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寶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女兒、中國現(xiàn)代作家李星華于1943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回憶性的文章寫了李大釗作為父親時對家人的關懷、愛護,以及作為革命者時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樣的寫作特色,又有哪些是值得選取的教學內容呢?先從題目看起,“回憶”二字點出了文章的文體特征與主要內容?!笆昵啊蹦芨嬖V我們什么呢?它自然不是簡單的交代時間而已,起碼能夠告訴讀者,這件事情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而作者卻依然難忘,依舊能夠清晰地回憶起來。其次,“十六年前”的作者才16歲,年紀不大。除了是事情的敘述者,她還有一個身份——李大釗先生的女兒,這個身份是很特殊的。她是李大釗先生最親近的家人,她與父親的感情自然是深厚的。其次,當時的她還是個“局外人”,她對父親從事的偉大革命事業(yè)還不太了解。因此,她是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份來觀察李大釗先生的,自然能夠既客觀又深刻地表達對父親的情感,顯得如此特別。
這樣特殊的身份下,她又是怎樣將父親遇難前后的事情真實而又清晰地展示出來的呢?不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其表達的真實情感。同時,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將作者視角與個人視角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習,以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目標。
一、敏銳觀察說背景
介紹這樣一篇有濃厚歷史背景的回憶錄,對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的介紹自然必不可少。文章對于李大釗先生“被捕前”這一部分的敘述較為具體,實際也是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作具體交代。對于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作者是以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的視角向讀者娓娓道來的。在敘述時,作者抓住幾處細節(jié)寫了父親被捕前局勢的變化:父親夜里回來得晚,早晨出去得早;父親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工友閻振三上街買東西還不見回來。這幾件事情有一些共同點:都與當時的局勢變化有關;都是生活中的反?,F(xiàn)象;在講述時,都是先介紹反常現(xiàn)象再用照應的方式交代變化的原因。
抓住身邊的細微處寫出“突然變化”,可謂小中見大,也能使人感覺事情來得猝不及防。平靜生活中的波瀾,更能凸顯人物的品質。那為什么不直接呈現(xiàn)出反常變化背后的原因,而是在之后再交代呢?一是尊重事實,當時復雜的局勢變化,作者確實是一開始并不知道。其次,用前后照應的方式,突出后來知道事情的真相的“后怕”,以突出當時情況的危急以及李大釗先生當時的鎮(zhèn)定與勇敢。由此可見,文中“前后照應”手法的使用有其必然的原因。
因此,在學習“被捕前”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議一議背景”的學習任務:
1.在父親被捕前的一段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父親有哪些變化?對于這些變化,當時的“我”能理解嗎?注意外貌、神態(tài)、言行等方面的描寫。
2.說說在閱讀時遇到的不理解的內容,嘗試通過查找資料幫助理解。
二、冷靜傾聽憶經(jīng)過
在介紹局勢之后,作者就過渡到對事情經(jīng)過的講述,即李大釗先生“被捕時”以及“在法庭上”的情形。在這兩部分的敘述中,作者依舊是以少年的視角去講述的。槍聲在一個看似平靜的早晨響起,瞬間打破了生活的平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了匪徒們手中的槍——“他們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顯然,拿著槍的匪徒與手無寸鐵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原文中李大釗先生出門時,拿出一把小手槍,教材將此細節(jié)隱去了)再加上文中講述的,匪徒對閻振三的折磨,匪徒的兇惡與殘暴躍然紙上?!皻埍┑姆送桨迅赣H綁起來,拖走了。我也被他們帶走了?!薄丝蹋送降谋拘栽萎吢?。正因為有了“我”這個親歷者,事件得以清晰還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與父親共同被捕后,作者已經(jīng)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年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顯然,那時的“我”已經(jīng)從中讀懂了父親的內心。在法庭上,當父親說“我”是最大的孩子,想去保護“我”的哥哥時,“我”當即領會了父親的意思。當時,“我”勇敢地說:“我是最大的孩子”。此刻,“我”表現(xiàn)出一個革命者般的機智與勇敢?!拔摇睘槭裁从羞@樣的表現(xiàn)呢?自然源于父親的影響。文章寫“我”的成長,實際則在寫父親的影響力。文章在忠于事實的基礎上,寫出了變化,寫出了層次。重要的是,基于同一視角下的人物變化,更易于深度揭示李大釗先生的內心世界。
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等描寫,還要通過這些細節(jié)處的變化,感受到人物的“變”與“不變”,以達到深度閱讀的效果。因此,可設計以下學習任務:
1.在父親“被捕時”及“在法庭上”,父親的哪些表現(xiàn)引起了“我”的注意?
2.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等處的描寫,聯(lián)系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說一說當時的“我”想到了什么,前后對比說說“我”有哪些變化。
三、沉痛應對記結果
在記敘父親被害的結果時,作者重點描述了母親聽到消息后的沉痛心情。痛苦中的母親,顯得特別堅強,她特意囑咐“我”,要牢牢記住父親的被害日。那時,“我”撿起報紙,咬緊牙關,記下“4月28日”這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樣,“4月28日”自然地與前文形成呼應。此時的“前后照應”并不是一個隨意運用的寫作技巧,而是一個基于語境的必要表達。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正是母親在沉痛之后的堅強面對,才有作者后來回憶時,立馬就想起這個特殊的日子。其次,“4月28日”這個記憶是沉痛的、難忘的、清晰的。可見,這樣的前后照應顯得自然貼切,毫不做作。文中類似的寫法還有幾處,如“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對應“后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再如“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對應“在軍警中間,我發(fā)現(xiàn)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這樣前后照應的運用,有其客觀原因與情感原因(前文已述),更源于作者巧妙的安排。作者巧妙地將同一信息分散在事情發(fā)展過程中分開介紹,展示出了事情發(fā)展的“動態(tài)感”,既合情合理,又扣人心弦。具體學習時可以設計如下的學習任務:
1.“4月28日”是怎樣烙在“我”的心上?讀一讀后文說一說原因,并思考兩處介紹可否合并為一處。
2.父親為什么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了呢?讀一讀后文說一說原因,并思考這樣前后的兩處介紹,能否合并在一起去介紹。
3.類似寫法的運用,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有體現(xiàn)呢?找出來讀一讀,議一議,小結出寫法特點。
基于作者視角的文本解讀,可以清晰地看出李大釗先生在黑暗環(huán)境之下的勇敢表現(xiàn)。同時,我們又能透過這種表現(xiàn)讀出其“表現(xiàn)”與“內心”的聯(lián)系,從而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的相關要求。根據(jù)課后練習的推薦,可以安排學生閱讀革命先烈故事事跡。在此基礎上,教師安排一次改變敘述視角的習作訓練。這樣,以親身體驗的表達練習,既能夠有效提升表達能力,又能實實在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習作時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表達”的具體要求。
(作者單位:南京漢開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