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喜迎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我從事教育至今,也迎來了一個甲子。一個甲子,60個春夏秋冬,承載著太多的回憶,打開記憶的閘門,縷縷陽光灑滿心間——
1961年,我從無錫師范學校畢業(yè),懷著美好的憧憬與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到了無錫市崇寧路小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崇寧路小學是我童年讀書的地方。學校校園里有一棵百余年樹齡的石榴樹,枝干挺拔,花紅果豐。當年,我是新中國第一代小學生,沐浴著黨的陽光,戴著鮮艷的紅領巾,在這棵石榴樹下快樂地學習、成長。在這里,我遇到了最好的教師,他們慈祥的臉龐、親切的話語,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底,在我心里萌生了甜美的夢——長大后要當一個像他們那樣為人師表、兢兢業(yè)業(yè)的好教師。
于是,18歲的我,回到了母校,在這里走上講臺,執(zhí)教語文。在這棵灑滿陽光的石榴樹下,我與學生們、教師們?nèi)诤显谝黄?,快樂地學習、工作,沐浴溫暖的陽光,幸福地前行。
初為人師,當時最在意的一件事是練好教學基本功,當一個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1964年8月,我有幸通過層層篩選,在西安參加了第四屆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參賽作品《家訪》取得好成績,由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錄制在案。無錫人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不分,參賽的經(jīng)歷使我懂得說好普通話,一定要下功夫練。練好其他基本功亦是如此。
我自小喜歡語文,喜歡讀書。怎樣引導學生愛上語文、親近母語呢?言傳身教是最好的示范。聲情并茂地朗讀背誦,規(guī)范工整地書寫,咬文嚼字地較真,都在激勵學生愛上語文,愛上讀書。
1974年,領導把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主持的“漢語拼音基本式實驗研究”的任務交給我,一年級兩個學期識字量1000個左右,每個學生的書上貼滿了油印的補充生字。那年12月,在區(qū)教研員、我的導師王國元老師指導下,我嘗試讓學生用漢字夾拼音的書寫方式,學寫一篇命題作文《參觀色織三廠》。學生當場寫,請兩個小朋友分別站在黑板前的一條長凳上,用粉筆寫下了他們的“參觀見聞”。這期間,我第一次見到了前來聽課的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師!她和藹可親,笑吟吟地看著我上課,我當時別提有多激動了。
獲評特級教師前,我對語文課堂的理解止步于教學相長,努力上出“樸實、扎實、老實”的語文課。因為教得扎實,至今,74屆的畢業(yè)生仍會暢談那年上課文《標桿》的情景;79屆畢業(yè)生則常常說起當年老師非常注重“批注”訓練,有個學生為了理解一個詞語竟然寫了100多字的“批注”。
永遠不會忘記1978年10月24日。在南京人民大會堂,我從省政府領導手里接過了紅光耀眼的“特級教師”榮譽證書,成為江蘇省第一批特級教師中年紀最輕的一個——35歲,從教17年。那天晚上,在南京中山東路省委307招待所的房間里,無錫市教育局黨委湯聿敬書記找我促膝長談,他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從晚上10點談到凌晨2點。湯書記的一席話,振聾發(fā)聵,我輾轉難眠,久久不能入睡……“特級教師”,是黨給予我們教師的最高榮譽,體現(xiàn)了黨對我們教師的高度信任、尊重,蘊含著黨和人民對教師的期待。我自感與特級教師的要求差距甚遠,唯有按黨的要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永遠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不斷修煉、提升,絕不能有絲毫懈?。?/p>
1982年4月,我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鮮紅的黨旗在我心中飄揚,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大字,像一盞指路明燈,始終照耀著、指引著我,努力把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信念,切實地落實到學習和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地學習反思,大膽地實踐探索、研究開拓,敢為人先。于是,在改革的大潮中,我的教學理念逐步提升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教學主張”:為了兒童的成長,學語言、練思維,追求務實、靈動的課堂教學。于是,這以后我總是帶著思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1982年暑假,山西太原。在全國第二屆小語會年會上,我根據(jù)撰寫的《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行探索能力》一文,在大會上做了發(fā)言報告,從激發(fā)探索興趣、指導探索途徑、掌握探索規(guī)律、提高探索能力等方面談了自己的實踐體會?!白孕刑剿鳌边@個詞語引起了同行們的廣泛關注。時任全國小語會理事長的袁微子先生見到我說:“(你的文章)寫得真好,我還以為是老教師寫的,原來你還很年輕?!弊孕刑剿?,自主學習,給了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從那次會議以后,我的教學視野也開闊了,我應邀走出江蘇到外省市去執(zhí)教,最遠曾到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縣執(zhí)教寓言《狐貍與烏鴉》。
1983—1985年,我與志同道合的四位老師組成團隊,開展了低年級學生聽說訓練。我們采用專課與常規(guī)訓練相互促進的方法,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推進語文課程改革,撰寫了《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一文,反思實驗所得,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
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率先將錄像媒體引進課堂,“電”“教”兼顧,精心組合,用音畫交融、聲情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學,以情激學,更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新的面貌。
曾記得在當年崇小那個破舊的大禮堂里,無數(shù)次的公開課,面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前來聽課的老師,我總覺得不是我一個人在執(zhí)教!我身后站著無數(shù)人:語文老師、數(shù)學老師、英語老師、美術老師、電教組老師,還有親力親為的校領導。他們默默無聞,顧全大局。他們不僅關心我上課,還記掛著我的身體、生活……
這些年,我相繼擔任幾個特級教師工作室的主持人,主要工作聚焦在青年教師的培訓上,聽課(每年近200節(jié))、評課,和他們一起備課、研討,一起走進新課程。青年教師是人民教育事業(yè)的生力軍,是實現(xiàn)教育夢、中國夢的希望,我們應該為他們喝彩,為他們的成長甘作人梯。這是一名老教師,更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應盡的責任。在實踐中,我還深深感到,與其說“我?guī)嗄杲處煛?,不如說“青年教師在引領我砥礪前行”。青年教師志存高遠,思路開闊,才思敏捷,腳踏實地,他們說:“潛心事業(yè),用執(zhí)著的初心,成就一份責任;用艱苦的跋涉,成就一份理想 。在職業(yè)意蘊的踐行中成就精彩的教育人生!”他們以草根的姿態(tài)執(zhí)著行走,在有夢—追夢—圓夢的心路歷程中奮發(fā)有為,不負韶華,成為學校乃至區(qū)、市的核心骨干、中堅力量。他們的青春活力、睿智才華深深地感染著我,使我這棵老樹在燦爛的陽光下也萌發(fā)新芽,童心未泯。
歲月悠悠,彈指一揮間。我這個當年石榴樹下的紅領巾、小青年,現(xiàn)在已成了崇小的“石榴奶奶”。在崇小每年一屆的“石榴節(jié)”上,我都會以“石榴奶奶”的身份,回到校園采擷碩大的石榴果,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厥?0年,我從一名普通的年輕教師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共產(chǎn)黨員,靠的是什么?是黨組織的培養(yǎng)教育,是難以計數(shù)的同仁、各級領導的關愛、扶持。在喜迎我黨百年華誕的日子里,回憶往事,縷縷陽光令人倍感溫暖,感恩之情在我的心底涌動。
我是一顆沐浴著黨的陽光生長的幸福種子。感恩崇寧路小學——這方灑滿陽光的神圣天地!感恩我們偉大的黨,我們心中的太陽!感恩陽光燦爛的偉大時代!
(顧美云,著名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yōu)秀教師,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原無錫市小語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