因蕭衍認為他與鐘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故兩人為同階。庾肩吾的〈書品〉將張芝、鐘繇、王羲之列為“上之上”,將王獻之列入“上之中”,與崔瑗、杜度、師宜官、張昶并列。

      與孫過庭年代最為接近的書法理論家李嗣真,在其〈后書品〉對庾氏的論調(diào)很不以為然,他首先將“四賢”位置排在最上品——“逸品”,認為四者“皆可稱曠代絕作也”。其他變化最大的是,梁代君臣的書法被列入了較低的品級中,梁簡文帝列下中品十人中,梁武帝、梁元帝二人歸入下下品七人中。而唐人本身對自己的肯定卻大大提升,太宗臣僚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列上下品十二人中,漢王元昌入中品上七人中,房玄齡、陸柬之、王知敬入中中品十二人中等等。

      這種排列法顯然是有針對性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李嗣真列入了南朝諸帝,而對于本朝帝王卻按例沒有列品,這種慣例應(yīng)當是部分借鑒了史官修史的方法,只言“太宗、高宗皆稱神札,吾所伏事,何敢寓言”。其不敢作比較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

      第一,李嗣真歷太宗之世,非常有可能了解太宗及其重臣對書法的看法。李世民曾經(jīng)對大臣們說:“書雖小道,處非急務(wù),時或留心,猶勝棄日?!边@個“小道”,對李世民來講確實是切身之言,習(xí)書者喜引其書以自壯,然而卻不大會考慮這只是李世民的一個面向。在虞世南的《帝王略論》中,有評論孝元帝的一篇文字,以問答方式討論了才藝對于君王的意義。

      或曰:“漢元帝才藝溫雅,其守文之主乎?”

      虞世南曰:“夫人君之才,在乎文德武功而已。文則經(jīng)天緯地,詞令、典策;武則禁暴輯兵,安人和眾,此南面之宏圖也。至于鼓瑟吹簫,和聲度曲,斯乃伶官之職,豈天子之務(wù)乎?”11[唐]虞世南撰、陳虎譯注,《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72頁。

      書法當然也是諸才藝之一,作為帝王各人的好尚在私人領(lǐng)域無可厚非,但是立足帝王身份來講,確實就是小道?!兜弁趼哉摗菲鋵嵤怯菔滥吓c李世民討論歷代治亂的典籍,其中意見的指向也是非常明顯的,李嗣真自稱伏事太宗,當極其知原委,故不與歷代法書作比較。宋人朱長文修〈續(xù)書斷〉方將太宗列入妙品十六人中,品級極高。

      第二,列本朝君臣次第本為不倫,過分推高君主則為諛辭,不及則坐污蔑越禮之罪。直到宋人修《宣和書譜》,則獨創(chuàng)“歷代諸帝”部,君臣不相混淆,至于朝臣則依例可以歷代相雜。李嗣真以本朝書家壓倒梁代的評價方式,也透露了對梁武帝評價方式的超越。而孫過庭對“評者”的反駁,就是依托于初唐的潮流語境之中。

      那么,梁武帝推高鐘繇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他自己的話講,“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頗反”“張芝、鐘繇,巧趣精細,殆同神機”“逸少至學(xué)鐘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12[南朝梁]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歷代書法論文選》,第78頁?!肮拧钡奶攸c主要就是勢巧形密,二王所不及,古的代表人物是鐘繇??墒晴婔淼臅ǎ瑩?jù)虞龢〈論書表〉載宋明帝時內(nèi)府所收:“鐘繇紙書六百九十七字,張芝縑素及紙書四千八百廿五字,年代既久,多是簡帖。”13[南朝宋]虞龢,〈論書表〉,《歷代書法論文選》,第51頁。到梁武帝時真跡就更少了,連他自己都是所見很少,只是從僅見中推想“古法”。

      陶弘景要附和梁武帝,但是也只能向他表示:“世論咸云江東無復(fù)鐘跡,常以嘆息。比日佇望中原廓清,《太丘》之碑可就摩采。今論旨云,真跡雖少,可得而推,是猶有存者?不審可復(fù)幾字。”“又逸少學(xué)鐘繇,勢巧形密,勝于自運,不審此例復(fù)有幾紙?”14[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歷代書法論文選》,第70頁。從兩人對話的意思看,梁武帝所見鐘繇書跡不多,陶弘景所見更少。梁武帝所推崇的古法,其實就是鐘繇書跡中的漢人意味。鐘繇的銘石書最先得到世人的認可,其后是其楷書,但是銘石書在南朝已經(jīng)淪落不興,而楷書則作為實用字體大行其道,由此他的楷法初祖地位被強化起來,所以陶弘景有“伯英既稱草圣,元常是自隸絕”的講法。這其中其實有一個尊奉對象從銘石隸書到楷書轉(zhuǎn)換。不過,就鐘繇的楷書風格來講,仍舊能與隸書共用“勢巧形密”這個評語。

      如果只從書法角度看“古法”,似乎只是蕭衍個人的喜好,并以帝王身份影響了手下的臣僚。但是,蕭衍登基后四年,就頒發(fā)詔令:“今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jīng),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顏,勿限年次?!?5[唐]姚思廉,《粱書》卷二〈本紀第二武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41頁。從文化策略來看,此舉主要以推崇漢代儒學(xué)正統(tǒng)為核心,救正宋齊以來主流文化的凋敝,并且兼容佛道,以贏得南方士人的支持。

      “八年夏五月壬午,詔曰:‘學(xué)以從政,殷勤往哲,祿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闡治綱,每敦儒術(shù),軾閭辟館,造次以之。故負袟成風,甲科間出,方當置諸周行,飾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經(jīng),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后,選可量加敘錄。雖復(fù)牛監(jiān)羊肆,寒品后門,并隨才試吏,勿有遺隔。’”16同注15,第45頁。

      通過經(jīng)學(xué)與仕進利祿掛鉤等一系列努力,轉(zhuǎn)化了社會文教的風氣,最終達到了“制造禮樂,敦崇儒術(shù),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17[唐]李延壽,《南史·梁本紀論》卷七〈梁本紀中第七武帝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226頁。的局面。另一方面,梁朝的文學(xué)好尚,猶以駢文為美,以沈約到蕭綱、蕭繹等作者與批評家的角度看,“他們大體上都以賈誼、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蔡邕、曹植、王粲、劉禎、陸機、潘岳、謝靈運、顏延之、謝朓、沈約等杰出作家代表著西漢、東漢、建安、太康、元嘉、永明各個時代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18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編〈從文論看南朝人心目中的文學(xué)正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42頁。相比較而言,他們對魏晉的玄言詩沒有興趣,這也是與崇尚漢儒的思想是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筆者認為由于上述主要原因,使得梁武帝最終選擇了鐘繇作為最佳代表人物。

      三 孫過庭“古質(zhì)今妍”批評中的悖論

      理清“評者”的身份與觀點實際所指以及形成原因,方便我們對孫過庭《書譜》中對此的批判再作梳理與判斷。梁武帝的崇古,是力圖復(fù)漢世儒學(xué)規(guī)模之大體。但是,在書法上,選擇留存只有幾百字且與時代風氣迥異的鐘繇楷書來樹立典范,想要使之行用于世顯然是不會有實際成功可能的,歷史的事實也是如此,或許只能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而唐太宗對王羲之的選擇,才是屬于可以用世的斟酌古今之舉。按照唐太宗的“四賢”位次,應(yīng)當是以王羲之為首,張芝、鐘繇次之,王獻之又次之。對于王獻之的評價,李世民在〈王羲之傳論〉中給予的嚴厲批評并沒有得到歷代的公認,故實際上有沒有形成可以討論的理論問題,孫過庭試圖給出理論上的答案。

      但是,按照孫氏對“今妍”肯定,顯然又存在明顯的悖論,他對最為“今妍”的王獻之也采取了貶抑的態(tài)度。王獻之書風相較王羲之當然更加新媚,其影響力也是非常確鑿的。以陶弘景所見,自宋以來,舉世皆學(xué)王獻之,非但鐘繇書法不再流行,即使王羲之的書法也顯得有些過時了。所以可說四人其實都是“一時之選”,有各自的成就與影響。

      從上一節(jié)列表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宋人虞龢的〈論書表〉這篇文章在評價“四賢”問題上,與孫過庭所寫的內(nèi)容最為相像,如若將之比對《書譜》前個三小節(jié),也就是“四賢”這個部分,孫氏幾乎全部的文字都來自〈論書表〉:

      洎乎漢魏,鐘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王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存?!庇衷啤拔釙戎姀埉斂剐?,張草猶當雁行?!毖蛐涝疲骸棒酥闶切⊥茝?,不知獻之自謂云何?”欣又云:“張字形不及右軍,自然不如小王?!敝x安曾問子敬:“君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安云:“物論殊不爾?!弊泳创鹪唬骸笆廊四堑弥!?9同注13。

      接著,虞龢表明了自己對“古質(zhì)今妍”的觀點:

      夫古質(zhì)而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zhì),人之情也。鐘、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zhì)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于少,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然優(yōu)劣既微,而會美俱深,故同為終古之獨絕,百代之楷式。20同注13。

      對比這一段,再看孫過庭觀點,原來矛盾的地方,現(xiàn)在都清晰明了。虞龢〈論書表〉里推崇的人物也就是鐘、張、羲、獻四個人。但虞龢并沒有批判王獻之,所以在其文本里是沒有任何矛盾相悖的。而孫過庭在這個文本里,對王獻之作了最嚴厲的批判,但依舊將其置于“四賢”的榜樣位置,顯然不合理。藝術(shù)領(lǐng)域內(nèi)前人的研究,片面地以為這完全出于對李世民尊大王抑小王觀念的“尚同”,而未討論唐代對孝文化的重視,同時忽略了孫氏本人道德觀念的一面。

      唐高祖〈旌表孝友詔〉:“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自古哲王,經(jīng)邦致治,設(shè)教垂范,莫尚于茲?!?1[唐]李淵,〈旌表孝友詔〉,[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第1 冊,第4頁。

      太宗盡管通過玄武門兵變獲得政權(quán),于孝悌之道有虧,父子關(guān)系緊張,但雙方都盡力表現(xiàn)出慈孝的一面。在高祖去世后陵墓規(guī)格的問題上,遺照從簡,但是李世民還是想堅持崇厚的想法,盡管最終在朝臣的力諫下沒有施行,但是他的內(nèi)心是不安的,“朕為此不能自決,任卿等平章,必令所得,勿置朕于不孝之地”。22[唐]杜佑,〈大喪初崩及山陵制〉,《通典》卷七十九,中華書局,1988年,第3 冊,第2146頁。

      按《舊唐書》,高宗更是以孝道而見稱,“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太宗、高宗二朝,是孫過庭主要的生活時代,在這種大背景下,對其德操言行必然有所影響。且唐代學(xué)校教育以九經(jīng)為要,《孝經(jīng)》則是必修之學(xué)目,而且也是科舉必考之內(nèi)容,故有制度上的實際保障。

      結(jié)合歷史條件,我們發(fā)現(xiàn),孫過庭對“古質(zhì)今妍”的價值的判斷上無法作出一慣性的回答,而必須再依據(jù)于倫理價值。于是,孫氏找了三條理由來說明王獻之劣于王羲之:第一是獻之自稱勝父;第二,獻之自述學(xué)書得法于神仙,而不言得自家學(xué),這兩項都是有悖于人倫的;第三,獻之改補王羲之醉書,羲之醒后以為是自己失態(tài)的筆跡。最后一項說服力最弱,是孫氏考證不詳所致,果真有此事發(fā)生,按二王父子年齡差距甚大,也當在獻之少時,固書藝上本來就沒有可比性。至于前列倫理問題,則見仁見智。筆者認為,這種倫理意義的判斷,對孫過庭來講應(yīng)當是真誠的,據(jù)陳子昂所作〈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所言:“(孫氏)幼尚孝悌,不及學(xué)文;長而聞道,不及從事?!庇?,陳子昂《祭孫錄事文》:“惟君仁孝自天,忠義由己……”云云,特為書此一筆,孫氏當確實有仁孝之名。

      李嗣真《后書品》態(tài)度與孫氏稍接近,使“四賢”并立,也選用了拭改醉書的典故,但對王獻之的能力是肯定的:“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濤簸岳。故謝安石謂公當勝右軍,誠有害名教,亦非徒語耳?!币苍S為了緩和矛盾,他寫下了較為模棱的話,“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則神妙無方,可謂草圣也”。23[唐]李嗣真,〈書后品〉,《歷代書法論文選》,第133頁。

      至稍后的張懷瓘,則直書王獻之草書勝過王羲之,〈書議〉草書類列王獻之草書第三,王羲之為第八,純粹以書藝分判,不再糾纏藝事以外的問題。24[唐]張懷瓘,〈書議〉,《歷代書法論文選》,第147頁。

      明代項穆的《書法雅言》和《書譜》的關(guān)系很密切,其寫作意識和問題意識深受《書譜》的影響,且有刻意模仿《書譜》的痕跡?!稌ㄑ叛浴返牡谝徽鹿?jié)叫作“書統(tǒng)”,第二章節(jié)叫“古今”。其實“四賢”問題就等同于“書統(tǒng)”問題。25[明]項穆,《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第512—513頁。一旦涉及書統(tǒng),就有歷史事實的選取問題,總要構(gòu)建一條時間軸、人物鏈來貫穿統(tǒng)緒,后面就能節(jié)順理成章地談?wù)摗肮沤瘛眴栴}。一旦有歷史,就有古今,一旦有古今就有“古質(zhì)”而“今妍”的問題,這些都是必然會出現(xiàn)的,只不過項穆給出的解說,與孫氏已經(jīng)大不一樣了。

      四 小結(jié)

      虞龢對“四賢”書藝采取客觀態(tài)度,認為王獻之“窮其妍妙”是合理的,學(xué)者往往將此作為虞龢有褒揚“妍”而鄙薄“質(zhì)”的審美傾向證據(jù)。而蕭衍以帝王之尊意欲復(fù)揚古“質(zhì)”,而輕視新“妍”,有鮮明的價值判斷,主觀上復(fù)揚“古肥”的鐘繇,而在客觀提倡“微古”的王羲之,這與他崇尚漢儒的思想直接關(guān)聯(lián)。同為帝王的李世民以儒教思想斟酌古今、南北,對文藝采取中庸的態(tài)度,以“盡善盡美”論確立了王羲之“書圣”的歷史地位。孫過庭是“四賢”公案探討之殿軍,他承認“古質(zhì)今妍”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路線,繼承了歷代書論中對“四賢”的說法,在客觀評價鐘繇與張芝的同時,順應(yīng)時代,支持以王羲之為當世之選,對蕭衍以來的守古心態(tài)也提出了反駁,其后又總結(jié)“古質(zhì)今妍”的相關(guān)探討,以“文質(zhì)彬彬”論融攝這些概念,提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重要思想,從而達到文質(zhì)相合的理想狀態(tài)——中和。但是,他對新事物的接受邏輯并沒有讓他作出對王獻之的客觀評價,其原因在于唐代以孝治為基本國策,且有教育與制度上的保障,而孫過庭也是儒家文化的奉行者。如此,在藝術(shù)批評的同時,加上了一層道德考量,形成了從純粹藝術(shù)批評角度的悖論。

      隨著文學(xué)研究的深入和當代書法審美取向的驅(qū)動,關(guān)于孫過庭書法方面的研究愈來愈多,且研究重點多以《書譜》為核心,其中觀點各有偏頗,涉及孫過庭《書譜》中思想悖論的相關(guān)研究筆者視域尚未見到,遂以其“四賢”位序排名為切入點,郄視其“古質(zhì)今妍”問題的矛盾思想。文章通過對《書譜》“古質(zhì)今妍”問題的源流以及孫過庭“評者”論敵推想的分析,能夠更為清晰地認識孫過庭“四賢”位序排名的理論依據(jù),冀希望于對《書譜》相關(guān)研究有所推進,亦期待對孫過庭以及《書譜》所蘊含的更深層次意蘊有更深入、更系統(tǒng)的的研究。

      猜你喜歡
      鐘繇書譜孫過庭
      孫過庭《書譜》書學(xué)理論與寫法分析(二十七)
      老年教育(2022年8期)2022-10-19 13:31:26
      摘《書譜》孫過庭句
      臨帖孫過庭《書譜》
      人物畫報(2021年3期)2021-01-06 07:42:20
      鐘繇未盜墓
      孫過庭今譯三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6
      鐘繇《薦季直表》(局部)
      中國篆刻(2017年3期)2017-05-17 06:20:55
      鐘繇:盜墓賊這個鍋我不背
      鐘繇學(xué)書
      《書譜》(十五)
      中國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33
      《書譜》(十七)
      中國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7
      汝城县| 随州市| 永登县| 洪雅县| 沾化县| 潜江市| 道孚县| 易门县| 桂阳县| 西峡县| 清丰县| 定西市| 博兴县| 门头沟区| 綦江县| 安陆市| 清新县| 兴宁市| 吉安市| 合山市| 桂阳县| 弥勒县| 沂源县| 广河县| 玉林市| 河南省| 汉沽区| 华蓥市| 民勤县| 永修县| 饶阳县| 万安县| 招远市| 深圳市| 张家港市| 上饶市| 万载县| 吉隆县| 忻城县| 徐汇区| 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