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學科教師顯然不同,作為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創(chuàng)新者,語文教師首先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文化是什么?阿諾德認為,文化是“有意識地追求進步與完善”的產(chǎn)物。他說:“文化努力不懈追求的并不是為了把每個自然人教化成什么樣子,也不是為了設(shè)立塑造此人的法則,而是逐步培養(yǎng)一種體悟什么是優(yōu)美、高雅和適宜的感覺?!币虼?,人文素養(yǎng)是文化的顯著特征。顯然,這也是對語文教育的要求,對語文教師自身的要求。
中華文化語境中的人文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儒、道兩家的學說中。儒家的“入世”精神,立足于現(xiàn)實人生,富有社會責任感;道家的“出世”哲學,鐘情于精神超越,富有審美自由感。前者注重道德本體,以道德教化為本位,以經(jīng)世致用為己任;后者側(cè)重自由本體,以自由精神為本位,渴望瀟灑自在的生命體驗,追求超越現(xiàn)實的個性舒展。儒、道融合形成中華文化的特色,人文精神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nèi)涵,也是語文教師的必備修養(yǎng)。
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也是教學相長、人格互塑的過程?!暗乐?,師之所存?!薄拔囊暂d道”是語文教育的一貫傳統(tǒng)?!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Z文教育之“道”,不是讓學生接受某一種預言,也不是費心對世界做出終極的解釋——完整的、包羅萬象的、首尾一致的解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基于生活常識的思考,培育一種美德倫理,朝著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行走。
阿倫特指出,當人們“不相信任何可以見到的東西,不相信自己經(jīng)驗中的現(xiàn)實,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而只相信自己的想象,想象被納入某種普遍的、首尾一致的東西之中”。那么,人的生存根基就會被抽空,從而走向封閉和停滯,并淪為追逐一個虛幻目標的工具。民族母語攜帶著精神文化的基因,蘊含著道德教化的功能,美德倫理建基于日用倫常之中。因此,語文教育要回歸生活,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直面生活,基于真實生活作深刻的思考。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語文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對知識形態(tài)的理論和物化的世界提出質(zhì)疑,并由此逐步培育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阿倫特認為,預言和現(xiàn)實結(jié)合的過程,便是謊言滋生和蔓延的過程。預言“極端地嘲弄事實”并得到人們的容忍,這是因為它迎合了失去根基的惴惴不安的一般人的心理要求。阿倫特的這段話是極為重要的提醒——當學生的觀點只是重復和引申他人的觀點,這觀點又盲目服從權(quán)威意志時,教師有提醒、引導的職責。這是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是一種文化自覺。教師有清醒的認知,有堅持真理的良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才有可能。
現(xiàn)代教育一直是人文價值的傳播者和守護者,而人文性的意義就在于維護一種價值傳統(tǒng)——通過批判性思維獲取真理,無論在自然科學領(lǐng)域還是社會科學領(lǐng)域都是如此。康德明白表達為“我們頭頂?shù)男强蘸蛢?nèi)心的道德律令”。宋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敝袊耖g所說的“天理良心”,它是否糅合了理學與心學,且存而不論,盡管東西方文化有不同的表述,但在內(nèi)涵和價值傾向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是否可以說,語文教師的文化自覺重在對良知的堅守,對審美境界的追求;民族母語教學的職責就在于培養(yǎng)一種文化的良知,傳遞一種美德倫理。
(葉水濤,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