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小時候,中秋是圓的。
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圓圓的笑臉。每到中秋節(jié)那天,我們姐弟仨從大清早就眼巴巴地看著櫥柜上的那幾塊圓圓的月餅。它們被母親細心地扎在紙袋里,包裹月餅的薄紙是半透明的,上面浸了一層月餅滲出來的油。直到晚上,月明如鏡,母親才會不慌不忙地解開紙袋,把里面的月餅一塊一塊地拿出來,分到我們手上。
我們會很幸福地捧起這塊小月餅,像三只饞貓似的,舔一舔,再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小口,細細咀嚼。吃完月餅,我們就心滿意足地躺在葡萄架下的竹床上,聽母親繪聲繪色地說著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的故事,耳邊傳來蟋蟀的鳴叫,不時聽到受驚的青蛙跳進水里的“撲通”聲。微涼的風吹過,母親那把寬大的蒲扇有一搭沒一搭輕輕地扇著。
長大了,中秋是方的。
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叮囑,都要通過手機從那邊傳遞到這邊。如今,一個人在外想家人了,隨便撥一個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還可以開通視頻,面對面地聊。雖近在屏前,實則遠在天邊。
今天再來讀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感受到中秋是清冷、寂靜而惆悵的。
詩的一、二兩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兩句一樣,借助特定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地白如霜,寒鴉棲枝,就連香味最濃的桂樹上,也沾滿寒冷的秋露。詩的末句,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把那份入骨的惆悵與相思,表達得深沉、濃烈。
故鄉(xiāng)的那輪明月,是永遠的鄉(xiāng)愁與記憶。
(郭學萍,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